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644-证治准绳·杂病 >

第84部分

644-证治准绳·杂病-第84部分

小说: 644-证治准绳·杂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参汤、辛夷散、增损通圣散、辛夷汤、醍醐散、通关散、防风汤、排风散、荜澄茄丸,皆治鼻塞之 
剂,宜审表里寒热而用之。小蓟一把,水二升,煮一升,去渣温服。外治,通草散、菖蒲散、瓜蒂散、 
蒺藜汁、葫芦酒,或用生葱分作三段,早用葱白, 
午用葱管中截,晚换葱管末稍一截,塞入鼻中,令透里方效。王汝言曰∶鼻塞不闻香臭,或但遇寒 
月多塞,或略感风寒便塞,不时举发者,世俗皆以为肺寒,而用解表通利辛温之药不效,殊不知此 
是肺经素有火邪,火郁甚则喜得热而恶见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发也。治法清肺降火为主,而佐 
以通气之剂。若如常鼻塞不闻香臭者,再审其平素,只作肺热治之,清金泻火清痰,或丸药噙化, 
或未药轻调,缓服久服,无不效矣,此予所亲见而治验者。其平素原无鼻塞旧证,一时偶感风寒, 
而致窒塞声重,或流清涕者,自作风寒治。薛新甫云∶前证若因饥饱劳役所伤,脾胃发生之气不能 
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者,宜养脾胃,使阳气上行则鼻通矣,补中益气汤之类是也。 
孙氏姑,鼻不闻香臭有年矣,后因他疾,友人缪仲淳为处方,每服用桑白皮至七八钱,服久而鼻塞 
忽通。鼻塞久而成 ,盖由肺气注于鼻,上荣头面,若上焦壅滞,风寒客于头脑,则气不通,冷 
气停滞,搏于津液,脓涕结聚,则鼻不闻香臭,遂成 也。内服芎 散、山茱萸丸。外用赤龙散、 
通顶散、雄黄散、黄白散、通草散。 

第八册七窍门下

属性:谓鼻出清涕也。《内经》运气鼻鼽有二∶一曰火攻肺虚鼻鼽。经云∶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 
上从,鼽衄鼻窒。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鼽衄嚏呕。又云∶少阳司天,火淫所胜,甚则鼽 
衄。又云∶少阳之复,烦躁鼽嚏。又云∶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又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 
鼽嚏。又云∶金不及曰从革,从革之纪,其病嚏咳鼽衄,治以诸寒是也。二曰金助肺实鼻鼽。经云∶ 
阳明所至为鼽嚏,治以温剂是也。孙一奎曰∶大肠、肺之腑也,胃、五脏之所受气者也。经曰∶九窍 
不利,肠胃之所生也。鼻主无形者。经曰∶清气通于天。又曰∶鼻主天气。设肠胃无痰火积热,则平 
常上升之气,皆清气也。纵火热主令之岁,何尝病耶。若肠胃素有痰火积热,则其平常上升之气,皆 
氲而为浊矣。金职司降,喜清而恶浊,今受浊气熏蒸,凝聚既久,壅遏郁结而为涎涕,至于痔珠 肉 
之类,皆由积久燥火内燔,风寒外束,隧道壅塞,气血升降被其妨碍,浇培弥浓,犹积土而成阜也。 
即非火热主令之岁,有不病者乎,治者无拘于运气之说可也。细辛散、《本事》通草丸、《三因》辛 
夷散、《千金》细辛膏、川椒散、塞鼻柱膏,皆温热之剂,真是脑冷者, 
乃可用。白芷丸,有外感者可服。丹溪云∶肥人鼻流清涕,乃饮食痰积也。苍术、片芩、南星、川芎、 
白芷、辛夷、甘草,或末或丸皆可,白汤下。 

第八册七窍门下

属性:谓鼻出浊涕也。经云∶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鼻渊者,浊涕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又云∶ 
泣涕者脑也,故脑渗为涕)。故得之气厥也。王太仆注云∶脑液下渗则为浊涕,涕下不止如彼水泉, 
故曰鼻渊也。 ,谓鼻 也。足太阳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足阳明脉起于鼻,交 中, 
傍约太阳之脉。今脑热则足太阳逆,与阳明之脉俱盛,薄于 中,故鼻 酸痛也。热盛则阳络溢,阳 
络溢则衄出汗血也。血出甚,阳明、太阳脉衰,不能荣养于目,故目瞑。厥者,气逆也。皆由气逆而 
得之,宜服防风汤。运气鼻渊皆属热。经云∶少阴之复,甚则入肺,咳而鼻渊,治以苦寒是也。仲景 
云∶肺中寒者,吐浊涕。《原病式》曰∶夫五行之理,微则当其本化,甚则兼其鬼贼,故经曰亢则害, 
承乃制也。《易》曰∶燥万物者,莫 乎火。以火炼金,热极而反化为水,故其热极则反汗出也。由 
是肝热甚则出泣,心热甚则出汗,脾热 
甚则出涎,肺热甚则出涕,肾热甚则出唾。经曰∶鼻热甚出浊涕。又曰∶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 
故凡痰涎涕唾稠浊者,火热盛极消烁致之也。或言鼽为肺寒者误也。但见鼽涕鼻窒,遇寒则甚,遂以 
为然,岂知寒伤皮毛则腠理致密,热气怫郁而病愈甚也。《三因》苍耳散、严氏辛夷散,皆表剂也。 
丹溪治鼻渊药,南星、半夏、苍术、白芷、神曲、酒芩、辛夷、荆芥。娄全善治一中年男子,右鼻管 
流浊涕有秽气,脉弦小,右寸滑,左寸涩,先灸上星、三里、合谷,次以酒芩二两,苍术、半夏各一 
两,辛夷、细辛、川芎、白芷、石膏、人参、葛根各半两,分七帖服之全愈,此乃湿热痰积之证也。 
孙一奎云∶尝以防风通圣散,除硝黄,其滑石、石膏减半,倍加辛夷花,先服三五帖,再用此为丸, 
每服七十丸,早晚白汤吞,服半斤则瘳矣。抑金散。戴复庵云∶有不因伤冷而涕多,涕或黄或白,或 
时带血,如脑髓状,此由肾虚所生,不可过用凉剂,宜补脑散,仍以黑锡丹、紫灵丹、灵砂丹。亦有 
痰气者,宜南星饮。头风鼻涕下如白带,宜辛夷丸。久患鼻脓极臭者,以冷水调百草霜末服。治脑漏 
验方,人参、白术、川芎、当归各一钱,黄 、防风各七分,陈皮八分,白芷、木通各五分,辛夷四 
分,细辛、升麻、炙甘草各三分,水煎,食后半饱服。又 
方,川芎二钱,防风一钱二分,白芷、荆芥穗、黄芩、石膏各一钱,细辛、升麻、木通各七分, 本、 
桔梗各五分,甘草三分,末之。每七钱加 过黄鱼脑中骨三钱,茶清调下。虚人加人参、麦门冬。鼻 
中时时流臭黄水,甚者脑亦时痛,俗名控脑砂,有虫食脑中。用丝瓜藤近根三五尺许,烧存性,为细 
末。酒调服即愈。又方,沉香少许,宿香去白二钱,雄黄、皂角各少许,白牛毛、橙叶焙干各二钱, 
上为细末。吹入鼻中。倘有少血出不妨,血出加炒山栀子。灸法,囟会在鼻心直上,入发际二寸,再 
容豆是穴,灸七壮。又,灸通天,在囟会上一寸,两傍各一寸,灸七壮。左臭灸左,右臭灸右,俱臭 
俱灸。曾用此法灸数人,皆于鼻中去臭积一块如朽骨,臭不可言,去此全愈。 

第八册七窍门下

属性:《韩氏医通》云∶贵人鼻中肉赘,臭不可近,痛不可摇,束手待毙。予但以白矾末,加 砂少许 
吹其上,顷之化水而消,与胜湿汤加泻白散二帖愈。此浓味拥湿热蒸于肺门,如雨霁之地,突生芝菌 
也。肺虚而壅,鼻生 肉,不闻香臭,羊肺散。胃中有食积热痰流注,宜星、半、苍术、酒芩、连、 
神曲、辛夷、细辛、白芷、甘 
草,消痰积之药内服。外用蝴蝶矾二钱,细辛一钱,白芷五分,为末,绵裹纳鼻中频换。辛夷膏、轻 
黄散、黄白散、二丁散、瓜丁散、地龙散,皆外治之药。 

第八册七窍门下

属性:内服,乌犀丸、甘露饮、黄连阿胶丸。外治,地黄煎、辛夷膏、杏仁研乳汁敷,乌牛耳垢敷,黄 
柏、苦参、槟榔为末,猪脂调敷,青黛、槐花、杏仁研敷。 

第八册七窍门下

属性:椿根汤、乌香散,蓝靛敷令遍,日十度夜四度,立瘥。 

第八册七窍门下

属性:犀角散、桑根白皮散、吹鼻散。 

第八册七窍门下

属性:气道壅塞故痛,内服人参顺气散,外敷白芷散。风冷搏于肺脏,上攻于鼻,则令鼻痛,没药散。 
肺受风,面色枯白,颊时赤,皮肤干燥,鼻塞干痛,此为虚风,白藓皮汤。鼻塞眼昏疼痛,脑闷,葫 
芦酒。卒食物从鼻中缩入脑中,介介痛不出,以牛脂或羊脂如指头大内鼻中,以鼻吸取脂入,须臾脂 
消,则物逐脂俱出也。 

第八册七窍门下

属性:一名酒 鼻,乃血热入肺也。肺气通于鼻,为清气出入之道路,多饮酒人,邪热熏蒸肺叶,伏留 
不散,故见于鼻。或肺素有风热,虽不饮酒,其鼻亦赤,谓之酒 ,盖俗名也。宜一味折二泔,食后 
冷冻饮料。或以枇杷叶拭去毛,不须涂炙,锉细,煎浓汤候冷,调消风散,食后临卧进。亦可服升麻防风 
散、泻青丸。秘方,用枇杷叶(去毛)、大山栀、苦参、苍术(米泔浸炒)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半,酒 
调,白滚汤咽下。晚服之,去右边赤。早服之,去左边赤。其效如神。外用硫黄入大菜头内煨碾涂之。 
或以生白矾研末,每洗面时置掌中滴酒擦患处,数日即白。或以白盐常擦。或以牛、马耳垢,水调敷。 
或以生半夏末,水调敷。或以青黛、槐花、杏仁研敷。或以杏仁一味,乳汁研敷。或用硫黄一两,白 
果烧灰一钱,琥珀三分,轻粉五分,白矾五分,各为末。用烧酒一碗入酒壶,将前药装内封固,悬空 
锅内,热汤浸壶,慢火顿一二时,取出放冷。日用烧酒涂,夜用沉底药末敷。 

第八册七窍门下

属性:丹溪云∶诸阳聚于头,则面为阳中之阳,鼻居面中央,而阳明起于 中,一身 
之血运到面鼻阳部,皆为至清至精之气矣。酒性善行而喜升,大热而有峻急之毒。多酒之人,酒气熏 
蒸面鼻,血得酒为极热,热血得冷为阴气所搏,污浊凝结滞而不行,宜其先为紫而后为黑色也。须用 
融化滞血使得流通,滋生新血可以运化,病乃可愈。予尝以酒制四物汤,加酒炒片芩、陈皮、生甘草、 
酒红花、生姜煎,调下五灵脂末饮之。气弱形肥者,加酒黄 ,无有不应。入好酒数滴,为引使。 

第八册七窍门下

属性:口者,脾之所主,胃大肠脉之所挟。经云∶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又云∶ 
脾主口,在藏为脾,在窍为口。又云∶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此脾之主于口也。又经云∶ 
胃足阳明之脉,挟口下交承浆。又云∶大肠手阳明之脉,挟口交人中,此胃大肠之脉挟于口也。脾 
热则口甘,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胃热则口淡。 
x【口甘】x 生地黄、芍药、黄连,及三黄丸。 
x【口苦】x 柴胡、黄芩、黄连、苦参、龙胆草,及小柴胡汤加麦门冬、酸枣仁、地 
骨皮、远志。《内经》曰∶有病口苦,名曰胆瘅。乃肝主谋虑,胆主决断,盛汁七合,是清净之腑, 
取决于胆,胆或不决,为之恚怒,则气上逆,胆汁上溢故口苦,或热甚使然也。龙胆泻肝汤主之。 
x【口酸】x 黄连、龙胆(泻肝)、神曲、萝卜(消食郁)。 
x【口辛】x 黄芩、栀子(泻肺)、芍药(泻脾)、麦门(清心)。 
x【口淡】x 白术、半夏、生姜、茯苓(燥脾渗湿)。 
x【口 】x 知母、乌贼鱼骨(淡胃)。 
x【口涩】x 黄芩(泻火)、葛根(生津)、防风、薄荷(疏风)、栝蒌、茯苓(行痰)。 
x【口糜】x 《内经》云∶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东垣云∶好饮酒人多有此疾。易老 
用五苓散、导赤散相合服之,神效。经云∶少阳之复,火气内发,上为口糜。治以苦寒,胡黄连散、 
必效散,皆苦寒之剂,以辛温佐之。口糜,野蔷薇根煎汤漱之良。 
x【口疮】x 有二∶一曰热。经云∶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口疡是也。 
二曰寒。经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寒雨暴至,阴厥且格,阳反上行,病口疮是也。或问口疮 
如何得之?曰∶经云,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盖小肠者,心之腑也,此举由邪热之 
端耳。心属君火,是五脏六腑之火主,故诸经之热皆应于心,心脉布舌上,若心火炎上,熏蒸于口, 
则为口舌生疮。脾脉布舌下,若脾热生痰,热涎相搏,从相火上炎,亦生疮者尤多。二者之病,诸寒 
凉剂皆可治。但有涎者,兼取其涎。然则有用理中汤加附子以治者,又何如?曰∶夫火有虚实,因诸 
经元有热而动者谓之实,无热而动者谓之虚。实则正治,寒凉之剂是也,虚则从治,如此用温热是也。 
理中汤者,因胃虚谷少,则所胜肾水之气逆而承之,反为寒中,脾胃衰虚之火,被迫炎上作为口疮, 
故用参、术、甘草补其土,姜、附散其寒,则火得所助,接引其退舍矣。至《圣济总录》有谓元脏虚 
冷上攻口疮者,用巴戟、白芷、高良姜末,猪腰煨服。又有用丁香、胡椒、松脂、细辛末,苏木汤调 
涂疮上。及不任食者,用当归、附子、白蜜含咽者。有用生附涂脚心者。有用吴茱萸末,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