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644-证治准绳·杂病 >

第6部分

644-证治准绳·杂病-第6部分

小说: 644-证治准绳·杂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调,此丸专主,故名曰理中丸。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君。白术味甘温,《内经》曰∶脾恶湿,甘胜 
湿。温中胜湿,必以甘为助,是以白术为臣。甘草味甘平,《内经》曰∶五味所入, 
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补之,补中助脾必须甘剂,是以甘草为佐。干姜味辛热, 
喜温而恶寒者胃也,寒则中焦不治。《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散寒温胃, 
必先辛剂,是以干姜为使。脾胃居中,病则邪气上下左右无所不之,故有诸加减焉。 
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气壅而不泻,则筑然动也,白术味甘补气, 
去白术则气易散。桂辛热,肾气动者,欲作奔豚也,必服辛热以散之,故加桂以散 
肾气,泄奔豚气。吐多者,去白术加生姜。气上逆则吐多,术甘而壅,非气逆者之 
所宜。《千金》曰∶呕家多服生姜,以其辛散,故吐多者加之。下多者还用白术,气 
泄而不收则下多,术甘壅补,使正气收而不下泄也。或曰湿胜则濡泄,术专除湿, 
故下多者加之。悸者加茯苓,饮聚则悸,茯苓味甘,渗泄伏水,是所宜也。渴欲得 
水者倍加术,津液不足则渴,术甘以补津液,故加之。腹中痛者加人参,虚则痛, 
经曰∶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寒多者加干姜,以辛热能散寒也。腹满 
者去白术,加附子。《内经》曰∶甘者令人中满,术甘壅补,于腹中满者则去之。附 
子味辛热,气壅郁腹为之满,以热胜寒,以辛散满,故加附子。经曰∶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此之谓也。建中汤,《内经》曰∶肝生于左,肺生于右,心位在上,肾处 
在下,左右上下四脏居焉。脾者土也,应中央,处四脏之中州,治中焦,生育荣卫, 
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中益脾,是以建中 
名之焉。胶饴味甘温,甘草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建脾者,必以甘为主, 
故以胶饴为君,而甘草为臣。桂辛热,散也、润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芍药味 
酸,微寒,收也、泄也,津液不通,收而行之。是以桂、芍药为佐。生姜味辛温, 
大枣味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灵枢经》云∶荣出中焦,卫出上焦是也。 
卫为阳,不足者益之必以辛;荣为阴,不足者补之必以甘。甘辛相合,脾胃建而荣 
卫通,是以姜枣为使也。呕家不用此汤,以味甜故也。《宝鉴》育气汤、参术调中 
汤、养胃进食丸、宽中进食丸、和中丸、安胃丸、补中丸、加减平胃散、嘉禾散、 
白术散、缓中丸、沉香鳖甲散、十华散、沉香温脾汤、浓朴温中汤、双和汤、小沉 
香丸、木香分气丸、木香饼子。 
x【劳倦所伤虚中有热】x《金匮要略》云∶夫男子平人脉大者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无 
寒热,气促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眩,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劳 
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男子脉 
微弱而涩,为无子,精清冷。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瞑发落,脉极虚芤 
迟,为清谷亡血失精也。调中益气汤,治因饥饱劳役损伤脾胃,元气不足,其脉弦, 
或洪缓,按之无力中之下时一涩。其证身体沉重,四肢困倦,百节烦疼,胸满短 
气,膈咽不通,心烦不安,耳聋耳鸣,目有瘀肉,热壅如火,视物昏花,口中沃沫, 
饮食失味,忽肥忽瘦,怠惰嗜卧,溺色变赤,或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时餐泄, 
腹中虚痛,不思饮食。《内经》云∶劳则气耗,热则伤气。以黄 、甘草之甘泻热为 
主,以白芍药、五味子之酸,能收耗散之气。又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以人参 
甘温补气不足,当归辛温补血不足,故以为臣。白术、橘皮甘苦温,除胃中客热, 
以养胃气为佐。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为脾胃之气下溜,上气不 
足,故从阴引阳以补之。又以行阳明之经为使也。如时显热躁,是下元阴火蒸蒸然 
发也,加真生地黄二分,黄柏三分。如大便虚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中常逼 
迫,血虚、血涩也,加当归身五分。如身体沉重,虽小便数多,亦加茯苓五分, 
苍术一钱,泽泻五分,黄柏三分。(时暂从权而祛湿也,不可常用。兼足太阴已病,其脉亦络于心中,故显 
湿热相合而烦乱)如胃气不和,加汤洗半夏半钱,生姜三片。有嗽者加生地黄三分,以制 
半夏之毒。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此足太阴经邪所作也。如无以上证,只服黄 
一钱,人参三钱,甘草五分,橘皮酒洗三分,柴胡二分,升麻二分,苍术五分, 
黄柏酒洗二分。上件锉如麻豆大,根据前煎服。如秋冬之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 
并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内经》曰∶逆气上行,满脉去形。明七 
神昏绝,离去其形而死矣。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加吴茱萸 
半钱或一钱半,汤洗去苦,观厥气多少而用之。如夏月有此证,为大热也。盖此病 
随四时为寒热温凉也。宜以酒黄连、酒黄柏、酒知母各等分,为细末,熟汤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汤送下,空心服,仍多服热汤,服毕少时,便以美饮 
食压之,不令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泻冲脉之邪也。大抵治饮食劳倦所得之病, 
乃虚劳七损证也,当用温平甘多辛少之药治之,是其本法也。如时上见寒热病,四 
时也,又或将理不如法,或酒食过多,或辛热之食作病,或寒冷之食作病,或居大 
热大寒之处益其病,当临时制宜,暂用大寒大热治法而取效,此从权也。不可以得 
效之故而久用之,必致夭横矣。《灵枢经》曰∶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气不足,推而 
扬之。盖上气者,心肺上焦之气,阳病在阴,从阴引阳,宜以入肾肝下焦之药,引 
甘多辛少之药,使升发脾胃之气,又从而去其邪气于腠理皮毛也。又云∶视前痛者 
当先取之,是先以缪刺泻其经络之壅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后治他病。 
《宝鉴》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黄 建中汤、人参黄 散、续断汤、柴胡散、秦艽鳖甲 
散、人参地骨皮散、地仙散、当归补血汤、犀角紫河车丸、人参柴胡散、清神甘露 
丸、双和散、四君子汤、猪肚丸、酸枣仁丸、定志丸、麦煎散、独圣散。 
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恶 
寒,饥则常如饱,不喜食冷物,升阳顺气汤主之。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 
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 
气之和也。又引黄 、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行,充实腠理,使阳气得卫外而为 
固也。凡治脾胃之药,多以升阳补气名之者,此也。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 
溜,气短无力,不能寒热,早饭后转增昏闷,须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懒倦 
动作,五心烦热,升阳补气汤主之。如腹胀及窄狭,加浓朴。如腹中似硬,加砂仁。 
脾胃虚弱,气促气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门冬清肺饮、大阿胶丸。痰喘,人参 
清镇丸。劳风,心脾壅滞,痰涎盛多,喉中不利,涕唾稠粘,嗌塞吐逆,不思饮食, 
或时昏愦,皂角化痰丸。病久厌厌不能食,而脏腑或结或溏,此胃气虚弱也,白术 
和胃丸。《明医杂着》云∶东垣论饮食劳倦,为内伤不足之证,治用补中益气汤。 
《溯洄集》中,又论不足之中,又当分别饮食伤为有余,劳倦伤为不足。予谓伤饮食 
而留积不化,以致宿食郁热,热发于外,此为有余之证,法当消导,东垣自有枳术 
丸等治法,具于饮食门矣。其补中益气方论,却谓人因伤饥失饱,致损脾胃、非有 
积滞者也,故只宜用补药。盖脾胃全赖饮食之养,今因饥饱不时,失其所养,则脾 
胃虚矣。又脾主四肢,若劳力辛苦,伤其四肢,则根本竭矣。或专因饮食不调,或 
专因劳力过度,或饮食不调之后加之劳力,或劳力过度之后继以不调,故皆谓之内 
伤元气不足之证,而宜用补药也。但须于此四者之间,审察明白,为略加减,则无 
不效矣。 

第一册诸伤门
虚劳
属性:《素问》云∶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 
行步 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又云∶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 
是谓五虚。五虚死,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可活。治用黄 建中汤、理中汤之类。 
此《素问》但言虚而无劳瘵之名,然其因则固屡言之矣。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其邪展转乘于五脏,遂至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各见所合衰惫之证,真脏脉见则有 
死期。又如二阳之病,则传为风消、息贲。三阳之病,传为索泽,瘅成为消中。大 
肠移热于胃,胃移热于胆,则皆善食而瘦。尝贵后贱,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 
后贫,名曰失精。暴乐暴喜,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离 
绝菀结,喜怒忧恐,五脏空虚,血气离守。《灵枢》曰∶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 
惧自失,破 脱肉,毛瘁色夭,死于冬。又诸热病在肤肉脉筋骨之间者,各客于所 
合之本脏不得,客于所不胜。及考医和视晋平公之疾曰∶是近女室晦,女阳物 
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或蛊之疾,非鬼非食,疾不可为也。至汉张仲景《金匮要 
略》明立虚劳门,于是巢元方撰《病源候论》遂有虚劳,有蒸病,有注病,皆由此 
而推之者也。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五劳者,志劳、思劳、心劳、忧劳、 
瘦劳。六极者,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七伤者,曰阴寒、曰阴痿、 
曰里急、曰精连连,曰精少、阴下湿、曰精清、曰小便苦数,临事不举。又曰∶大饱 
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 
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蒸有五,骨蒸、脉蒸、皮蒸、肉蒸、 
内蒸。又有二十三蒸,胞、玉房、脑、髓、骨、血、脉、肝、心、脾、肺、肾、膀 
胱、胆、胃、三焦、小肠、肉、肤、皮、气各有一蒸,其状遍身发热,多因热病愈 
后,食牛肉,或饮酒,或房欲而成注者。注之为言住也,邪气居人身内,生既连滞 
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即所谓传尸。已别立门外。今以虚劳骨蒸合为一门,而列 
古明医治法于后。《金匮》云∶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 
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 
虚,大黄 虫丸主之。按虚劳发热,未有不由瘀血者,而瘀血未有不由内伤者, 
人之饮食起居,一失其节,皆能成伤,此亦可以睹矣。故以润剂治干,以蠕动HT 
血之物行死血,死血既去,病根已划,而后可从事乎滋补之剂,仲景为万古医方 
之祖,有以哉。又有陈大夫传仲景百劳丸,可与 虫丸互用。《活法机要》云∶虚 
损之疾,寒热因虚而感也。感寒则损阳,阳虚则阴盛,故损则自上而下,治之宜 
以辛甘淡,过于胃则不可治也。感热则损阴,阴虚则阳盛,故损则自下而上,治 
之宜以苦酸咸,过于脾则不可治也。自上而损者,一损损于肺,故皮聚而毛落。 
二损损于心,故血脉虚弱,不能荣于脏腑,妇人则月水不通。三损损于胃,故饮 
食不为肌肤也。自下而损者,一损损于肾,故骨痿不起于床。二损损于肝,故筋 
缓不能自收持。三损损于脾,故饮食不能消克也。故心肺损则色弊,肝肾损则形 
痿,脾胃损则谷不化也。治肺损皮聚而毛落,宜益气,四君子汤。治心肺虚损, 
皮聚毛落,血脉虚耗,妇人月水愆期,宜益气和血,八物汤。治心肺损及胃,损 
饮食,不为肌肤,宜益气和血,调饮食,十全散。治肾损,骨痿不能起于床,宜 
益精补肾,金刚丸。治肾肝损,骨痿不能起于床,宜益精。筋缓不能自收时,宜 
缓中牛膝丸。治肝肾损及脾,食谷不化,宜益精缓中消谷,煨肾丸。如阳盛阴虚, 
肝肾不足,房室虚损,形瘦无力,面多青黄而无常色,宜荣血养肾,地黄丸。如 
阳盛阴虚,心肺不足,及男子妇人面无血色,食少嗜卧,肢体困倦,宜八味丸。 
如形体瘦弱,无力多困,未知阴阳先损,夏月宜地黄丸,春秋宜肾气丸,冬月宜八 
味丸。病久虚弱,厌厌不能食,和中丸。肝劳,尽力谋虑而成。虚寒则口苦骨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