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千问-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百七十七、什么是盖法?答:即六盖欲贪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无明盖。欲贪盖者于八贪俱行心之生起而生,瞋恚盖者于二忧俱行心之生起而生.昏沉睡眠盖者于有行之不善而生,掉举盖者于掉举俱行心之生起而生,恶作盖者于二忧俱行心之生起而生,疑盖者于疑俱行心之生起而生。无明盖者于一切之不善而生是等为盖法。云何为非盖法?即除诸盖,余之不善,于四地之不善,于四地之异熟,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色及涅槃…是等为非盖法。
五百七十八、什么是有缘法?答:即于四地之善不善,于四地之异熟,于二地之所应作无记是等为有缘法。云何为无缘法?即色及涅槃是等为无缘法。
五百七十九、什么是心法?答: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界、意识界,是等为心法。云何为非心法?即受蕴、想蕴、行蕴、色及涅槃,是等为非心法。
五百八十、什么是心等起法?答:即受蕴、想蕴、行蕴、身表、语表,其他更亦有色之心生心因,心等起者为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空界、水界、色轻性、色软性、色适应性、色积集、色持续、搏食是等为心等起法。云何为非心等起法?即心与余色及涅槃是等为非心等起法。
五百八十一、什么是十恶业?答:十恶业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婪、嗔恨、邪见。当中,‘杀生’是指快速或残暴地杀害生命,意即屠宰或杀害众生。在此,于普通用语,‘生命’(pana,直译为有呼吸者)是指有情;在究竟界上则是指‘命根’。‘杀生’一词则是指人虽明知该有情是活的,却依旧刻意通过身门或语门致力于截断该有情的命根。对于毫无德行的畜生,杀害小的生物是轻微的恶业,杀害大的生物则是重大的恶业。为何?因为所付出的努力大;若是付出相等的努力,则因为对象的体积大。对于人类等等,由于他们能具备德行,杀害德行低劣者恶业较轻微;杀害德行高尚者恶业深重。当被杀者的德行相等时,恶业之轻重则有视凶手的烦恼是强或弱,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是大或小。杀生有五个条件:活着的生命、明知该有情是活着的、杀意、致力杀生、结果对象被杀死了。而六种致力的方法是:亲手、煽动、抛掷、固定的陷阱、诡计及超能力。有意知其详细解说者应参考律藏的注疏──《普端严》。
‘偷盗’是指‘不与而取’;亦即偷他人的东西、抢劫或当盗贼。在此‘不与’是指别人所拥有的东西或财物。若别人对某件财物有自主权,可以任意使用而不会受到惩罚或谴责,该物即是属于那人的。明知该物是属于他人所有,而怀着贼意地致力获取该物即名为‘偷盗’。若属于他人之物低劣,所造的恶业即轻微;若属于他人之物珍贵,所造的恶业即重大。为何?因为其物珍贵。若它们的价值相等,偷属于品德高尚者之物即恶业较重,偷属于品德低劣者之物即恶业较轻。(偷盗)有五个条件:他人之物、明知是如此、贼意、致力及结果移动了该物。方法则有六种,即:亲手等等。每一种偷盗的方法都能依以下的情况进行:吃秤头、强硬手段、隐瞒、设计或伪造。
‘邪淫’里的‘欲乐’是指‘性交’;‘邪行’是指‘低贱及实应受到谴责的行为’。‘邪欲乐行’的特相是生起于身门的思(意愿),具有侵犯自己无权同其行房者的不如法意念。于此,男人无权与之行房者是:(甲)十种未婚女人,即:一、为母所护;二、为父所护;三、为父母所护;四、为兄弟所护;五、为姐妹所护;六、为亲戚所护;七、为族人所护;八、为宗教导师所护;九、已订婚;十、正受惩罚;以及(乙)十种已婚女人,即:一、以钱财买来的妻子;二、自愿为人妻者;三、为了财富而为人妻者;四、为了服饰而为人妻者;五、由双亲执行婚礼,把新郎新娘之手浸入一只碗里的水,而如法地成为人妻者;六、从社会阶级较低阶层里获得的妻子;七、奴隶妻;八、佣人妻;九、战俘妻;十、短暂的妻子。当中,有十二种女人是其他男人不可侵犯的,即:已订婚和正受惩罚的女人,以及后面十种已婚女人。所造的恶业之轻重有视被侵犯的对象是否有持戒等德行。此恶业有四个条件:有心想要享受不可侵犯的对象、致力于享受、设计占有、结果占有了。方法则只有一个,即:亲身体验。
‘妄语’是欲欺骗他人者的身或语的行动,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怀有欺骗他人的意念,而致使采取身体或言语行动去欺骗的思,名为妄语。另一个定义:‘妄’是不真实或不存在的事物;‘语’是表达它为真实。‘妄语’的特相是想要让他人以为不真实的为真实,而又造成相符的表达的思。此罪业是重是轻有视他人受到损害的利益是大是小。或者,对于在家居士,若他们由于不想施舍自己的东西,而骗说:‘我没有那东西’,这是轻罪;若作为证人却发伪誓,以致他人遭受损失则是重罪。若沙门在只得到些少油或奶油时,开玩笑地以反语说:‘我想,今天是有条油河流进了村子’,这是轻罪;若对未曾见过的事物说为有见过则是重罪。此罪有四个条件:不真实之事、欲欺骗的意念、致力欺骗、传达该事给其他人。方法只有一种,即:亲自行动;当知这是通过身体、附在身上之物、或言语的欺骗行动。若该行动令到他人明白其意,产生该行动的思在当下即成为欺骗的行为。人能通过行动、附在身上之物或言语欺骗他人,同样地,人们亦能煽动第三者道:‘跟他这么说’,或把一片写了字的贝叶放在他人面前,或永恒性地写在墙上等,期望‘(他人)会因此明白其意’,这些都是欺骗他人。所以把煽动、传达和永恒的记录视为这种恶业亦是有理。然而注疏并没有提到这点,所以应当深入检讨后才好接受。
‘两舌’是指诽谤的言语,说了之后会导致对方对另一者之爱降至零点。令到自己粗野的言语,或导致他人粗野的言语,它本身即是粗野的,不悦耳亦不令心欢喜;这种言语名为‘恶口’。‘绮语’是说毫无意义且无用的废话。当知称为‘两舌’等的即是作为这些言语之根源的思。以邪恶之心,通过身行言语播下挑拨离间的种子之思,或向他人谄媚之思即是两舌之思。其罪之轻重有视受离间者之德行是低劣或高尚。此罪的四个条件是:一、有受离间的人;二、有‘让他们分裂’的目的;三、付诸实行;四、表达交流。但若他人并没有因此决裂,那么,该罪是不足罪,是‘未足道之业’;只有在导致决裂时才是足罪。‘恶口’是指粗野之思,致使实行于身或语,给与他人致命伤般的重击。以下的故事可以说明这点:据说有位男孩不听母亲的话而去到森林里。由于无法制止他,其母即诅咒他道:‘愿有只野母水牛追你!’果真即有一只母水牛因此而出现在森林里。该男孩即宣说真实语之后发愿道:‘愿我母亲所说的不会发生;愿她心中所想的发生!’而该水牛就有如无法动弹般站着。所以,虽然她的话看似凶恶,但其实并不粗野,因为她的心是柔软的。虽然有时父母会对自己的儿女说:‘希望贼把你们切成许多块!’但其实他们甚至不愿看到一片荷叶掉在儿女的身上。教师及宗教导师有时也会对学生们说:‘这些无耻鲁莽的小伙子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把他们赶出去!’然而他们还是希望学生们能获得成就。言语能因柔软之心而不成粗野,故此言语并不一定因为说得柔软即温如。譬如想要杀人时说:‘让他舒适地睡觉’,这话即毫不温和;由于其心粗野,故其语亦粗野。恶口的恶业轻重与被辱骂者的德行成相对比。此罪的三个条件是:有受辱骂的人、嗔念及辱骂。造成身或语作出无意义的表达之不善思名为‘绮语’。其罪之轻重有视是否时常如此作为。造成此罪的两个条件是:一、心倾向于毫无意义的话题,如:巴拉达之战、悉达绑架案等故事;二、叙说这些故事。但若他人并不接受这些故事则不成足罪,即不成‘足道之业’,只有在他人接受这些故事时才成足罪。
‘贪婪’是贪要,即看到他人的财物时想要拥有它们。其特相是如此的心思:‘噢,如果这是我的那该多好!’其罪轻重之分与偷盗罪类似。它有两个条件:他人的财物及令自己倾向于获得它。虽然贪欲可能会在看到他人的财物时即生起,但只要他还没有想:‘噢,如果这是我的那该多好!’,它还不是完全达到这种恶行的阶段。毁坏他人的幸福与快乐的即是‘嗔恨’。其特相是想要伤害他人之恶念。其罪轻重之分与恶口罪类似。它有两个条件:另一者及想要伤害之念。只是嗔怒还未完全达到这种恶行的阶段,只要没有欲毁坏之念,如:‘愿他被砍到死掉!’‘邪见’是不依正见的错见。其特相是颠倒之见,如:‘布施并没有作用。’其罪轻重之分与绮语罪类似,或依据其邪见是暂时性或长久性。它的两个条件是:一、颠倒对事物的正确知见;二、它依其所持的邪见显现于心中。已达到这种恶行阶段的邪见是:认为一、没有果报;二、事情的发生是无因的;三、没有造作这回事。其他的错见,则不算在内。
对于这十种恶业,我们可以在五个方面确定它们,即:一、依究竟法;二、依组;三、依目标;四、依受;五、依因或根。(一)十恶业的首七种恶行只是思;从贪婪开始的三恶行是与思相应之心所法。(二)首七种及邪见八法是行,不是因;但贪婪与嗔恨既是行亦是因。贪婪是不善的贪因或贪根;嗔恨则是不善的嗔因或嗔根。(三)杀生的目标是缘生法,因为它的目标是命根。偷盗的目标是有情或东西。邪淫的目标是缘生法,因为它是触所缘,有些人则说它是有情。妄语的目标是有情或缘生法;两舌也是如此。恶口的目标只是有情。绮语的目标是有情,或依所见、闻、感受及想的事物则是缘生法;贪婪也是如此。嗔恨的目标是有情;邪见的目标则是三界里的缘生法。(四)杀生与苦受相应。因为即使国王看到小偷时可能会笑着说:‘把他给杀了!’,下决定的思心所肯定只与苦受相应。偷盗能与三种受相应。看到他人的财物时,若愉快地偷取即与乐受相应;若惊惧地偷取,则与苦受相应,若在省思其恶果之下偷取也是与苦受相应;若中舍地偷取,则与舍受相应。邪淫与两种受相应,即:乐受与舍受;但在下决定时则不可能是舍受。妄语能与三种受相应;两舌亦是如此。恶口只与苦受相应;绮语则能与所有三种受相应。在此举例阐述:在讲悉达绑架案、巴拉达之战等故事时,若听众对他喝彩及把自己的头巾抛上空中等,讲故事者即会有乐受。当如此对他喝彩的人过后走向前去对他说:‘再从头讲给我们听。’讲故事的人即会对该建议感到不快,心想:‘我是否应该讲其他不相关的事?’在这情形之下,讲故事时即会有苦受;若他中舍地讲则会有舍受。贪婪与两种受相应,即乐受及舍受;邪见亦是如此。嗔恨则只与苦受相应。(五)杀生有嗔与痴二因。偷盗亦有嗔与痴二因,或贪与痴二因;妄语也同样是有嗔与痴或贪与痴二因。邪淫有贪与痴二因;两舌与绮语亦是如此。恶口有嗔与痴二因。贪婪只有痴一因;《殊胜义注》说明计算‘因’时不能把本身包括在内。由于贪婪是贪心所,也就是贪因或贪根,所以它只有痴一因。嗔恨也是如此。邪见则有贪与痴二因。
五百八十二、什么是四种业的例子?答:《阿毗达摩要义》举了提婆达多的例子以说明四种业:‘提婆达多的善令生业使到他投生在皇族里。由于该令生业及支助业,他得以继续活在幸福的生活里。当他被僧团隔绝时,阻碍业即开始生效。而他造成僧团破裂的重业则是毁坏业,致使他投生到阿鼻地狱里。’又举出一个牛栏的例子以形容四种业:‘譬如有许多牛在晚上时被关在一个大牛栏里。在早上时才打开栏栅以让它们出去吃草。如是那一只牛会先出去?全部的牛都想要尽早出去。其时,若有一只是特别的强壮,这只牛即能够很轻松地先走出去外面。这就有如没得竞争的重业,肯定会先成熟以产生下一世。若没有特别强壮的牛,最接近栏栅的牛即有可能会先出去;这就有如产生下一世的临死业。有时,时常保持清醒、注意栏栅几时打开的牛会在即将打开栏栅之前走近该处,而在栏栅一打开即走出去外面。这就有如产生下一世的惯行业。有时某只弱小的牛在强壮的牛推挤之下,而意外地先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