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606-中国医籍考 >

第17部分

606-中国医籍考-第17部分

小说: 606-中国医籍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医为司命。一字有讹。遗祸无极。遂命澄先检其存稿若干卷。按部选类。汇得全帙。细复检阅。以为定本。凡 
续序例二卷。药四 
百九十味。用识年月。书此凡例云,天启五年。岁在乙丑。六月十有一日。松陵顾澄先谨识。 
浦士贞曰。本草经疏。万历时虞山儒医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撰。以一经附一疏。文本条达。然卓识者少。故 
不见重于世。(读本草快编) 
四库全书提要曰。神农本草经疏三十卷。明缪希雍撰。明史方技传。载希雍尝谓本草出于神农。譬之五经。 
其后又复增补别录。譬之注疏。惜朱墨错互。乃沉研剖析。以本草为经。别录为纬。第本草单方一书行于世。而 
不及此书。未审即是书否也。其书分本草为十部。首玉石。次草。次木。次人。次兽。次禽。次虫。次鱼。次果。 
次米谷。次菜。皆以神农本经为主。而发明之。附以名家主治。药味禁忌。次序悉根据宋大观证类本草。部分混杂 
者。为之移正。首为序例二卷。论三十余首。备列七方十剂。及古人用药之要。自序云。据经以疏义。缘义以致 
用。参互以尽其长。简误以防其失。是也。考王懋 白田杂着。有用石膏辨一篇。篇末附记。极论是书多用石膏 
之非。其说良是。至云缪仲淳以医名于近世。而其为经疏。议论甚多纰缪。前辈云。经疏出而本草亡。非过论也 
。是则已甚之词矣。 
〔徐氏(大椿)神农本草百种录〕一卷 存 
自序曰。百物与人殊体。而人借以养生却病者。何也。盖天地亦物耳。惟其形体至大。则不能无生。其生人 
也得其纯。其生动物也得其杂。其生植物也得其偏。顾人之所谓纯者。其初生之理然耳。及其感风寒暑湿之邪。 
喜怒忧思之扰。而纯者遂漓。漓则气伤。气伤则形败。而物之杂者偏者。反能以其所得之性。补之救之。圣人知 
其然也。思救人 
必先知物。盖气不能违理。形不能违气。视色别味。察声辨臭。权轻重。度长短。审形之事也。测时令。详嗜好。 
分盛衰。别土宜。求气之术也。形气得而性以得。往者物所生之理也。由是而立本草。制汤剂。以之治人。有余 
泻之。不足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从者反治。逆者正治。或以类从。或以畏忌。各 
矫其弊。以复于平。其始则异。其终则同。夫天地生之。圣人保之。造化之能。圣人半之。天地不能专也。汉末 
张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遗法。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审病施方。应验如响。 
自唐以后。药性不明。方多自撰。如千金方外台秘要之属。执药治病。气性虽不相背。而变化已鲜。沿及宋元。 
药品日增。性未研极。师心自用。谬误相仍。即用本经诸种。其精微妙义。多所遗漏。是以方不成方。药非其药。 
间有效验。亦偶中而非可取必。良由本经之不讲故也。余窃悲焉。欲详为阐述。其如耳目所及无多。古今名实互 
异。地土殊产。气味不同。且近世医人所不常用之药。无识别而收采者。更有殊能异性。义在隐微。一时难以 
推测。若必尽全经。不免昧心诬圣。是以但择耳目所习见不疑。而理有可测者。共得百种。为之探本溯源。发其 
所以然之义。使古圣立方治病之方。灼然可见。而其他则阙焉。后之君子。或可因之而悟其全。虽荒陋可嗤。而 
敬慎足矜也。乾隆元年,岁在柔兆执徐。余月上弦。松陵徐大椿题于扬子江舟次。 
四库全书提要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一卷。国朝徐大椿撰。大椿字灵胎。号洄溪。吴江人。世传神农本草经 
三卷。载药三百六十五味。分上中下三品。今单行之本不传。惟见 
于唐慎微本草所载。其刊本以阴文书者。皆其原文也。大椿以旧注但言其当然。不言其所以然。因于三品之中。 
采掇一百种。备列经文。而推阐主治之义。有常用之药。而反不收入者。其凡例谓。辨明药性。使人不致误用。 
非备品以使查阅也。凡所笺释。多有精意。较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发明诸条。颇为简要。然本草虽称神农。而 
所云出产之地。乃时有后汉之郡县。则后人附益者多。如所称久服轻身延年之类。率方士之说。不足尽信。大椿 
尊崇太过。亦一一究其所以然。殊为附会。又大椿所作药性专长论曰。药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其说 
最为圆通,则是书所论。犹属筌蹄之末。要于诸家本草中。为有启发之功者矣。 

卷十二
本草(四)
属性:〔神农本草〕隋志八卷 佚 
〔神农本草〕七录五卷 佚 
〔神农本草属物〕七录二卷 佚 
〔神农采药经〕七录二卷 佚 
〔雷公药对〕卷四(旧唐志作二卷)佚 
陶弘景曰。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本草经序例) 
又曰。雷公桐君更增演本草。二家药对。广其主治。繁其类族。(药总诀序) 
〔徐氏(之才)雷公药对〕新唐志二卷 佚 
北齐书本传略曰。徐之才。字士茂。高平金乡人也。之才幼而俊发。尤为精敏。仕梁为豫章王综镇军右常 
侍。随综镇彭城。综降魏。之才走至吕梁。为魏所获。既羁旅以医自业。又谐隐滑稽无方。王公贵人争馈之。为 
贵人居矣。稍迁员外散骑常侍。加中军金紫。天平中。高祖诣晋阳。恒居内馆。所疗十全。皇建中。除兖州刺 
史。未行。武明皇后不豫。之才奉药立愈。赏赐巨万。有人脚跟肿痛不堪忍。诸医莫识。之才视曰。蛤精也。当 
乘舡入海。出脚水中得之。疾者曰。是也。之才为割得两蛤子。大如榆荚。或以五色骨为佩刀靶。之才曰。此人 
瘤也。何从得之。对曰。于古冢见髑髅额骨长数寸。试削视文理。故用之。其通识类此。(太平御览) 
掌禹锡曰。药对。北齐尚书令西阳王徐之才撰。以众药名品。君臣佐使。性毒相反。及所主疾病。分类而记 
之。凡二卷。旧本草多引以为据。其言治病用药最详。 
李时珍曰。雷公药对。陶氏前已有此书。吴氏本草所引雷公是也。盖黄帝时雷公所着。之才增饰之尔。 
〔宗氏(令祺)新广药对〕艺文略三卷 佚 
〔桐君药录〕隋志三卷 佚 
陶弘景曰。桐君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 
僧圆至日。桐君山在严州。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指树为姓。故山得名。 
〔子仪本草经〕中经簿一卷 佚 
贾公彦曰。刘向云。扁鹊治赵太子。暴疾尸蹶之病。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术案摩。又中经簿云。子仪 
本草经一卷。仪与义一人也。若然。子仪亦周末时人也。(周礼正义。) 
〔蔡氏(邕)本草〕七录七卷 佚 
后汉书本传略曰。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建宁 
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出补河平长。召拜郎中。校书中观。迁议郎。 
〔吴氏(普)本草〕(旧唐志作本草因)七录六卷 佚 
后汉书华佗传曰。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佗学。普根据准佗疗。多所全济。 
韩保升曰。普。广陵人也。华佗弟子。撰本草一卷。 
掌禹锡曰。吴氏本草。魏广陵人。吴普撰。吴华佗弟子。修神农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种。唐经籍志。尚存六 
卷。 
令广内不复存。惟诸子书多见引据。其说药性寒温五味。最为详悉。 
李时珍曰。吴氏本草。其书分记神农黄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鹊华佗所说性味甚详。今亦失传。 
〔李氏(当之)本草经〕七录一卷 佚 
韩保升曰。李当之华佗弟子。修神农本经。而世少行用。 
〔药录〕七录六卷 佚 
李时珍曰。李氏药录。其书散见吴氏陶氏本草中。颇有发明。 
〔随氏(费)本草〕七录九卷 佚 
〔秦氏(承祖)本草〕七录六卷 佚 
宋书曰。秦承祖性耿介。专好艺术。于方药不问贵贱。皆治疗之。多所全获。当时称之为工手。撰方三十 
卷。大行于世。(太平御览) 
〔雷氏( )炮炙论〕(宋志作炮炙方)艺文略三卷 佚 
自序曰。若夫世人使药。岂知自有君臣。既辨君臣。宁分相制。只如 毛沾溺。立销斑肿之毒。象胆挥粘。 
乃知药有情异。 鱼插树。立便干枯。用狗涂之。却当荣盛。无名止楚截指。而似去甲毛。圣石开盲明目。而如 
云离日。当归止血破血。头尾效各不同。蕤子熟生。足睡不眠立据。弊萆淡卤。如酒沾交。铁遇神砂。如泥似粉。 
石经鹤粪。化作尘飞。 见橘花。似髓断弦折。遇鸾血而如初。海竭江枯。投游波而立泛。令铅拒火。须仗修天。 
如要形坚。岂忘紫背。留砒住鼎。全赖宗心。唯得芥花。立便成庚。KT 遇赤须。水留金鼎。水中生火。非猾髓而 
莫能长齿生牙。赖雄鼠之骨 
末。发眉堕落。涂半夏而立生。目辟眼KT 。有五花而自正。脚生肉 。棍系菪根。囊皴漩多。夜煎竹木。体寒 
腹大。全赖颅 。血泛经过。饮调瓜子。咳逆数数。酒服熟雄。遍体疹风。冷调生侧。肠虚泄痢。须假草零。久 
渴心烦。宜投竹沥。除 去块。全仗消KT 益食加觞。须煎芦朴。强筋建骨。酒是苁 。驻色延年。精蒸神锦。知 
疮所在。口点阴胶。产后肌浮。甘皮酒服。口疮舌拆。立愈黄苏。脑痛欲亡。鼻投硝末。心痛欲死。速觅延胡。 
如斯百种。是药之功。某忝遇明时。误看医理。虽寻圣法。难可穷微。略陈药饵之功能。岂溺仙人之要术。其制 
药炮熬炙煮。不能记年月哉,欲审原由。须看海集。某不量短见。直录炮熬煮炙。列药制方。分为上中下三卷。 
有二百件名。具陈于后。 
苏颂曰。雷 虽隋人。观其书,乃有言唐以后药名者。或者后人增损之欤。(证类本草。引图经滑石注。) 
赵希弁曰。雷公炮炙三卷。古宋雷 撰。胡洽重定。述百药性味炮煮熬炙之方。其论多本之干宁晏先生。 
称内究守国安正公。当是官名。未详。 
李时珍曰。雷公炮炙论。药凡三百种。为上中下三卷。其性味炮炙煮熬修事之法。多古奥。文亦古质。别是 
一家。多本于干宁晏先生。其首序论述物理。亦甚幽玄。录载于后。干宁先生名晏封。着制伏草石论六卷。盖丹 
石家书也。 
按雷 一称隋人。一称宋人。未详何是。然胡洽名见于刘敬叔异苑。彼加其重定。则当为宋人矣。干宁晏先 
生制伏草石论六卷。出于新唐志。今以其为道家之书。不着录焉。 
〔陈雷炮炙论〕艺文略三卷 佚 
〔王氏(季璞)本草经〕七录三卷 佚 
〔谈氏(道术)本草经钞〕七录一卷 佚 
〔宋大将军参军徐氏(叔向)本草病源合药要钞〕七录五卷 佚 
南史张邵传曰。徐秋夫生道度叔向。皆能精其业。 
〔四家体疗杂病本草要钞〕七录十卷 佚 
〔王氏(未)钞小儿用药本草〕七录二卷 佚 
〔甘氏(浚之)痈疽耳眼本草要钞〕七录九卷 佚 
〔本草要方〕隋志三卷 佚 
〔赵氏(赞)本草经〕七录一卷 佚 
〔亡名氏经略〕隋志一卷 佚 
〔本草经类用〕隋志三卷 佚 
〔本草经轻行〕七录一卷 佚 
〔本草经利用〕七录一卷 佚 
〔云麾将军徐氏(滔)新集药录〕七录四卷 佚 
〔亡名氏药法〕七录四十二卷 佚 
〔药律〕七录三卷 佚 
〔药性〕七录二卷 佚 
〔药对〕七录二卷 佚 
〔药目〕七录三卷 佚 
〔药忌〕七录一卷 佚 
〔徐氏(大山)本草〕隋志二卷 佚 
〔陶氏(弘景)药总诀〕(艺文略。作集药诀。别有药总诀一卷。似复载。)艺文略一卷 佚 
自序曰。上古神农作为本草。凡着三百六十五种。以配一岁。岁有三百六十五日。日生一草。草治一病。上 
应天文。中应人道。下法地理。调和五味。制成醪醴。以备四 
气。为弗服。欲其本立道生者也。当生之时。人心素朴。嗜欲寡少。设有微疾。服之万全。自此之后。世伪情 
浇。智虑日生。驰十无厌。忧患不息。故邪气数侵。病转深痼。虽服良药不愈。其后雷公桐君更增演本草。二家 
药对。广其主治。繁其类族。既世改情移。生病日深。或未有此病。而遂设彼药。或一药以治众疾。或百药共愈 
一病。欲以排邪还正。为之原防故也。而三家所列。疾病互有盈缩。或物异而名同。或物同而名异。或冷热乖违。 
甘苦背越。采取殊法。出处异所。若此之流。殆难按据。寻其大归。神农之时。未有文本。至于黄帝。书记乃 
兴。于是神农本草。别为四经。三家之说。递有损益。岂非随时适变。殊途同归者乎。但本草之书。历代久远。 
既靡师受。又无注训。传写之人。遗误相继。字义残阙。莫之是正。方用有验。布舒合和。(陶贞白文集。○案 
此非全文。合和以下。尚有数十句。) 
掌禹锡曰。药总诀。梁陶隐居撰。论夫药品五味寒热之性。主疗疾病。及采蓄时月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