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中国医籍考-第1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卯。坎尽于酉。当二分之中,为阴阳之半。而上下以分人身之上下。所以别清别浊
也。圆图象天。其阳在东南。故天不足西北。人身之耳目。所以左明于右也。方图类地。其刚在西北。故地不满
东南。人身之手足。所以右强于左也。要之人身之配天地。不过此一阴一阳之道。而医理之赞化育。不过此为升
为降之理。微阳宜养。而亢龙有悔。微阴宜惜。而坚冰可畏。所以阳极则热。阴盛则寒。微者甚之基。盛者衰之
渐。故上工不治已然。治未然也。宜降不宜升者。防剥之再进。宜升不宜降者。培复之始生。畏剥所从衰。须从
观始。求复之渐进。宜向临行。盖不易以立其体。而后变易。以致其用。不通变不足以知常。不守常亦不足以达
变。易医之理。括于此矣。业医者。诚能融会内经。合之四圣之书。则阴阳聚散。剥复消长。一以贯之。运一寻
之木。转万斛之舟。拨一寸之机。发千钧之弩。易危为安。转乱为治。所谓天地好生之心。圣贤仁孝之精也。非
穷理尽性。格物致知。不足与于此矣。夫医之有灵枢素问。犹儒之有六经。和缓庆意诸大家。皆能窥见奥微。吻
合经旨。故其书传自内经。不列于学官。懦者斥为小道。荐绅家无称述之者。一二粗工。不过以索方书。求糟粕
为绝技。故世人不死于病。而死于医。亦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余固研心有年。略见大意。聊次其所
及知。及素所闻见者。叙述为篇。其于易医同原之理。或亦有一解云尔。康熙丙子年八月既望。嵩崖景日 东阳
氏识。
四库全书提要曰。景日 。字东阳。登封人。康熙辛未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史部地理类存目说嵩注)
〔亡名氏医师秘笈〕二卷 存
申赞皇序曰。秘笈一书。乃滇南云州学博李君九茎之祖上发公作。令山东聊城时。有隐君子。流寓其地。为
人治病多奇效。乃父言恭公延之再三。其人誓不入官衙。后感其诚。出是书以授曰。读此可以为良医矣。次日其
人即去。盖隐者之秘笈也。乾隆四十二年。顺宁太守佛尼勒捐资刻成。余适游宦滇南。因得之。余观是书所言。
以太极阴阳。河图洛书。先后天之理。阐素问灵枢难经金匮之旨。发前人所未发。实医道之根源。而其脉证经药。
又简而明。切而要。诚渡世之宝筏也。同志者勿忽诸。
〔陈氏(治)证治大还〕四十卷 存
〔李氏(菩)杂证要诀〕二卷 存
〔治痧要略〕二卷 存
〔端木氏(缙)医学汇纂指南〕八卷 未见
四库全书提要曰。上国朝端木缙撰。缙字义标。当涂人。是书成于康熙丁亥。摘取古今医书。荟萃成帙。每
病之下。先详脉理。次病因。次现证。次治法。颇为明析。惟于素问五运六气。拘执过甚。未免失于泥古。又第
七卷所列医集。惟载近人治验。而古法一概不录。虽医贵因时。又不免局于目见矣。
〔钱氏(峻)经验丹方汇纶〕一卷 存
〔俞氏(焕)丹方类纶〕一卷 存
自序略曰。余尝谓人生而无济于人者。君子之谓虚生。苟徒自为调摄。而秘藏不以告人。则黄帝岐伯之术。
何以流传至今。而卢公扁鹊何以有不自医之说哉。故尝与大兄尔介仲兄彦方。精选药料。秘制丸散。若寸金丹。
催生丸。及太乙灵膏。普施广送。毫不取其直。此固远迩所感知者。然犹以为传药不如传方。盖传药则吾一家能
辨。而传方则人人可辨也。乃网罗旧闻。摭拾新编。几费采择。而后付剞劂。将
以布诸海内。俾远乡僻壤之家。咸得一目了然。思所以预防而疗治之。以无负余意。其有未曾经验者。概不收录。
书既成。仍颜之曰丹方类编。盖吴门钱青KT 先生旧有此书。沈子怀玉曾为重梓。而徐子 与慕琛吴尚采诸公皆有
序。余往求原本不可得。倩友抄录一通。今踵刻多方。另为开雕。而仍用其名者。不敢忘其所自也。且亦遂余凛
遵庭训。与人为善之素志也。故序数言于简端。以告当世之阅是编者。
周朗序曰。余不敏。少所指授。弗能为良医。窃意济人利物之事。随在可行。居尝与四方君子。咨诹药石。
又尝周历吴越诸邦。所在延访古先名手医方若干。汇为一册。试之辄效。用之通神。私窃自喜。藉此可以利物济
人矣。比年秋谋付梓人。流之于世。适新安俞君晓园重刻经验丹方类编。余既重乐此书之大有利济于人物也。余
正重乐此书之适相浃洽于鄙衷也。爰拣生平编集奇方一册。附刻于后。夫故未敢妄附于为良之列。亦用自托于一
介存心之意云。
〔刘氏(阙名)医统管见〕未见
〔孙氏(伟)经验藏书〕二卷 未见
〔良朋汇集〕五卷 存
亡名氏序略曰。燕山孙子。慷慨好义士也。讳伟。号望林。今行年七十有六。自述幼因家寒。父兄教以钱行
米为业。颇不愿意。留心方术。施药济人。年二十许。涉历江湖。流寓楚之常山。卖药数载。思归故里。遂于
崇文门内悬壶。二十余年。每见重于当代之王公大人。延请招致。迨无虚日。后又进内院供事十四年。在方略馆。
沾恩授贵州关山岭管驿。因年近古稀。只身万里。告职还里。有五十年行道所积之方。集成二卷。名曰经验藏书。
将版驼进京城。刷印三千余部行世。伟自说近日又得许多奇方。可惜无传。吴德老悯公之志曰。新书之费几何。
首举者属余。为公前驱。同友中有情愿相帮任。如之大家作此功德。故尔同一发心。刊刻药书,一部五卷。分金
木水火土名。标曰良朋汇集。此书不踪别书。不言脉理。不谙文法。皆大家与众人所有经验应手家藏。海外异人。
种种秘方。杂集成书。虽不能以理言动高明。用方救人。效在顷刻。虽隔山一照。其病即灵。用药无不效也。诚
信然耳。燕山黄子闻其说而嘉之。愚昔 良友刘子。汇集古今方书脉理经络药性病机。无不备载。名曰医统管见。
缮写成书。宛然如昨。抚旧帙而太息。感遗物而兴怀。则于孙子是书也。知为济物利人。登俗仁寿之至意云。
〔吴氏(世昌)奇方类编〕二卷 存
〔董氏(纪)正谊堂课余〕二卷 未见
凤阳县志曰。董纪。字仲修。丹徒人。幼多病。于诸方书无不读。病既愈。医亦精。康熙末卢凤道鲍钤延至
凤阳。遂占籍焉。性恬静工书。善写菊。着正谊堂课余二卷。论证九十三条。经三十年而后脱稿。一时推重。
〔蔡氏(溥)狐白集〕未见
〔医统〕未见
凤阳县志曰。蔡溥。字公济。善医。所着狐白集。医统。藏于家。卒。年八十四。
〔沈氏(国柱)医通〕四十卷 未见
淳安县志曰。沈国柱。字公任。其先越之山阴人。来寓邑东茶坡。徙居赋溪遂家焉。国柱妙解经脉。病必理
其本。处剂不过数种。或直用古人传方辄效。然至其随手之变。则又自用我法。往往以意之。尝取黄帝脉书为宗。
而旁引诸所
论。疏通证明之。着为医书四十卷。青溪诊籍一卷。有以病请。不因寒暑丰啬为去留。国朝雍正中。尝与乡饮宾
筵。盖亦今之越人也。
〔青溪诊籍〕一卷 未见
〔王氏(纳表)医方解〕未见
按上见于建德县志。
〔赵氏(世熙)河洛医宗〕未见
按上见于嘉定县志。
〔汪氏(光爵)医要〕未见
唐大烈曰。汪缵功。名光爵。号学舟。太学生。屡试不售。考授州同知。遂业医。治病多奇中。载在吴县志。
及苏州府医学志。年五十六岁。殁于康熙五十七年。着有医要若干卷。未梓行世。而同学多有传抄为秘本者。(
吴医汇讲)
〔何氏(镇)家传集效方〕二卷 存
〔济生邃论〕十八卷 未见
〔原病式〕未见
按上二书。见于本草纲目必读类纂。
〔李氏(延 )医学口诀〕未见
按上见于曝书亭集高士李君塔铭。
〔年氏(希尧)集验良方〕六卷 存
自序曰。予素不喜医。而性好览方书。凡河间东垣诸名家著作。无不取而遍观之。而尤嗜集良方。耳目所
睹记。友朋所传说。悉一一举而录之。私之箧衍。中间或遇病者。则出以疗之。亦无不随试辄效。由是愈益嗜之。
如是者三十年矣。癸卯春。宦游五岭。土地卑湿。山川郁蒸。居斯土者。往往以疾 是虑。廷尉梁君适观察是邦。
因惠予集验良方三卷。予取而读之。见其论病则抉夫源。用药则归于正。凡病皆有方。方皆已验。是诚萃河间东
垣之精英。而非世之承陋传讹者可比。心甚善之。意欲广刷千百本。流布人间。越半岁。梁君晋秩廷评。琴鹤北
上。板亦随之度岭。此愿竟未酬也。甲辰长夏。检集丛残。得旧录方书一本。其为梁君所刻者什之三。未刻者什
之七。恐其久而零落也。因合梁君之书。并而梓之。以酬向日之愿。刻既成。将识其缘起。因思大涅 经新医旧
医之说。而深有感焉。夫旧医新医之所用者。皆乳药也,当王之初病也。新医禁旧医之乳药。国中欲服者。当斩
其首。而王病愈。及王之复病也。新医占王病。仍应服旧医之乳药。而王病亦愈。夫旧医之治病也。不辨风热寒
温。悉令服乳。新医之厉禁之宜也。迨王之热病作也。非乳不起。而新医之所以除病者。即所禁旧医之乳药而已。
今所刻诸方。旧医之乳药也。用者能神而明之。则在在皆为新医之乳药矣。若舍旧医之乳药。而欲别求新医之乳
药。虽谒大自在天而求之。岂可得耶。因识其语于简端。并以贻梁君。以为何如也,雍正二年夏五。广宁年希尧
书于五羊官署。
〔程氏(国彭)医学心悟 五卷〕存
自序曰。古人有言。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于不慈不孝。是以为人父子者。不可以不知医。虽然。医岂易
知乎哉。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以卑鄙管窥之见。而自称神良。其
差误殆有甚焉。予少多病。每遘疾。则缠绵难愈。因尔酷嗜医学。潜心玩索者有年。而四方求治者日益繁。四方
从游者日益众。然此衷常栗栗危惧,凡书理有未贯彻者。则昼夜追思。恍然
有悟。即援笔而识之。历今三十载。殊觉此道精微。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
盖以上奉君亲。中及僚友。下逮卑幼。性命攸关。其操术不可不工。其处心不可不慈。其读书明理。不至于豁然
大悟不止。爰作是书,以教吾徒。而名之曰医学心悟。盖警之也。然心悟者上达之机。言传者下学之要。二三子
读是书。而更加博览群言。沉思力索。以造诣于精微之域。则心如明镜。笔发春花。于以拯救苍生。而药无虚发。
方必有功。仰体天帝好生之德。修证菩提普救之念。俾闾阎昌炽。比户安和。永杜夭札之伤,咸登仁寿之域。岂
非业医者所深快乎。况为父者知此。可以言慈。为子者知此,可以言孝。以之保身而裕如。以之利人而各足。存
之心则为仁术。见之事则为慈祥。尤吾道中所当景慕也。二三子识之。予日望之。时雍正十年孟春月吉旦。天都
普明子程国彭钟龄自序。
〔王氏(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三卷 存
自序曰。尝读周礼。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声五气五色。 其生死。岁终则各
书其所以。入于医师。盖至慎也。顾通其学室难。苟师心自用。而不准乎古人之成法。患在不学。泥一成之法。
而欲强人之病。以就其说,患在胶执,二者交谈。其于医道。日以 矣。余制举之余。从事于医。力学人二十余
年。燃松继晷。研寻古训。所撰脉色本草伤寒杂病一书。自谓有得。迨年逾五十。始窥古圣贤 奥。乃知从前急
于着书。尚觉卤莽。深自愧悔。尽付之火。然立言明道之心。至老未能或忘。溯上古神农辨药性。轩岐着灵素。
伊芳尹巫咸作汤液。扁鹊解八十一难。皆医中上圣。莫或俪焉。至东汉张仲景。着书一十六
卷。其伤寒论。申明六经治病。采择祖方。化成百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处方则一成而不易。用法则万变而不
滞。上绍轩黄。下开来哲。犹马迁之于文。子美之于诗。平原之于书。可谓兼先圣之长。其医学之集大成者乎。
厥后唐王冰始有注释。宋钱仲阳发议论。造成无己有方解。吴鹤皋有方考。柯韵伯有名贤方论。国朝汪 庵则集
众说而成注。递相祖述。辅翼前人。厥功伟矣。独于方之有矩。法之有规。犹鲜有旁推交通之者。夫用药之道。
等于用兵。废孙吴之法。而曰我善为阵。我善为战。乌合之众。其不足为节制之师也。明矣。然车战之制。房
用之。而卒以致败。则神明变化之用。终有未尽也。余不敏。窃选古方之合于三方四制十剂者。为之显微阐幽。
申明其方之中矩。法之中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