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精彩管理知识文章大汇集 >

第11部分

精彩管理知识文章大汇集-第11部分

小说: 精彩管理知识文章大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在制造最优良的产品上,并不断精益求精。这种观念最终导致了一种“营销近视病”,即过分重视产品而不是重视需求,许多公司出现了销售问题,他们认为好的产品销售并不好,于是市场营销观念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以销售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实际上就是推销观念,这种观念认为,除非公司大力开展销售和宣传推广作用,否则消费者将不会购买自己的产品,或是仅购买公司少量的产品。于是形成了一种所谓“高压式”的“硬卖”风气,就是不问消费者是否真正需要,不择手段地采取各种推销活动,把商品推销给消费者,因此这一时期的企业管理工作,全被销售工作所淹没和代替。
  以消费者为中心才是市场营销的高级阶段,或整体市场营销阶段的开始。这时由于前阶段剧烈推销竞争的结果,使企业逐渐意识到,要保证获得高额利润,使企业有良好的声誉,提高商品销量,不能再单纯依靠“硬卖”的办法,必须把高压式的“硬卖”转变为诱发式的“软卖”,将整个市场营销活动建立在如何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基础上。这种观念认为,要达到公司的目标,关键在于探明和断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求,然后调整整体市场营销组织,使公司能比自己的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用市场营销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来对照当今PC产业的市场营销,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但大致在PentiumMMX出现之前,
  PC硬件制造商的市场营销策略发展基本上符合这三个阶段的规律,从一开始的供不应求、强调品质,到后来的销售竞争、打拼数字,再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灵活的功能集成,如多媒体、网卡集成,“三电一体化”等等,都曾经是非常流行的营销卖点。在PentiumMMX出来之后,有一个时期,我们突然发现,PC硬件制造商没什么可做的了,以前还可以在主板、多媒体套件、网卡什么的选择上做做文章,现在都由Intel来提供了。也就是说,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工作从PC厂商身上转移到了Intel身上,责任、风险、利润三位一体,Intel一肩挑起了这三副担子,PC硬件制造商基本上沦为了Intel的整机组装车间,甚至连广告费都要靠Intel来支付。在这种情况下,就像VCD的市场营销今天实际上拼的是成龙和李连杰,PC市场营销的卖点也在转移,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技术、功能上,转到了一些“纯粹”、“马鞍子”、“小燕子”之类的虚化的形象。表面上看,这好象是上了一个新台阶,所谓的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但实际上,从由Intel来支付广告费就可看出,所有的PC品牌都是虚的,事实上整机厂商已经无力带动消费者的需求,也只有倒退回以销售为中心的阶段,“像卖白菜一样地来卖PC”。这也许是最明智的选择,尽管面子上不太好看。
  卖白菜有卖白菜的办法
  既然要像卖白菜一样,那么卖白菜有卖白菜的办法。
  卖白菜有什么卖法?
  首先,在农贸市场上卖白菜,竞争者之间比的是谁的菜又便宜又卖相好,谁的信誉可靠,谁的渠道畅通,谁的促销手段诱人。白菜还有别的卖法,就是洗干净了,加上包装放到超市里,当然价格要高一点,但白菜还是白菜;或者把白菜包给大食堂、大饭店、加工食品的工厂,靠行业渠道来销售,这是最高明的作法,是每个白菜商都梦寐以求的,但只有行业内有本事的、会搞关系的、有影响力的才能做到;再或者给白菜赋予点新的功能,什么减肥白菜之类的;还可以划定特殊的消费人群,比如专为白领阶层推出的、专为儿童推出的、专为女士推出的等等。
  我们来看一看PC厂商,他们的营销手段和卖白菜有什么本质不同。
  卖白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量大利微,进入市场壁垒少,PC也是这样;卖白菜的自己做不起广告,PC也是这样;卖白菜最有效的竞争手段就是降价,PC也是这样;尽管所有的白菜营养价值都是一样的,但仍有人分得清北京产和广州产的口感不同,并对分不出其区别的人拥有一种优越感,PC也是这样;有许多人爱买本地的白菜,因为吃出虫子来找他们算帐比较方便,PC也是这样;有些大家庭常常一下子买很多白菜,然后放在一边,等到变酸了才吃,PC也是这样;虽然白菜价廉物美、营养丰富,但有些人偏偏喜欢萝卜,PC也是这样。
  卖PC已经像卖白菜一样的辛苦,为什么仍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有人说目前外国名牌PC仍能做到40%的利润,是真是假,利润在哪,事关行业秘密,记者打探不到。有人做PC不是出于商业目的,而是想塑造一个好的形象,在诸如上市、信贷、税收等方面争得一些优惠和特殊政策,目标是流失国有资产、蒙蔽股民;有人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心理,肥水不流外人田。冷眼观之,看来这些现象都存在。
  营销活动中的攻关过度
  在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中,公关是最常用的一个商业手段,而攻关应该算公关的一部分,也是最容易见到效果的一部分,虽然有时不那么光彩,被有些清高的公司所不屑为。然而,如果你只是按照规范的公关程序去做生意,开新闻发布会、演讲、请客户参观、准备详尽的资料、介绍成功的案例、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等等之后,你会发现你在一个个地丢单子给你的竞争对手,他们中有许多竟然名不见经传,甚至只是一个明显的草台班子,你几乎可以肯定,这里面有猫腻,但你并没有真凭实据,你又不敢因此得罪用户绝了后路,那么,摆在你面前的路就剩下了两条,要么把公司关门,要么清清嗓子加入到无奈的攻关走调大合唱中去。
  公关与攻关
  公关与攻关究竟有什么不同?传统的看法是,公关的作用对象是公众和组织,攻关的作用对象是某一个部门和个人。但这里要阐述的公关和攻关,区分它们的关键不是作用对象,而是使用的手段。比如在一单生意中,如果你是靠企业信誉、产品质量、甚至只是你的三寸不烂之舌取得成功,不管你面对的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这应该算正常的商业手段,整个过程是可以公开的,这是公关;如果你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给人好处或塞钱等手段,不管其对象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你无法把这个过程公开,这只能算攻关。这里的“攻关”二字自然与常常提到的科技攻关之类有所区别。
  “关”本来不应该存在,所谓“关”其实是被攻出来的。
  比如在媒体和企业之间,本来不需要攻关,只需要公关,因为公关的主要手段是通过信息传播来达到其目的,企业需要通过媒体发布信息,媒体也需要企业的信息填充版面和传达给大众。但是,有些企业为了见报率等等原因,没有新闻也制造新闻,媒体不接受就采用给某些编辑和记者个人好处的办法达到目的,一来二去,就成了惯例,没有好处就轻易不能见报,这些编辑和记者被攻成了“关”,公关也就变成了攻关。同样道理,许多客户成为“关”也都是这样被攻出来的。
  从社会效益的角度看,公关和其他如生产活动、研究与开发活动以及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平交易买卖等,是生产性的增进社会福利的活动;而攻关等以权钱交易为目的的贿赂活动,不能使社会财富总量增加,只是财富在个人之间的转移,反而有损于社会福利。而且攻关行为本身,不仅耗费了攻关者的时间和精力,对被攻关对象来说,为了寻求受贿,或是为了抵制、防范行贿,也得耗费许多的社会经济资源。
  假如行贿能够公开
  在一个买卖的交易中,攻关实际上是把损害了的买和卖双方主体的利益,增加到了“关”的身上,所以如何减少攻关的损失,是买卖双方都关心的话题。一个自然能想到的办法是“公开”。
  然而,部分的公开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完全的公开在我们目前的环境下又谈何容易。
  近来,有些项目的招标工程在“公开”上前进了一步。比如国税局的“金税工程”二期,搭建了一个测试平台,在同等的条件下对所有投标厂商进行测试,然后公布测试的数据和结果,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要知道以前类似测试很少如此规范,其结果也很少这样对外公布的。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攻关现象的存在,因为信息产品的工程项目牵制面众多,仅仅在产品测试中领先,如果真有攻关因素影响的话,完全可以在工程经验、行业应用熟悉情况、行业特殊性等众多方面找到借口把你给综合考虑掉。
  其实,攻关中的行贿如果能公开,采用一种竞拍的方式,倒能带来某种意义上的公平。
  假如,在某个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层次之上的所有投标厂家济济一堂,给端坐堂上的某位大人竞拍行贿,自然,最后出价最高的中标。于是,大人高兴,因为堂堂正正的用权力换到了钱,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还可以理直气壮的打打厂商的板子,“别看拿了你的钱,你可得保证质量啊”,由此公家私人两不误。没中标的厂商也高兴,以前攻关没中标钱就打了水漂了,现在怎么也算省了一大笔,钱要花在刀刃上,每一笔投入都不能浪费。中标的厂商同样高兴,因为这实际上是在和其它厂商比拚实力和价格,谁出的行贿价格高,就等于谁的产品价格低、谁的经济规模大、谁的成本低,这种公平竞争下胜出的应该是强者,其滋味自然与以前在阴沟里翻船不可同日而语。看来应该不高兴的只有那位大人所属的买方单位了,其实也不尽然,看你怎么算,如果考虑到以前那种攻关方式下的招标结果,很可能收了贿赂的大人给你拿一堆烂东西回来,他有权力,虽然他心里有鬼你也不敢跟他较真,和现在这种公平竞争情况下胜出的厂家产品相比,一进一出,你说是赚了还是亏了。
  大公司气质
  “攻关现象”虽然带来了不公平竞争和社会资源浪费问题,但在现阶段其实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企业总要吃饭,你不攻关有的是人攻,难道要饿着肚子装绅士吗?
  然而,也不能总是“低头拉车”,还应该时不时地“抬头看看路”。据说,某些公司的老总竟然经常被普通的销售人员调动,为一些大单位的主管处长、甚至是科员的婚丧嫁娶一类的事情送礼,为的是给以后的攻关铺路。作为一种商业手段,这自然无可厚非,但纠缠在这种层次上的商业活动,会给公司员工什么感觉?企业的气质、企业的精神、企业的宗旨、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何在?提起IBM,我们就会联想到“蓝色巨人”;提起HP,就会联想到“惠普之道”。如果大家都在一起搞攻关的话,什么“蓝色巨人”、什么“惠普之道”,IBM、HP和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公司没有任何区别。
  前不久,偶然听到一家国际著名大公司的老板告诫员工,宁肯在中国的业务短期内得不到快速发展,也不能靠“拉关系”和“攻关”来做生意,因为这与公司多年来赖以生存、并将影响力扩大到全世界的企业宗旨和企业文化不符,不能因小失大。
  我们也可以看到,IBM、HP这样的国际大公司从来不会为一个单子去搞攻关,据说,这种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如果有人搞了,肯定会被开除。他们搞的是战略高度上的公关,比如加强和政府的关系等等,攻关的事都交给代理去做了,这是一种更高明的本土化,用我们的话讲叫“以夷制夷”。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能拥有成为国际性大公司的气质、精神、文化等等一切。
  最近,我们不少公司提出了赶超世界五百强的口号,其进取精神令人敬佩。然而,在攻关这个层次上拚杀,不可能形成那种国际性大公司的高贵气质,攻关也形成不了真正的竞争力,总不能靠攻关的能力走向全世界。
  虽然攻关在这种原始资本积累的时期不可避免,但希望那些志向高远的企业也能注意到攻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有能力的时候,多培养培养自己的气质,确定一个公司的奋斗目标——企业宗旨,形成属于自己的、受人尊敬的以及能真正凝聚和吸引优秀人才的企业文化。
  反“攻关”对策
  攻关不可能完全杜绝,把“攻关”限制在一个较低水平的出路是提高“攻关”的成本。
  讨论“攻关”问题是为了使市场竞争更加有序。因为有序的市场竞争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是站在寻找“最优公共决策”。“攻关过度”必然要受到抨击,因为它使企业没有把宝贵的资源用到增加社会财富上面,没有用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优质的产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