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第8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正平笑眯眯的看了苏先凯一眼,优越感爆棚的道:“你呀,还是太年轻。”
“啊?”苏先凯迷惑了。
许正平小声对苏先凯耳语道:“人家看得起咱,是因为咱手里的研究成果,不是因为态度。其他事不论,谈成果的时候,怎么能软呢。”
苏先凯有些理解,还是有些不理解的点点头。
许正平也不纠结,心情轻松的看向前方。
兰瑟罗特和马乔利等人商量片刻,不再多提要求,当场将论文拆散了,分配起来。
要通过单纯的来判断论文的价值,相比做重复实验来说,那是要困难多了,不过,大部分的论文都是这样做的,若非如此,也不能有如许多的假论文诞生了。
杨锐喊了几名学生给他们端茶倒水,又将实验室划分了区块出来,就不再多言了。
研究者与研究评论者,就像是明星与狗仔的关系一样,是相爱相杀的关系。
如马乔利这样的学者,他们的精力就放在研究其他学者身上,经过他们研究的学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含金量也会增加,最起码属于不易被证伪的类型。
但是,被他们直剑刺死的学者,也不在少数的。
长长的论文分解了出来,被多名学者秉烛夜读,包括化学方向的学者,都得到了一两页纸。
唯独物理学家们,吃饱了火锅,坐在后院里,喝着茶,仰望星空,说着让人听不懂的话:
“那是摩羯座阿尔法星吧。”
“我眼睛坏了,看不清楚了。”
“摩羯座的小姑娘性格很好呢。”
“是吗?”
“上次去鹿特丹遇到一个摩羯座的,红色的头发,丰润的嘴唇,臀部翘的像是阿尔法1号星……”
……
第1337章 举荐()
天色微明,兰瑟罗特端着一杯咖啡,递给马乔利,并问道:“怎么样?”
“读完了。”马乔利一只手抓着论文,一只手接过了咖啡。
兰瑟罗特抿了一口自己的咖啡,又问:“怎么样?”
马乔利摇摇头,没有说话。
旁边的几个人都看了过来,有人立即问:“哪里出了问题?”
马乔利笑笑,继续喝咖啡,看论文。
兰瑟罗特一看,摆摆手道:“大家都吃早饭吧,让马乔利再看看。”
其他人都安静了下来,喝咖啡的喝咖啡,补眠的补眠,选择吃早餐的却很少。
昨天晚上的火锅,还在他们胃里肆虐呢。
马乔利缓慢而坚定的将咖啡喝完,眼睛都没有离开论文。
马乔利会站出来,也是有资本的。
他理所当然的变成了论文的总核查人,不仅完成了分配给自己的几页纸的,还总览全局,对其他人完成的再做审核。
在场的瑞典人也都没有反抗,顺从的让马乔利做事,这种默契显然不是一天两天培养出来,说明马乔利虽然不是这里最出名的瑞典生物学家,但却很可能是最出名的研究评论者。
总览全局的做法,带来的是对全局的了解。
马乔利是第一个读完了杨锐的论文的人,结果却让他久久的陷入震撼。
“兰瑟罗特,你读过诺奖的论文吗?”马乔利说的很省略,但是,却很容易让人理解。
兰瑟洛特知道他的意思是作为第一人读,于是瞅了一眼马乔利手里的论文,道:“始终没有这样的荣幸。”
马乔利吁了一口气,道:“我也是第一次。”
兰瑟洛特笑了,道:“恭喜你,成为第一篇读到它的人。也许杨锐能借此在千禧年前获得诺贝尔奖?”
现在距离千禧年也就是13年了,以诺奖的评选节奏来说,13年可谓是一闪而过。
马乔利一晒,道:“只是千禧年吗?”
“恩?”
“读了诺贝尔奖级的论文,你知道最大的难度是什么吗?”马乔利缓缓的放下了论文,目视前方,难以抉择。
兰瑟洛特配合的道:“是什么?”
“我最担心的是,如果我现在说,这篇论文没有问题,它真的拿到诺奖的,我该怎么办。”马乔利顿了一下,道:“我不是说他一定会以这篇论文获奖,但是,他真的会获奖的。”
对于在卡瑟琳医学院工作的教授们来说,诺奖的颁发简直熟记于心。
一些诺奖获得者是因为他们独特的发现和发明而获奖的,例如穆里斯当年获得PCR,或者X光的颁奖等等,都有非常清晰的获奖理由。
另外一些获奖者就相对含糊了,譬如6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维格纳,“因其对原子核及其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基本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运用”。
简而言之,这就是终身成就奖了。
马乔利话里的意思,就是杨锐即使不因为PCR获奖,即使不因为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获奖,他也有可能获奖。
这样的学者,在日益激烈的诺奖争夺战中,天生是具有优势的。
他还很年轻。
年轻更是优势。
年轻就意味着活的久,等得起。
20多岁的杨锐,不等到年老色衰,就将成为生物学领域的霸主,这个时间通常需要二三十年的发酵,到了那个时候,诺奖更不可能无视杨锐的存在。
从马乔利的角度来说,只要杨锐有可能获得诺奖,他就面临着两难选择。
马乔利定了定神,又开腔道:“我突然有点后悔看这篇论文。”
“我以为你一直在期待这样一篇论文呢。”兰瑟洛特知道马乔利想要什么,只坐在旁边开解。
“我也以为是这样的。”
“所以呢。”
“我曾经很喜欢为论文撰写者开脱,他们的错误也许是无心之失,他们也许只是对问题的看法有不同,后来我不这样做了。”
“哦?”
“因为我一旦撰写了论文,为某篇论文背书的话,我就要为它背书一生,或许还不止是论文本身,还得是论文的作者。”马乔利顿了一下,语速加快道:“兰瑟洛特,如果我现在点头的话,我或许就要用一生的时间,来维护杨锐的声望了。”
这就是研究者与研究者之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与明星和狗仔不同的地方了。
学术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色的。
它们会掩藏起来,就像欧里几何那样,但是,当需求出现的时候,它依旧会跳出来,且是以本来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就像是登月计划的时候,依旧会用到欧里几何那样。
以千年为计,而千年不朽。
普通的学者和它们的研究题材,也许会被掩埋终身,然而,诺奖级的成果不该如此。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不会被掩藏,他们的成果更不会。
但是,任何一名诺奖获得者,伴随着他终身的荣誉的,更是终身的攻击。
再完美的学术成果,在与诺奖挂钩以后,都会遭遇到苛刻乃至于无稽的攻击。在这个能量守恒定律都不断被人挑战的年代,没有什么学术成果能独善其身。
维护正确的科学理论的工作,往大里说,是属于全人类的责任,往小里说,它也不仅属于发明和发现者本人,更属于推广和认可该发明发现的人们的责任。
如果马乔利承认手上的这篇论文,他就要做好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都与反对者抗争的准备。
从某些角度来说,这其实是一件很令人骄傲的事,只不过,马乔利不熟悉杨锐,对于是否承担一生的责任,还拿捏不定。
兰瑟洛特“啪”的合上了论文,道:“你如果不愿出面的话,就交给我好了。”
马乔利的眉毛唰的就竖起来了:“兰瑟罗特!”
“别着急。”兰瑟洛特耸耸肩,声音放缓了些,笑道:“按照我们之前说好的,决定权在你手,但你如果不要的话,我就接手。”
马乔利的表情这才缓和下来,过了会儿,道:“你有没有在这论文中找到疏漏?”
兰瑟罗特不答反问,道:“你呢?”
马乔利笑了起来。这就是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了,谁都想成功的举荐某学者获得诺贝尔奖,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承受审查不严的后果。
二战以后的诺贝尔奖评选,虽然经常有一些令人不满的地方,但是,除了******这种没用的东西以外,其他的奖项,基本没有出过太大的偏差。
马乔利沉吟了起来,又将杨锐的论文从头到尾的了起来。
兰瑟罗特亦是如此。
第1338章 谁敢抢走我的杨锐()
杨锐到中午时间,才抽出时间与马乔利见面。
他身后的实验室里正在做三维结构的验证实验,一旦成功,就意味着他攻克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第三阶段,妥妥的又是一个诺奖级的成果。
而且,在87年的时间里,攻克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这份难度本身也是逆天的。
到了这个时候,杨锐已经感受到诺奖在向自己招手了。
同样振奋的还有谷强。他自知沾不到诺奖的边,但是,能够在一篇NCS级的期刊上再次署名,由此带来的荣誉是极其丰满的。
苏先凯、范振龙等人已经忍不住向杨锐道贺了。
杨锐亦是喜气洋洋的。
实验室全体都喜气洋洋的。
说起来,自从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做出来以后,离子通道实验室在三维结构方面的投入是相当不少的,谷强固然是开启了天赋强运,但是,他的强运是开启在两个前提上的。
第一,离子通道实验室完成了第二阶段的晶体结构的研究,有了开展电子显微镜扫描的前提。
第二,杨锐确定了电子显微镜扫描之可行,然后孤注一掷的采用了电子显微镜扫描。
全球做G蛋白偶联受体三维结构的实验室也有一些个了,但它们没有一个能达到这两个条件。
就是有撞大运决定采用电子显微镜的实验室,他们在这方面的投入也远远不如杨锐。
在87年,电子显微镜还是很贵的,而杨锐在离子通道实验室草创时期,就已经采购了一台,后来又买了一台更好的,自然也就是更贵的,两份花费就得上百万美元。进入第三阶段以后,杨锐更是租用了一台更好更贵的,并配备了两个小组,专攻电子显微镜。
仪器的成本超过200万,通常意味着单次使用的成本也会高的离谱,实际上也是如此,为了应对如此清晰的电子显微镜,试剂的纯净度等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每天上万元人民币和上千美元的投入亦是必不可少的。
这笔钱对于国际顶级实验室并不能说是高昂,但是,考虑到这仅仅只是一个项目的分支方向,那就有些过高了。
正常的实验室,在没有正式确定方向以前,是不会花费这么多钱在一条岔路上的。
科研的岔路太多了,同样是扫描G蛋白偶联受体,究竟是像当年玩弄DNA一样,搞晶体化之后再X光,还是用电子显微镜,又或者用核磁共振,再或者是用某种化学方式?
可供选择的路线如此之多,然而,这里可没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倒是花费巨万之后,碰到鬼打墙的多。
采用了电子显微镜之后,其本身遇到的问题也是很不少的。
要得到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就像是要得到一栋大厦的三维结构,电子显微镜的扫描不仅要得到轮廓,各种开口和电梯的位置,还要对内部有所猜测,这些内容,此前都是由不同的人来完成的。
就最终结果来看,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起码能写成一大三小,共四篇论文。
四篇论文自然都是有资格上S的,只是深度和广度不同,未来的期许不同而已。
杨锐交给马乔利的是第一篇大论文,整体阐述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剩下的三篇就是分置各项了。
以正常的实验室进度来说,做一个类似的大项目,花费三四年时间者居多,若是两年就做出来,得四篇S级的论文,那就是大赚。若是四年做出来就不亏,更久的项目其实更常见,不过,算上边际效应,6年出4篇论文都是能忍的。
至于几个月就出4篇论文,还有一篇超豪华的大论文,这就属于杨锐的金手指光环的作用了,却是其他人比拟不了的。
“杨锐先生的心情很不错呀。”马乔利放下已显寡淡的茶水,瞅着杨锐过来,就连忙站了起来,与之前的态度大相径庭。
杨锐点点头,道:“最近的实验都很顺利。”
“恭喜。”
“谢谢。”
“杨锐先生……唉,这个称呼真是困难,听说您目前还在读书?”马乔利说着寒暄的话。瑞典人是不寒暄的,但在有必要的时候,瑞典人也可以学着外国人那样寒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