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重生之神级学霸 >

第746部分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746部分

小说: 重生之神级学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绿石角公司主持的去铁酮三期实验,效果极好。”杜威明显是当做公关项目了,他用英语大声说道:“我们预计去铁酮的三期实验,会在今年上半年结束,紧接着,就将进行上市和四期实验,在此,我也希望各位临床医生,能够积极的参加到我们的去铁酮的四期实验中来。”

    “杜威先生似乎很有信心?”

    “当然,非常的有信心!”

    “临床试验四期,绿石角计划的规模是多大?”

    “因为去铁酮不像是心血管药物那样,有非常大的市场规模,因此,我们计划的四期临床试验,大约准备一万人左右的病人参与。”

    现在正是吃早餐的人最多的时间,随着两人大声的对话,渐渐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这也是杜威的目的所在,他是需要一个非正式场合来吸引医生们的参与的。

    临床试验的第四期,就像是考驾照的科目四一样,属于并不重要的环节。临床试验真正的难度,其实都在前三期里面,尤其是第三期的扩大实验,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

    但是,第四期的临床实验,是允许上市以后监控的,也就是说,进行了三期临床实验以后,药品已经可以上市了,可想而知,四期如果不出什么幺蛾子的话,都是能够通过fda的认证的。

    不过,没有通过四期的药品,通常来说是不会卖到很多地方去的。

    制药公司虽然没什么节操,但他们也怕药品出事,遮掩死人什么的,都是非常花钱的公关行为,还不一定能够成功。

    所以,如果不是生死存亡的圈钱时间,药厂通常习惯将临床四期当做是实验销售阶段,也就是只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出售,最好是由临床医师申请,同时验证四期的各项数据。

    而从医生们的角度来说,若是确有创新的药品,也的确值得他们推荐给患者,尤其像是地贫这样的疾病,重度以前都是必死的,去铁酮若是能够增加一定年限的存活期,那副作用之类的都可以不做考虑,还有比死亡更大的副作用吗?

    几名医生自然而然的走到了杜威和杨锐的桌子这边来,束手站立,等他们聊了一会,就有人插入道:“绿石角在放出名额吗?我有好几位病人,都很难坚持三个月了,他们急迫的需要去铁酮辅助治疗。”

    此君语气郑重,内容更是严肃的让人笑不出来。

    整个临床四期,总得持续个半年时间,在此期间,其他病

    人的确有可能等不及该药。

    杨锐并不反对宣传去铁酮,再怎么说,他也能从赚到几千万美元的。

    他指了一下杜威,道:“可以请绿石角公司考虑你,麻烦给我一张你的名片。”

    “好的,我的病人里,有三人都不到15岁,请一定把我加入到你们的名单中来。”这位递出名片的同时,又用笔在上面写了一行字,正是说明自己病人的情况。

    杜威接过,肯定的道:“没问题,15岁的患者,的确应该加快治疗了。”

    不知道是他的话,引起了在场诸人的共鸣,还是其他人原本就有这样的想法。

    随着此君的名片落手,又有十几名医生,将自己的名片送了过来,自愿成为去铁酮四期的试水者,这也是业内的常态,制药公司固然是有求于医生的,但是,真正的好药依旧是医生们所推崇的,尤其是一些能够真正治疗疾病的药物,是非常难得的。

    杜威全部接了下来,一会儿就在手里积累了半叠的名片。

    他本人也笑的眉毛不是眉毛,眼睛不是眼睛的,去铁酮是以里程碑的形式卖断给杨锐的,虽然里程碑的总额极高,不过,只要三期通过,多少钱都是能赚回来的。

    现如今,一款新药的价值实在是太高了。

    记者黄河亦是想到了此点,问道:“杨锐先生,听说去铁酮是您开的?”

    “是。”

    “这样的话,去铁酮赚到的利润,是归于华锐实验室呢,还是归于您本人呢?”

    “当然是华锐。”

    黄河并不意外的道:“杨先生,能否透漏一下,您和华锐实验室的合同是什么样的?去铁酮的里程碑完成以后,你有奖金吗?”

    他这个问题出来以后,不止是杜威等人好奇,江锦程和韩田路等人一样好奇。

    杨锐觉得是应该给自己一笔奖金了,于是点点头,道:“应该有吧。”

    “有多少?”黄河一点都没有老外不问工资的禁忌感,就用中文讲了出来。

    杨锐张口想说个几万块,突然醒悟过来,那不是要好几个万元户了?不能给自己找这么大的麻烦。

    于是,杨锐在心里将几万块改成了几千块,等出口的时候,再次生了变化,道:“总有几百元吧。”

    8o年代的中国人奖金,很少有能一个月工资的,事实上,如果半个月的工资做奖金,单位领导就要承受极大的压力,个位数的举报信算是他运气好。为了1oo元奖金而得到雪片般奖金的领导,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在少数。

    杨锐自觉华锐实验室是私企,私底下也是经常上千元的着奖金,给自己安排一个几百元的奖金似乎并不过分。

    杜威却是眉头皱了皱,再问:“是几百……千吗?”

    杜威以为杨锐是省略的说法,就像是有的中国人将1o万说成1o一样,美国人也有将几百千或者几百百万,说成几百的情况。

    考虑到几百千只有几十万,杜威又追问了一句:“是美元吗?”

    杨锐失笑,拍拍杜威的肩膀,道:“就是几百元,不是美元,是人民币。”

    杨锐决定,回去就给自己个666元人民币,再去找个馆子挥霍一下子。

    杜威望着杨锐的背影,满是怜悯。

    黄河则感慨的道:“这就是社会主义吗?”

    江锦程和韩田路不知怎的,突然觉得满心的骄傲,望着杨锐的背影,追上去之前,当着众多香港医生的面,挺胸抬头道:“这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

    杜威和黄河不由的点点头。

    江锦程和韩田路心情大畅,拔腿就去找杨锐了。

    杜威和黄河互相看看,却是杜威有些迷糊的道:“华锐实验室不是港资私企吗?”

    “是。”

    “那样的话,等于港资的华锐,只要给杨锐付几十美元的奖金,就能拿到去铁酮?”杜威有些不能置信。

    黄河迟疑的点头,却不觉得这是什么美好的新闻题材,这样的题目,他身为驻华记者,采访的多了。

    杜威的眼睛却是忽然瞪的老大:“在中国开公司,真是幸福呀……”

    ……

第1144章 专家库() 
江锦程和韩田路的兴致很高。天籁。2

    老实说,他们坐在一群香港人和外国人中间,是有些不自在的。

    86年的香港是极富裕的,弹丸之地所拥有的资金或许没有中国大6多,可流动资金是绝对比大6多的。最显眼的例子就是包船王,他一个人所拥有的船队吨位,是全中国的船队吨位的好几倍,而香港医生的收入,与中国公务员之间更是差了上百个大6学者。

    杨锐在这么多人面前展示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就江锦程和韩田路看来,是觉悟很高,很令人振奋的行为。

    他们回去商量了一番,到了下午时间,就再次找上了杨锐,正式邀请他进入医药管理总局和医药工业总公司的专家库。

    杨锐意外之极,问:“咱们现在就有专家库了?”

    江锦程更加意外,问:“为啥没有?”

    “那专家怎么从专家库里挑出来?”杨锐知道的专家库,是用电脑随机从库里选人的,而就86年来说,现在还被叫做微机的计算机恐怕还不够普及。

    江锦程猜不透杨锐的想法,只是很自然的回答道:“一般来说,都是看哪些专家的专业更合适吧。”

    “人选出来的?”

    “当然,要不然呢。”

    杨锐这下子就明白了,此专家库与彼专家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

    韩田路望着杨锐的表情,笑一笑道:“杨主任,你只要进了我们医药管理总局和医药工业总公司的专家库,以后就有机会进入各种临时或长期的委员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他们也是私下里讨论了,觉得杨锐目前大概是不会进入两家单位工作了,就干脆拿出了专家库的法门。

    后世的专家库,主要是用来挑选专家,从而决定一些需要专业决定的事。

    但在86年,领导们显然没有做好让渡权柄的作用,医管总局设立的专家库,其实依旧是以备咨询的意思,只是正好起了一个专家库的名字罢了。

    对此,杨锐也没有拒绝的理由,微微点头,道:“如果不麻烦两位的话,我当然是愿意加入的。”

    “不麻烦,是我们要麻烦你的。”江锦程哈哈的笑了起来。

    韩田路亦是松了一口气,道:“我们尽快将聘书送过来。专家库的专家虽然是没有编制的,但是有一笔津贴,金额不多,每月3o元左右,你不要嫌弃。”

    “怎么会。”杨锐停顿了一下,问:“通常要做的任务有哪些?”

    “现在的话,gmp就是一个大任务。”江锦程抬眼看了杨锐一下,道:“我们知道你是gmp委员会的委员,加入我们的专家库以后,又可以参与修订咱们中国版的gmp规则,你有实践经验,非常适合这项工作。”

    修订规则并执行规则,杨锐顿时感受到了浓烈的计划经济的味道。

    不过,计划经济也不见得都是不好的,像是医药领域,计划经济对普通民众可是利大于弊的。贫民想在论钱的医药世界里活下来,那是非常无助的一件事。

    杨锐应承了下来,再详细的了解了一番医管总局的专家库的概念,要将江锦程和韩田路给送出去的时间,再想起来似的问道:“这个专家库,目前有多少人?”

    “总数有八名左右吧,应该还会增加一些的。”韩田路道:“这是医管总局和我们医药工业总公司共同的专家库。”

    杨锐不禁愕然。得,总共8个人的专家库,果然是用不着抽选了,弄个大点的委员会,8个人还都不够用呢。

    杨锐在华锐制药厂里搞研讨会没两天,京城就已经因为他对gmp的言,闹腾了起来。

    美国人6o年代就开始做年代初推广以来,效果很好,欧洲日本等等都在学习,属于刷屏级的医药政策和法规,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学者也免不了要了解和学习。

    如果翻看国内的论文的话,到86年,国内表的有关gmp的论文数量是越来越多了。

    但是,大家都是学习了解,最多最多,就是推动和影响国内机构来做一个符合国内需求的标准,谁能想到,杨锐才坐进国内gmp委员会没多久,竟然就想让美国人改规则了。

    要美国人改规则,美国人听不听?

    美国人如果改了规则,中国人要不要学,要不要改?

    美国人如果不改,我们是该怎么嘲讽杨锐?

    大家想法多多,一时间竟是变成了讨论。

    8o年代的讨论是很有时代特色的,因为这个年代没有网络,自然也就没有论坛和群之类的东西了,当面讨论也不合适,当面讨论是给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做的事,大家意见不统一,坐下来不就变成吵架了吗?

    单独邮寄书信算是讨论的方式之一,但是,就像是qq私聊的力度不够一样,单独邮寄书信的力度也不让人满意。

    于是,最终适合8o年代讨论的最终方案,就是登报了。

    医药相关领域的学者们,主要选择了《新药通报》,《北a京药学通讯》等中小型半学术化的报刊进行论战,这些报纸主要是刊登文章比较容易,另外,相关领域的单位都有订阅。

    后一点也很重要,这就好像后世人在微信群里骂仗,要是骂一次就要一个一毛钱的红包,骂战怕是打不起来了。

    更不要说,现在买好几份报纸的成本,还过后世呢。

    当然,论战的报刊也不限于几本小学术化的报刊,有的学者地位比较高的,也有机会在各种时报上表文章,或者干脆在更专业的期刊上表文章。

    用后世的模式来理解,在专业期刊上表文章就相当于加精了,属于有版主认证的。而在时报上表文章,就相当于置顶了,看到的人更多了。

    如此几日,终于有人在《光明日报》上写了一篇文章——《是否应当以美国标准来核定中国的医药产业》,将论战从京城范围,引向了全国范围。

    自然的,也就引入了河东范围。

    甘虎看到《光明日报》,赶紧跑来找杨锐,整个人的脸色都是紧张的。

    等杨锐拿到报纸,还没怎么看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