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第5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这样的研究条件,再有相应的研究经费,才是科研猿最期望的栖息地。
杨锐也是一样,人体基因组计划是一个长达5年,甚至能继续持续下去的项目,加入其,对于实验室的好处不言而喻。
如果说公司最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实验室需要的是源源不断花钱的项目,当然,是要物有所值的项目才行。
达尔贝科默默的读了一遍杨锐的章,继而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杨锐给自己章的意思,要想用的话,得支持杨锐的要求。
拿走人家的思路而不给许诺这种事,他现在也不好意思做,再者说,何必如此呢。
想了一会,达尔贝科问道:“这篇章你发表了吗?”
“还没有,我计划送去《自然》。”杨锐颇有心机的回答。
严格说来,这篇章更像是倡议,虽然有理有据,而且阐明了癌症和人体基因组计划的关系,但也是一篇综述的水平。
综述期刊,向来都是较难的。
像是《自然》这样的期刊,更是只刊登大牛的综述,甚至数期不刊登综述都很正常。
正好,杨锐现在已经有点超越普通牛的架势了。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当年钾离子通道的论,引用都有超过6000了,等同于普通学者全职业生涯的数百倍的量,pcr现在拿到了诺贝尔奖提名,更是强悍至极。
单论科研界的地位,杨锐目前的级倒是做不到想发什么章发什么章,但也是有可能在《自然》发表综述的。
达尔贝科微微点头,道:“我觉得发表在《科学》更恰当。”
“我没有在《科学》发表过章,所以之前都考虑了《自然》”杨锐一步步的拉着达尔贝科往自己既定的路线走。
达尔贝科其实听出了杨锐的意思,也跟着道:“我和《科学》的编辑是很熟悉……你愿意和我联署此吗?唔,还需要一些修改。”
“当然没问题。”杨锐心里险些乐出花来。
这篇章,有没有达尔贝科的署名,区别是巨大的。
如果没有达尔贝科的署名,杨锐是发表在《自然》,最多也是被人冠以“有识之士”之类的名头,而要是有了达尔贝科的署名,这等于在基因宣言签字了。
像是美国的国父们,在**宣言联署大名一样。
“那我们来看看如何修改吧。”达尔贝科也是个实干派,直接在杨锐的办公室坐了下来,开始工作。
这样的倡议性质的宣言,看起来容易改起来难,必须斟词酌句,对于英语法水平相当于哈利波特的杨锐来说,这部分的工作,他几乎插不进手去。
达尔贝科很快将章改的面目全非。
杨锐一无所谓,高端论还经常找专门的执笔人呢,这在国际科研很常见。母语不是英语的人,要想s刊登章,不仔细的打磨语句是不行的。
这与普通期刊是截然不同的,更不要说,倡议性质的章,本身是依靠法来联接的。
差不多三个小时左右,达尔贝科才改出一版较为满意的,看了一遍,又圈了几个单词,道:“我建议,我们扩大联署的范围怎么样?”
“您有人选吗?”
“詹姆斯沃森怎么样?”
“dna双螺旋的发现者?”杨锐瞬间震惊。
在生物学领域,牛人是非常多的,尤其是活着的大犇,或许活着的物理和化学大犇加起来都要多,数学大犇更不用说,后者的牛系部落成员只有生物部落的零头。
但不管是在生物学领域排名,还是在整个自然科学领域排名,詹姆斯沃森都是顶尖的牛人。
这样的人物,可以用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牛魔王。
身为一名科研人,一名生物专业的学者,无论杨锐念多少遍“志存高远”,对牛魔王级的沃森,还是极为心虚。
杨锐不由问道:“您的意思是,邀请詹姆斯杜威沃森一起联署章吗?”
“对的。”
“他愿意吗?”
“我想有很大的机会。”
“我依旧可以联署吗?”
“当然,沃森很喜欢你撰写的《基因组学》,他曾经说过,你只要睡在家里,总会等到诺贝尔奖的。”达尔贝科笑笑,道:“也许再过几十年,人们会对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署的章,有一些兴趣吧。”
杨锐表示,这是自己被拍过的最爽的一次马屁。
……
:
第八百五十一章 联署()
因为时差的关系,国的晚正是美国的早,已经步入老年期的沃森同志起的很早,思维清晰,很是与两个人聊了一会。 w w w 。 。 c o m
杨锐参与的部分不多,只是说了说自己的《基因组学》,又讨论了一些章内容,尽管如此,杨锐心里也不免有些小激动,当然,更多的还是感慨。
这样的牛魔王大人,真的是几十年才有一只的。
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三十多年的光阴,诞生了好几十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每年的诺贝尔奖,要么颁发给两个人,要么颁发给三个人,总人数并不算少。
然而,要成为牛魔王,不仅要获得诺贝尔奖,奖项的分量还得重,还要得的早,活的久,做的多。
像是穆里斯那样,得了诺贝尔奖以后天天冲浪,靠演讲混日子的,肯定是没希望的。
杨锐也不知道成为一只牛魔王的正确路线是怎么样的,年轻时得诺贝尔奖?年时掌控大项目?晚年时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奠基人?算是有满脑子的数据,杨锐都觉得艰难。
牛魔王不是一种荣誉,它更是一种认可。同行间的最大认可或许能成一名大犇,社会和国家的认可或许能成一名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公司和机构的认可或许能成一名学术领袖,但要做牛魔王?
很难得出正确的路线。
而在成为牛魔王的路,成为牛魔王以后,全世界的推崇,则像是一种毒,令人永远都在嗨,行差错步的机会也大了。
对于今天的杨锐来说,《基因组学》和达尔贝科的关系,是他能与沃森搭话的关键因素。
两者缺一不可。
打完电话已是0点多了,杨锐与达尔贝科将章略作修改,将后者送回了酒店。
等出酒店一看,得,刘院长带着几位工作人员,又将他给堵在了大堂。
“刘院长,您晚都不睡觉的啊。”杨锐看到刘院长也是无奈,这位做行政做的也是高端了。
刘院长嘿嘿的笑几声,道:“我听达尔贝科教授的属下说,你们正在讨论一篇章,准备共同署名?”
“是有这回事。”
“还有冷泉港的沃森教授,要联合署名?”刘院长说到这里,口水险些没流下来。
是的,沃森是大名鼎鼎的冷泉港的主任。
而冷泉港,也是在他的任,成为了世界顶级的实验室,等到基因组计划开始以后,这个实验室将成为世界第一的生物学实验室。
对于现在的国来说,这种牛魔王,简直像是全身雪花肉,连牛蹄子都是肥瘦相间的——再诱人不过了。
杨锐虽然也羡慕牛魔王,却不至于流口水,于是五十步笑百步的裂开了嘴,道:“的确是有说联合署名。”
“敲定了吗?是发表到《科学》?”刘院长赶紧的问。
杨锐笑笑,道:“章没发表,谁说得。”
“是是是,总是有些情况是咱们不好掌握的。哎,要是发表在国内的期刊好了,怎么样都不能少了咱的名字。”刘院长有些遗憾。
杨锐一笑,心想:要是在国的期刊发表,我是无所谓,达尔贝科和沃森怎么可能同意。
他弄的这篇章,不管是原版的,还是被改的面目全非版的,核心都可以说是向全世界发起的倡议,是向癌症发起的缴,自然要在最显眼的期刊发表,才有意义。
历史,这篇章是由达尔贝科**发表的,现在,达尔贝科没有了独占的好事,又拉了沃森,自然是效果更强。
刘院长看着杨锐,好是羡慕,又道:“这个机会太难得了。”
“您说的是。”
“能把北大的名字加吗?”刘院长说的小心翼翼。
“这我不能决定。”
“说的也是啊。”刘院长搓搓手,想了想,道:“其实加各自单位的名字没坏处,冷泉港还是很好听的。”
杨锐看着他的样子,突然有一点点感动。
刘院长这种为了学校,能见缝插针的求人,想起来还真是不容易。
求人从来都不是什么轻松简单的事。
但刘院长从来都是不耻于求人的。
其实,杨锐所接触的学者来说,虽然大部分人都算得好打交道,可有怪癖的讨厌家伙也实在不少,即使是好打交道的学者,在惜时如金的时候,也会变的不好打交道。
想想刘院长一路走来,或者说,想想北大生物系一路走来,刘院长的付出,也着实不易。
一所学校的前行,犹如陆地行舟,最快的方式,也不过是在地面铺铁轨,大家推着拉着巨舟走。
刘院长这样的人,如同润滑剂一样,将自己的脸蹭在地铁,为了巨舟走的轻松一点。
“我可以和达尔贝科教授说一下,虽然没有决定权,但我想,他应该还是能够理解的。”杨锐轻轻的说了一句。
刘院长的眼神瞬间亮起,转瞬又有些犹豫的道:“你提一下很好,但不要因此失了署名权。”
“怎么会。”杨锐失笑:“达尔贝科教授想用这篇稿子,不能稿子写成,把原作者丢了吧。”
“说的也是,他现在邀请了沃森,更不能放弃了。”刘院长边想边点头,很是振奋。
杨锐也笑着点头。
“杨锐,学校要感谢你……”刘院长握住杨锐的手。
“我是学校的一员,应该的。”杨锐停了一下,又看看天色,道:“再说了,我总不能让您白跑一趟,都这么晚了。”
“没事,大不了睡沙发嘛。”刘院长豪气干云的挺起胸膛。
……
:
第八百五十二章 gmp委员会()
一方面,是因为沃森本身是个很认真的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双方通讯条件的困难,美时差限制了时间,糟糕的跨洋电话线路更是雪加霜。
不过,三人人依旧做的极认真。
短短的一篇倡议,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检过来的,所谓斟词酌句,在国的化里,在欧美化里也是少不了的。
像是这样的章,以后五十年都要被人拿出来说,像是**宣言一样,每句话都有可能影响宪法,而宪法里的每句话都可能影响实际法条。
离子通道实验室和华锐实验室的科研猿们,在近一周的时间里,全都不敢打扰杨锐。
对他们来说,达尔贝科这样的超级大犇已经够厉害了,再加沃森这只牛魔王,谁也说不清他们讨论的东西有多重要。
事实,也确实是够重要的。
杨锐很清楚的知道,沃森日后是要做人体基因组计划的项目主持人的。换言之,现在正在撰写章的两个美国人,达尔贝科将是人体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者,而沃森将是第一代项目的掌舵者,两人既是竞争关系,也是前后任。
只是两人目前还不知道。
大家现在仍然是一条战壕里的朋友,共同面对生物界的其他大犇们。
毕竟,30亿美元的计划,意味着将吸走生物学方向的大量资金和人才,不是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或许将因此而利益受损也说不定。
甚至生物学以外的一些学科,也可能因此被削减经费。
杨锐突然有种旁观乃至于演绎历史剧的感觉。
杨锐看着达尔贝科一句句的修改得到那句经典的句子:如果我们希望更多的认识癌症,那么我们现在必须集精力研究喜报的基因组。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折点。
杨锐与达尔贝科和沃森一起商量,继而亲手修改出另一个经典的句子:我们有两种选择,要么尝试逐个地去发现对恶性肿瘤起重要作用的基因,要么对整个基因组进行测序。
章里的每句话,几乎都是对反对者的回答,又构建出了基因组计划的方向和目标。
杨锐甚至不禁遐想,待过几年,也不知道大家会怎么形容今天的章,再过几年……不知道人们再说起这篇章的联署者的时候,是说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一名国人,还是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我来负责发表章吧,运气好的话,还能赶下一周的《科学》。”在最后一句话敲定以后,沃森主动将发表章的工作从达尔贝科手里要了过来。
起达尔贝科,他的底气更足,《科学》像是自己家开的一样。
其实也相差不远,冷泉港每年能发表s的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