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重生之神级学霸 >

第487部分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487部分

小说: 重生之神级学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蔡教授的眼睛眯了起来:“你看到的《基因组学》是英的?”

    “对。”

    “基因组学是他课的内容吧……他是以自己的教案为蓝本写的这本,他课的时候,用的肯定是吧。”

    “当然,当然是。”刘院长回答。

    “所以说,他写了的教案,又整理了一份英的?”蔡教授的逻辑很清晰。

    刘院长也发觉了问题,迟疑着说:“大概是这样……我看到他桌子的英版,当时没多想。我还提出让咱们北大的出版社帮他出版讲义,然后,杨锐说已经联系了出版社,想先等他们的消息。”刘院长顿了一下,又道:“我联络了清华的?友,杨锐也没有在清华出版。”

    “他当然不会在清华出版了,他是想在国外出版。”身为高阶学者,蔡教授很能理解杨锐的想法。

    在第三世界国家出版的专著,世界主流学术界根本不关心。

    好像某埃及著名学者以阿拉伯语发表的专著,除非是民族学著作,否则,根本不会有剑桥或者斯坦福的教授去阅读它,想阅读也没有条件,自然泯灭于众人了。

    所以,在这个英语占据世界主流的世界里,论要发表在英期刊,专著也一定是要以英的形式在英语国家出版,才能受到可能的广泛的关注。同样的道理适用于二战前的德语,达尔时代的拉丁。

    国六十年代做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工作,论都是一篇一篇英的发表,的发表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的发表在国内唯一的西科学期刊《scientiasinina》《国科学》。

    世界只有两个国家在二战后,将大量的论以本国语言发表——苏联和日本。苏联是世界一极的时候自然不用说,苏联完蛋后,俄期刊也算是完蛋了。日本则是另类典型,在日本高速发展的时代,在那个日本人可以说不的时代,日本的论水平也是非常高的,以至于一些英语国家的学者在日本人占风的领域,不得不找人翻译日论。

    听起来很爽是没错,然而,现实是不会向精神屈服的,有时候,人们以为现实屈服了,但很快,现实会像是永不弯折的竹子似的,飞快的反弹回来,重重的打在你的脸。

    进入二十一世纪,不能跟时代的日本学术界,衰退的经济还厉害。虽然还是有很多日本人以日发表论,并被国人冠以爱国的名义,但在日本全领域紧缩的时代,日期刊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弱了。新时代的日本学者,也早开始玩一篇日一篇英的勾当,且以英为荣。

    事实证明,除非国全领域制霸,好像全盛期的美国,全盛期的日不落帝国,否则,现实是英语依旧是地球通用语。使用撰写论和专著,好像用土库曼语写唐诗一样,不要妄想得到贺知章的赞赏。

    然而,用英语写一本和用英语写一篇论的区别是硕大的。

    英语论都是有格式的,很多国学者并不精通英语,依旧能够写出合格的英语论,尤其是80年代的老派学者,许多人的口语甚至不够聊天的,但你让他们写论,定语从句谓语从句却是用的无熟练,制式语言随口来。

    毕竟,论的要求是说清楚事情,除了《科学》和《自然》两家期刊变态的要求一点笔以外,其他论都是平铺直叙即可。

    写的要求却是写论给《自然》和《科学》难多了,字里行间的变化,是普通英语国家的学生都不一定能够满足。

    刘院长愣神道:“出版在国外,行吗?”

    “杨锐在国外可是名人呢,美国的全国电视,和咱们的新闻联播一样,都报道过他。”蔡教授吁了一口气,说:“他还做出了PcR,还有离子通道的研究,这样的知名度和基础,他在国外出版著作没有障碍,出版商说不定都会帮他润色。”

    刘院长却没有想到这个,不仅再道:“你觉得内容也足够发表吗?”

    “在国外出版一本没那么难,外国人很少有号的。”蔡教授笑笑,又道:“不过,能不能卖掉又是一另一回事了。”

    “要有学校买。”刘院长明白过来,道:“这么说,还是挺有风险的。”

    蔡教授点头。国外的大学购买教科的方式与国内类似又不同。基本,各个学校都是自己决定采用哪种教科的,如果是教授治校的学校的话,自然是各个教授决定购买哪种教科,有些教授会采用自己的教科,但并不是每名教授在每个领域都有著作,因此,大部分时间里,那些著名教授的著名著作,是大学的教科的重头戏。

    在一些不是非常广阔的领域,甚至某些教授的某些教科,会起到垄断性的效果。

    但是,作为一种相对小众的读物,即使成为教科,学术专著的销量也不会太大,600本或者1200本称得畅销了,如果没有成为教科的话,其年销量往往在100本以下,因为籍的定价很贵,而伟大的美利坚共和国的人民大多并不爱看,更不会去看学术专著。

    买的少意味着赚的钱少,赚的少意味着出版无价值。

    刘院长想明白了其关系,不禁愁道:“杨锐怎么老选这么难的选项。”

    “他还年轻嘛,年轻人总是自信。”蔡教授挺能理解的,他要是有条件的话,他也想在国外出版一本期刊。

    “这个,咱能帮忙不?”

    “联系一两个人是可以,但咱决定不了。”蔡教授是科学院学部委员没错,但国院士只能影响到国的一亩三分地,所谓第四阶的学者如是也。

    说着说着,蔡教授心痒难耐起来,道:“我明天正好有时间,我去看看杨锐写的。”

    “他明天在清华吧。”

    “咱们明天午吃过饭,骑车过去看,我抽两个小时的空挡出来,等下午三点以后再去实验室。”蔡教授做了决定,在桌前的日历,写下这个项目。

    ……

    :

第七百二十七章 稳如泰山() 
现在还没有大学校园游这样的旅游项目,所以大学的校门都是敞开的,学生随进随出,只有少数人才会被叫住询问,像是蔡教授和刘院长这样子在校园里长了几十年的老脸,虽然是北大的,那天然也带着骨子大学教师的酸味,门房瞅一眼放过去了。

    两人一路骑行到杨锐的临时办公室,门前却是铁将军把门。

    “找杨锐的?”在附近伸展腰腿,溜溜达达的老师看到了,主动走过来道:“杨锐去东山玩了,要班时间才回来,他每天午都要逛园子,你们怎么来这么早。”

    刘院长笑两声,说:“我们不是清华的,不知道这个事。”

    “哦,怪不得,那等等吧,要不来我屋里坐坐。”这位老师很是热情的道:“外面怪冷的,进来坐吧,最近来找杨锐的人可是不少,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了不得。”

    “有好多外校的人来清华找杨锐?他平时不是在北大的离子通道实验室?”蔡教授发觉这位细长胳膊细长腿的清华老师并不是生物系的,也不用藏着脸了。

    清华初建生物系,分给杨锐的临时办公室自然是见缝插针,细长胳膊的清华老师是历史系的,完全不懂自然科学,但却与有荣焉的道:“杨锐在北大还是学生,离子通道实验室也不待客不是?所以啊,我看找杨锐的人,都是到我们清华来找他的。”

    下打量一番蔡教授和刘院长,细长胳膊的清华老师又笑道:“都说北大开放,依我看,我们清华也是很开放的,或许更开放,您说是不。”

    “清华是挺好的。”蔡教授端着人家给的茶杯,只能这么说。

    “是国最好的。”细长胳膊的历史老师很有荣誉感的道:“我们不说教学本身,说校园,你知道吗,杨锐一周起码有两个午在清华园里逛,现在有一个月了吧,他还没逛完。ē

    细长胳膊的历史老师指了一下窗外,道:“你如说杨锐今天去的东山。东山在近春园,近春园又是熙春园的西半部分,东半部分呢,清代叫清华园了,现在的清华,是既包括了清华园,又包括了近春园。再说近春园的东山,东山有什么?东山有荷塘月色亭,是朱自清先生当年写荷塘月色的地方,前年吧,82年,清华为了纪念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特意在东山立了一个亭子,当年的清华园,1927年吧,是没有这个荷塘月色亭的,但荷塘是很漂亮的,这种用章名而制匾建厅的事儿,也是很罕见的,你如北大,他们有钱穆,有胡适,却是踪迹全无,气度不够。”

    蔡教授气结,他看的出来,这位细长胳膊的历史老师是位老牛棚,不仅未曾好好的改造思想,说话还不经大脑,原本置之不理是最好的选择,可涉及北大的名声,蔡教授不得不多说一句:“不宣传钱穆和胡适,是因为政治,不是因为气度。建荷塘月色亭不是因为气度,而是近春园重建,适逢其会。”

    “学术是学术,政治是政治。钱穆一代国学大师,乃是宗师的地位,现在的里竟是提都不提,令人痛心……”这位历史老师已是自怜自伤起来。

    蔡教授懒得和他去说。钱穆自然是一代宗师,但他本人在49年后去了香港,且多次赴台,是常凯申的座宾。胡适更不用说,他抗日期间是国民政府的驻美大使,其后又是台湾研究员的院长,以建国后的政治环境,又如何宣传。

    蔡教授是搞自然科学的,向来不喜欢搞人的自怜自伤,放下手里的茶杯,道:“我还是出去等杨锐吧,房间里面闷得慌。”

    “好。”刘院长更不喜欢这种气氛,立即推门出去。

    细长胳膊的历史老师愣了愣神,见两人转眼间出去了,也只是摇头:“这些人啊,都没有耐心……”

    没多久,杨锐和小白牙骑着自行车回来。

    远远的看到两人说说笑笑,到了跟前,杨锐瞅见蔡院士和刘院长,连忙跳下来打招呼。

    小白牙自然而然的将杨锐的自行车接管了,她一手推一只自行车,到了停车棚跟前,又同时举起两辆自行车,越过狭小的单车栅栏,并将之轻轻的放在离门不远的位置。

    蔡教授和刘院长默默对视片刻,默契的转过目光。

    “我是来看你写的《基因组学》,老刘说你写了一个英版的,你想在国外出版?”蔡教授见面问。

    蔡教授猜到了,杨锐自觉不用掩饰,遂道:“有这个想法,我放在房间里了。”

    开门进房,杨锐将写了大半的《基因组学》交给蔡教授,然后捣开火炉烧水。

    水开,刘院长安心的坐旁边喝茶,三五不时的看看表,与杨锐聊聊天,状态悠闲。

    但很快,刘院长悠闲不起来了。

    “两点钟了。”刘院长来到蔡教授身边,轻轻的提醒。

    “再看一会,再看一会。”蔡教授揉揉脖子,看了一下手表,道:“你打个电话回去,说我晚点到,让实验室里先自己做起来。”

    “好吧……”刘院长迟疑的去打电话。

    随后又是漫长的等待时间。

    三点钟,在已经超过了预定返回的时间后,刘院长再次提醒蔡教授。

    蔡教授不得不抬起头道:“我的时间不够了,恩,杨锐,你写的英很不错嘛。”

    “但还不够出版的水平。”杨锐耸耸肩道:“我改了很久,最多只是这个水平了。”

    “你有考虑找人帮你润色吗?”

    “我计划是等写完了一起弄。”

    “恩,也可以,要找一个水平高的,另外,出版商也要多加考虑,我听说外国人的合同限制很多,你要注意。”

    “是。”

    “不要太着急,出不像是发章,欲速则不达,写的越扎实越好。”

    “是。”

    刘院长越听越着急,两个人说了这么多,都没有讨论到内容,出不是应该先讨论内容吗?

    “你还有备份吗?我想拿些回去看。”蔡教授一边说一边翻:“第六章,第七章,第十章也先拿给我。”

    他并没有急着要前面的章节,因为前面的章节并不是太新颖的内容,可后面的内容的新颖性太过分了,以至于蔡教授都看的心里发虚。

    作为一本,或者说,是一门新诞生的学问,基因组学并不是84年11月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它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像是杨锐讲课时所涉及到的那样。

    但是,像是任何一门学说的诞生过程一样,基因组学的初期发展缓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发展是越来越快的,到了现在,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其核心论点已经零散的暴露出了一多半,而剩下的一少半,却很有可能瞬间爆出来。

    蔡教授看到的许多内容都是旧有的内容,并非创新,这是大部头整合性的学术专著难免的,但将它们组合起来的机制,这种结构和组织方法,却是全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