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2004年第3期-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确实那车停在了王习堂的家门口,车上下来一个司机,一个王习堂的姐夫。可这王习堂姐夫走进王习堂家院子里不久,大街上就出了声,说是下来收议价粮的。议价,意为可以商议的价,不像公粮粮价由上边派定。屯街一下子就沸腾了,人们纷纷把装进仓里的苞米扒下来,把装进囤子里的稻子扒下来,一袋袋抬到大街。
议定的价,不算贵,但对于上塘,已经是好价钱了,比公粮高出两角到三角,当然也是同王习堂的姐夫争的。争时,王习堂那么老实一个人,都要站在上塘立场上帮大伙说话,申玉凤凡事爱张罗,更是和王习堂一样。她帮村里人说话,好像早忘了他们家的电话是他们的姐夫给装的,早忘了他们儿子的工作是他们姐夫给找的。那做姐夫的,也是明白人,知道种粮人的辛苦,并不生谁的气。可知道辛苦归知道辛苦,不生气归不生气,价还是要讲的,他往往要扯破了嗓子,因为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人多势众。
所以,上塘沉闷的等待里,贮藏着一番纷争,一番热闹,那纷争,也是热闹的纷争,那热闹,也是纷争的热闹。那纷争和热闹,都是由嗓子做成的,你嗓门儿高,我比你的还高。
所以,在沉闷中悄悄等待时,往往要保护好嗓子,不管骂人还是骂天,都不要抻大了嗓门儿。突然有一天一个耳朵尖的,率先听到有大汽车的轰鸣声,屯街上一喊:“买议价粮的来啦——”人们便轰隆隆跑出家门。只要人们跑出家门,嗓音便要派上真正的用场。
据说,那王习堂的姐夫属于粮贩子,他们在乡下把大米收了去,回黑龙江城里卖,价格要翻番儿。据说,城里人之所以喜欢这辽南地区的大米,是因为这一带的稻田属盐碱地,与十几里外的海水有关,这盐碱地里的大米,做出来的饭又柔又香,口感极好。所以,自从那一年王习堂的姐夫来过,就年年都来,有时,不只是他来,还有其他粮贩子来。要是一下子来了两三个粮贩子,这价格可就起行事了,你一块五一斤,我就一块五角五一斤,大不了一斤少赚五分钱,也是薄利多销,多来两车皮就有了。不过这竞争,多以王习堂姐夫得手居多,因为上塘的人们总还是不忘他的好处的,是他,第一个来到上塘,让上塘人沉闷的生活有了改善;是他,第一个让上塘人看到,种粮食尽管不赚大钱,小钱还是能够赚一点的。你如果出民工遇到没良心的老板,工钱压得非常低,有时甚至不给,还不如在家脸朝黄土背朝天。
所以,当有另外的粮贩子也掺和进来时,上塘人先是围在他们的车旁,跟他们磨叨价格,而到节骨眼上,粮推出来,还是围到王习堂姐夫的车旁,只不过说话的口气里,总要带出一点味道:“俺对你,可是真有感情,他们什么都跟俺谈好了,俺就是不去,可不知你拿不拿俺这豆包当干粮。”
听到这样的话,再能杀价的人,也只能心硬口软,你总不能让围过来的人再转回去。
所以,王习堂住在黑龙江的姐夫年年都来,所以,上塘的庄户人家,不管秋后算账时,发现各种税费收去之后,剩得多么少,并且剩下的,都是血汗钱,下多么大的决心明年再也不种地了,第二年,还是要种。毕竟,那血汗留在身上,也生不出钱!不如流进地里,种出粮食,到时好卖议价。
倒有一对小两口,温德初的二儿子二媳妇,刚结婚,珍惜血汗,也不是说就是珍惜血汗,他们当中,女的,很小就没有父亲,嫁了男人,恋得不得了,坚决不让男人离家,男的,是那种天生宠女人的,不愿女的像老辈女人那样,一年年过着守寡一样的日子,一心守着女人,守,又不能空守,怕人笑话,就在分得的部分田里种上狗宝。因为据男人了解,一斤狗宝三块多钱,比粮食贵两倍,不种粮食,种赚钱的东西,终归是不出民工的一个好借口,结果,挖地三尺,压沙数车,一夏天不停地浇地,到秋天,真的折腾出五千元,可是第二年再种,狗宝就怎么也长不出来了,狗宝在小两口的地上长不出来倒没什么,反正他们已经赚了一年,怎么算也没赔,反正小两口新婚的感情也消耗得差不多,男人出民工,谁也不会恋恋不舍了。关键是害苦了一心就想赚大钱的鞠文通,他借钱种狗宝,一亏两年,债务借了一大堆,弄得他老婆动辄就在大街上骂:“狗宝这个狗杂种,一点也不成全人!”
所以,狗宝这个狗杂种,在上塘的贸易史上,只能是昙花一现。
2
在上塘,相对粮食一样永恒的贸易,还有猪、鸡、鸡蛋鸭蛋。单说这猪,它不像粮食,家家都卖。养猪是家家都养,可专靠养猪卖钱的,也就那么几家。那些靠养猪卖钱人家的女人,大半都是粗手粗脚的女人,算账也算的是粗账,认为反正有的是混水、谷糠,有得是藤蔓青草,不过出点力而已。其实要是细算,也是不赚钱的,只不过把零钱积成了整钱。
猪的价格,起伏不定,忽高忽低,低时,是城里人吵吵有猪瘟了,高时,是城里人吵吵有口蹄疫了。口蹄疫是牛羊的一种瘟病。大概,一说猪有瘟疫,城里人就改吃牛羊肉,一说牛羊有瘟疫,城里人就改吃猪肉,就像山涧溪水,堵了这头,那头流,反正流是肯定的,不变的,反正城里人吃肉是肯定的,不变的。别看城里人不怎么管乡下人死活,他们的口味,是要直接影响到乡下的。
虽然是反复无常,终归是反复了,价低,可以不卖,等价高再卖,要是等着等着,猪不爱吃食,必得卖低价,明年高价时再找回来。好在养猪人,都是些粗手粗脚的女人,他们人粗,心也粗,根本不受这反复的伤害,百折不挠,极有耐心。
她们人粗,心粗,可某个时辰,也还是粗中有细的。比如杨跺脚女人,心粗得在上塘是有了名的,从大田回家,急着做饭,拿一捆草进屋就点了火,可是刚点了火,揭开锅盖要刷锅,屋里突然冒出一声喊:“干什么你——”抬头一看,原来是走错了门,上了别人家。这么个连自己家门都能走错的人,把猪送到收购站,过了秤,被捆绑着抬上卡车的刹那,眼泪居然线串子似的一挂一挂掉下来。那猪红着眼珠,捅了刀子似的使劲叫唤的模样,那么像自己在稻田里插秧时的模样。自己插秧时,苦抽抽的一张脸映在水里,怎么看都更像猪而不像人。问题是,她是一个愿干外面活、不愿干家里活的人,一天到晚只顾在野地里忙,家里的日子过得一塌糊涂,饭做不应时,屋子脏得像猪窝,丈夫一发火,就大骂:“你连头猪都不如。”骂来骂去,她一喂猪,就摸着猪脖子上的鬃毛念叨:“猪哇猪,咱俩真是一个娘养的,一个命。”
任何事情,都扛不住时间,这么想,时间一长,再粗的人也对猪有了感情。所以,每次卖猪,她都猪一样红着眼哭一通,无比难过的样子。看上去是心疼猪,其实是在心疼自己。
再说鸡蛋鸭蛋,上塘女人养鸡养鸭,让它们生蛋,一是为了打理邻里间的人情往来,二是为了孝敬老人,犒劳男人。上塘的女人,春天里侍弄小鸡小鸭,没有一个不是发足了狠下蛋坚决不卖的,可是,一旦漫长的日子在上塘打开,有油盐酱醋钱需要支出,有头痛脑热药钱需要支出,拿鸡鸭屁股来解决,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关键是,那打开来的日子,漫长又寂寞,赶集是她们日子里惟一的渴望,即使不需要鸡鸭屁股那点钱,赶集总得拿点什么,拿什么?只有鸡蛋鸭蛋最方便。
她们从蛋筐里往外拿蛋时,往往急急忙忙,来不及思考,因为街上有打伴赶集的人在喊着。她们拐了鸡蛋鸭蛋的筐,顺渠道的甸道往镇上走时,心情仿佛微风中堤坝上的草叶,一飘一飘,要多轻松有多轻松,因为红彤彤的日光照在绿盈盈的堤坝上,照在新锃锃的衣服上,她们的眼前是无比光明的。她们卖了蛋,买了该买的油盐酱醋,扑热息痛片和去痛片,买了该买的一应想到的过日子用的小东小西,回来的路上,也是轻轻松松的,可是,不待走到上塘的大街,她们的心情突然的就不那么轻松了,因为她们触景生情,看见了屯街上的人家。那万平平的母亲,看到正在院子里喂猪的吕治有家的,突然想起万平平死时,人家陪了三天三夜,三天三夜,总得有所表示,人家家里还有两个瘫在炕上的老人,表示点鸡蛋再合适不过,可是蛋已经被卖掉了,拿什么去看?心情一下子就沉下来,脚步再也不是刚才那样有力了。
明知道筐里的蛋被自己卖掉了,回到家里,还是要扳着蛋筐望,望一眼,蛋筐一如自己记忆那样空空如也,难过,便不由得就漫上心来,即使不像卖猪女人那样泪眼婆娑,心底里的感受,和卖猪人大体也是差不多的,会自觉不自觉想到自己的命运。
所以,在上塘,不管是粮食,还是猪,不管是公价,还是议价,不管是瞬间,还是永恒,这样的贸易带给人的感受,都是不怎么好的,赚的虽是血汗钱,却还要生气,要扯着嗓门争,要心疼,要难过。总之,不是那么温暖人心。
3
那么,有温暖人心的贸易吗?想一想,也还是有。比如王二豆腐房的豆腐。比如村长妹妹开在山道上的面馆儿。
王二豆腐房,是上塘一家最老的豆腐房,王二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做豆腐的,只不过老辈做豆腐只是逢年过节,而王二做豆腐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热腾腾的一天一道。
事实上,王二豆腐房的命名,指的并不是如今的王二,而是王二的爷爷,他的爷爷和王二一样,在一行兄弟中也排行老二。事实上,王二学做豆腐,既不是从爷爷那里学来,也不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父亲当时只教他的大哥做豆腐,坚决不教他。父亲不教他,有着极其正当的理由,他不是他父亲的孩子。他是他母亲在上山搂草时跟别人怀的孩子。那别人是谁,上塘人都知道,只有王二不知道,是儿子死在从俄罗斯回国路中的宁木匠。那宁木匠和王二的母亲私通,既不是在庄稼齐腰的野地里,也不是在爬过院墙的深夜里,居然大冬天在光秃秃的山野上,用他们搂满草的网包挡着。网包只能挡一面,有三面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结果,他们的通也就是光天化日之下的事了。人人皆知,王二的父亲不知,王二的父亲赶集卖豆腐时经常挑衅妇女,村里无人不恨,觉得这事是对他的报复,也就没人告诉他。可是后来王二长大,鼻子眼睛和宁木匠一模一样,尤其眉毛,浓得像两条豆虫,怎么看怎么和宁木匠都是一个模子扣出来的,这父亲就在夜里摁住母亲,狠打猛揍,终于揍出口供。
母亲说出口供,本是决定带儿子离开王家,自个到外面去过的,谁知王二父亲说死也不让走,做母亲的,就只有被做父亲的套上枷锁,不让赶集,不让上街,串亲戚也不让打扮;那儿子,就只有被父亲排斥在王家之外,不让读书,不让进豆腐房,吃豆腐也要小点口。
这宁家的私生子王二,还真是有种,大概也是像了宁木匠,自个到坎子村刘家豆腐房去学,回来后,再也没进王家,自己在场院前的草窝棚里做起了豆腐。宁木匠是否支持他钱,给他力量,没有人看到,分析是给了,要不他怎么会一下子就治了五口大缸,十个吊包,两口大锅,两垛烧柴呢?关键是,宁木匠儿子死了,正好拣个儿子嘛。
结果也真是争气,他的豆腐一出来,就顶了跟父亲学徒的哥哥的豆腐,被全村人看好,也被集市上人看好。
就说这王二,虽说他身世苦,可一旦做上豆腐,他的豆腐房里,天天都有嘎嘎嘎的笑声。做豆腐是夜里的活,每天早上出包,当明晃晃的太阳从东边升起时,热腾腾蒸汽就从王二的窗口冒出来了,这时,院子里陆续就围来了人。
豆腐,虽不是名贵的东西,却也比大萝卜大白菜好,上塘谁家有亲戚来,或有红白喜事,或自己嘴馋想改善改善,都要买豆腐。你买豆腐,不用讲价,是天定的价,一块钱一块;你买豆腐,又是家里有事,不管大事小事,终归是喜庆事儿,心情无比的好;即使谁家死人,不喜庆,买豆腐,也不是主人来买,往往要劳作帮忙人,而帮忙人,终于从孤寂的生活中走出来,帮人家的忙,面子上悲伤,心里边,也还是快乐的。
王二自从做上豆腐,人一天天变样,脸皮白而细腻,头发黑又发亮,简直就是一个帅小伙儿。上塘的小伙都出了民工,这样的帅小伙留在家里,出豆腐的时候,那王二豆腐房里是要多开心有多开心,买豆腐的女人们,总要说一些开心的话。
“呀王二,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