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罗大伦博士讲古代中医名家医案-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因很多,我只谈一个寒邪的问题吧。
其实妇科疾病一直都是中医里面大家都感觉棘手的问题,古人就有“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的话,在古代,妇科比较难治的地方是妇女有很多话不愿意向男医生讲,而大长今那样的医生又实在少,所以医生手中掌握的材料少,自然治疗起来也就困难得多。
在现代社会,虽然妇女有些问题可以向医生讲了,而且女医生也很多了,但是影响女性健康的事情却远比古代多了起来。
首先是寒邪多了。
古代的寒邪多是在自然的情况下产生的,比如天气突然暴冷,大家没有来得及多穿衣服等。
在出现人类的漫长的时间里,情况基本都是这样的,也就是说,人类的身体基本上进化到了适应自然界的四季变化的程度,夏天热,冬天冷,人类的身体基本上是有适应能力的。
但是现代社会,也就是最近的几十年却彻底地改变了这种情况,首先是空调的出现,创造出了过去的几十万年里面都没有出现过的小气候格局,什么样的格局呢?就是前三十分钟在室外还是烈日炎炎呢,后三十分钟进入了办公室,就是冷得发抖的空调环境了。然后再出去出汗,再回来发抖。
人类进化了几万年、几十万年的身体(我们从猿人开始算吧),最近几十年突然遇到了新的情况,挑战够大的。
到了夏天,您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各个商场里面,公共汽车里面,地铁里面,办公室里面,空调都开得很足,每年夏天华东地区的电力都会紧张。
人们的身体就在这一冷一热的交替中来回地经受着考验。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现在皮肤病的患者特别的多,我是深有感触,似乎就是最近这些年,皮肤病的患者在成倍地增长。这一方面和食物的污染有关,另一方面我认为和空调有关。
比如您正在室外汗流浃背呢,一进办公室,立刻就是冰冻如冬,结果您那些正在要排出的汗都怎么办了呢?都郁结在皮肤里了,中医说这叫内热外寒,营卫不和,在一般情况下还真难以形成这样的疾病的状态,可是这个空调每天就为我们制造了这个模型,当然,这个模型是拿您做的。在科研术语里这叫做“造模”,一般是在小白鼠的身上造模,然后试验我们药物的疗效。
这种情况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各种皮肤病,比如各种皮炎、荨麻疹等。
这种非正常的冷还会引起消化系统的问题,中医说是脾胃出了问题,因为四肢受冷,很快就会把这个冷传到内脏,人身体内的血液流动速度是很快的,有许多人在夏天,吃什么东西不对就闹肚子,虽然有的是食物污染了,但很多不是,有的人吃了就没问题,可这位就肚子痛,闹肚子,这就是脾胃受寒了。
在东南亚行过医的大夫都说,非常奇怪,在那边大夏天的有许多我们冬天才有的病,需要用麻黄汤和附子理中丸的时候非常多,仔细一考察,原来那边夏天的空调开得非常足。
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就是女同志了,因为女同志在夏天穿得都比较少,有的人还把腰都露在外面,这样,寒气最容易伤害到她们的身体。
中医认为,妇女的身体最怕气血凝滞,因为妇女的胞宫等生理系统,都要依赖血液的温养,一旦遇到寒邪袭来,正气不足的人气血就会凝滞,这样对妇女来讲就会产生威胁,尤其是在生理期的时候,气血凝滞以后,淤积就会难以排出,这样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这就是为什么中医里面妇科的方子很多都是使用干姜、艾叶等温热的药的缘故。
我在刚刚接触妇科的时候就很奇怪,这怎么和平时开药的方法不一样啊,这个患者没有什么寒的表象啊,为什么还要在方子里加上点儿温热的药呢?而且加上以后效果就好了,不加就不灵呢?最后总结出来了,原来妇女的胞宫是要温养的,即使有了邪热,也要在清热的同时注意保护不要凉着了,您拿张仲景《金匮要略》里面的那些妇科的方子一看就明白了,人家仲景同志开方子早就两边都照顾到了。
顺便批评一下,现在很多女孩子追随韩流,大冷的天就穿丝袜,穿个靴子,我看到很多韩国女孩子的确也是这样,但是她们吃多少辣的东西您知道吗?她们吃的每碗大米饭一定要涂满了辣椒酱才吃,然后还喝姜汤,像我们的口香糖的那种小袋,里面是姜粉提取的速溶粉末,泡在水里喝,甜甜的,有些辣,我觉得我们国家应该也推广。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冷饮,现在这种温度的冷饮在古代也是不可想象的,很不能带着冰块的,咕咚一下喝到肚子里去,身上还出着汗呢,一团冷气直接进入脾胃了,我不说您都懂了,这样造出来的模型叫做“内寒外热”。
打个通俗的比方,这就好比是您把寒邪直接越过身体表面的防线,给空投到身体的内部去了。
这对妇女的身体影响也比较大,因为这会直接导致温养胞宫之气血受到损害,这种损害一天天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各种病证,冷、痛、凝、聚,不一而足。
所以,女同志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这些人工的寒邪的侵袭,在空调特别冷的时候,要提醒同事把温度调到正常一点,同时自己多披上一件衣服,买点姜片糖,泡在开水里喝。
尽量不要喝冷饮,常温的就可以了,当然,能够喝到温水更好,这样可以保证寒邪不会从这个渠道直接伤害到身体。
如果已经出现了病证,可以到中医院找个有经验的中医,开个小方子稍微调理一下就可以了,这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一般的中医师都会调理得很好的。
三、李东垣(李杲)
例案1:普济消毒饮的应用——大头瘟(瘟疫:一种热性传染病。)
这些人最初的感觉跟普通的感冒有点相似,感觉身上发冷,浑身没有力气。
但是,很快情形就和普通的感冒不同了。
原来,这些人的头面开始出现肿大的表现,肿胀到几乎眼睛都难以睁开,脑袋也显得比平时的大些。
咽喉里也在发炎,感觉很疼痛,说话的声音都哑了,喘气也有阻塞感。
然后症状很快恶化,很多人没有多久就死去了。
患者家里。
患者躺在床上,头面肿大,呼吸困难。
患者的家属在叙述着病情:前面的医生给泻下了几次,开始还好点,但马上又重了,现在连呼吸的力气都快没了呀。
李东垣诊脉,不语。
然后来到外屋,洗了洗手,认真地对患者家属说:“人的身体和自然是一样的,人的上半身,与大自然中的天气相通;下半身,是与地气相通的啊。”
大家睁大眼睛听着,这是个讲道理的医生。
李东垣:“现在病邪进攻在了心肺那里,邪毒向上攻,则导致了头面肿大,而泻下这种方法只是泻去了胃肠里的热,并不能集中攻击处于上半部的邪毒啊,现在我来开方吧。”
患者的家属听了这些闻所未闻的话,感到有道理,不住地点头。
旁人递上纸墨。
李东垣闭上了眼睛,凝神片刻。
在他的头脑中,此时一片寂静。
思考片刻,病邪的位置,药物进入的经络,药性需要到达的位置,一切都慢慢地清晰起来。
李东垣睁开了眼睛,开始出方:“方用黄连苦寒,泻心经邪热,用黄芩苦寒,泻肺经邪热,上二药各半两为君药;用橘红苦平、玄参苦寒、生甘草甘寒,上三味各二钱泻火补气以为臣药;连翘、鼠粘子、薄荷叶苦辛平,板蓝根苦寒,马勃、白僵蚕苦平,上六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药,前五味各一钱,后一味白僵蚕要炒用七分;用升麻七分升阳明胃经之气,用柴胡二钱升少阳胆经之气,最后用桔梗二钱做为舟楫,使上述药性不得下行。”
然后嘱咐:“去买药吧,记住,要让店家把药研成粉末。”
在药买回来后,东垣帮助患者家属把药一半用水每次煎了五钱,另外的做成了药丸让病人含在嘴里。
忙完后,已经是半夜了。
太疲惫了,可是还不知道药后效果怎么样啊。
下半夜,患者忽然咳嗽起来。
大家赶快围了过去,怎么样了?
只见患者咳嗽了一阵,平静了下来,然后突然说了句:“我饿了。”
天啊,大家喜出望外,他已经几天不吃东西了。
大家忙着给患者准备粥。
谁也没有注意到李东垣,在他疲惫的脸上,露出了历经痛苦后的笑容,眼泪流了出来。
天亮了,李东垣在患者家被各种嘈杂的声音惊醒,走出来,发现院子里站满了前来求方的人。
……
这个方子的名字叫:普济消毒饮子,现在叫普济消毒饮,是中医院校每个医学生都要学习的方子。
在治疗热性传染病的时候,这个方子还在经常用。
没准您哪天感冒发烧,嗓子肿的厉害,到医院看个中医,开了方子后,您一看,咦?这里面的药味怎么这么熟悉?
对,没错,您猜对了,这个医生就是根据普济消毒饮进行加减化裁为您治病的。
例案2:有一天,一个穷人(“一贫者”)因为吐血来找李东垣。
李东垣一诊脉,双手六部脉弦细而涩,重按的时候感觉指下空虚。
再一看脸,颜色惨白,面上没有光泽。
李东垣在色脉互参后判断,这是个大寒证啊,同时还伴有气虚,于是就制定了治疗法则:用气味辛温的药物来补血、养血,用气味甘温、甘热、滑润的药物来做为佐药,开了个叫做人参饮子的方药。这个方子是用来治疗因脾胃虚弱而引起的吐血,同时伴有气短、精神头不足等症状的。
您该说了,李东垣怎么给穷人看病上来就用人参啊?
您放心,其实李东垣开的方子都很有特色,有的时候药的味数很多,看着吓人,后世有人评价李东垣开方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实际上李东垣的方子药味虽多,但每味药的份量却是根据病情来的,通常是很轻。
比如这个人参饮子,是人参三分,黄芪一钱,五味子五个,白芍药一钱,甘草一钱,当归身三分,麦门冬二分。每味药的份量都不重,将药打成粗散,用水煎着喝就可以了。
这个穷苦人吃了药后,病就好了,但是到了冬天,因为睡在大热炕上,结果又犯了,还是吐了几回血。
这不,又找李东垣来了,因为上次是找的这位东垣先生看好的啊。
李东垣就琢磨了,这是个虚证没错啊,可是怎么睡了次火炕就犯了呢?
其中必由蹊跷,于是让患者躺下,检查患者的肚子进行腹诊。
在患者的肚脐周围,发现有结块的感觉(附脐有形),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是个虚实夹杂型的患者啊,这个患者“火热在内,上气不足,阳气外虚”。
冬天由于穿的衣衫单薄,这使得阳气更加损伤,而表有大寒,则里面的火邪散不出来,所以才导致的吐血。
这时李东垣想起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在治疗太阳伤寒时,对于脉紧无汗,但却衄血的患者使用的是麻黄汤的治疗方法,于是就写了张方子,叫做:麻黄桂枝汤。方用:麻黄一钱,用来去除外寒,黄芪一钱,用来实表益卫气,桂枝半钱,用来补表虚,白芍药一钱,益脾(实际也有和营血,清里热的作用),甘草一钱,用来补脾胃的虚弱,人参二分,益上焦之气同时实表,麦门冬三分,用来保脾气(实际是清肺中伏火),五味子五个,用来安肺气,当归身半钱,用来和血养血。
先煎麻黄,去上沫,然后下入剩下的药,临睡觉前服用。
由于精细地分析了病情,所以获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个穷苦人只喝了一次药就好了,从此再没有犯过。
从李东垣这次看病的过程我们发现,他对《伤寒论》有着比较深的了解,但是他的思路是并不死套张仲景的方子,而是用他的思想,然后自己灵活运用,随时组方。
例案3:说李东垣曾经跟着学习《春秋》的那位冯叔献先生,他有个侄子,才十六岁,得了伤寒病,(需要说明的一下是,古代所说的伤寒同现在西医讲的那个伤寒不是一个病,古代把外感病统称伤寒,后世从里面又分出了温病。)弄得眼睛通红,烦躁,口渴,这些都似乎是明显有热的表现,一个医生来看了,觉得这是热证啊,用承气汤吧,就是要用泻法,药买来后已经煮好了,就差喝了,这个时候,李东垣恰好从外面来,这位冯老师说:刚才人家医生说要用承气汤。
李东垣说:是吗?我也切一下脉吧(其实我估计本来是要客气一下,以表示对这个孩子很关心吧)。
可谁知道这脉一切还真切出问题来了,李东垣自己都吓了一跳:多亏切了下脉,要不然这个医生差点要把这个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