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激情H文电子书 > 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

第13部分

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第13部分

小说: 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冲把李开元,黄馨还有阿虫叫到自己的独立办公室,开了个会。

    “馨姐,还有阿虫,你们是公司元老,公司能发展的好,你们劳苦功高。”沈冲看完一月份的销售数据后,说道:“我准备给你们每人1%%u7684公司股份,作为奖励。”

    黄馨又惊又喜,她本来是闲着无聊,看在李开元的面子上来帮忙的,没指望赚多少钱,来上班时合同都没签,没想到公司发展这么快,一个月就赚好几百万,数字看的她眼晕,天天后悔当时没有投点钱做个股东,现在能拿个1%%u7684股份,每个月分几万块花红,也算安慰了。

    阿虫对此没什么概念,只是大咧咧的谢了一句。

    “现在盗版横行,我们得改变一下产品策略。”说完股份的事,沈冲开始说起新的计划,“我们的产品包装太简单,盗版很容易以假乱真,所以我决定以后卖的魔方,都要有包装盒,盒子做精美一点,里面附赠diy贴纸,送一本玩法指南。”

    “这样成本会高不少吧?”李开元问道:“那价格呢,变不变?”

    “在香港本地价格不变,就当吐血大酬宾了。”

    众人皆笑,即使换了包装,成本也涨不了多少,以目前的价格,还是暴利,都赚疯了,还说大酬宾,真够无耻的。

    “香港弹丸之地,只能赚些小钱钱,不值得特别关注。”沈冲从报表堆里抽出一张,举着示意道:“日本人已经来问价了,我们要早做准备。日本,欧洲,美国,这些地方到处都是黄金,人傻钱多,最适合我们的产品。”



    “既然到处都是黄金。”李开元笑着鄙视道:“怎么没看你从美国带回来一块?

    “你怎么知道我没带?”沈冲用手转着笔,若无其事的说道:“黄金太重了,我直接托运的,过几天你就看到了。”

    “是不是真的?”

    “当然是真的,你看我说过假话吗?”沈冲放下笔,正色说道:“馨姐,你这几天再招些人,最好是有外贸工作经验的,不然过段时间可能应付不过来。”

    “好的。”黄馨拿起笔记了下来,她对沈冲越来越尊重了,以前还开开玩笑,现在拘谨的很,“大概招多少人?”

    “先招十个吧。”

    “到底什么大单子,要这么多人?”李开元性急,迫不及待的追问:“你别卖关子了,说实话!”

    “有一个德高望重的大人物,答应在一本全球有上百万读者的杂志上,帮我做一份广告。”沈冲双手抱着后脑勺,靠在椅背上,面带得意的说道:“你说等杂志发行后,会不会有很多订单?”

    “什么大人物?”一直没出声的阿虫说了句,“是不是美国总统?”

    “我要有那本事,就不会卖魔方了。”沈冲大笑,说道:“这个人名叫马丁…加德纳,是个数学科普作家,你们只要知道他很有名,影响力很大,就行了,然后坐等收钱吧。”

    没错,沈冲之所以在美国多呆了几天才回香港,正是去拜访了这位马丁…加德纳——“美国的国家财富”。(注1)

    之前沈冲被闻人杰的那本有趣的数学书吸引,对作者马丁加德纳有了兴趣,经过闻人杰打听之后,才知道他是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的专栏作家。

    沈冲对这本杂志没什么概念,潜意识的认为科普杂志都很小众,也就没太在意,这次春节,在舅舅家里的地下室里,他发现了整整一大箱子的《科学美国人》,一期一期,一年一年的摆放着,最早的可以追溯到20年代。

    这让沈冲大为惊讶,一问之下,才知道《科学美国人》在美国影响力非常大。

    《科学美国人》创刊于1845年,是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杂志,也是著名的《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有近百位诺贝尔奖得主曾为其撰稿,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它是世界上最著名销量最大的科普杂志,光在美国国内,固定订阅用户超过50万,而且街头巷尾的书报摊都能买到。(注2)


()好看的txt电子书
    再问马丁…加德纳,就更了不得了,他在美国是家喻户晓的大人物,和阿西莫夫、卡尔…萨根一起,并称为美国三大科普大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上过《生活》和《新闻周刊》杂志的封面,知名度堪比好莱坞巨星。

    在《科学美国人》上撰稿的作者,都是各个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专家,很少有人能在这家杂志上发表两篇以上的文章,而加德纳从1957年开始,在《科学美国人》上开了个数学游戏的专栏,主讲趣味数学,写了20多年,几乎月月有文章,前后不下200篇,他的专栏成了杂志的王牌,广受欢迎,粉丝遍布全球。

    阿西莫夫曾经评价加德纳说:“马丁…加德纳是一位业余的超级魔术大师,这是毫无疑义与众口一辞的。但是与他的一项看家本领相比,神乎其神的魔术招数是小巫见大巫。任何数学题材到了他手,都能写成雅俗共赏,妙不可言,使我爱不忍释的文章。”

    听过简的介绍,沈冲回想起那本让他手不释卷的数学书,然后脑子里冒出一个疯狂的主意——要是加德纳能写一篇有关魔方的文章,发表在《科学美国人》上,岂不是一夜之间,魔方就能打入美国市场了?

    沈冲如此想,然后也如此做了。

    他先去纽约,找到《科学美国人》杂志的编辑部,伪装为不远万里,从遥远的东方前来朝圣的粉丝,成功骗取了杂志工作人员的信任,获取了马丁加德纳的家庭住址。

    然后再从纽约出发,坐飞机直奔俄亥拉荷马州的克利夫兰县,找到了马丁…加德纳。

    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加德纳正在考虑写有关群论的文章,而魔方的数学原理,恰恰就和群论有关,老爷子对此很感兴趣,沈冲又及时抛出了“上帝之数”的概念,把老爷子的胃口吊了起来,把玩了一晚上魔方后,加德纳终于答应在下一期的杂志专栏上,写有关魔方的文章。(注3)

    以《科学美国人》的影响力和加德纳的声望,文章发表后,可以预见潮水般的订单蜂拥而至,到时候可真的是赚钱赚到手抽筋了……

    开完会,众人离开后,沈冲拿起一本杂志,看了起来。

    这是他刚才在路边书报摊买的,第二期《电影双周刊》,这期发行的时候,他已经在去美国的飞机上了,还没看过。

    匆匆翻了一遍,沈冲摇摇头,随手把杂志丢在办公桌上。

    还是太小众了,用后世的话,就是小资+文青气太浓了。

    几篇影评要么无病呻吟,要么拗口难懂,大家买电影杂志,图的是个乐子,谁有兴趣看你伤春悲秋?谁有兴趣看你拽文装b?

    数学那么艰深,加德纳都能写的妙趣横生,影评写有趣一点,通俗一点,很难么?


()
    还是定位有问题啊,要么就纯高端,玩专业,要么就纯通俗,做娱乐,现在这种不上不下的,专业人士看不上,普通大众读不懂,没有特色,销量怎么能上的去!

    难怪历史上《电影双周刊》在被收购前,日子艰苦了。

    还是我亲自上阵吧,早点替你们解脱……

    沈冲拿起办公桌上的电话,拨通了舒琪的电话。

    拜年问好,寒暄了几句之后,沈冲说道:“舒总编,晚上有没有空?我请你吃饭,商量点事。”

    “好,那就上次的地方见吧。”

    放下电话,沈冲微微笑,他找舒琪,一方面是打听许鞍华最近的动向,另一方面,他想收购了《电影双周刊》。

    从穿越那时候起,沈冲就如同一个老饕,对《电影双周刊》馋涎欲滴,他一直在旁敲侧击的打听过《电影双周刊》的底细,知道收购它并不难。

    要说《电影双周刊》,得先说香港影坛的奇女子唐书璇。

    唐书璇是民国著名军阀唐继尧的孙女,早年在香港定居,后考入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系,毕业后找到了一笔投资,于1966年回香港拍摄自编自导的电影《董夫人》,1969年拍摄完成,是第一部在西方电影节上受到广泛关注的香港电影,并荣获数项金马奖,她是香港影坛学院派导演的先驱,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许鞍华,徐克,谭家明等人。

    1975年唐书璇创办了《大特写》双周刊,用普通纸印刷,不以明星艳照为封面,而是以文字内容为主导,让香港电影杂志不再只是翻看的画报,而是可以阅读的书籍,因此,《大特写》甫一出现,就引起大批年轻电影好爱者的关注和欢迎。

    《大特写》并没有严格的行政管理制度,它的编辑部是开放的,作者和读者可以随时到访,编辑部也经常举办沙龙或者座谈会,故此,《大特写》成为香港电影爱好者交流的平台,聚集了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和影评人。

    然而《大特写》在营运方面一直处于业余状态,屡屡亏损,加之唐书璇准备结婚成家离开香港,杂志最终在1978年上半年停刊了。

    《大特写》停刊后,不少青年电影爱好者都为之惋惜,在舒琪的倡导下,一批《大特写》的编辑和作者,创办了《电影双周刊》,杂志由多人集资出版,人人都是股东,而且没有大股东。

    也正因为如此,杂志社经营的非常混乱,定位不明,特点不清,销量奇差,只能在小众读者群里流传。


()
    想要扩大在电影圈的影响力,掌握一家媒体是非常有必要的,《电影双周刊》虽然现在很挫,但潜力巨大,它有历史来历,有口碑人气,而且人际资源丰富,稿子来源稳定,只要解决了运营管理问题,一飞冲天是轻而易举的事。

    况且,《电影双周刊》到手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岂不也是囊中之物了?

    这才是沈冲的终极目的……

    ——————————————————————————————

    注1:世界著名的进化论科学家、古生物学家、科学史学家和科学散文作家,斯蒂芬…古尔德称赞马丁…加德纳为“美国的国家财富”。

    注2:此处数据根据2005年《科学美国人》杂志销量敷衍而成,不必当真。

    注3:上帝之数是指将任意三阶魔方打乱后,最小的还原步数。

第一卷 第十四章 未来计划

    沈冲正在斟酌收购《电影双周刊》后如何改版运营,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

    “喂?”

    “阿冲啊,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来电话的正是舒琪,他连声道歉,“嘉禾那边有个片场需要赶工,我今晚走不开,改天吧,改天再联系。”

    “没事没事,你忙你的,下次再聚。”

    挂掉电话,沈冲苦笑,连总编都是兼职的,那这杂志的前途可想而知了。

    历史上,《电影双周刊》惨淡经营了很长时间,后来被资本收购,又捣鼓出了金像奖,才算步入正轨,之前一直是同人志模式,杂志编辑都是兼职,文稿作者几乎都是没有稿酬的。

    既然晚上找不到舒琪,沈冲暂时抛开有关《电影双周刊》的设想,拿出一份备忘录,开始写魔方下一轮的营销方案。


()免费TXT小说下载
    按照开发进度,visicalc至少要等到七八月份才能上市,然后还要做广告营销推广,最早要到年底,才能真正成为现金奶牛,在这期间,沈冲主要的收益还是魔方,不能不重视。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虽然在普通人眼中,现在的赚钱速度已经属于神迹了,但相比沈冲心中的庞大计划,现在这点钱,只能算沧海一粟,远远不够。

    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能否崛起,最要紧的是两条,一是要有足够强大的经济,二是要有足够强势的文化,缺一不可。

    香港地域狭小,文化苍白,潜力有限,如果沈冲一门心思的折腾香港本地电影,那么别说挑战好莱坞了,过个几年,连宝莱坞都搞不定……

    想要带领香港挑战好莱坞,必须要把眼界放宽,经济方面,内地潜力巨大,30年之后,不说超越美国,但至少可以和美国打打擂台。

    而文化方面,大中华文化圈的底蕴,是完全不怵美国的。

    所以在沈冲的计划里,香港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桥头堡,利用香港独特的经济政治地位,尽可能的聚集电影人才,构建一个运行良好的电影平台,积蓄力量,潜以待时,等中国经济腾飞之后,和好莱坞一较长短。

    好莱坞在80年代初期,异常虚弱,一年的总盈利不过四五亿美元,还不如雅达利卖游戏机赚的钱一半多……八大电影公司里,华纳内部混乱,米高梅苟延残喘,联艺破产完蛋,迪斯尼半死不活,哥伦比亚负债累累,两个表面风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