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完整版-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慌不择路,望风而逃。有的人不断拖延时间,等待问题自行消失;有的人对问题视而不见,
或尽量忘记它们的存在;有的人与麻醉药和毒品为伴,想把问题排除在意识之外,换得片刻
解脱。我们总是规避问题,而不是与问题正面搏击;我们只想远离问题,却不想经受解决问
题带来的痛苦。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
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有的逃避问题者,宁可躲藏在头
脑营造的虚幻世界里,甚至完全与现实脱节,这无异于作茧自缚。心理学大师荣格更是明确
地指出:“神经官能症,是人生痛苦常见的替代品。”
替代品带来的痛苦,甚至比逃避的痛苦更为强烈,神经官能症由此成了更棘手的问题。
不少人为逃避新的问题和痛苦,不断以神经官能症为替代品,导致患上各种心理疾病。所幸
也有人能坦然面对神经官能症,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正常的痛苦。
事实上,如果不顾一切地逃避问题和痛苦,就会由此失去以解决问题推动心灵成长的契机,
导致心理疾病越来越严重,而长期的、慢性的心理疾病,就会使人的心灵停止生长。不及时
治疗,心灵就会萎缩和退化,心智就永远难以成熟。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让我们自己,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
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自律,是解决人生问
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通过自律,我们就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如何
以坚毅、果敢的态度,从学习与成长中获得益处。我们教育自己和孩子自律,也是在教育我
们双方如何忍受痛苦,获得成长。
…
问题和痛苦(2)
…
自律究竟包括哪些技巧呢?如何通过自律,消除人生的痛苦呢?简单地说,所谓自律,
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
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它们并不复杂,不过要想正确地运用它们,你需要细心体会,
广泛实践。它们其实相当简单,即便是十岁的小孩,也能够最终掌握。不过有时候,即使贵
为一国之君,也会因忽略和漠视它们而遭到报复,自取灭亡。实践这些原则,关键在于你的
态度,你要敢于面对痛苦而非逃避。对于时刻想着逃避痛苦的人,这些原则不会起到任何作
用,他们也绝不会从自律中获益。接下来,我要对这几种原则深入阐述,然后再探讨它们背
后的原动力———爱。
…
推迟满足感
…
不久前,一位30岁的财务分析师请求我的帮助,她想纠正在最近几个月里,总是拖延
工作的恶习。我们探讨了她对老板的看法,老板对她的态度;她对权威的认识以及她的父母
的情况。我们也谈到她对工作与成就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其婚姻观、性别观的影响;她同丈
夫和同事竞争的愿望,以及竞争带给她的恐惧感。尽管一再努力,但这种常规心理分析和治
疗,并未触及问题的症结。终于有一天,我们进入久被忽略的一个领域,才使治疗出现了转
机。
“你喜欢吃蛋糕吗?”我问。
她回答说喜欢。
“你更喜欢吃蛋糕,”我接着问,“还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
她兴奋地说:“啊,当然是奶油啦!”
“那么,你通常是怎么吃蛋糕的呢?”我接着又问。
我也许是有史以来最愚蠢的心理医生了。
她不假思索地说:“那还用说吗,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的。”
就这样,我们从吃蛋糕的习惯出发,重新讨论她对待工作的态度。正如我预料的,在上
班第一个钟头,她总是把容易和喜欢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个钟头里,她就尽量规避
棘手的差事。我建议她从现在开始,在上班第一个钟头,要先去解决那些麻烦的差事,在剩
下的时间里,其他工作会变得相对轻松。考虑到她学的是财务管理,我就这样解释其中的道
理:按一天工作七个钟头计算,一个钟头的痛苦,加上六个钟头的幸福,显然要比一个钟头
的幸福,加上六个钟头的痛苦划算。她完全同意这样的计算方法,而且坚决照此执行,不久
就彻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坏毛病。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
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其实,我们早在小时候(通常从五岁开始),就可以学会自律的原则,避免只图眼前安
逸带来的不利。例如在幼儿园里,有的游戏需要孩子们轮流参与,如果一个五岁的男孩多些
耐心,暂且让同伴先玩游戏,而自己等到最后,就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乐趣,他可以在无人催
促的情况下,玩到尽兴方休。对于六岁的孩子而言,吃蛋糕时不把奶油一口气吃完,或者先
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实践“推
迟满足感”的最佳手段。孩子满12岁时,无须父母催促,首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到
了十五六岁以后,他们的实践更可以得心应手。到了青春期,他们处理类似问题,应该形成
一种习惯或常态。
根据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不少青春期的少年,却缺少这种健康的常态。许多孩子懂得推
迟满足感的好处,但还有的孩子显然缺乏能力和经验。有的孩子长到十五六岁,仍旧缺乏“先
吃苦,后享受”的意识,而是恰好将次序颠倒过来,他们很容易成为“问题学生”。他们的
智商与别人相比毫不逊色,但不肯用功学习,导致成绩远远落在别人后面。他们说话和做事,
全凭一时冲动。只要心血来潮,他们动辄旷课或逃学。他们不愿思考,缺乏耐心,这很容易
危及他们的社会生活:喜欢打架,与毒品为伴,故意与警方为难并发生冲突,此类情形司空
见惯。“先享受,后付费”,成为他们的座右铭。他们最需要心理治疗,却往往为时已晚。意
气用事的青少年,通常不喜欢被人干涉,即便心理治疗师能以客观、公正、亲切的姿态,慢
慢化解他们的敌意,他们也难以积极配合整个治疗过程。他们的主观冲动过于强烈,经常逃
避定期的治疗。心理医生的一切努力,常常以失败告终,最终这些孩子离开学校,浪迹社会。
他们的成年生活也极为糟糕———婚姻不幸,精神恍惚、神不守舍,容易遭受意外事故,而
精神病院或者监狱可能成为他们最终的归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为什么大部分人拥有足够的自制力,能避免贪图一时安逸的
恶果,却有相当数量的人不懂得推迟满足感,最终成为失败者?其中的原因,目前医学界尚
无定论,仅有的答案也缺乏足够的依据,基因的作用并不明显,其他因素也有待科学论证,
但大部分迹象表明,在这方面,家庭教育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
父母的过错(1)
…
缺少自律的孩子,未必是因为父母管教不严。不少孩子甚至经常遭受严厉的体罚,即便
小有过错,父母也会劈头盖脸地打过去:掌掴、脚踢、鞭打、拳击,可谓花样翻新。这种教
育不仅收效甚微,甚至反而使局面恶化。
父母本身难以自律,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父母常常告诫孩子:“照我的话去做,
不过别去学我。”他们酗酒无度,或在孩子面前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他们缺乏起码的
自制力,缺少长辈的尊严和理性;他们形容邋遢、一塌糊涂,甚至偷懒耍滑、背信弃义。他
们的生活毫无章法,却强迫孩子有条不紊地生活。可想而知,假如父亲动辄殴打孩子的母亲,
那么母亲因儿子欺负妹妹而对其施以体罚,又有多少意义呢?如何又能指望儿子听她的话,
控制好情绪呢?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就像上帝那样位高权重。孩子缺乏其他模仿的对象,
自然把父母处理问题的办法全盘接受下来,并视为金科玉律。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
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并奉之为最高准则。父母的生活混乱不堪、任意妄为,
孩子们同样照单全收,并视为不二法门。
父母的爱心至关重要,即便家庭生活混乱,倘若有爱存在,照样可以培养出懂得自律的
孩子。父母身为医生、律师、企业经理、慈善家,即便在职业上得心应手,生活方式也相当
严谨,倘若缺少爱和温情,他们培养的子女,就和成长在贫寒、混乱家庭的孩子一样,照样
不懂得自律,照样随心所欲、无法无天。
爱,关乎心灵的健康成长。在本书后面部分,我将就此深入探讨。爱,是身心健康必不
可少的元素,所以有必要了解爱的实质,以及爱同自律的关系。
我们爱某样东西,就会乐于为它付出时间。譬如,某个青年终于拥有心仪已久的汽车,
你就会发现,他把多少时间用在汽车上面:擦车、洗车、修车、给汽车美容、不停地欣赏它、
整理汽车内室……你也可以观察,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如何照料他的花园:浇水、施肥、
修剪、除虫、嫁接、移植……对子女的爱也同样如此,我们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照顾他们、
陪伴他们。
让孩子学会自律,也需要时间。不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得可怜,
就无法深入了解其需要,就不知道他们在自律方面,还需要哪些条件。遗憾的是,即便孩子
明显需要纪律训练的时候,我们可能照样无知无觉,甚至不管不顾。“我没精力管你们,你
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最后,到了危机时刻,孩子的错误导致我们恼怒,我们就会把
满腔怨气发泄出来。我们根本不愿去调查问题的本质,也不考虑哪种教育模式最适合。父母
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发泄怨气和不满。
聪明的父母决不会这样做。他们愿意花时间了解孩子,对症下药地教育孩子。哪怕孩子
犯了大错,他们也恰当运用敦促、鼓励、表扬,或必要的警告和责备。他们灵活调整孩子的
发展方向,认真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吃蛋糕、做功课、撒谎、欺骗、逃避任务……他们也
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在对孩子的管教上,他们掌握分寸,张弛有度。他们给孩子讲有意义
的故事,适时亲吻、拥抱、爱抚他们,及时纠正孩子的问题。
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
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富有爱心的父母,善于审视孩子的需要,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他们
也可能在面临痛苦抉择时,与孩子一道经受痛苦和折磨。孩子也当然会逐渐意识到,父母甘
心陪着忍受苦楚的一片苦心。他们未必立刻流露感激之情,却可以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
他们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未必是
太坏的事。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这就是自律的起点。
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感受到的重视程度,就越是强烈。有的父母为掩饰在家庭教
育上的失败,就会不停地告诉孩子,说自己是多么爱他们,多么重视他们,云云,但真相无
法逃过孩子的眼睛。孩子不会被谎言和欺骗长期蒙蔽,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但父母一再
出尔反尔,只会让他们渐失信心。即便他们表面不会牢骚不断,或大发雷霆,可父母的教导
和许诺,近乎一钱不值。更为糟糕的是,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处世方式,
将它视为人生的标准和榜样。
…
父母的过错(2)
…
那些沐浴着父母的爱的孩子,心灵却可以健全发展。他们也可能因父母一时的忽视表示
不满,然而他们对父母的爱感激不尽。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
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他们将自尊自爱作为人生起点,这有着比黄金还要
宝贵的价值。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有了这样宝贵的认知,便构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
律的根基。它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自信须从幼年培养,不然成年
后再作补救,往往事倍功半。孩子幼年起就享受到父母的爱,成年后即便遭遇天大的挫折,
幼年培养的强大自信,也会使其鼓足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