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637-景岳全书 >

第31部分

637-景岳全书-第31部分

小说: 637-景岳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 
《四时气篇》曰∶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 
。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热病篇》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 
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 
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起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 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至真要大论》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 
鸣,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 
《五常政大论》曰∶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黄起水乃眚,土用革 
,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 
《六元正纪大论》曰∶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木郁 
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起,发屋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 
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 
为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其气无常。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 
虎啸岩岫,怫之先兆也。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诸风
论古今中风之辨(共三条)
属性:夫风邪中人,本皆表证,考之《内经》所载诸风,皆指外邪为言,故并无神魂昏愦,直 
视僵仆,口眼歪斜,牙关紧急,语言謇涩,失音烦乱,摇头吐沫,痰涎壅盛,半身不遂,瘫 
痪软弱,筋脉拘挛,抽搐螈 ,遗尿失禁等说。可见此等证候,原非外感风邪,总由内伤血 
气也。夫风自外入者,必由浅而深,由渐而甚,自有表证。既有表证,方可治以疏散。而今 
之所谓中风者则不然,但见有卒倒昏迷,神魂失守之类,无论其有无表邪,有无寒热,及有 
无筋骨疼痛等证,便皆谓之中风,误亦甚矣。虽《热病篇》有偏枯一证,曰∶身偏不用而痛 
。此以痛痹为言,非今之所谓中风也。《阴阳别论》有曰∶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 
肢不举,此以经病为言,亦非所谓风也。继自越人、仲景,亦皆以外感言风,初未尝以非风 
言风也。迨至汉末华元化所言五脏之风,则稍与《内经》不同,而始有吐沫,身直口噤,筋 
急,舌强不能言,手足不遂等说,然犹不甚相远。再自隋唐以来,则巢氏《病源》、孙氏《 
千金》等方,以至宋元诸家所列风证,日多日详,而是风非风始混乱莫辨,而愈失其真矣。 
故余悉采其要,列证如前。凡《内经》所不言者,皆不得谓之风证,即或稍有相涉,亦必以 
四诊相参,必其真有外感实邪,方可以风论治,否则误人不小也。 
一、《难经》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否?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 
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详此《难经》之云中风者,本五种伤寒之一。又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者,名为中风。由此观之,可见《内经》之凡言中风者,本以外感寒邪为言也,岂后世以内 
伤属风等证悉认之为外感中风耶? 
一、仲景《要略》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 
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 
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 
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观仲景之论中风者如此。其所云半身不遂者,此为痹,乃指痛风之属为言。谓其由于风 
寒也。再如邪在皮肤,及在络、在经、入腑、入脏者,此谓由浅而深,亦皆以外邪传变为言 
也。惟 僻吐涎二证,在《内经》诸风并无言及,而仲景创言之。故自唐宋以来,则渐 
有中经、中血脉、中腑、中脏之说。而凡以内伤偏枯、气脱、卒倒、厥逆等证,悉认为中风 
,而忘却真风面目矣。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诸风
论中风属风
属性:风有真风、类风,不可不辨。凡风寒之中于外者,乃为风邪。如《九宫八风篇》之风占 
病候,《岁露论》之虚风实风,《金匮真言论》之四时风证,《风论》之脏腑中风,《玉机 
真脏论》之风痹、风瘅、痹论,《贼风篇》之风邪为痹,《疟论》《岁露论》之疟生于风, 
《评热病论》之风厥、劳风,《骨空论》之大风,《热病篇》之风痉,《病能论》之酒风, 
《咳论》之感寒咳嗽,是皆外感风邪之病也。其有不由外感而亦各为风者。如病机所云∶诸 
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类。是皆属风而实非外中之风也。 
何以见之?盖有所中者谓之中,无所中者谓之属。夫既无所中,何谓之属?此以五运之气 
,各有所主。如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是皆以所属为言,而风之属于 
肝者,即此谓也。盖肝为东方之脏,其藏血,其主风,肝病则血病而筋失所养。筋病则掉眩 
强直之类无所不至,而属风之证百出,此所谓皆属于肝,亦皆属于风也。夫中于风者,即真 
风也;属于风者,即木邪也。真风者,外感之表证也;属风者,内伤之里证也,即厥逆内夺 
之属也。 
夫曰中曰属,此在《内经》固已显然,各有所谓。即如年辰之属鼠属牛,岂即为牛为鼠 
乎?而后世不能明辨,遂致方论混传,表里误治。千古之弊,莫此为甚。第在《内经》则原 
无真中、类中之分,而王安道始有此论,予甚善之。第惜其辨有未尽,故复述之,以详其说 
。凡欲明此义者,但当于中风、属风、表证、里证四者之间。默而思之,当自见其真矣。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诸风
论河间中风说
属性:河间《原病式》曰∶凡人风病,多因热甚,而风燥者,为其兼化,以热为其主也。俗云 
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尔 
。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 
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皆为热甚故也 
。若病微则但僵仆,气血流通,筋脉不挛。缓者发过如故。或热气太甚,郁结壅滞,气血不 
能宣通,阴气暴绝,则阳气后竭而死。 
据河间此论,谓非肝木之风,亦非外中之风,由乎将息失宜,此独得之见,诚然善矣。 
然皆谓为热甚,则不然也。凡将息失宜,五志过极,本属劳伤证也。而劳伤血气者,岂皆火 
证?又岂无阳虚病乎?经曰∶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夫伤阴者,水亏 
也。伤阳者,火虚也。以虚作火,鲜不危矣。 
又河间曰∶其中腑者,面加五色,有表证,脉浮而恶寒,拘急不仁,皆曰中腑也。其治 
多易。中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闭结,皆曰中 
脏也。其治多难。大抵中腑者多着四肢,中脏者多滞九窍。若风中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 
随证发其表;若忽中脏者,则大便多秘涩,宜以三化汤通其滞。表里证已定,别无他证,故 
以大药和治之。 
据此云脉浮恶寒,拘急不仁等证,本皆伤寒之类也。何又名为中腑?唇不收,舌不转, 
失音耳聋等证,本皆厥夺之类也。何又名为中脏?自中脏中腑之说并列为言,而内伤外感之 
证,斯无辨而混乱矣。且续命汤、三化汤之属,但可以散风寒,攻实热。若所云将息失宜者 
,岂尚堪治之以此?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诸风
论东垣中风说
属性:东垣《发明》曰∶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此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 
。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甚者 
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耳。治法当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也。 
据东垣年逾四旬气衰之说,其发明病机,切中病情,诚出诸贤之表者,余深服之。然忧 
、喜、忿、怒伤气者固有此疾,而酒色劳倦伤阴者尤多此疾。何以言之?盖气生于阳,形成 
于阴。余尝曰∶察阳者,察其衰与不衰。察阴者察其坏与不坏。夫阳衰则气去,故神志昏乱 
;阴亏则形坏,故肢体废弛,此衰坏之谓也。所以此病多在四旬之外,正以其渐伤渐败,而 
至此始见其非外感,而总由内伤可知也。今以气脱形坏之病,顾可谓之风热而散之攻之也否 
乎? 
又东垣曰∶中血脉则口眼歪,中腑则肢节废,中脏则性命危,三治各不同。中血脉者, 
外有六经之形证,则从小续命汤加减。中腑者内有便溺之阻格,宜三化汤等通利之。外无六 
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宜养血通气。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主之。 
据东垣、河间之说,若有同者,若有异者。如云中腑中脏,本皆同也。而东垣又云中血 
脉,则稍异矣。又如续命汤,在河间则以治腑病,东垣则以治血脉;三化汤在河间用以治中 
脏,而东垣用以治中腑,则又异矣。此或因证施治,各有所宜,姑无论也。再如河间曰∶此 
非肝木之风,亦非外中于风。东垣亦曰∶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夫皆曰非风,而又皆 
曰中腑中脏,不知所中者为何物,则分明又指为风矣。夫既曰将息失宜,又曰气衰所致,本 
皆言其虚也。而治法皆用汗下,则分明又作实邪矣。此等名目混乱,泾渭不分,若曰是,若 
曰非,而含糊于可否之间,因致后学茫然莫知所宗。正以议论日多,不得其要,反滋千古疑 
窦,深可慨也。至若续命、三化等汤,恐亦非神衰形坏之人所能堪者。故凡读书稽古之士, 
宜加精究。勿谓古人之法如此,便可执而混用。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诸风
论丹溪中风说
属性:丹溪曰∶按《内经》以下,皆谓外中风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论。惟刘河间 
作将息失宜,水不制火者极是。由今言之,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耳;东南 
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耳。 
据丹溪引《内经》以下皆谓外中风邪之说,不知《内经》之凡言风者,皆以外感为言, 
原非后世之所谓中风也。观《难经》五种伤寒之意可知矣。而丹溪之言,岂得内经之本意乎 
?至若东南之人,只是湿痰生热,热生风,此仍述河间热甚之说,而非风等证。岂皆热病?即 
云为痰,又岂无寒痰。而何以痰即生热,热即生风也?且非风则已,是风则南北俱有,若云 
东南寒少,未必杀人则可,而云风少则不可也。非痰则已,是痰亦南北俱有。若水土之外湿 
,东南虽多;而乳酪之内湿,则西北尤多也。虽痰之为物,本为湿动。然脾健则无,脾弱则 
有,而脾败则甚。是可见因病所以生痰,非因痰所以生病也。凡治失其本而欲望病愈者,未 
之有也。 
又丹溪曰∶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与瘀血,宜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 
姜汁;在右属痰属气虚,宜二陈汤、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 
据丹溪此说,若乎近理,故人多信之,而不知其有不然也。夫人身血气,本不相离,焉 
得以左为血病,右为痰气耶?盖丹溪之意,以为肝属木而位左,肝主血也;肺属金而位右, 
肺主气也;脾属土而寄位西南,故亦在右,而脾主湿与痰也。然此以五行方位之序,言其理 
耳。岂曰西无木,东无金乎?且各经皆有左右,五脏皆有血气。即如胃之大络,乃出于左乳 
之下,则脾胃之气亦出于左。又岂左非脾,右非肝,左必血病,右必痰气乎?然则何以辨之? 
此惟《内经》以阴阳分血气,以左右言轻重,则至当也。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又 
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又曰∶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夫阳病 
者,即气病也。气本乎阳,而阴邪胜之则病也。阴病者,即血病也,血本乎阴,而阳邪胜之 
则病也。从者病轻,男病宜右,女病宜左也。逆者病重,男病畏左,女病畏右也。以此辨之 
,而再参以脉色,察其病因,则在气在血,或重或轻,斯得其真矣。若谓左必血病,右必痰 
气,则未免非痰治痰,非血治血,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