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景岳全书-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及上二焦,必自愈。
按:血室者,即冲任血海也,亦血分也。凡血分之病,有蓄血者,以血因热结而留蓄不行也;
有热入血室者,以邪入血分而血乱不调也。故血蓄者,去之则愈;血乱者,调之则安。调之之法,
则热者宜凉,陷者宜举,虚者宜滋,瘀者宜行,邪未散者宜解也。然此皆病在下焦,故曰无犯胃气
及上二焦。必自愈,是又不可不察。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胸胁腹满(四十四)
属性:凡邪气自表传里,必先入胸膈,以次渐从胁肋而后入胃,邪气入胃,乃为入腑,是以胸满者犹
属表证,胁满则半表半里也。大抵胸胁满者,以邪气初入于里,气郁不行,所以生满,尚未停聚为
实,故但从和解,以小柴胡之属则可愈矣。若果实邪在上,留滞不能散者,乃可吐之。华元化曰∶
四日在胸,吐之则愈。是因邪已收聚而未及散漫者,乃可吐也。在仲景用栀子豉汤,或瓜蒂散之属
,栀子豉汤可吐客热,瓜蒂散可吐实痰。其或一时药有不便,余有吐法在新方攻阵中,可以代之,
或即以和解之药探而吐之,无不可也。
一、腹满证,按华元化曰∶伤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在
胃,入胃即为入腑,入腑即在腹也。若腹虽满而未甚者,犹是未全入腑,不可攻也。然腹满之证,
有虚实也,有寒热也,不可一概皆以实论。观《金匮要略》曰∶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是
不减者为实满也。又曰∶腹满时减,复如故,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和之。是或进或退,时或
减而时复如故者,本非结聚实邪,此虚满也。大抵腹满之证,本属太阴,若是阳邪,则必咽干烦热
,脉实有力;若是阴邪,则必腹满吐食,畏寒自利,脉息无神,可以辨之。实热者可清可攻,虚寒
者宜温宜补也。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呕吐哕证(四十五)
属性:呕者,有声无物;吐者,吐出食物也。呕者有寒有热,吐则皆因胃寒也。凡呕而发热烦闷者,
邪热为呕也。
呕而吞酸冷咽,涎沫FS FS 一者,寒邪为呕也。大抵伤寒表邪将传入里,里气相逆则为呕,是以半表
半里之邪,其证多呕,若邪全在表,无是证也。凡邪在半表半里者,和之散之,气逆者顺之,有痰
者降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千金》云∶呕家多服生姜,此是呕家圣药。然呕家虽有阳明证,
不可攻之,盖其气逆在上,而邪未入腑,本非胃实证也。气逆于上而攻其下,下虚则逆气乘之,势
必大危,若脉微弱者,乃为尤甚。
凡伤寒三阳传毕,三阴当受邪矣,若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邪不入阴,是知邪之传里者,乃
致为呕也。观干姜附子汤证治云∶不呕不渴者,为里无热。十枣汤证治云∶干呕,短气,汗出,不
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即此观之,则凡呕者,知为里证,而兼烦渴者,方为内热也。
仲景《论》曰∶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曰∶少阴病
,吐痢,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论》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
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东垣曰;邪热不杀谷,故热邪在胃则不食。
《论》曰∶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
哕。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论》曰∶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治哕诸法,详呃逆门。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劳力感寒(四十六)
属性:凡因辛苦劳倦而病者,多有患头痛发热恶寒,或骨腿酸疼,或微渴,或无汗,或自汗,脉虽浮
大而无力,亦多紧数,此劳力感寒之证,即东垣云内伤证也。宜补中益气汤,或补阴益气煎,及五
福饮等剂为良,所谓温
能除大热,即此类也。若或邪盛无汗,脉见洪数,而当和解者,即当用新方散阵诸柴胡饮之类主之。
一、凡劳力感寒一证,人皆以服役辛苦之人为言,而不知凡为名利所牵,有不自揣,以致竭尽
心力而患伤寒者,皆其类也。故凡有形劳而神不劳者,劳之轻者也,若既劳其神,又劳其形,内外
俱劳,则形神俱困,斯其甚矣。今人之病伤寒者,率多此类,轻者和解,治宜如前,重者速宜救本
,当于后开培补诸方,择而用之,庶乎有济。倘不知其所致之由,而概施混治,但知攻邪,则未有
不误人者矣。此即劳倦内伤之类,诸义俱详本门。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虚证(四十七)
属性:仲景曰∶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是寒热之有虚也。曰∶其人本虚,是以发战,是战汗之皆
因虚也。曰∶耳聋无闻者,阳气虚也。曰∶面赤戴阳者,阴不足也。曰∶无阳不能作汗,必身冷而
脉迟也。曰∶客热不能杀谷,胃中虚冷也。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
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曰∶虚则郑声
,以言语乱而不正也。曰∶身蜷恶寒而利,因冷气而为厥逆也。曰∶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
,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曰∶脉促厥冷者宜灸,以促脉有非因热也。曰∶头疼呕吐之宜温,以头
疼之有属阴也。曰∶不利而利,发热汗出者,有阴无阳也。曰∶少阴脉沉者,汗后热不去,而厥利
恶寒者,皆宜急温也。曰∶旧有微溏者,不可与栀子汤,以里虚而寒在下也。曰∶阳明病,不能食
,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饮之水亦哕也。曰∶小便色白者,以下焦之虚寒也。曰
∶自利不渴者,以脏中之无火也。曰∶邪中于阴者,必生内栗,因表气虚而里气不守也。曰∶发汗
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者,亡其阳也。曰∶发汗病不解,而反恶寒者,虚故也。
曰∶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其阳也。
一、诸脉有虚证,见前卷。
一、忌汗下各有虚证,见前卷。
一、表里五脏各有虚实,详一卷《传忠录·虚实辨》中,俱当互阅。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动气(四十八)
属性:《论》曰∶诸动气者,不可发汗,亦不可下。按∶此动气一证,即筑筑然动于脐傍,及左乳之
下曰虚里者,皆其联系者也。考之《难经》,则以脐之上下左右,分心肾肝肺四脏,而各列其证。
在《伤寒论》所载亦详。成无己曰∶动气者,脏气不治,正气内虚也。虽诸说如此,然皆未尽其要
,所以今之医家,多不识此为何证,而且疑为未见此证也。余尝留心察此,所见极多。盖动气之在
脐傍者,皆本于下焦之阴分,凡病关格劳损者,多有此证,而尤于瘦薄者易见之。其动之微者,则
止于脐傍上下,其动之甚者,则连及虚里心胁,真若舂舂连续,而混身皆振动者。此以天一无根,
故气不蓄脏,而鼓动于下,诚真阴不守,大虚之候也。何以验之?但察于呼吸饥饱之顷,可得其征。
凡病此者,馁时则动甚,饱时则稍缓,呼出则动甚,吸入则稍缓,但虚甚者动必甚,虚微者动亦微
,岂非虚实之明证乎。即在病者,虽常觉其振动,而无疼无痒,尚不知为何故,医家多不以为意,
弗能详察,故不知为何病,此动气之不明也久矣。此动气之见于虚损者极多,而见于伤寒者亦不少
也。精虚者既不可汗,阴虚者又不可下,仲景但言其禁,而不言其治,然则动气之治,岂无法乎?
独于霍乱条中云∶脐上筑者,肾气动也,用理中丸去术加桂四两以治之,此其意在脾肾,概可知也
。然余之治此,则惟直救真阴,以培根本,使其气有所归,无不获效。欲察虚实者,最不可忽此一
证,《类经》虚里穴下有详注,当并考之。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战汗(四十九)
属性:论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其脉浮,
故当汗出而解。若脉浮大而数,按之不芤,此本不虚,故其欲解,则但汗出而不发战也。
一、战与栗异,战由乎外,栗由乎内也。凡伤寒欲解将汗之时,若其正气内实,邪不能与之争,
则但汗出自不作战,所谓不战,应知体不虚也。若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者为振,甚则为战,正
胜则战而汗解矣。故凡邪正之争于外者则为战,战其愈者也;邪正之争于内者则为栗,栗其甚者也
。《论》曰∶阴中于邪,必内栗也。夫战为正气将复,栗则邪气肆强,故伤寒六七日,有但栗不战
,竟成寒逆者,多不可救。此以正气中虚,阴邪内盛,正不胜邪,而反为邪气所胜。凡遇此证,使
非用大补温热之剂,及艾灼回阳等法,其他焉得而御之。
余尝治一衰翁,年逾七旬,陡患伤寒,初起即用温补,调理至十日之外,正气将复,忽尔作战,
自旦至辰,不能得汗,寒栗危甚,告急于余。余用六味回阳饮,入人参一两,姜附各三钱,使之煎
服。下咽少顷,即大汗如浴,时将及午,而浸汗不收,身冷如脱,鼻息几无,复以告余。余令以前
药复煎与之。告者曰∶先服此药,已大汗不堪,今又服此,尚堪再汗乎?余笑谓曰∶此中有神,非
尔所知也。急令再进,遂汗收神复,不旬日而起矣。呜呼!发汗用此,而收汗复用此,无怪乎人之
疑之也。而不知汗之出与汗之收,皆元气为之枢机耳。故余纪此,欲人知合辟之权,不在乎能放能
收,而在乎所以主之者。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头汗(五十)
属性:头汗之证有二,一为邪热上壅,一为阳气内脱也。盖头为诸阳之会,凡伤寒遍身得汗者,谓之
热越,若身无汗,则热不得越而上蒸阳分,故但头汗出也,治热蒸者,可清可散,甚者可下,在去
其热而病自愈。至若气脱一证,则多以妄下伤阴,或克伐太过,或泄泻不止,以致阴竭于下,则阳
脱于上,小水不通,而上见头汗,
则大危矣。
《论》曰∶伤寒五六日,头出汗,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难,脉细者,此
为阳微结,乃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
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得屎而解。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
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论》曰∶伤寒十余日,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论》曰∶太阳病,医反下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际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
发黄也。曰∶阳明病,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必发黄。
《论》曰∶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若下痢不止者亦死。
《脉经》曰∶阳气上出,汗见于头者,盖阳脱也。
一、头汗,脉紧数,有表邪当散者,宜小柴胡汤,或柴胡桂枝干姜汤,及新方诸柴胡饮,俱可
酌用。若有火邪,脉洪滑,内多烦热,头汗,当清者,宜人参白虎汤、益元散之类主之。若水结胸
,心下满,头汗出者,或大陷胸汤,或小半夏茯苓汤。若便结,腹胀疼痛,头汗者,宜承气汤。若
诸虚泄泻,阳脱头汗者,宜速用独参汤,或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等,作急救之,庶可保全。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吐蛔(五十一)
属性:凡治伤寒,若见吐蛔者,虽有大热,忌用凉药,犯之必死。盖胃中有寒,阳气弱极,则蛔逆而
上,此大凶之兆也。急用炮姜理中汤一服,加乌梅二个,花椒一、二十粒,服后待蛔定,然后以小
柴胡或补中益气等剂,
渐治其余。盖蛔闻酸则静,见苦则安也。仲景曰∶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蛔厥证见
前三十九。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腹痛(五十二)
属性:陶节庵曰∶伤寒腹痛有四,若绕脐硬痛,大便结实,烦渴者,皆属燥屎痛,急用寒药下之。因
食积而痛者,治亦同。
一、若小腹硬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黄者,属蓄血痛,亦用寒剂加行血药,下尽黑物自
愈。
一、凡伤寒腹中痛甚,但将凉水一盏,与病者饮而试之,若饮水后痛稍可者属热痛,当用凉药清
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