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98-金匮要略浅注 >

第9部分

498-金匮要略浅注-第9部分

小说: 498-金匮要略浅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气混为一家。或偶有发热。偶有盗汗。偶有咳嗽等证。妇人经产之后。尤易招风。凡 
此皆为虚劳之根蒂。治者不可着意补虚。又不可着意去风。若补散兼用。亦驳杂而滋弊。 
惟此丸探其气味化合所以然之妙。故取效如神。 
x薯蓣丸方x 
薯蓣(三十分) 人参(七分) 白术(六分) 茯苓(五分) 甘草(二十分) 
当归(十分) 芍药(六分) 白蔹(二分) 芎 (六分) 麦冬(六分) 阿胶 
(七分) 干姜(三分) 大枣(百枚为膏) 桔梗(五分) 杏仁(六分) 桂枝( 
十分) 防风(六分) 神曲(十分) 柴胡(五分) 豆黄卷(十分) 干地黄(十 
分)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又有一种心火炽盛。实由肝郁而成。木能生火。火盛则肝魂不安。此虚劳兼见之 
症。亦虚劳常有之症。故特为之分别曰。)虚劳。虚烦不得眠。(以)酸枣仁汤主之。 
此以挟火不得眠者。另作一节。上承风气。下起瘀血。如制义之小过渡法。行文之 
变换如此。 
x酸枣仁汤方x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 茯苓(各二两) 芎 (一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气血肉骨筋劳伤。名为五劳。)五劳虚极。(一身)羸瘦。腹满。不能饮食。( 
伤在脾胃故也。原其受伤之因。或)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以致 
经络营卫气伤。(劳热煎熬。)内有干血。肌肤(不润。如鳞)甲(之交)错。(目得 
血而能视。血干则)两目黯黑。(凡里急由于干血者。以法)缓(其)中(虚羸由于干 
血者。以法)补(其)虚。(其法维何。)大黄 虫丸主之。 
尤在泾云、虚劳证。有挟外邪者。如上所谓风气百疾是也。有挟瘀郁者。则此所谓 
五劳诸伤。内有干血者是也。夫风气不去。则足以贼正气。而生长不荣。干血不去。则 
足以留新血。而渗灌不周。故去之不可 
不早也。此方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而仍以地黄芍药甘草和其虚。 
攻血而不专主于血。一如薯蓣丸之去风。而不着意于风也。喻氏曰、此世俗所称干血劳 
之良治也。血瘀于内。手足脉相失者宜之。兼入琼玉膏补润之剂。尤妙。 
x大黄 虫丸方x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 
(百枚) 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按 虫取其蠕动吸血。 
今药铺不备。阙之亦可。惟虻虫水蛭。必不可缺。医者必预蓄于平日。否则仓卒难觅 
矣。干漆宜炒至烟尽。或以川三七代之。) 
愚按、金匮治虚劳证。通篇分两截看。上半篇言病之自内而出。以阴阳二证为两扇。 
间有阴阳二证之互见者。为阴阳互根之道。论中用笔神妙。须当细心体会。村学师谈 
制义。谓为罗纹体。而汉文早已备其法耳。下半篇言病之自外而来。以风气百疾。劳伤 
血瘀二证。分为两扇。盖以风气不去。则正气日衰。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久则致成 
劳证。风气固自外而来。而血瘀证。虽在于内。而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 
立伤骨。久行伤筋。名为五劳。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坐湿地。伤肾。 
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怒。恐惧不节。伤志。名为七伤。金 
匮止云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饱伤劳伤六者。详略稍异。而大旨则同。盖以劳与伤。皆 
由外及内。以致内有干血。外形甲错等证。此 
上下截四扇。为劳证之大纲也。中间以虚烦不得眠证。另叙作一小顿。行文变换。非大 
作家不能领会。至于附方千金翼。补入先生炙甘草汤一方。为热极而燥者。指出救阴滋 
养之中。必用姜桂大辛以鼓其气。气之所至。水亦至焉。肘后方。补入先生獭肝散一方。 
为冷极成劳者。指出阴邪根据附之患。必得獭肝应月而增减。正阴得位。而阴邪化焉。 
此二证。时医一目为百日劳。一目为劳瘵病。万死中犹寻出一线生路。古圣贤济人无已 
之心。数千年来。无一人发挥得出。诚一大可恨事。 
x附方x 
x千金翼炙甘草汤x 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 
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两炙) 桂枝 生姜(各三两) 麦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参 
阿胶(各二两) 大枣(三十枚) 生地黄(一斤)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 
服。 
x肘后獭肝散x 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 
獭肝一具。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按獭肉性寒。肝独温。所以此治冷 
劳。) 
徐忠可云、劳无不热。而独言冷者。阴寒之气。与邪为类。故邪挟寒入肝。而搏其 
魂气。使少阳无权。生生气绝。故无不死。又邪气根据正气而为病。药力不易及。故难愈。 
獭者。阴兽也。其肝独应月而增减。是得太阴之正。肝与肝为类。故以此治冷劳。邪 
遇正而化也。獭肉皆寒。惟肝性独温。故尤宜冷劳。又主鬼疰一 
门相染。总属阴邪。须以正阳化之耳。 

卷三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属性:问曰。热在上焦者。(因热病咳。)因咳(而)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 
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 
(肺虚且热。)故得之。曰、寸口脉数。(数则为热。热宜口干。乃)其人咳。口中 
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肺病则津液不能布化。停贮胸中。得热煎熬。变为涎沫。侵 
肺作咳。唾之不已。故干者自干。唾者自唾。愈唾愈干。所以成)为肺痿之病。若口中 
(不吐浊唾涎沫。而火热之毒上攻。但)辟辟(作空响而发)燥。咳(声上下触动其痈。 
)即胸中隐隐(作)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肺痈之所以别乎肺痿如此。 
然二证皆属于热。故其脉皆数。须知)脉数(而)虚者为肺痿。(脉)数(而)实者为 
肺痈。(实即滑也。此肺痿肺痈之辨也。) 
此言肺痿肺痈。一出于热。但有虚实之分。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为津 
涸而肺焦也。痈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为热聚而肺溃也。 肺痿。口中反有浊唾 
涎沫。肺痈。则口中辟辟燥。二证似当以此分别。然此下肺痈条。亦云其人咳。咽燥不 
渴。多唾浊涎。则肺痿肺痈二证多同。惟胸中痛。脉数滑。唾脓血。则肺痈所独也。然又有 
可疑者。此言肺痈脉滑。滑者实也。下条又言脉微而数。何其相反乃尔乎。而不知滑数者。 
已成而邪盛。微数者。初起而火伏。二说相为表里也。 
问曰。(肺痈之)病(必)咳逆。(方其未见痈时而)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 
有脓血。(往往于既)吐之(后)则死。其脉何类。师曰。(肺痈既成则数滑。当其未 
成之初。第见)寸口脉微而数。(盖风脉多浮。而此为热伏于肺。风一入则留恋于内。 
其形不显。微者显之对也。故)微则为风。(热为病根。其)数(脉)则为(见出本来 
之)热。 
微(为风。风性散涣。)则汗出。数(为热。内热而外)则(反)恶寒。风中于卫。呼 
气不入。(气得风而浮。利出而难入也。)热过于营。吸而不出。(血得热而壅。气亦 
为之不伸也。是)风伤(卫尚属)皮毛。(从卫过营。则)热伤血脉。(夫皮毛者。肺 
之合也。)风(从卫入营。而)舍于肺。其人则咳。(肺热而壅。故)口干喘满。(热在 
血中。故)咽燥不渴。(热逼肺中之津液而上行。故)多唾浊沫。(热盛于里。而反格 
寒于外。故)时时振寒。(由是)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肺叶之间。而为)痈 
脓。吐如米粥。始萌(尚亦)可救。(至浸淫不已。肺腐)脓成则死。 
此原肺痈之由。为风热蓄结不解也。 
(上气证。有正气夺与邪气实之不同。如)上气。面浮肿。(摇)肩(出)息。(气但 
升而无降矣。又按)其脉浮大。(是元阳之根已拔。)不治又加下利。(则阳脱于上。阴 
脱于下。阴阳离决。其证)尤甚。上气喘而躁者。(其喘为风之扇。躁为风之烦。)此 
为肺胀。(其逆上之涎沫。将)欲(乘风势而)作风水。(但令)发其汗(风从汗解。) 
则(水无风战。自然就下而)愈。 
此另提出上气。分二小节。因别虚实以定生死也。前人谓肺痈由风。风性上行而上气。 
其实不必拘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师合为一篇。大有深意。合之可也。分之亦可 
也。 
肺(不用而)痿。(其饮食游溢之精气。不能散布诸经。而但上溢于口。则时)吐 
涎沫。(且邪气之来顺)而不咳者。(痿则冥顽而不灵也。)其人(以涎沫多。而)不 
(觉其)渴。(未溺时。)必(自)遗尿。(溺时)小便(短而频)数。所以然者。以 
上(焦气)虚不能制(约)下(焦之阴水)故也。此为肺中冷。(盖肺痿皆由于热。何 
以忽言其冷。然冷与寒迥别。谓得气则热。不得气则冷。实时俗冷淡冷落之说也。肺为 
气主。气虚不能自持于上。则头)必眩。(气虚不能统摄于中。则口)多涎唾。(宜) 
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经云。肺喜温而恶寒。又云。肺喜润而恶燥。可知温则润。寒则 
燥之理也。且此方辛甘合而化阳。大补肺气。气之所至。津亦至焉。若草木之得雨 
露。而痿者挺矣。)若服(此)汤(而反)渴者。属消渴。(又当按法而治之。不在此 
例也。) 
此申言肺痿证多由肺冷。而出其正治之方也。诸家于冷字错认为寒。故注解皆误。 
x甘草干姜汤方x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上气有咳与不咳之分。不咳者止是风邪上逆。咳者内有水气。外有风邪也。若) 
咳而上气。(水与气相触。声在)喉中(连连不绝。作)水鸡声。(以)射干麻黄汤主 
之。 
此言咳而上气。而出一散邪下水之方也。 
徐忠可云、凡咳之上气者。皆有邪也。其喉中水鸡声。乃痰为火所吸不得下。然火 
乃风所生。水从风战而作声耳。夫水为润下之物。何以逆上作声。余见近来拔火罐者。 
以火入瓶。罨人患处。立将内寒吸起甚力。始悟火性上行。火聚于上。气吸于下。势不 
容己。上气水声。亦是此理。此非泻肺邪。何以愈之。故治此以射干为上。白前次之。 
能开结下水也。 
x射干麻黄汤方x 
射干(三两) 麻黄 生姜(各四两) 细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两) 大枣( 
七枚)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再服。 
咳逆上气。时时吐(痰而胶)浊。但坐不得眠。(视水鸡声而更甚。急宜开其壅闭。 
涤其污垢。以)皂荚丸主之。 
此承上节而言咳而吐浊。坐而不眠之剧证。而出一权宜暂用之方也。 
x皂荚丸方x 
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上气不咳。上既言之矣。咳而上气。亦言之而颇详矣。更有但咳而不上气。病虽 
未甚。而在表在里。不可以不辨。若)咳而脉浮者。(为风寒病之在外也。风寒宜表散。 
以)浓朴麻黄汤主之。咳而脉沉者。(为痰饮病之里也。痰饮宜荡涤。以)泽漆汤主 
之。 
此言咳而不上气者。不详见证。但以脉之浮沉。而异其治也。 
徐忠可曰、咳而脉浮。则表邪居多。但此非在经之表。乃邪在肺家气分之表也。故 
于小青龙去桂芍草三味。而加浓朴以下气。石膏以清热。小麦以辑心火而安胃。若咳而 
脉沉。则里邪居多。但此非在腹之里。乃邪在肺家荣分之里也。故君泽漆降肺气。补肾 
气。以充腑气。且邪在荣。泽漆兼能调荣也。紫菀能保肺。白前能开结。桂枝能行阳 
散邪。故以为佐。若余药。即小柴胡去柴胡大枣。和解其上气而已。(按。泽漆壮肾阴 
充腑气。非用之破血行水也。) 
x浓朴麻黄汤方x 
浓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 细辛(各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服。 
x泽漆汤方x 
半夏(半升) 紫参(一本作紫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