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98-金匮要略浅注 >

第18部分

498-金匮要略浅注-第18部分

小说: 498-金匮要略浅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血分为男妇兼有之病。而亦有专为妇人而言者。以妇人之病。以经为主也。或有 
)问(于师)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 
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尤在泾云、此复设问答。以明血分水分之异。血分者。因血而病为水也。水分者。 
因水而病及血也。血病深而难通。故曰难治。水病浅而易行。故曰易治。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医者)脉之(病患竟)不言( 
苦)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 
(水气中原不得有此证。其先)寸口脉沉而紧。沉为(微)水。紧为(积)寒。沉紧相 
搏。(则微水积寒。)结在关元。始时(水与寒)尚微。年盛(邪不胜正而)不觉。(迨 
至)阳衰之后。(前此所结之邪。觉)营卫(中稍稍)相干。阳(日就)损阴(日加) 
盛。(而所)结(之)寒微动。(遂挟)肾气上冲。咽喉塞噎。胁下急痛。(此时若以 
温肾祛寒之药治之。法当渐愈。乃)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未得病源。病)气(维) 
系(而)不去。其病(根)不除。复重吐之。(诛伐无过。 一则大下以伤其胃。 一则 
吐伤上焦之阳。而下焦之阴火乘之。以致)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火乘于上。阳虚 
于下。以致决渎失职。)小便不利。(釜底乏薪。)水谷不化。(水气日盛。而)面目手 
足(皆见)浮肿。又与葶苈丸下(其)水。(虽非治其病根。而肿势证既盛。)当时如 
小瘥。(此后或因)食欲过度。肿复如前。(又加)胸胁苦痛。象若奔豚。(且)其水 
(气)扬溢。(时)则咳(而)喘逆。(治者)当先攻击。(与桂苓五味甘草汤类。) 
冲气令(其即低而)止。(止后方)乃治(其)咳。(用苓甘五味姜辛汤等。令其咳止。 
)咳止。其喘(不治而)自瘥。(所以然者。病根深固。不能骤除。当)先治(冲气咳 
喘之)新病。(而水气之)病当在(所)后。(虽然。治病必溯其所由来。关元结寒。 
水病之所由来也。) 
徐忠可云、此言正水之成。有真元太虚。因误治成水。又误治而变生新病。当以治 
新病为急。按第十二章。痰饮咳喘病。有小青龙汤加减五方之法。一字一珠。宜参看。 
(兹试为各证补言其未及。而并出其方。)风水。(其)脉(必)浮(而其为本证之 
确据者。则在)身重。(又合之)汗出恶风(及前后论列诸证。或兼或不兼)者。(一 
见身重脉浮。汗出恶风。其为风水内挟湿气无疑矣。以)防己黄 汤主之。(若胃中不 
和。兼见)腹痛者加芍药。(以泄之。) 
按此节即太阳病。脉浮汗出恶风者。中风症也。盖以太阳为寒水之经。病则水不行。 
水不行。则必化湿。而生胀满矣。故名曰风水。其证身重脉浮者。内挟湿气无疑矣。 
故以防己黄 汤治之。张隐 云、防己生汉中。纹如车辐。主通气行水。 术解肌散湿。 
助决渎之用。姜枣草和营卫补中央。交通上下之气。使气行而水亦行矣。腹痛者。胃 
不和也。加芍药以泄之。湿气篇云、胃不和者。加芍药三分。可知耳。徐注谓为补脾之 
虚。误矣。 
x防己黄 汤x (见湿病 尤云。水与湿。非二也。) 
风水(证。身重则为湿多。而此则)恶风。一身悉肿。(则为风多。)脉浮不渴。 
(病在表而不在里也。身原无汗。而)续(偶见其)自汗出。(身)无大热。(其微热不去。 
为表实也。以)越婢汤主之。 
徐忠可云、上节身重则湿多。此节一身悉肿则风多。风多气多热亦多。且属急风。 
故欲以猛剂铲之。恶寒为卫虚。加附子。古今录验加术。并驱湿矣。 
x越婢汤方x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 
子一枚。风水加术四两。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前论已详。不必再赘。 
惟)四肢聂聂动者。(更为皮水之的证。以)防己茯苓汤主之。 
此为皮水证出其方治也。 
x防己茯苓汤方x 
防己 黄 桂枝(各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一身面目黄肿。谓之)里水。(乃风水深入肌肉。非脏腑之表里也。腠实无汗。胃 
热内向。欲迅除其热。)越婢加术汤主之。(欲迅发其汗。)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此为里水证出其方治也。 
x越婢加术汤方x(见上) 
x甘草麻黄汤方x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 
不汗再服。慎风寒。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即为石水。彼夫)浮者为风。 
(即是风水其内)无水。(而为)虚胀者(其病不为水。而)为气(气病不可发汗。) 
水。(病)发其汗即已。(然而发汗之法。各所不同。若)脉沉者。(水在少阴。当温 
其经。)宜麻黄附子汤。(脉)浮者。(水在皮毛。当通其肺。)宜杏子汤。 
此为石水证出其方也。而并言及风水与气肿。从反面掉出正旨。时文有借宾定主之 
法。汉文已开之。 
x麻黄附子汤方x 
麻黄(三两) 附子(一枚) 甘草(二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x杏子汤方x (阙。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逆而不顺。谓之)厥而皮水(浸淫日久。腐溃而出水)者。(厥而不顺之证也。 
宜用外敷之法。以)蒲灰散主之。 
此言皮水溃烂谓之厥。出其外治之方也。诸家俱作水伤阳气而厥冷解。误矣。此照 
钱太医定之。 
x蒲灰散方x (见消渴) 
问曰。(汗出黄色。而身不黄。与发黄之证异。别其名曰黄汗。)黄汗之为病。身 
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前此详其病状。 
而其病源。)何从得之。(请再申言。而出其方治。)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 
孔入得之。(盖汗出则腠疏。客水之气。从毛孔而伤其心。故水火相蒸而色黄。水气搏 
结而脉迟。然此证亦有从酒后汗出当风所致者。虽无外水。而所出之汗。因风内返。亦 
是水也。凡脾胃受湿。湿久生热。湿热交蒸而成黄者。皆可以汗出入水之气推之也。) 
宜芍桂酒汤主之。 
此为黄汗证出其方治也。 
尤在泾云、黄汗之病。与风水相似。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不恶风 
为异。其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则黄汗之所独也。风水为风气外合水气。黄汗为水气内 
遏热气。热被水遏。水与热得。交蒸互郁。汗液则黄。黄 桂枝芍药。行阳益阴。得苦 
酒则气益和而行愈周。盖欲使营卫通行。而邪气 
毕达耳。云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积药力。乃自行矣。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又云、前第二条云、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第四条云、身肿而 
冷。状如周痹。此云黄汗之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后又云剧者不能食。身疼重。小 
便不利。何前后之不侔也。岂新久微甚之辨欤。夫病邪初受。其未郁为热者。则身冷小 
便利。口多涎。其郁久而热甚者。则身热而渴。小便不利。亦自然之道也。 
x黄 芍药桂枝苦酒汤方x 
黄 (五两) 芍药 桂枝(各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 
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黄汗之病。(阳被郁而不下通。则)两胫自冷。(身热而胫冷。为黄汗之的证。) 
假令(一身中尽)发热。此属历节。(不为黄汗也。然黄汗郁证也。汗出则有外达之 
机。若)食已汗出。(乃荣中之热。因气之动而外浮)又身常(于入)暮盗汗出者。( 
乃荣中之热。乘阳之间而潜出。)此(皆责之)荣气(之热)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 
(是热与汗。俱出于外也。)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所谓自内 
之外。而盛于外是也。)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是湿与汗俱出也。然湿虽出。而阳亦 
伤。)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若)从腰以上汗出。(腰以)下无汗。(是阳上 
通。而下不通也。故)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之)状(不能便捷。更有病)剧(而未 
经得汗)者。(则窒于胸而)不能食。(壅于肉理而)身疼重。(郁于心而)烦躁。( 
闭于下而)小便不利。(此其进退微甚之机。不同如此。而要皆水气伤心之所致。可以 
切指之曰。)此为黄汗。(以)桂枝加黄 汤主之。 
此言黄汗变证不一。总缘发黄本为郁病。得汗不能透彻。则郁热不得外达。所以又 
出一桂枝加黄 
之方法也。 
x桂枝加黄 汤方x 
桂枝 芍药(各三两) 甘草 黄 (各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 
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师曰。(心营肺卫。脉应寸口。今)寸口脉迟而涩。迟(者其病在营。无以速卫气 
之行。)则为寒。涩(者其病在卫。无以致营血之濡。)为血不足。(再诊之胃脉之趺 
阳。今)趺阳脉微而迟。微则(知其病)为(不足于)气。迟则(知其不足于气。即) 
为寒。(合寸口趺阳而诊之。则知其)寒(而)气(血)不足。即手足逆冷。(盖以阳 
气起于四肢。以贯一身。而调营卫故也。)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 
胁鸣。(腔中纯是客寒。)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困乏而疲)劳。(盖以营卫受气于 
阳明。而太阳又为营卫之统司也。经云。巨阳主气。为诸阳所属。要知膀胱内主津液之 
灌注。则为阳中之阴。外主阳热之布护。则为阳中之阳。)阳(热之)气不通。即身冷。 
阴(液之)气不通。即骨疼。(此阴阳之各自为病也。)阳前(而阴不与俱)通。则 
(阴失阳而)恶寒。阴前(而阳不与俱)通。则(阳独治而)痹不仁。(此阴阳之互相 
为病也。总由阴阳相失。遂闭塞而成痞。治之者。当使)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 
转。其气乃散。(若证之)实(者。得药)则矢气。(邪从大便喧吹而出。证之)虚 
(者。得药)则遗溺。(邪从小便涌溢而行。病之所以成。病之所以散。皆一气主之。 
故)名曰气分。 
此非黄病。因黄病之脉沉上下。营卫不通等证。触类引伸。而及于气分之专证。其 
实水与气。虽分有形无形。而其源则非二也。肿与胀虽分在外在内。而其病则相因也。 
然每见病胀者。以治水之法施之。往往不效。至腹胀而四肢不肿。名曰单鼓胀。或因水 
病而攻破太过者有之。或因宿有 瘕积块痞块。重加外感内伤而发者有之。有日积月累。 
初时不觉。及觉而始治之。则已晚矣。若至腹大如箕。腹大如瓮。 
虽卢扁亦莫之何。内经明胀病之旨。而无其治。仲景微示其端。而未立其法。后人用大 
攻大下大补大温等剂。愈速其危。而不知仲景于此节虽未明言胀病单鼓。而所以致此之 
由。所以治此之法。无不包括其中。下节两出其方。一主一宾。略露出鼓胀之机倪。令 
人寻绎其旨于言外。 按沈自南以火气二字。指膻中之宗气而言。颇为得解。喻嘉言寓 
意草。谓人身胸中空旷如太空。地气上则为云。必天气降而为雨。地气始收藏不动。诚 
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意。则云行雨施。而后沟渎皆盈。水道通决。乾坤 
有一番新景象矣。此义首重在膀胱一经。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 
能出矣。如人之饮酒无算而不醉者。皆从膀胱之气化而出也。膻中位于膈内。膀胱位于 
腹内。膀胱之气化。则空洞善容。而膻中之气得以下运。若膀胱不化。则腹先胀。而膻 
中之气安能下达耶。然欲膀胱之气化。其权尤在于葆肾。肾以膀胱为腑者也。肾气动。 
必先注于膀胱。屡动不已。膀胱满胀。势必奔逆于胸膈。其窒塞之状。不可明言。肾气 
不动。则收藏愈固。膀胱得以清净无为。而膻中之气注之不盈矣。膻中之气下注。则胸 
中旷若太空矣。 
徐忠可云、仲景于论正水后。结出一血分。于论黄汗后。结出一气分。何也。盖正水由 
肾受邪。发于下焦。下焦血为主用。故论正水而因及于经血不通。黄汗由心受邪。发于 
上焦。上焦气为主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