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294-目经大成 >

第9部分

294-目经大成-第9部分

小说: 294-目经大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肾脉,固知贼邪克我,而经亦有气虚邪凑之说。凡若此类,是条目之余,另具纲领,设孟浪任意,不复以四诊相 
参,未有不覆人于反掌。区区寸关尺之微,而欲定脏腑百病,其失可胜言哉。 

卷之一
平人脉诀
属性:欲识病脉,先审平脉,诊法乃得。 
举浮而软按差长,禀得肝经血气强。 
脉形浮缓有力,招招如揭长竿,为禀木气,为血盛,为春令。 
指下清圆不是滑,心神王相须明察。 
脉形溜亮微软,累累如循琅 ,为禀火气,为神王,为夏令。 
去来敦浓土德隆。 
脉形中和且平,悠悠如鸡践地,为禀脾气,为真元健顺,为令长夏、四季。 
和缓轻清肺气充。 
脉形轻浮微涩,聂聂如落榆荚,为禀金气,为气治,为秋令。 
脉济以匀寻到底,天赋一生资肾水。 
脉形沉实平均,朗朗如绵裹砂石,为禀水气,为精足,为冬令。 
入手迟微或者沉,钟灵端的在三阴。 
脉形沉细有力,小驶于迟,为禀阴气,为老年,为秋冬令。 
三阳毓秀君知否,春夏时令行寸口。 
脉形似大,微弦,少缓于数,为禀阳气,为壮岁,为春夏令。 
胃气只缘脉有神,反关诊亦等常人。 
脉形阳刚不躁,阴柔有力,病甚而不空不散,为有胃气,医可十全八九。脉形不在尺寸,而在关后,曰反关。 
位次虽异,诊则一也。李士材谓反关脉主贵,直可发噱。 

卷之一
死脉
属性:连来三五为雀啄; 
脉来三至五至一止,如鸟啄粟,未数粒辄惊顾少停,曰雀啄。心绝。旧注脉坚而锐,如鸡之 ,如鸟之喙, 
脾绝。不知所谓。 
半晌一至屋漏若; 
脉来极迟极软,如雨歇漏滴,半日一点,曰屋漏。脾绝。 
弹石来洪按即无; 
脉来坚实迫指,切切如弹中人,曰弹石。肾绝。旧注脉劈劈如指弹石,是脉譬指、石譬肌肤语焉,而不详, 
此之谓与。 
散乱不伦疑解索; 
脉来头绪纷纭,如已拆麻绳,散而不收。少焉一缕坚劲,如循刃,曰解索。肝绝。 
鱼逝浮时倏而沉;虾游沉中浮几跃; 
脉来或散或断,时浮时沉,如鱼戏水,曰鱼逝。形曲而跳,沉静中忽鼓数下而去,曰虾游。肺绝。 
鼎沸浑似煮羹初; 
脉来极数极躁,如煎羹烹水,涌涌无少息,曰鼎沸。阴绝。 
乍绝忽苏曰灯落; 
脉来大,是愁人,忽了了。可意如灯将烬复明,曰灯落。阳绝。又初持朗朗,已而大非,谓灯落。亦通。 
八者见一觅天医,人间那得还魂药。 
久病形神已脱,得斯八脉,虽上工无所用其伎。否则或有可救,无徒以一脉谬诊费人。 

卷之一
诸脉喜忌
属性:中风之脉喜浮迟,数大弹指非所宜。 
中风多虚,脉来浮缓是也。然虚近于寒,故浮迟亦可喜。弹指,有力之谓,且数而大则邪气深入,自不相宜。 
(中恶同) 
伤寒发热期浮大,涩小沉濡症不对。 
寒伤皮肤,传里则热,故脉以浮大为期。反是便不对症,症脉参差,而凶逆显在言外。(温疫同) 
汗后身凉脉静安,躁而加热治必难。 
汗后邪解,合当脉静身凉。偏躁而热甚,此已汗,不为汗衰,故难治。 
阳症得阴脉者忌,阴症见阳翻为喜。 
阳症形实病实,风火了了,却见沉迟濡小等脉,势易进而退难,是以切忌。阴症终始虚寒,而脉忽浮大微数, 
亦属大患,恶乎喜?盖直中伤寒,阴气将除,一阳来复,间由此而遂瘥者,故云。 
火暑二症大数娱,有力无力个中推。 
热症脉数,因暑则浮大而无力,此正应也。若濡小相左,或见沉涩,所谓发热脉静。难乎!其为医矣。 
疟脉初弦久则异,一般受病因风暑。 
疟乃风暑客气乘侮脾土,土衰不能制湿,而痰饮生焉。无痰不成疟,此之谓也。且暑令伤气,气虚则脉虚, 
风游于内,痰应乎中,故脉不浮滑而得弦。疟脉自弦,非弦脉定疟 
也。日久亦能转换,随所应而克之无咎,但濡小不堪,复见止脉,天命其危已夫。 
诸湿发黄暨积聚,浮大无妨休沉细。 
胀满发黄,皆湿热也。积聚则又加实矣。故脉以浮滑大数为候,如得沉濡等状,此真气衰败,不可为已。 
(小便淋闭、三消同) 
骨蒸热燥数而虚,躁大涩小殒其躯。 
骨蒸之症,肌不甚热。但清瘦而五心烦躁,此元阴销耗,壮火内燔。脉数无力,治有瘥时。数而小,或涩或 
躁,匪劳成瘵,直可以订死期。 
劳极诸虚及咳逆,弦躁贻忧浮濡吉。 
症虚脉虚,增以劳极则精气耗损,应得浮濡。咳乃肺疾,脉浮亦为正象,兼见濡者,病将退也。外此皆为残 
贼,忧乎不忧。 
头目暴疼平喘急,吾与浮滑嫌沉涩。 
上证无非是风与痰耳,虽其中有虚实之分,而脉不外浮滑,假沉涩濡紧则气血枯瘁,为治不易成功。 
泄泻滞下心腹疼,沉迟而小易还元。 
泄利伤阴坏脾,痛则伤形,兼遏抑卫气,宜得上脉,且易瘥。苟浮大而数,是谓乱中,中乱则身必发热而成 
恶候,元还何日。 
泻与吐俱名霍乱,却逢迟小元欲丧。 
肠胃满而不实,今中有宿滞,则实而不满矣。猝以乖气混扰,自然上下相夺,维时脉浮大有力,足胜病势。 
间一止者亦无害,盖气血未宁,来去欠匀,非绝也。沉迟而小,洎厥逆舌卷,方不议治。 
肢体无用木不仁,微濡而缓认宜真。 
仁者木之全德,瘫痪痿痹皆不仁也。盖由气虚风中,痰泊厥阴经窦。故脉得濡缓为可治;弦大紧躁,虽能食 
不死,难免残废之忧。(痫症同) 
疝则筋急弦紧现,痈肿溃未阴阳辨。 
筋急肝病,疝系阴寒,脉见弦紧理也。痈疽未溃属实得阳脉,既溃则虚得阴脉,顺也。反此即为背逆,罔敢 
弗辨。 
失血脉当芤缓小,蓄血居经滑大好。 
芤有中空之象,失血者宜尔也。缓小亦属虚脉,故不妨杂见。倘数而大,病进自不消说。(金枪同)蓄血为 
有形实症,滑大则病脉相合,少差便涉虚衰,既不能自行其血,又难施攻伐之剂,欲速其去,不知卿用何法。 
(大便不通同) 
带下得迟或缓滑,斯为本分无庸察。 
赤白带下,均湿热也。故迟缓微滑为正脉。本妇荣卫不足,浮小已未为过。如数或躁,此火起九渊,恐相思 
结下,龙性难驯耳。 
欲产如诊必离经,既产缓小未须惊。 
欲产之脉,胎动于中,脉乱于外,必主离经。离经者,离乎经常之谓也。既产血气两脱,缓小固是本色,沉 
濡亦不算非分。要当留心调燮,毋使更变惊人。 
兼胎产后伤风寒,勿与平人一样看。 
胎前虽见表脉,不可轻易发散,古人用葱苏代麻黄、羌活等汤,可悟其理。逮传里热结,脉沉实,攻之终防 
犯胎,无已有蜜胆导引及外护之法。中寒脉迟,急需姜附,市医狃于动胎不用,不知药过炮炙,再有监制,自不 
妨事。产后唯一峻补,纵脉乱来,以末治之,所谓从症不从脉也。拘泥杀人,于此当发深省。 
小儿初诞便有脉,诊来薄疾神得得。 
初生婴孩,脏娇如花,故脉来薄疾。稍有感冒,或停乳食,精神便不清爽。而脉来亦无常,四诊之余,心参 
可也。古人以指纹形色验病,已多不准。窃谓色白疳疾,色黄脾困,阅小儿多矣,不曾瞥见此色。窃谓弯里为风 
寒,弯外为食积,夫脉纹曲直,有生即定,那能逐病转移。至云脉见得病,勿药而药,纹过三关不治,当药不药, 
不知断送如许。 

卷之一
小儿纹验
属性:紫热淡红寒,青惊黑恶残,疳伤元且赤,脾倦碧如斓。鲜活长无害,粗牢短欠安,鱼骨珠蛇等,多事不须看。 
小儿五岁以下脉诊不定,惟看虎口食指纹色。第一节为风关,纹粗大而推移不甚动荡,病作;第二节为气关, 
纹如之,病深;第三节为命关,再尔,病笃。色紫为热,色红伤寒,浅红血虚,色青惊风,色赤元疳积,色嫣红 
而暗淡,脾气不荣,兼碧色必有湿痰,色黑中恶,或否多危。色鲜明而形质短细,无疾。五岁以上则根据大人诊法。 
如身热脉乱,汗出不食,食则吐,此为变蒸,不在病例。其连珠、悬针、来蛇、去蛇、鱼刺、水字,即或间有此 
纹,亦天禀之异,未必别有所属。幼幼者幸毋为是说自惑,因而惑人。 
脉之理微,惟微,故耐人思议。思苦言长,元且凿矣。乃画定指面,印于他人皮肤,安能切中肯綮。庭镜以 
象参意,似为情理两妥,机清神静。凡有得于心,未必应诸手,得于手不能宣诸笔墨者,皆可领会,夫亦何微不 
显。至若发明杂症,固与目经无涉,但囿于脉义,欲祛其疑,不得不尔。学人从此悟入,省却许多精力,且所全 
生命不少。 

卷之一
增易景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小引
属性: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凡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 等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地黄、枸杞等是也。 
阳虚多寒,补而兼暖,附、桂、干姜之属。阴虚多热,补而兼清,天、麦门冬、芍药、生地之属。有气因精而虚, 
当补精化气,而辛燥之品非所宜。精因气而虚,当补气以生精,而清凉之类万毋用。又有阳失阴离、水衰火泛, 
须互相调燮。故善补阳者,必于阳中求阴,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阴中求阳,阴得阳升而泉源不 
竭。总而言之,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容紊。知缓知急,知趋知避,则不惟用 
补,而八方之制皆可得而贯通矣。 
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盖病兼虚者,补而和,兼滞者行而和,兼寒者温和,兼热者凉和。和之为义大矣, 
大难详说,略指其当和与否。如阴虚于下,腰酸目暗,和以滋益,忌四苓、通草、石斛诸汤而渗。阴虚于上,目 
赤干咳,和以清润,忌半夏、苍术、细辛等物而燥。阳虚于上,睑浮膈饱,和以补,枳壳、浓朴、木香、槟榔禁 
用。阳虚于下,精夺视惑,和以固,黄柏、知母、栀仁、泽泻勿投。大便常泄意,水谷混融,以牛膝、车前、木 
通、牵牛载利载滑,谬矣,当和以微热。表邪虽解,谓汗过阳衰,以五味子、酸枣仁、黄 、白术且敛且收,早 
矣,当和以缓散。气结实而迷闷,和以胶以膏,及甘腻食馔,恐滞而作痛,经闭久而发热,和以二冬、二地,或 
黄芩、黄连,愈凝而不行。诸动者不宜再动, 
如胞紫睛红及崩衄,血动也。睑 弦烂及痰嗽,湿动也。胀满喘急,气动也。遗精盗汗,神动也。血动恶辛香, 
湿动恶寒苦,气动恶滞腻,神动恶散滑。凡性味之不醇,皆所当慎,其刚暴者尽在不言而喻也。诸静者不宜再静, 
如沉迟濡小,脉静也。神昏气怯,阳静也。肌体清冷,表静也。口腹畏寒,里静也。脉静喜补益,阳静喜升生, 
表静喜温暖,里静喜辛热。凡品性之阴柔,皆所不欲,其苦寒者又在不问可知也。是故阳主动,以动济动,火上 
添油,不焦烂乎。阴主静,以静益静,雪上加霜,不战栗乎。火在上,升而益炽。水在下,降而遂亡矣。已上所 
论,未必尽皆中节,然大旨悉寓于斯,不能当局主和,何医之云。 
寒方之制,为除热也。据古方书,咸谓黄连清心,黄芩清肺,石斛、芍药清脾,龙胆草清肝,黄柏清肾。今 
之学人皆从此,是亦胶柱法也。夫寒物均能泻热,岂有泻此而不泻彼者。但当分其轻清重浊,性力微甚,与阴阳 
上下之热,相宜则善矣。如轻清者宜于上,枯芩、石斛、连翘、花粉之属是也。重浊者宜于下,栀子、黄柏、龙 
胆草、滑石之属是也。性力之浓者能清大热,石膏、黄连、芦荟、苦参、山豆根之属。性力之缓者能清微热,元 
参、贝母、桔梗、地骨皮之属。大黄、硝石辈,去实郁之热。木通、泽泻等,去癃闭之热,兼攻而用。二冬、二 
地、梨浆、藕汁,去阴燥之热。黄 、白术、人参、炙草,去阳虚之热,兼补而用。方书之分经投药,意正在此, 
然未及发明其旨耳。外如东垣升阳散火,此以表邪生热者设,不得与于斯论。 
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寒之为病,有外来,有自生。如风邪犯于肌表,生冷伤于脾胃,阴寒中于脏腑,谓之 
外来,由来者渐,形见者微。都无所感,莫测其因,谓之自生。高 
明之士,能以二阳为根本,常忧其衰败,无妄侵伐,则自来之寒与外来之寒皆在术中。是固有热方之备,以散兼 
热者,散寒邪也,以行兼热者,行寒滞也。以补兼热者,补虚寒也。按症选方,间有不相投者,或未知宜忌耳。 
如干姜能温中,亦能散表,呕泄无汗者宜之,多汗者忌。肉桂能行血,善达四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