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保险箱-会计错弊防范手册-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范围
错弊:未按规定的范围计提折旧,任意扩大或任意缩小计提固定资产折
旧的范围,以通过扩大或缩小折旧费用最终达到减少或扩大利润的目的。
防范措施:审阅“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将其中所列的计提折旧的固
定资产的具体内容与“固定资产”帐户所属的明细帐和固定资产卡片逐一核
对,必要时,可以对有关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需用情况、大修理情况、出
租情况、在建工程的完工情况等其他有关问题进行实地察看了解,以确定其
实际情况,从而查证有无任意或错误地放大与缩小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范
围。
□方法与年限
1。错弊:有的不属于国家允许选用加速折旧方法的企业,却采用了加速
折旧的方法;有些企业将国家不允许采用加速折旧方法的某类固定资产选用
了加速折旧的方法计提折旧,有些企业未经财政部批准,就擅自采用了加速
折旧的方法。
某些属于技术进步快的企业,却选用了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这样做
显然不符合固定资产更新的特点。
某些企业适宜采用工作量法,或某类固定资产适宜采用工作量法,但却
采用平均年限法,这样做同样不符合该类固定资产的特点。
防范措施:审阅“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和“固定资产卡片”、“固定
资产登记簿”等资料,了解并确定其所采用的具体折旧方法。对具体情况和
固定资产的特点进行调查了解,再将上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判断出对
其各类固定资产所分别采取的折旧方法是否科学、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国家
有关规定,并在进一步调查询问、了解有关情况的基础上查证问题,并改正。
2。错弊:未按规定确定折旧年限。
防范措施:(1)审阅“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固定资产卡片”和“固
定资产登记簿”及有关会计资料,确定对某项固定资产所采用的折旧年限。
(2)将其与财务制度规定的该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对照分析,检查其是否
相符,从而查证有无未按财务制度规定的折旧年限计提折旧的问题,若有立
即改正。
3。错弊:折旧方法与折旧年限随意变动。
防范措施:审阅“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固定资产卡片”和“固定
资产登记簿”等会计资料,分析“累计折旧”各月贷方发生额的变化,然后
再调阅会计凭证,进行帐证、证证核对,并在调查询问、了解有关情况的基
础上查证问题。
… 页面 73…
四、固定资产修理核算会计错弊与防范
□业务及支出
错弊:固定资产修理业务及其支出不真实。
防范措施:1。审阅企业有关费用支出的帐簿,如“制造费用”、“生产
成本”、“管理费用”等帐户的明细分类帐,从其摘要栏反映的业务是否清
晰、真实与合理进行判断,从其金额栏所记录的金额的多少是否真实与合理
进行分析判断,找出疑点或问题。2。进一步调阅有关的会计凭证及其所附原
始凭证等有关会计资料,必要时还要与有关单位与个人进行调查询问,了解
有关情况,从而查证此类问题,并改正。
□固定资产修理费
错弊: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列支不合理。1。将应列入期间费用的修理费
用支出列入了制造费用或辅助生产成本;2。将应列入制造费用或辅助生产成
本的修理费用支出列入了期间费用;3。对待摊费用未按规定的期限进行摊
销;4。将摊销期超过一年的修理费用支出列入“待摊费用”帐户,而未列入
“递延资产”帐户;5。在实行预提办法时,对实际支付金额小于预提费用金
额的差额,不及时冲减有关费用帐户;6。对实际支付金额大于预提费用金额
的差额,不及时补记有关费用帐户;凡此等等,均影响企业真实而正确地记
录其费用支出和恰当地反映其财务成果。
防范措施:1。审阅“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有关费用支出总分类
帐簿及其明细帐簿,从摘要栏到金额栏,看其所反映的业务是否真实与合理,
发现疑点和问题后再进一步调阅有关会计凭证及其他有关会计资料,进行查
证。2。审阅“预提费用”与“待摊费用”两个总分类帐户及其明细帐户,看
其预提费用每月发生额和待摊费用每月发生额的连续性和变化是否符合实际
情况;看其余额的处理是否及时与正确,从中发现疑点和线索。3。再进一步
调阅有关会计资料查证问题,并调整。
… 页面 74…
《无敌保险箱——会计错弊防范手册》递延资产及无形资产
… 页面 75…
一、递延资产核算会计错弊与防范
□支出
错弊:支出内容不正确,存在虚列或不正当费用项目。
防范措施:审阅“递延资产——开办费”明细帐中所列入的费用内容,
来查找将不应列作开办费的支出错误列入本帐户的线索和疑点。应注意投资
者各方在商谈筹办企业时发生的差旅费用:投资者以贷款形式投入企业的资
本金所发生的利息支出;购进其他资产发生的各项费用,如买价、运输费、
安装调试费等;专为购进固定资产借款的利息,用外汇结算形式购进固定资
产、无形资产发生的汇兑损益等,均不得在开办费中列支。此外,尚需查明
在投入生产经营后,有无将生产经营期内发生的费用列入开办费的错误情
况。
□开办费
1。错弊:开办费开支的标准不正确。主要体现在企业各项费用开支没有
合法的原始凭证,各项费用的开支标准超过国家或本企业的有关规定。
防范措施:实施详细的方法,从明细帐追查至有关原始凭证,至少也要
对其中数额较大的开支进行详细审查。
2。错弊:开办费的摊销期限及摊销帐务处理不合理、不合规。在实际工
作中往往存在企业不按国家规定的五年以上的摊销期限,任意缩短或延长开
办费的摊销期限,出现因摊销期过长而使此项虚无资产长期留在资产负债表
中,影响资产负债的真实性,或因摊销期限过短而使分摊年度负担过重影响
损益正确计算的不合理现象。另外企业在摊销开办费时不按制度规定摊入管
理费用,而是随意计入其它成本费用项目的错弊也时有发生。
防范措施:要注意对开办费的摊销期限是否少于五年,是否适当合规。
同时应查明“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帐户中有没有错列的开办费摊销项
目。
□大修理
1。错弊:大修理支出不真实。
防范措施:审查大修理支出明细帐,对支出内容含糊不清的可追至原始
凭证,谨防以大修理支出作为调节成本的“蓄水池”。
2。错弊:大修理支出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及固定资产日常中小修理划分
不清。
防范措施:将修理支出明细帐、固定资产明细帐及成本费用明细帐相互
核对,严格区别各支出界限,保证核算结果的真实、正确、合法。
3。错弊:大修理支出实行预提、待摊并用。一方面预提大修理费用,另
一方面在大修理费用发生时又计入递延资产、逐年摊入成本重复列支。
防范措施:审核在各年间大修理支出采用的核算方法是否符合一致性原
则,对于重复列支的错误处理要监督企业冲回多计的支出,正确调整损益。
4。错弊:大修理支出摊销不正确、不合规。
防范措施:查清摊销期限是否和受益期一致。
… 页面 76…
二、无形资产核算会计错弊与防范
□计价
错弊:对无形资产的计价不正确。
防范措施:1。投资者作为资本金或合作条件投入的无形资产,按评估或
合同、协议及企业申请书约定的金额计价。2。购入的无形资产,按照实际支
付的价款计价。3。自行开发并且依法申请取得无形资产,按照开发过程中发
生的实际净支出计价。4。接受捐赠、从境外引进的无形资产,按照所附单据
或参照市场同类无形资产价格经法定机构评估计价。无形资产在计价时,须
备详细资料,包括所有权或使用权证书的复制件、作价的依据和标准等。其
中非专利技术和商誉的计价,应经法定评估机构确定。商誉只有在企业合并
或接受商誉投资时才能评估计价。
在实际中存在着对无形资产计价不合理、不合规的问题。主要是,无形
资产计价过高或过低;对无形资产计价时没有经法定手续进行评估或确认,
而是随意计价;对无形资产计价时,没有合理的作价依据和标准;对非专利
技术和商誉的计价,未经法定评估机构评估确定,而是自我随意确定其价值;
在没有企业合并或接受其他单位商誉投资时,而对商誉作价入帐等。如某生
产名牌香烟的工业企业,在未发生与其他企业合并时,而对自己的商誉作价
5O万元,并进行如下帐务调整:
借:无形资产——商誉 500 000
贷:实收资本 500 000
查证人员在审阅“无形资产”有关明细帐时,进行无形资产作价业务的
帐证、证证核对时,未发现此类问题的线索和疑点,然后通过进一步审阅、
核对、复核有关会计资料,调查询问有关单位或个人,了解有关情况,从而
查证问题。如对于上述问题,查证人员在审阅“无形资产”帐户下“商誉”
明细帐或“实收资本”有关明细帐时可以发现其线索或疑点;然后,追踪查
证问题。。
此类问题查证后,应根据其具体形态作出帐务调整。如对于上述问题,
可以作如下帐务调整:
借:产收资本 500 000
贷:无形资产——商誉 500 000
如果该无形资产已开始摊销,那么,应根据摊销的具体金额及有关情况,
作出恰当的帐务调整。如果上述问题是1994年6月发生的,同年12月查证,
6个月共摊销商誉31 元。那么,对此,可作如下帐务调整:250
①借:实收资本 500 000
贷:无形资产——商誉 468 750
贷:本利利润 31 250
②借:利润分配——应交所得税 10 312。50
——提取盈余公积
——提取盈余公积?
O
——应交特种基金——应交特种基金? 20
O
应会利润 ?
937。50
… 页面 77…
应付利润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01 312。50
贷:盈余公积
贷:其他应交款——应交特种基金 20 937。50
贷:应付利润——×××
③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0 312。50
贷:银行存款 10 312。50
④借:应付利润——×××借:其他应交款——应交特种基金
贷:银行存款
□摊价
无形资产从开始使用之日起,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有效的合同、协议或
企业申请书的规定期限及有效的使用年限分期摊销。有效使用年限按照下列
原则确定:1。法律法规、合同或企业申请书分别规定有法定有效期限和受益
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