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家教书-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家长检查一下大人对孩子的态度是否一致,特别是当孩子发脾气时,周围的人是一味袒护他,还是教导他?假如一味袒护,就会使他尝到甜头,这实际上是一种负强化,他就会闹得更凶。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该让孩子懂得并记住一个道理:吵闹发脾气是没有用的。这样就可以使孩子明白用“哭闹发脾气当武器”不起作用。经过几次这样的教育,孩子爱发脾气的毛病就会有所改变。
3家长平时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关注孩子同小朋友之间的交往。家长可以多方了解别的小朋友在玩儿什么,想什么,要求什么等,当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家长就比较能体会孩子的心情了,再加以开导和耐心的说明,是能够消除或减轻孩子发怒的情绪的。
4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好发脾气是天生的”,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也跟着发脾气,用发脾气对发脾气。这种感情用事的方法,绝对改变不了孩子好发脾气的习惯。有的母亲认为孩子好发脾气拗不过他,就把他推给父亲管教,这样就会使孩子产生“妈妈对他发脾气毫无办法”的感觉,以后他会变本加厉地在母亲面前发脾气。
5注意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和做事的灵活性。孩子的能力发展有“关键期”,学习绘画宜在3~4岁;学习音乐宜在5~7岁之间。因此,兴趣的培养不要过早,也不宜过晚。孩子的兴趣特别容易转移,不要只根据家长的意见来决定,而应当听听专业人员和孩子本人的意见。
培养孩子做事的灵活性。当孩子玩玩具、吃饭或穿衣服时都不要只“固定”一种方式、方法和模样,要从小尽量使其“多样化”,任其有挑选的余地、特别是当一种东西、食品、玩具不存在了,就应及时引导孩子转移到别的东西、食品、玩具上去,这种调节能力越好,其灵活性也就越好。当孩子的兴趣增加了,对困难和问题的处理态度也灵活了,他发脾气的习惯也就会随之减轻。
偷拿东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过失行为,这些过失行为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偶然性、试探性和好奇性。偷拿东西也是一种过失行为,但是在学龄前的儿童还不具有“偷”的概念。例如有时孩子玩饿了,找不到东西吃,或者看见别的小朋友有“一种玩具”,自己没有,就会拿抽屉的钱去买食品或玩具。家长应理智地去分析,找出其原因,不可粗暴地都把这种行为叫做“偷”,不要用成|人的是非标准来衡量未成年人。
矫正孩子的坏习惯(7)
矫正的方法有:
1当第一次发现孩子有偷拿东西的行为时,家长应及时向孩子讲道理。摆事实,提出今后的要求,避免打骂。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行为规则,必须通过生动形象的事情来获得,家长应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渗透到生活中去,使孩子明白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2当孩子经过批评仍有偷拿东西的行为时,这时应引起家长的警惕,加强启发教育的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发现孩子闪光的东西和表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告诉孩子:做了错事没关系,敢于承认,改了仍然是好孩子。鼓励孩子讲实话,凡是讲实话就应给予表扬奖励。
3孩子偷拿东西在年龄小时是无意识行为,但到上学之后,就会发展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因此,家长应尽可能在早期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的概念: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先向人家打招呼,并得到允许;孩子拿家长的东西也要向家长打招呼。当孩子不这样做时,就应让他尝尝“拿别人东西的感觉”,发现这类事情后,要严肃地告诉他“这是不好的行为!”并带着他把东西还给主人,并向主人道歉,同时应给予惩罚,如:不给买东西吃,不给零用钱等。
4在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改正不再犯,是可以原谅的,如果重犯就要受到惩罚。批评和惩罚都是针对孩子的行为的,而不是他的人格,所以不能让大家瞧不起他,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科学地、有分寸地来帮助孩子克服不良行为。
鼓励与惩罚
鼓励孩子是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也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正视现实、克服困难,成为人格健康的人的重要途径。
家长应注意不要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错误行为上。有的家长期望孩子懂礼貌、讲道理、尊重别人,然而他自己却总是大声训斥别人,粗暴地对待孩子。也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事总是包办代替,没有给孩子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机会,所以改变家长的消极态度是极其重要的。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家长不要训斥、嘲笑,而要鼓励、指导。
矫正的方法有:
1不给孩子消极的期望。孩子每做一件事时,家长都不要说:“你能做好吗?”因为这种怀疑会引发孩子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而会想到:“我可能做不好”,以致在具体做时就会不刻苦、不努力,这种气馁的情绪,就容易导致半途而废或失败。
2家长和老师不要给孩子提出过高或不合理的标准。标准过高,如:要求学龄前儿童把东西摆得整整齐齐,衣服穿得干干净净。这种过高的要求会使孩子失去信心和快乐。
3不要设置“双重标准”。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自己却很松散,用另一套标准对待自己。如:要求孩子必须准时完成某件事情,自己却坐在那看电视。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使孩子不服气,放松地对待事情。
4鼓励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而不是关注最终的结果。一般家长都是关注孩子的最终结果,如:作业得几分,考试结果如何。这样就容易忽视孩子平时的微小进步,就会使孩子产生不去做微小努力的习惯。孩子只有在体会到做事过程的愉快而不是结果时,才能培养和激励他完成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5鼓励和奖赏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当孩子有了一个微小的进步,家长可以给孩子在墙上贴一个“小红花”,当获得了5个“小红花”后,家长可以给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但要注意这种奖励不可太多、太重,要注意奖励的意义,而不要辅张浪费,一掷千金。
矫正孩子的坏习惯(8)
迷恋电视
()好看的txt电子书
现在一般家庭都有电视机,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或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况且一些动画片确实很吸引孩子,尤其是住楼房的家长,没有时间陪孩子下楼玩,让孩子自己出去又怕惹事生非,所以宁愿让孩子在家里长时间看电视,也不让孩子外出,久而久之孩子就迷恋上了电视。由于孩子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低,对电视里的一些刺激镜头或情节不愿放过,吵着闹着要看,这样长期无节制地看电视,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对视力、消化系统、人际交往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总之对生理、心理健康发育不利。因此家庭应制定必要的规定,让孩子养成定时、定点看电视的习惯。
矫正的方法有:
1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事情,家长要起表率作用。电视可以吸引孩子,各种娱乐和室内外游戏同样也可以吸引孩子。因此家长要多牺牲一些时间,陪孩子玩,带他参加到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去,要给孩子创造和提供多种有趣的活动。
2当孩子按捺不住非要看电视,而这个时间又不适宜看电视,家长要想办法帮助孩子分散注意力。如:家长应陪孩子下下棋、玩玩具、到广场去散步、踢球等,到了规定的时间再开电视。
3帮助孩子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其中规定出看电视的时间,如果孩子能遵照执行,按时开电视、按时关电视,家长应给予表扬和奖励。如果不按时关电视,大哭大闹,家长就可以把电视机“封”起来几天不看,采取处罚的办法,直到孩子认错并能遵守时间规定为止。
4利用电视教育孩子。家长应充分利用电视来教育孩子,不要只让孩子在那儿看电视,家长不闻不问,这种任凭自己去理解、去欣赏的放任作法,对孩子身心成长不利。家长应关心孩子喜欢什么节目,对节目的内容和意思是否理解,听听孩子对节目的反映,然后与孩子一起讨论,启发孩子动脑思考,从中使孩子获得一些健康有益的知识。
破坏行为
孩子由于活泼好动,常无意识地把东西损坏。有的孩子精力过剩,手脚不闲着或出于好奇心把闹钟、电动玩具拆开,想看个明白,弄个究竟。也有的孩子不懂得珍惜,玩具丢了、坏了无所谓,反正家长给买。也有的孩子因经常受大人的责怪、惩罚,产生不服气的情绪,用破坏东西的行为来向大人“示威”。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破坏东西的原因,来制定帮助他改正的措施。
矫正的方法有:
1对于精力过剩的孩子,家长要经常带他去宽广的场所,尽量让孩子把旺盛的精力发泄出来,越是好动的孩子,越应该让他动,不然孩子就很难安静下来。而且家长应尽量增加户外活动,少把孩子关在屋里。
2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可以反复拆装的玩具,同时因势利导,启发孩子的创造思维。也可以利用家中废钟表、收音机等让孩子去拆卸,同时向他们讲述一点儿原理和知识,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好奇的愿望,又改变了孩子的破坏行为。
3破坏行为有时与家长管教过于严厉,孩子经常受到伤害有关。因此,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温馨的家庭心理环境。也有的孩子用打碎东西来显示自己“强大”、“英雄”。家长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情着手,弄清楚孩子破坏行为的心理,以便有针对性地培养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矫正孩子的坏习惯(9)
4教会孩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感情。父母不要在生气的时候拿孩子或其他物品发泄,不然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也会拿东西或玩具出气。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应鼓励孩子把想法讲出来,并耐心地帮助他解决。如果他仍然乱摔东西或玩具,可以暂时把玩具收起来,待其冷静后再玩儿。
过分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中心是一种幼稚心理,多数孩子在3~6岁间是处在“自我中心期”。这个时期孩子的特征是分不清你、我、他的真正内涵,常常表现出喜欢幻想,不自主地依照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用最原始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孩子看到别人家的玩具就顺手拿起来,说“我的”,其实他们真正的意思是“我喜欢它”,这是孩子的正常发展现象,只有过了这个时期才会走向成熟。又如:当家里来了客人时,孩子表现得特别活跃,抢着说话,跑来跑去,拿各种玩具给客人看,忙个不停,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来疯”,这是孩子要求大家注意的一种本能行为。但是假如孩子年龄大了仍然要求大人的过多注意,纠缠客人,考虑问题、办事情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需要为准绳,而且不如意就大发脾气,那就是过分以自我为中心。
矫正的方法有:
1要矫正孩子这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首先家长要给他充分而适当的关怀及注意,要及时表扬孩子的优点,使其心理得到满足并产生安全感。
2不要过分的、不适当的关注。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容易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会慢慢地形成孩子的自我中心,造成孩子日后在生活中缺乏独立性,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3孩子在不能马上满足需求而大哭大闹时,家长可以“冷处理”,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会自己停止哭闹,等停止哭闹后再满足他。这样经过多次之后,孩子就会明白采取哭闹的方式达不到目的,慢慢会减轻自我中心的任性表现。
4创造“劣性刺激”的环境。所谓“劣性刺激”是指:饥饿、劳累、困难和批评,这种挫折的境遇可以培养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和独立性、自信心。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制造这样一个“四面楚歌”的环境,让孩子去经历挫折,增长他在困难情况下处理问题的能力。
5当孩子发生伤病的时候,家长一方面应采取科学的就医态度,另一方面不要做出过度反应。特别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大惊小怪,特别担心,孩子会从大人的反应中得到暗示,误认为自己的病伤特别严重,时间久了,会在心理上、行为上养成高度自我中心的习惯。
6要从小培养教育孩子自己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使孩子的心理始终处在普通而恰当的位置上,而不是中心的位置。
胆小恐惧
恐惧是人类正常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