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天启风云 >

第284部分

天启风云-第284部分

小说: 天启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启说:“是的,朕几年前就认为朝中应该分权,所以把内阁分为政务院和军务院,同时把全国的军事力量从使用上分为守备部队和野战军,还把全**事力量从地域上分为七大军区。这些划分保证了军队的权力既统一又分散,平时分散开避免有**力过大,战时能集中得拢方便集中力量打击敌人。政务方面也把治事和治吏的部门分开,同时让各部协同处理政务,这也是避免出现重臣的原因,刘大人以为这些是不是预见性的方法?”

    刘宗周听到这里露出一丝笑意,说道:“皇上开始说汉末大乱的原因是因为权力太集中,太平皇帝手中的权力需要分散避免太大失去控制,如此看来皇上是认为需要分散权力使其互相制衡了。现在大明的军队方面皇上用军务院集体管理全过军队,避免有**力太大让国家遭殃,这些就暂时不说。官吏的选任方面一直是朝廷直接在委任,是不是可以说将来也要分一些权力给普通百姓呢?臣认为皇帝分权给大臣只能算小分,最后全部分给所有百姓才算大分。”

435 以史为鉴(中)

    刘宗周的这话让天启心中慢慢有了种异样的感觉,他心想这民选官本质上就是分权,是将朝廷太集中的权力分散下去直到最后分给每一个人,但是这只是一个趋势不表示现在就能够实行。自己已经说过要向这个方向做,但是要一步一步来,每一步要实施都必须先要具备实施的条件,否则的话就是拔苗助长会适得其反。

    刘宗周现在把这事提出来是什么意思呢?现在讨论互相监督的标准,是为了明确一个大家都遵守的原则,避免某一方以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为基准去反对对方,这样一来就会陷入互相指责过错又互相不认错的境地。如果以恶毒的思想去猜测对方的心理,首先就会认定刘宗周想先把水搅浑然后浑水摸鱼,因为理想与现实有很长的距离,用理想状态的标准来要求现在,出问题不奇怪不出问题才稀奇。

    天启仔细想了想,觉得自己不能用这种心理猜测刘宗周,因为经过这几年的接触他知道刘宗周的忠心没得说,也不是那种为了权力会专门搅事的人。刘宗周会钻到这牛角尖里,估计还是因为他的书呆子脾气发作了,这经常从事研究学术的书生跟经常处理实际事务的人最大的差别就是知不知道变通。

    想到这里天启说:“刘大人的大分小分之说有道理,但是万事都有个先后顺序,先小分后大分才是正常顺序。就任命官员这事来说,以前的官员都是由吏部考核任免,现在的官员都是由都察院管理处罚,这就是分都没分只比直接由皇帝命令稍微好一点。百官的任免都由皇帝一人说了算变成由都察院众人说了算,看似进步了其实也有限,那么我们是不是该直接撒手全部交给所有百姓直接选任呢?真这样做的话恐怕有问题吧?”

    刘宗周说:“皇上误会了臣的意思,臣也知道做事要一步一步来,就民选官这事来说应该先把权力从都察院下放到各省,然后是各州县一步一步来,最后才能说得上百姓直接选举。不过今天皇上说的是监督的基准,臣认为这标准一定要先制定好,总不能够随时变动规矩吧?圣人说治国以不扰民为上,臣认为朝令夕改才是最大的扰民根源,不知道皇上以为如何?”

    刘宗周这话一说出来,天启心中更觉得有些没对,想了想说:“看来我们在两个问题上都有不同认识,就是在民选官的顺序上还有互相监督的准则上有不同看法。依刘大人的说法是民选官应该从上到下一层一层向下做,朕认为这不妥当应该从下往上做,这关系到能不能发现问题并且即使弥补修改的问题。互相监督上也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事都会产生巨大变化,如果抱着不变的思想那么就会显得呆板固执。”

    见天启和刘宗周两人有了分歧,高攀龙说:“皇上,臣听明白你和刘大人的意思了,在民选官这事上刘大人认为我们商议好了就应该一层一层向下推广,皇上的意思是担心中间实施时有什么不足之处没法改动,就像船太大了不好调头一样。皇上的意思是先从下到上而且是先在几个地方搞试点,这样就算发现什么问题也可以及时弥补不会造成大的损失,不知道臣说得对不对?”

    天启点头说:“是啊,老话说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朕一点也不怀疑你们两位的能力和见识,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几个人包括朕说的话不一定就正确,就算有道理也不一定能得到百姓的理解。你们不能否认百姓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跟你们都有很大差距,假如不能让他们认可,就算你给他吃的是蜜糖他也会怀疑是砒霜。监政院应该先定个大致但不具体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让百姓自己去做,有错就纠正做得对就肯定。”

    刘宗周点头说:“民选官这事上臣同意有些想当然了,皇上说我们说的不一定正确,就算正确也不一定能得到百姓的理解,这话臣从心里认可,百姓不理解做起事来就会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不过在互相监督的问题上臣坚持自己的看法,人不能只看眼前而要看得长远,假如只看到眼前不顾长远规划,那么就会出现偏差。”

    天启点头说:“刘大人的话让朕觉得耳熟,记得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叫‘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话跟刘大人的看法有相通之处。”

    刘宗周说道:“这话有道理啊,‘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请问皇上这话是谁说的?臣很想见一见这人跟他交个朋友。”说完后有些热切地看着天启。

    天启有些尴尬地说:“说这话的人嘛……现在还没有……嗯,是不在这世上,先不管他刘大人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但朕认为不全对。”

    刘宗周惋惜地说:“都不在了啊?可惜没缘见识这位前辈,皇上说他说的不全对是从何得来的呢?”

    天启说:“你们两位的思想应该说是很接近的,这也是朕跟你刘大人有分歧的原因,谋万世和谋全局只能是你圣学院该做的事,你们本来就是把握大明发展大局的部门。但是对其它部门的人来说就不对了,无论是哪个部门都必须着眼当下着眼眼前踏实做事,如果人人都去谋万世谋全局去了,具体事务如何开展?我们今天是商议出一个互相监督的标准的,这就是今后几年的标准,长远的标准就是互相监督,已经没有必要在商议讨论了。”

    高攀龙这时候说道:“皇上,臣有一个想法可以避免你和刘大人的分歧,不知道皇上以为如何?”

    天启和刘宗周一听都转过来看着高攀龙,天启说:“高大人真有好主意就快说,能让双方满意的主意才是好主意,就像我们开始讨论的一样,任命官员既要让朝廷满意也要让百姓满意,只让一方满意的不是真满意。”

    高攀龙说:“皇上的意思并不排斥长远打算,但是强调要针对眼前制定标准,否则的话就是好高务远没有好处。刘大人的意思是万事要从长远考虑,不然的话容易因为累积错误积小错为大错,你们两位都说得有道理。臣想能不能把你们的想法综合一下,就是定个三年或者五年规划,先让圣学院、博学院、政务院、都察院在内的几个部门制定规划,并且要尽量让所有人都满意,在这三、五年内就以此规划做事,也是我们君臣互相监督的标准,你们看怎么样?”

    天启还没说什么,刘宗周先说道:“三年或者五年的规划,这说法有点意思,既能照顾到长远的规划又能兼顾具体的改变。但是万事都有例外,假如在这三年或者五年中出现了预料之外的变化,那么该怎么办?”

    高攀龙说:“既然是各部门都参加了规划的制定,那么出现太大变化的可能性就很小,真出现了变化皇上设立的监政院也不会养闲人,就算我们到时候都不在了,继任者肯定也不是只吃饭不做事的人。”

    天启这时候说:“五年太长了,还是先定个三年规划吧,等以后需要延长时间我们再改变成五年规划。既然如此我们是否还要分析下去?开始跟刘大人只说到秦、汉两朝就出现了分歧没有继续说下去,刘大人是否要继续往下说呢?”

    刘宗周说:“臣正有此意,皇上请看我们开始有了分歧,后来经过商议就有了折衷方案不是很好吗?任何好的办法都是经过思想的交流来确立的,那些一说话就全体拥护的东西恐怕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天启说:“好啊,那么刘大人接下来准备说什么呢?”

    刘宗周说:“臣开始问了汉朝的兴亡,唐朝跟汉朝也差不了多少,都是对外强大最后因为内部原因分裂。汉朝前面有一个强大但短暂而且是统一了天下的秦朝,唐朝前面也有一个统一了天下的隋朝。秦朝因为修建长城激发了民怨,隋朝也因为修建大运河使反贼蜂拥而来,两朝都是二世而亡,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关联呢?”

    高攀龙也说道:“是啊,汉朝中途有个短暂的新朝,唐朝中途也有个短暂的武周,汉朝有黄巾贼造反,唐朝也有黄巢造反,两者最后都是因军伐割据才四分五裂,这其中是不是天意呢?”

    天启说:“你们还有点没有说,就是秦朝和隋朝灭亡都是有废长立幼的原因在里面,朕在这事上是非常注意的所以立两个一般大看谁会有歪点子。”

    刘宗周说:“皇上,汉唐之事都差不多我们就不说了,其他非统一的朝代我们也没有必要说,因为跟大明没有可比性,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大宋朝。宋朝对百姓是非常好的,据说从不杀言官很少听说增加赋税,以皇上说的自由平等是最符合的了,但是大宋最后也亡了,皇上又怎么看这事呢?”

436 以史为鉴(下)

    刘宗周跟天启的分歧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民选官一事上是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在这事上以刘宗周退让为结局,因为天启的理由是没有人敢说自己一定正确完美,既然不完美就可能出现偏差。在应对偏差失误方面,先小范围试验然后从下到上推行不失为一个稳妥的办法,正如高攀龙说的那样船小好调头。

    两人的另一个分歧是以长期目标为准则还是可以随时改变做事的标准,在这事上形成了高攀龙的折衷方案,就是不好高务远也不朝令夕改,以三年为准每三年制定一个规划。已经没了分歧还要继续分析历史那就是一点意气之争,刘宗周的意思是你不是说人与人越来越平等和个人越来越自由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吗?那么宋朝为什么会灭亡呢?

    在历史上宋朝确实是个很奇怪的朝代,在宋朝军人没有什么地位,随时听文官把武将称为什么“贼配军”,意思是犯了错误的人才会被发配到边陲当军人,军人跟罪犯的地位相差仿佛。在军人地位不高周边敌人环视的情况下,朝廷对百姓非常宽容,大臣可以疾言厉色痛斥皇帝的过错,百姓交的赋税也是多年不变,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唐朝相比,宋朝很少听到有人因贫穷而死。

    比起明朝时用黄册把人限制在某一地相比,宋朝的制度要宽松许多,水浒里武二郎打小就行走在江湖上,说明自由行走方面宋朝还是做得不错的。水浒里西门庆可以轻易跟潘金莲答上话,可见男女之大防也不是那么严,连宋徽宗这皇帝都可以随时出宫会李师师并被天下人知道,而且宋徽宗也不介意李师师接其他恩客,说明平等意识还是很风行的。但就在这样一个平等、自由都比其它朝代浓厚的朝代,最后也无可避免灭亡了,可见平等自由强国一说也没道理。

    天启知道刘宗周的意思,轻轻点了点头说:“刘大人举的这个例子非常好,而且朕觉得宋与明两朝也是很有必要缘分的两个朝代,跟汉、唐两朝一样宋明也有相通之处。宋朝是以文制武大明也是以文制武,宋朝是被北方的契丹和女真还有蒙古搞得疲于奔命,大明也被北方的蒙古和女真搞得苦不堪言。在内部安定方面,宋朝和大明的臣子都对国家有着其它朝代所没有的忠诚,这也是最值得人欣慰的一点。”

    刘宗周说:“是啊,宋朝对臣下宽松对百姓仁慈最后还是亡了,可见除了平等与自由之外肯定还有其它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在左右历史的发展,如果不找到这东西加以防范的话,长此下去大明也很危险啊。”

    天启沉吟了一会儿说:“朕认为平等与自由这标准还是对的,只不过我们没有把这思想扩大开来所以才会觉得有其它东西没发现。开始我们说的平等自由只限于国家内部,但是对外是不平等的,假如对外也有平等自由的精神,大明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