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企业家的梦想与痴醉:强者 >

第21部分

企业家的梦想与痴醉:强者-第21部分

小说: 企业家的梦想与痴醉:强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强势的软弱(5) 
  李开复真想进入那个“上层”吗? 
  一个伪装成机会的陷阱正在凹陷李开复 
  李开复事件让我联想到这样一则古老的传闻。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最早得出宇宙统一性思想的大师泰勒斯,一边走路一边思索着宇宙现象连续性的定规律,一步迈空掉进水井里。一位乡村少女放声大笑:“看不清脚下有什么东西,还想看清上界有什么东西?!”在水井里的泰勒斯,惊讶于少女的“绝对正确”,感到为上界秘密大伤脑筋的人,确实需要倒过来看看自己。泰勒斯受到的惊吓和顿悟,相继传给了他的门生的门生。可是那跌进陷阱的故事,却是一直没有间断过。这不,在微软总部许多不得意的时光,答复学生邮件接受采访又被斥为“不务正业”,激发起李开复一种抗衡的心态,于是果断跳槽GOOGLE,去捕捉他那梦幻一般的“个人影响力”事业。可是,那是个带有陷阱的机会,还是个伪装成机会的陷阱? 
  或许,李开复不是作为“顶级科学家”或“搜索天才”而被看好的。李开复的“顶级科学家”和“搜索天才”的头衔,其中有多少微软的借题发挥的“故弄玄虚”,有多少出于GOOGLE的故意生事,有多少是李开复的“将错就错”,局外人很难有一个真切的判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自然语言搜索是李开复的强项,却不是搜索的主流。李开复在博士论文中闪光的发现,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十多年沧桑巨变却没有把他发明的东西推到前台来,不能不说是现实和市场的选择。在这一点上微软高层迟疑了,由此造成李开复在微软总部的尴尬处境。这一点,不可能逃脱GOOGLE高层团队的视野,那些不知尊卑只崇尚生成、创造与想象力的精灵! 
  被看好的可能也不是经营能力。李开复一直没有用业绩证明自己在经营上的能力。他历史上唯一独当一面的机会,就是领导一个200多人的团队但结局却是令人沮丧的。李开复对记者和媒体的迷恋,可能也会弱化他在中国的竞争力。在中国,他除了要修炼IBM周炜昆那种一星期吃八次晚饭的能力,更要学习做一个倾听者,绝对不能拿着倾听来的秘闻说事。 
  被看好的表面上是因为他“对人才的号召力和培养人才的能力”。根据美国时间9月2日公开的微软提交的一份法庭文件显示,GOOGLE同意补偿李开复1000万美元,其中包括250万美元的签合同奖金。这在GOOGLE是史无前例的。此前,GOOGLE在一份法庭文件中声称,李开复今年无法赴任将影响GOOGLE在中国的招募计划。文件称:“李开复在中国学生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如果李开复在,这些学生绝对不会选择去微软求职。”这两条信息,大致勾画出GOOGLE付了1000万美元想得到的东西,也是第一次直接表白了GOOGLE对李开复的期望:“如果李开复在,这些学生绝对不会选择去微软求职。”GOOGLE向法庭提交这样的文件,看上去像是表白着GOOGLE对中国的无知,实际上准确无误地表明那1000万美元要交换的东西。如果李开复到了GOOGLE中国,可是依然有大批优秀的中国学生加盟微软,那时GOOGLE期望落空,李开复要陷入怎样的境地呢? 
  表面上看,GOOGLE对李开复做了不切实际的预期。优秀的中国学生们正面对着巨大无穷性的紧张兴奋,没有时间看他的网站、给他留信息。 
  实际上李开复被看重的应该是广告效应。从GOOGLE的总体战略来看,当下最大限度地打击微软、最大限度地运营广告、最大限度地刺激股市、最大限度地跻身一流,是他们的战略图谋。这几个最大,可能是李开复被看好的主因。李开复跳槽事件的广告效应不可估量。中国各大媒体,一下子把GOOGLE放在了与微软平起平坐的地步。估计一直到官司结束,GOOGLE都要一直不停地处于媒体的头条位置。8月5日百度美国上市暴涨,与此番炒作都有关系。 
  据说GOOGLE的创始人还曾在私人聚会上咒骂百度总裁李彦宏是“卑鄙小人”(yellowdog)。那个动辄就以“yellowdog”骂人的GOOGLE创始人,果然会对同是中国人的李开复博士友好起来吗?未必!或许因为中国的百度不听调遣,惹恼了GOOGLE的高层,把火发泄到了中国人头上,于是拉出李开复折腾一番。这样,既在职场上把李开复给毁掉了,同时也作践了一回中国人。一旦GOOGLE在中国市场成功站稳,李开复的广告效应减弱,“精神教父”便被从神坛拉下来,其个人品牌的无形资产被使用完毕,李开复还会继续享受现在的福利待遇吗?难。这可能是个伪装成机会的陷阱,据估计李开复可以被GOOGLE利用的价值或许最多2至3年。 
  卡尔·波普尔在《无尽的探索》中发现:“有一个使一个人越陷越深的机制:一个人一旦在次要的问题上牺牲了自己理智的良心,他就不愿意轻易放弃它,他总希望用进一步的投入来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性。一如在亏损之后急于投入资金以求赚回。”伪装成机会的陷阱通常都来得很巧妙,以至于智者也常常为之惑,而且越陷越深。 
  李开复,你是否有足够的警惕? 
企业家的宽门与窄门(1)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耶稣《圣经:新约马太福音》 
  蹉跎岁月是产生哲学家的理想环境。40年经历了西方社会400年社会巨变的余华,自誉师承陀思妥耶夫斯基,用51万字的《兄弟》诠释了他的人生哲学。小说的主人公是俩兄弟,一个选择了高大、正确、善良的宽门,另一个选择了狭促、隐忍、狡猾的窄门。他们的沉浮裂变初看上去荒诞透顶,细品却暗合阴阳转化至理。做企业就是浓缩了的人生。人生只有浓缩到一定程度,有些景象才可以看得清楚。通过观察企业家不同的企业思维,可以同样凸现窄门与宽门的不同天地。通常的情况是,企业家创业之初,沿着崎岖的小路,艰难跋涉,终于眼前铺开了宽阔的大道。可是成功后走熟了大道,却丢失了那种在崎岖小路上的冲锋精神。而唯有少数谦卑、警醒、敏锐的企业家,才能保持一种进取向上的势头。 
  任正非选择了窄门 
  世界一流企业家,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危机意识。比尔·盖茨宣布“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李建煦则告诫公司上下“三星离破产永远只有一步之遥”,松下幸之助干脆打起“危机经营”的旗帜,安迪·葛洛夫更是坚持做企业的不二法门:“惶者生存”。 
  在中国庞大的市场上,很少有人产生这样的忧患意识。任正非是洞穿这一点的少数几个中国企业家之一。他立下一条铁律,华为永远不做通讯运营商,只做通讯设备和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他坚定地走进自主创新的窄门,制造一种压力把华为压强。华为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的,走技术自立,发展民族高新技术的实业之路。任正非曾自我解嘲说,无知跌进了通讯设备这个天然的全球力量竞争最激烈的角力场,竞争对手是拥有数百亿美元资产的世界著名公司。这个角力场的生存法则很简单:你必须首先是一支全球力量。而中国5000年来所形成的民族心理素质和技术素质,都不足以支撑一流的全球化大公司。这个深刻的忧患,一点没有阻挡任正非往前走的果断。为此,十几年如一日,华为一直拿出销售收入的10%作为研发投入。投入强度之高,当属中国公司之最。 
  华为固守通讯设备供应这个战略产业,除了一种维持公司运营高压强的需要,还为结成更多战略同盟打下了基础。商业竞争有时很奇怪,为了排除潜在的竞争者,花多大血本都不在乎。在通讯运营这个垄断性行业,你可以在一个地域获得一小部分的通讯运营收益,可是在更多地方运营商会关闭你切入的通道。任正非洞悉人性的弱点,守护着华为长远的战略利益。 
  对人性的把握,还使得从不按常理出牌的任正非做出了“不可思议”的选择:把华为的分裂者李一男重新作为合作伙伴收进华为。当年,李一男在风险基金的推动下,从华为拉走了100多名技术与销售精英创立了港湾,形成了连锁反应。人们纷纷效仿,其后从华为出来创业的尖子多达3000多人。用任正非的话说,“华为那时弥漫着一片歪风邪气,都高喊资本的早期是肮脏的口号,成群结队地在风险投机的推动下,合手偷走公司的技术机密与商业机密,像很光荣的一样,真是风起云涌,使华为摇摇欲坠。”任正非所言非虚。在李一男咄咄紧逼的时候,华为正穷于应付思科的世纪大诉讼。那种腹背受敌的煎熬,一般人难以忍受。任正非清楚,那是国外风险基金在背后作祟。目的很简单,就是挖空中国的脊梁华为,削弱中国的竞争力。而国外基金所凭借的也仅仅是中国人人性中自我膨胀的一面。坚定的汉子任正非,对港湾等竞争性公司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多方封杀。最后,港湾走投无路的时候,华为自身也“惨胜如败”。这时,任正非打破困局,主动伸出那双温情有力的大手,与李一男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任正非一直欣赏李一男。走过弯路,自己出去创业并在艰难中自立山头的李一男,在任正非的眼里或许更增加了光芒。没有经历曲折与挫折的人,是不可能担当重任的。先前总感觉任正非特别孤独,华为没有合适的人能够在将来挑起大梁。李一男的回归,让我的眼前豁然开朗起来。这两个善走窄门的男人结合在一起,必然创造出世界一流的华为公司。 
      张瑞敏们却选择了宽门 
  有一个杀死奶牛的故事,很值得中国企业家思量。故事说有一个贫穷但很安逸的家庭,所有财产只有一头奶牛。一位借宿者询问他们生活自得其乐的秘诀,主人的答案是那头奶牛。多年过后,借宿者再次来到这里时,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富余的农场。他向主人打听为什么发生了变化,主人说:“我们杀死了奶牛,别无选择开始艰辛的生活,然后就发展成了现在的样子。”敢不敢杀死现在所依赖的“奶牛”,别无选择地开始艰辛生活,是对企业家视野与意志力的重要考验。 
  起初企业家选择狭窄的小路,勇于探索,奋斗成功。在拥抱成功以后,一系列“正确”的光环罩在了头上,恰似一道紧箍咒拘押了他的思想,陷入了“永远正确”的绝路。 
  TCL的李东生,在品尝到中国内地市场的电子甘果后,把同样的冲动投向了国外市场。寄希望于重演国内的绝技:占住渠道、打出消费者熟悉的品牌、撒出铺天盖地的广告,就可以大把大把地收银子。可是欧美市场比较邪门,消费者之苛刻让李东生瞠目结舌。由此前些年国内市场落下的一点家底,开始盲动地为全球化埋单。 
企业家的宽门与窄门(2)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联想。当初放弃自主创新,踏上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康庄大道,迅速在中国一举成名。开始企图在中国的许多行业统一运作模式复制,可是多元化却遭受生死挑战,只好全面收缩。后来收购IBMPC,在分析师对文化整合难度颇为关切因而不太看好正和效益的时候,结果联想第一季的财报反而出乎意料得好。到第三季度分析师大多认为联想已经度过艰难的时候,联想的财报出来却大大低于预期,导致联想股价又大幅度下挫。第四季度分析师认为联想业绩应该平稳了,结果联想报出大亏损,比最悲观的预测还要差很多。开始说要接过IBM的技术创新与品牌,后来却不得不把原IBM高层换掉,提出要在全球复制联想模式。联想模式的精髓,就是渠道与广告。TCL的这种努力已经露出败相,联想还能够撑多久? 
  在多数人的大道与少数人的羊肠小道之间的彷徨,先前并不属于张瑞敏。那时他看准了就上,勇砸质量有瑕疵的冰箱,把一个濒临倒闭的电器厂打造成闻名遐迩的海尔。现在,他却失去了那种一往无前的冲劲,格外顾忌周边的舆情,特别看重每一次的评比秀,一举手一投足都必须“正确”无误。这些年张瑞敏带领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国内管理学界高度关注,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可是,如果再下去20年,那些“人单合一”之类的观念还有什么永续的价值呢?一个无法规避的现实是,因为没有把握住大的历史性机会,海尔还只能在白色家电的“红海”里奋力拼搏。而三星的李建熙,通过反复追问“再过20年靠什么吃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