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梦想与痴醉:强者-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巨人的肩上搞创新,这是“钢痴”沈文荣内心的小九九。他提出“技术改造高起点,不搞循序渐进”的一步到位新观念,打破了“小改小革年年搞,年年有进步,年年要改造”的传统模式。
名义上是引进先进装备,实际上是引进智力加强自主研发。2001年,沙钢与东南大学合作1860兆帕级小钢坯连铸连轧产业化研究。世界各大钢铁企业大多数用大钢坯生产高碳钢,成本很高,如果能用小钢坯生产,则可节约大量成本。这项研究涉及钢材的碳偏析,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只有宝钢能做到。这项难题最后被东南大学从理论上攻克了,沙钢组织技术力量将理论成果成功地产业化。2001年,沙钢用小钢坯生产出1万吨高碳钢,2003年达到了24万吨,2004年达到40万吨,产量几乎每年都翻番。2003年,占领了国内50%的市场。仅仅这一个产品3年就获得了10个亿的利润。
张晓兵博士是沙钢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冶金专家。他1982年从上海工业大学毕业去企业工作,后又回校读研究生,留校当讲师、副教授、教授,是徐匡迪院士的博士生。1996年到澳大利亚学习,后又被加拿大邀请去做博士后,专门研究钢铁冶金控制过程。以后又留下做研究员,专攻“易切削钢”技术,研究如何控制夹杂物、氧化物、硫化物,并受指派去瑞士从事技术顾问工作。2002年12月他应聘去了上海一家钢厂,并成为不锈钢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期间,他搞了三个科研项目,申请了五项技术专利。2004年7月,受沈文荣的“诱惑”,张博士举家迁至张家港,担任了沙钢集团炼钢总工程师的职务。
2005年,张博士带领科研技术人员针对市场及用户需求,对新产品帘线钢的工艺、技术、质量进行全面攻关。帘线钢是高附加值的产品,以前国内的帘线钢生产企业大多数依赖进口,价格昂贵,日本报价一般是每吨1400美元,沙钢的价格仅为每吨5000元人民币。沙钢走的是不同于传统的短流程工艺路线,即废钢…电炉…精炼炉…小方坯…轧制。工艺短,成本低,难度大,容易产生碳偏析等毛病,但是产品竞争力非常强。全球最大帘线钢生产企业是比利时的贝卡尔特,沙钢基本解决了工艺难题后,现在每月供贝卡尔特在中国境内的生产企业帘线钢3000吨左右,逐步替代了进口。
沙钢的技术改造和科研革命一天都没停止过。沙钢目前正在汽车零配件专用优质特钢项目和大盘卷生产线项目上寻求突破,以进一步提升沙钢的竞争力。沈文荣明白,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永远进不了世界一流。
第六个重大决定:购买德国蒂森克虏伯'2'多特蒙德钢铁厂,投资改造成650万吨板卷项目
沈文荣从来就不屑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他知道谁占领了板材这个高端,谁就能执钢铁之牛耳。2001年初,沙钢就与香港一家公司合作成立由沙钢控股的宏发公司,准备上板材项目,全世界搜寻一流的全套生产线。不久,获悉蒂森克虏伯子公司霍施钢铁钢铁厂要停产并准备整体出售设备。沈文荣如获至宝,迅速飞赴德国多特蒙德实地考察。
霍施钢铁公司共有四家工厂,设备原值达20亿欧元。这四座工厂从烧结到出型材实际是一套完整的流水线。这套流水线有20世纪80年代的设备,也有90年代比较先进的设备,设计产能是300万吨。沈文荣边看边盘算,把这套设备搬到沙钢去,再进行技术改造,产能将翻番。在中国,迄今没有几家企业具备生产汽车用钢的技术,因而存在取代昂贵进口汽车用钢的潜在市场。大众汽车在上海有一家大型工厂,离沙钢不远———沈文荣的憧憬很简单。沃尔夫斯堡(Wolfsburg)设计的轿车,仍将采用多特蒙德精湛技术生产的钢材,只是将整个制造流程移到长江三角洲展开。
2001年10月28日,蒂森克虏伯公司多特蒙德钢铁厂停产刚一个月,沙钢购买设备的协议便在张家港正式签署。以2。2亿元人民币买下其子公司霍施钢厂,把世界上最壮观、总重量达25万吨的工厂整体从莱茵河畔搬到中国的扬子江畔。这个天方夜谭式的消息在德国引起轰动。德国人觉得不可思议,中国人也纷纷质疑购买废铁的风险,而沈文荣却胸有成竹———他将继续投资对买来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建成年产650万吨的炼铁、炼钢、连铸、连轧项目。全部加起来,总投资达220亿元,大约是一座相当水平新厂成本的60%。
沈文荣对中国钢铁的未来心中有数:美国实现现代化总共用了90亿吨钢,一个小日本也消耗掉60亿吨,整个中国现在也只不过用了20亿吨钢,未来市场不可小视。中国经济发展了,老百姓日子好过了,要好房子、好汽车、好家电,要更多铁路,要更多桥梁隧道,要更好的市政环境,而这些都需要钢板钢带,沙钢没有什么可胆怯的!况且,以超前意识抢抓机遇,一环紧扣一环地利用好资金链,从来就是沙钢发展扩张的光荣传统!按沈文荣的说法,2001年全球钢价处于低谷,是购买资产的绝好时机。德国人没有预见到,2003年和2004年中国的需求会不同寻常地飞涨,把全球钢价推到很高的水平,使得全球许多大钢厂闲置生产能力得到重新利用,否则沙钢可能捡不到便宜。
沈文荣:向上的力量(4)
当然,蒂森克虏伯公司停产并出售多特蒙德钢铁厂,一方面是当地城市发展与申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服从其逐步向服务及技术支持方面转移的全球战略。目前,蒂森克虏伯公司正在进行着其作为跨国公司的全球资源重新配置:向终端市场中国、北美等地转移制造业,而本土则向技术服务等高附加值业务转型。从2005年开始,该公司跟阿赛洛竞购加拿大最大钢铁公司之一的多法斯科公司已经几个回合,由于米塔尔收购阿赛洛已成定局,狄森集团胜出的可能性大增。
沈文荣把这笔买卖看成沙钢立于不败之地的大决战。仅到德国去搞拆卸工程的劳务签证就达1000多张。千余人日夜奋战,拆一件标号一件,同时将编号传送到国内集团工程指挥部计算机上。几十万吨的设备海运到沙钢万吨级码头时,千余人又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精神,轮番上阵搞安装调试,技术改造方案同时有条不紊地进行。2004年11月,设备安装调试成功,流水线统统提前投产,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闻讯赶来了。这位老资格的科学家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沙钢后,一种触电的感觉袭遍全身。他感慨万千地说:“我当上海市长时,宝钢搞一个300万吨的项目,要调动全国的力量花上七八年才能投产,现在,一个县级市的沙钢依靠自己的力量,仅用两三年时间就一鼓作气搞成了650万吨,说明我国搞工程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武钢董事长邓琪麟也惊讶道:“老沈,你是怎么搞到1000万吨上去的?我那个1000万吨能力是几代祖宗用了几十年时间才传到我手上的,你用了不到10年时间,从100万吨一直冲到1000万吨,我除了佩服就是奇怪。”
国内媒体多聚焦那些光彩照人的明星和衣着时尚的大佬,而国外媒体则关注这个创造了奇迹的中国汉子。这个震撼了“制造帝国”德国的人,震撼了欧洲大陆和钢铁世界的人,一直是西方媒体的主角,因为他是中国力量的缩影。
根植于地缘人本而又无边界的思维模式
一般的理解是,苏商多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领先于全国,并创立了“离土不离乡”的兴办乡镇企业模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兴起于“离土”,领先于“离土”的苏商,却因一味固守“不离乡”,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沙钢却对苏商模式作了全新的诠释,“离土不离乡”被赋予全新的内涵。
从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到产品出口国外、介入全球资源供应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战略供应链,沈文荣带着沙钢,一步一步朝着世界钢铁大王的目标迈近。有些人把全球视野看得很崇高,提出“从月球上看地球。”但是那样高度是有了,却什么也看不清,不见得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沈文荣则站在大地上看钢铁,从人本出发抓资源配置,始终能够抓住钢铁的脉搏。
沈文荣深知自己,也知世人。什么东西让自己放心,能够满足我们对完美的好奇心,就一定是能够打动世人的东西。他认准了性价比。沈文荣确信,钢铁业市场的高端在中国,这个钢铁生产与消费大国客户的需求在很快地更新中,只要你号准了最终需求的脉搏,就可以高举品牌与技术的大旗,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据此,沈文荣硬是塑造了“工厂不离土便可走世界”的模式。一个地方贫困还是富饶,关键看有没有龙头品牌企业。如果龙头品牌企业能够把市场与整合资源的主导权系于一身,则这一方水土就富有了。这也正是沙钢沈文荣的秘密。同样是引进外资,有任期利益的政府官员所主导的路径与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所主导的路径,有着本质的差异。没有核心技术,沙钢能够通过引进合资把技术变成自己的;没有品牌,沙钢能够倾注全部心血与意志力打造一流品牌;没有人才,沙钢能够从人本出发引进人才。
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得沈文荣砥砺出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一种根植于本地而又无边界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真正的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越是本地的,越是全球的。以统一的特征洞察本地需求的样式与走势,这样也就实现了全球化经营。当然只有那些灵活、外向、能充分利用其敏感性和理解能力的企业家才能进入这样的境界。只有积累对每个微观宇宙的观察,才能最终形成对全世界的洞察力。从人类的基本需求出发,洞察本地的微观“宇宙”,就能见微知著。或许,这也是沙钢模式的意义所在。
时下对“跨国公司的经济飞地”带来的贫困,多有诟病。地方政府为了在本届任期内“有所作为”,缺乏培育民间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的耐心,纷纷倾全力打造“跨国公司的经济飞地”。从而导致在全球工业化分工中,只能通过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和税收等政策的投入,在外资企业的产业链中充当加工和组装环节的角色。人均GDP上去了,但是人均收入却停滞不前,造成富饶的“贫困”。如果多一点儿像沙钢这样的龙头品牌企业,能够把市场与整合资源的主导权系于一身,则这一方水土就富有了。
有待破解的难题
先前,方圆500公里的市场半径,就已经让沈文荣陶醉了;现今,跻身世界一流的沙钢,不得不以全球视野来打造自己的战略供应链。沈文荣通过引进设备顺利模仿了技术、模仿了商业模式,可是却遭遇了制度建设滞后的攻坚战。作为民营企业,沈文荣个人拥有29。98%的股份,其管理团队掌控着87。7%的股权,存在着“一股独大”的弊端。一言九鼎的沈文荣拥有沙钢的绝对控制权。这样一种体制,能够调动一切资源迅速做大,但却无法经营管理一个全球布局的钢铁帝国。
沈文荣:向上的力量(5)
从沈文荣的秉性和意志力上去判断,显然他不会局限于10平方公里的地盘上构建自己的帝国,他会像宝钢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建构自己的帝国版图。沙钢去年出口的钢材已达8亿美元的收入,而且现在正与欧洲、美国、韩国、日本、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外公司进行接触,探讨战略合作的可能。入股沙钢成为时下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的一个热门话题。韩国的浦项可谓捷足先登,但是开口50%的股权,沈文荣的沙钢实在难以接受。据沈文荣透露,沙钢的股权不一定转让给老外,也可能转让给国内知名的钢铁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老大宝钢与沙钢在地缘与人缘上都有着不错的基础,只是“钢痴”沈文荣绝对不可能放弃控股权,而老大宝钢也不甘心投资给别人玩。
当然,沈文荣已经是60岁的人了。如果沙钢加盟了宝钢,沈文荣可能马上面临退休的压力。对这个“钢痴”来说,没有比把他从钢铁线上排挤出去更残酷的事了。他的魂魄在钢铁。这是任何想入股沙钢的公司不能不考虑的基本点。
可以预见的是,沙钢也可能向一个上市的公众公司转化,容忍不乏国际国内的钢铁巨头持有相当数量的股份。而沙钢的运行依然在强人沈文荣的绝对控制之下。对任何一个投资者来说,有沈文荣这样一个“钢痴”掌舵沙钢,应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如果没有钢铁不知该怎么生活下去的沈文荣,只崇敬围绕着钢铁的创造、简化、生成和想象力。他谨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