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大魏宫廷 >

第997部分

大魏宫廷-第997部分

小说: 大魏宫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偏偏平舆君熊琥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恳求,这让赵弘润有种无从拒绝的尴尬。

    必须承认,在前段时间的五方伐魏战役中,城君熊拓与平舆君熊琥的暗中放水,非但使得商水邑几乎没有在这场战乱中受到损失,也变相地促成了禹王赵元在雍丘之战的优胜毕竟在确保商水邑无恙的情况下,作为商水战场主帅的沈,才会亲率五千游马军、万余商水军预备役支援禹王赵元,若没有沈的援兵,不能说禹王赵元就注定无法战胜寿陵君景舍,但绝对不会那样轻松。

    要知道,作为奇兵出场的商水游马,在那场大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非但一鼓作气击溃了十万邸阳军,还斩杀了邸阳君熊商这位三天柱,重创了楚军,加促瓦解了楚军的士气。

    因此,尽管心中明白,城君熊拓与平舆君熊琥之所以放水,也是为了其利益考虑,但总得来说,赵弘润还是欠了熊拓与熊琥一个天大的人情。

    见赵弘润沉思不语,平舆君熊琥也不着急,说出了早已打好腹稿的一番话:“这场仗,楚东的百万军队几近全军覆没,战死的将领亦是不计其数,再加上因为这场仗而亏空的军饷、粮食,恐怕我大楚需要最起码十年,才能恢复元气。”

    ……

    赵弘润看了一眼平舆君熊琥,一言不发。

    他才不信熊琥所说的楚国需要最起码十年才能恢复元气这种鬼话,要知道楚国有着四千万的国民人口,死个几十万人算什么?楚国每年因为贫穷、饥饿,冻死饿死的人,恐怕就有这么多了。

    只要有足够的粮食,楚国只需一两年,就能恢复原先楚国正军的规模。

    相比之下,在这场仗中战死的诸多楚将,才是楚国最大的损失,毕竟训练一名士卒只需一年,甚至于是更短的时间,但磨砺一名合格的将领,则远远不止。

    但是,这个问题无法说服赵弘润,因为他非常担心一件事:楚国在贵族将领大量战死的情况下,会不会提拔平民将领呢?

    虽然这个情况在以往的楚国绝无可能,但如今贵族将领大量战死,就连寿陵君景舍、邸阳君熊商这等楚东贵族的代表人物也亡故了,谁能保证楚国不会破例提拔平民将领呢?

    拥有四千万国民基础的楚国,一旦放开对平民的限制,那绝对不会是魏国希望看到的。

    别忘了,在肃王军,似晏墨、伍忌、翟璜、吕湛、徐炯、陈庶等等,这些都是楚国平民出身的将领,而如今,这些人早已成为肃王军的骨干只要有机会接触书籍学识,再经过磨砺,平民阶级也未必不能诞生优秀的将才。

    可能是见赵弘润一言不发,平舆君熊琥继续说道:“日后几年,我大楚的敌人多半不会是魏国。贵国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我大楚已无法阻挡贵国成为中原霸主,这个时候,只愿两国和平共处,怎么可能再贸然生事?反过来说,贵国虽然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相信贵国在这场战事中也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我想,日后贵国除了出兵讨伐南宫,收回宋郡,近几年,应该不会主动对外开战。……魏楚两国,皆需要一阵有养生息,断然无可能再次交兵。”

    “……”听闻此言,赵弘润看了一眼平舆君熊琥。

    必须承认,平舆君熊琥的眼界还是相当不错的,居然能看出魏国日后几年的策略。

    的确,赵弘润也认为魏国接下来的策略,应该是征讨叛将南宫,顺势收复宋地,而在打完了这场仗后,魏国势必会选择巩固势力,发展宋地,这一来一去,大概就是几年光景。若无意外的话,确实不太可能再发生战争。

    而这个时候,楚国趁机发生诸公子争夺王位的内战,其实对于魏楚两国而言,是一件双赢的事彼此都不用太担心对方会趁机做些什么。

    但问题是,城君熊拓这回真的能趁机夺取王权么?

    说实话,赵弘润对此并不看好。

    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别看楚东这回损失惨重,但归根到底,在楚西、楚东两者间,楚东还是占据优势的,至少,上将军项末的弟弟项娈,麾下就仍有几十万军队驻扎在昭关,负责遏制刚刚复国不久的越国。

    因此,倘若城君熊拓当真与楚东贵族撕破脸皮,凭借楚西的军队,未见得能够稳胜楚东。

    城君熊拓又不是傻子,在明知己方势力仍然不如楚东的情况下,怎么可能用强硬的手段夺取王位呢?

    赵弘润自忖若他猜得没错,此番城君熊拓带兵前往楚东,只是为了彰显武力、对楚东施压只要他做出严重威胁到楚东贵族利益的事,相信楚东贵族这回多少会委曲求全,同意城君熊拓的种种要求。

    这就意味着,楚国诸公子内战,未见得一定会在这个时候爆发。

    因此,平舆君熊琥此番前来恳求赵弘润的支持,更多的应该是借势。

    当然,这对魏国也并非是一件坏事,毕竟楚国刚刚战败,按理来说的确不可能再次撩魏国虎须;再者,城君熊拓入主楚东,虽然短时间内楚国可能不会爆发内战,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楚东贵族与城君熊拓的矛盾必定会越来越严重,到时候的内战,将会愈发剧烈城君熊拓是继承了汝南君熊灏思想抱负的继承者,但这对叔侄二人的抱负,注定无法得到楚东贵族的支持,因为这将严重威胁到楚国旧贵族的根基。

    因此,楚国的内战就算短时间内没有爆发,但只要城君熊拓还活着,那就是迟早的事。

    想到这里,赵弘润点了点头,似顾左言他般笑着说道:“先来谈谈赔偿吧?”

    听闻此言,平舆君熊琥微微一愣,随即脸上露出几许理当如此的表情,笑着点了点头。

    因为他知道,既然赵弘润说出了这番话,就意味着这位堂妹夫已变相地同意了这件事。

    “相信对贵国的赔款,熊拓公子必定会让贵国满意的。”平舆君熊琥故作慷慨地暗示道。

    听闻此言,赵弘润翻了翻白眼,暗自一番腹诽:掏钱的必定是楚东贵族,你们慷他们之慨,倒还真是大方。

    他并不怀疑平舆君熊琥这番话的真实性,毕竟到时候城君熊拓为了进一步削弱楚东贵族的财力,肯定会在对魏赔款这件事上偏向魏国。

    有人帮忙出面敲竹杠,何乐而不为?

第1259章:纷聚大梁

    当晚,赵弘润在阳夏的县令府设宴款待了平舆君熊琥,由于彼此已达成共识,因此宾主和睦、其乐融融。

    待等次日大清早,平舆君熊琥便告辞了赵弘润,返回平舆邑。

    而在同日,赵弘润也下令叫青鸦众派人前往楚地,传播魏公子润不日即将率军复讨楚国的谣言,一方面方便城君熊拓借势,一方面也是暗示楚国乖乖将战败的赔款主动送过来。

    此后又过了两日,赵弘润再次收到了来自大梁的催促文书,原来是朝廷催促他尽快带着此战有功之士,前往大梁接受封赏。

    虽然对于这所谓的封赏,赵弘润本人并不看重,但是他也知道,他麾下的将领们,可是眼巴巴地等着呢,因此,在将杞县、圉县、襄邑、己吾、阳夏等县耕种的农田移交给迁居回来的当地官员与百姓后,赵弘润很干脆地就带着一大帮人前往了大梁。

    这次迎贺凯旋,赵弘润算是逃不掉了,因为这事,礼部尚书杜宥还特地派人专程嘱咐赵弘润:请务必莫要像以往那样,悄然回城,让辛辛苦苦筹备迎贺之事的礼部白忙碌一场。

    五月初,赵弘润带着秦少君、芈姜、阳泉君赢、王陵等人,还有伍忌、翟璜、南门迟等有功之士,象征性地带了五百名商水军、一百名铁鹰骑兵、一百名游马军,抵达了大梁。

    同时抵达大梁,还有他弟弟桓王赵弘宣,五叔禹王赵元,还有诸如韶虎、龙季、羿孤、赵豹、百里跋等几位魏国将领。

    两者的区别在于,赵弘润是因为在阳夏等县协助当地的农耕,耽误了回大梁复命的日期,而桓王赵弘宣以及韶虎、龙季、百里跋等人,则是因为一路追击寿陵君景舍的溃兵,才姗姗来迟事实上追击楚国溃军的后半程,赵弘润实际上已经将指挥权移交给了弟弟桓王赵弘宣。

    当然,事实上那个时候,楚国溃军已几乎没有丝毫反击之力,桓王赵弘宣有没有指挥权都无所谓,纯粹就是追击上去接收俘虏,白捡功勋而已。

    五月初五,得知赵弘润、赵弘宣、赵元等人回归大梁,礼部特地组织了全城臣民出城迎贺。

    事实上前半个月,礼部已陆陆续续组织迎贺队伍,迎接了武信侯公孙起、长信侯王戬与王等人率领的秦国盟军,南梁王赵元佐与魏将姜鄙的镇反军、北三军,临洮君魏忌与司马安、闻续的河东魏师,燕王赵弘疆的山阳军,除此以外,还有成陵王赵、安平侯赵郯等魏国贵族。

    目前,只剩下赵弘润、赵弘宣、沈等一批参与魏楚雍丘战役的军队与将领了。

    相比较迎接其他军队,今日迎接肃王赵弘润的大梁百姓心情更是激动。

    也难怪,毕竟百战百胜的某位肃王殿下,每次在率军凯旋回到大梁时,却格外的低调,甚至于有时候出于某些原因,很少在大梁百姓面前露面,以至于在如今的大梁,虽然肃王赵润的威名响彻整个大梁,但事实上真正亲眼见过赵弘润,得知他究竟长什么样子的大梁百姓,却很少很少。

    也正因为这样,当赵弘润等人在礼部乐官的鼓乐齐鸣中,缓缓从远方进城城内时,城门内外两旁的大梁百姓,皆翘首相盼,争先恐后般想瞧瞧那位肃王殿下的真正模样,这让负责维持治安的兵卫与禁卫压力剧增。

    按理来说,这支回城队伍身份最高的,乃是禹王赵元,但年过四旬的禹王赵元,早已过了显摆出风头的年纪,虽借口身体状况不佳,让赵弘润、赵弘宣兄弟二人骑马引领整支队伍,接受几万乃至十几万大梁百姓的迎贺。

    可能是头回得到如此规格的迎贺,桓王赵弘宣不禁有些心虚,偷偷问兄长赵弘润道:“哥,咱是不是得说些什么?”

    赵弘润闻言摇头失笑。

    其实对于赵弘宣所提的这件事,历来并没有什么惯例,心情好,朝着那些大梁臣民招招手,心情不好,就跟南梁王赵元佐入城时那样,一脸阴沉,都没有人会多说什么全看各人的心情。

    不过既然赵弘宣提及了此事,赵弘润觉得,既然大梁百姓不顾寒风在此迎贺,他的确应该说些什么,给予这些人尊重。

    于是,他在经过城门口前,勒住缰绳,在马上拱手抱拳,朝着四方围观的百姓施礼,口中说道:“赵润惶恐,所幸未曾辜负诸父老重望。”

    很谦逊的一句话,引起了围观大梁百姓的强烈反响,不少年轻小伙不禁大声喊着诸如肃王、肃王威武的口号,让场面愈发火热。

    在马车中看着这一幕,禹王赵元不禁有些感慨。

    因为想当年,在他与南梁王赵元佐的那个时代,大梁城内年轻小伙,亦是这般钦佩、热切地对待他们,争相入伍禹水军与顺水军,使得这两支军队成为当时魏国继(初代)魏武军后最强盛的魏军。

    可如今,大梁的年轻一辈,将这份殊荣给予了肃王赵弘润,这让禹王赵元一面感慨王室后继有人之余,心底多多少少仍有些失落终归,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是年轻辈、诸如肃王赵弘润、桓王赵弘宣这些年轻人的时代。

    而此时,桓王赵弘宣亦体会到了大梁臣民对于他兄长赵弘润的拥护与热切,这让他十分羡慕。

    不过羡慕归羡慕,赵弘宣仍未放弃追赶兄长的念头在这场仗中,北一军也算是真正扬名了,假以时日,北一军未必无法追上商水军、鄢陵军。

    忽然,赵弘宣隐约听到不远处有几名大梁百姓在交头接耳地嘀咕,他们的议论声,让赵弘宣忍俊不禁。

    “不是说肃王殿下个子矮么?完全瞧不出来啊……”

    “笨啊,那是因为骑在马上嘛。”

    “……”偷偷看了一眼兄长的表情,赵弘宣发现身边的兄长脸都黑了。

    平心而论,赵弘润今年已二十一岁,个子也早已不算矮了,已经比芈姜高出了一线,但不知为何,在大梁臣民的印象中,赵弘润依旧是那个矮个子的肃王殿下,气得赵弘润恨不得翻身下马,揪着那几个乱嚼舌根的百姓发泄一番心中的郁闷:哪里矮了?比比?!

    不过仔细估测了一下那几个家伙的个头,赵弘润还是明智装作没听到,一面笑容可掬地朝着两面迎贺的百姓招手,一面策马进了城内。

    此时在城内,亦是张灯结彩,如城外一般热闹,除了平民以外,就连一些贵族千金,亦坐在街道两旁的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