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 >

第9部分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第9部分

小说: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芍(一钱) 清炙草(六分) 
【秀按】风寒外搏。痰饮内伏。发为痰嗽气喘者。必须从小青龙加减施治。盖君以麻、桂辛温泄卫。即佐以 
芍、草酸甘护营。妙在干姜与五味拌捣为臣。一温肺阳而化饮。一收肺气以定喘。又以半夏之辛滑降痰。细辛 
之辛润行水。则痰饮悉化为水气。自然津津汗出而解。若不开表而徒行水。何以解风寒之搏束。若一味开表。 
而不用辛以行水。又何以去其水气。此方开中有阖。升中有降。真如神龙之变化不测。设非风寒而为风温。麻 
桂亦不可擅用。学人宜细心辨证。对证酌用也。 
【加减法】渴者去姜半夏。加天花粉三钱。喘者去麻黄。加苦杏仁三钱。小便不利。少腹满者。重加茯苓六 
钱。误饮冷水。寒与水相搏。其人噎者。再加淡附片一钱。但咳而不上气。脉右浮滑者。去桂枝芍草。加川朴 
钱半。苦杏仁三钱。生石膏四钱。淮小麦三钱。咳而上气。喉中作水鸡声者。亦去桂枝芍草。加射干二钱、款 
冬花(三钱) 紫菀(四钱) 大枣(二枚)。如汗解后。肺有支饮而呕者。去麻、桂、白芍。加浙茯苓四钱。饮去呕止。 
其人形肿者。加苦杏仁三钱。如胃热上冲。面热如醉者。加酒炒生锦纹一钱。如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右浮 
滑。心下有水而肺胀者。原方加石膏八钱。 
越脾加半夏汤 蠲痰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载《金匮要略》 
蜜炙麻黄(一钱) 姜半夏(四钱) 鲜生姜(一钱) 生石膏(四钱) 生粉 甘草(八分) 大黑枣(四枚泡 
去皮) 
【秀按】外感风寒。激动肺脏痰火。发为喘嗽。目突如脱。右脉浮大者。则以越脾加半夏汤为正治。方用麻 
黄、生姜开表为君。以辛散外来之风寒。石膏清里为臣。以寒降上逆之肺火。妙在姜半夏之辛滑涤痰。以开肺 
气之壅塞。使以草枣。滋补中气。缓和诸药。俾肺窍中之痰涎净尽。则火无所根据傍而自出矣。此为辛散风寒。 
整肃痰火之良方。 
【荣斋按】程钟龄说∶“汗者,散也。《经》云∶‘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是也。又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 
然有当汗不汗误人者,有不当汗而汗误人者,有当汗不可汗而妄汗之误人者,有当汗而汗之不中其经,不辨其 
药,知发而不知敛以误人者,是不可以不审也。何则?风寒初客于人也,头痛发热而恶寒,鼻塞声重而体痛; 
此皮毛受病,法当汗之。若失时不汗,或汗不如法,以致腠理闭塞,荣卫不通,病邪深入,流传经络者有之, 
此当汗不汗之过也。亦有头痛发热与伤寒同,而其人倦怠无力,鼻不塞,声不重,脉来虚弱,此内伤元气不足 
之症;又有劳心好色,其阴亏损,内热晡热,脉细数而无力者;又有伤食病胸膈满闷,吞酸嗳腐,日晡潮热, 
气口脉紧者;又有寒痰厥逆,湿淫香港脚,内痈外痈,瘀血凝结,以及风温湿温,中暑自汗诸症;皆有寒热,与 
外感风寒,似同而实异,若误汗之,变症百出矣。所谓不当汗而汗者此也。若夫症在外感应汗之例,而其人 
脐之左右上下,或有动气,则不可以汗。《经》云∶‘动气在右,不可发汗,汗则衄而渴,心烦,饮水即吐。动气 
在左,不可发汗,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汗则气上冲,正在心中。动气在下, 
不可发汗,汗则无汗,心大烦骨节疼,目运,食入则吐,舌不得前。’又脉沉咽燥,病已入里,汗之则津液越 
出,大便难而谵语。又少阴症,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则动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耳目,或从口鼻出者,此为 
下厥上竭为难治。又少阴中寒,不可发汗,汗则厥逆,蜷卧,不能自温也。又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 
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也。又诸亡血家不可汗,汗则直视,额上陷;淋家不可汗,汗则便血;疮 
家不可汗,汗则痉。又伤寒病在少阳,不可汗,汗则谵妄。又坏病虚人,及女人经水适来者,皆不可汗;若妄 
汗之,变症百出矣。所谓当汗不可汗而妄汗误人者此也。夫病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则将听之乎?是有道 
也。《伤寒赋》云∶‘动气理中去白术。’是即于理中汤去术而加汗药。保元气而除病气也。又热邪入里,而表未 
解者,仲景有麻黄石膏之例,有葛根黄连黄芩之例,是清凉解表法也。又太阳症,脉沉细,少阴症,反发热 
者,有麻黄附子细辛之例,是温中解表法也。又少阳中风,用柴胡汤加桂枝,是和解中兼表法也。又阳虚者, 
东垣用补中汤加表药;阴虚者,丹溪用芎归汤加表药;其法精且密矣。总而言之∶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 
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挟热者,皆宜清凉发汗;挟寒者,皆宜温经发汗;伤食者,则宜消导发汗。 
感重而体实者,汗之宜重,麻黄汤;感轻而体虚者,汗之宜轻,香苏散。予尝治伤寒初起,专用香苏散加荆、 
防、川芎、秦艽、蔓荆等药,一剂愈;甚则两服,无有不安。其有阴虚、阳虚、挟寒、挟热、兼食而为病者, 
即按前法治之。但师古人用药之意,而未尝尽泥其方,随时随症,酌量处治,往往有验。此皆己试之成法,而 
与斯世共白之,所以拯灾救患者,莫切乎此,此汗之之道也。又人知发汗退热之法,而不知敛汗退热之法,汗 
不出则散之,汗出多则敛也者,非五味、酸枣之谓,其谓致病有因,出汗有由,治得其宜,汗自敛耳。譬如风 
伤卫,自汗出者,以桂枝汤和荣卫,祛风邪而汗自止;若热邪传里,令人汗出者,乃热气薰蒸,如釜中吹煮, 
水气旁流,非虚也;急用白虎汤清之。若邪已结聚,不大便者,则用承气汤下之,热气退而自收矣。此与伤暑 
自汗略同,但暑伤气,为虚邪,只有清补并行之一法,寒伤形为实邪,则清热之外,更有攻下止汗之法也。复 
有发散太过,遂至汗多亡阳,身 动欲擗地者,宜用真武汤,此救逆之良药;与中寒冷汗自出者,同类并称, 
又与热症汗出者,大相径庭矣。其他少阳症头微汗,或盗汗者,小柴胡汤。水气症头汗出者,小半夏加茯苓 
汤。至于虚人自汗盗汗等症,则归脾、补中、八珍、十全、按法而用,委曲寻绎,各尽其妙,而后即安;所谓 
汗之必中其经,必得其药,知发而知敛者,此也。” 

第二章·六经方药
第二节·和解剂
属性:柴胡枳桔汤 和解表里法轻剂 俞氏经验方 
川柴胡(一钱至钱半) 枳壳(钱半) 姜半夏(钱半) 鲜生姜(一钱) 青子芩(一钱至钱半) 桔 
梗(一钱) 新会皮(钱半) 雨前茶(一钱) 
【秀按】柴胡疏达腠理。黄芩清泄相火。为和解少阳之主药。专治寒热往来。故以之为君。凡外感之邪。初 
传少阳三焦。势必逆于胸胁。痞满不通。而或痛或呕或哕。故必臣以宣气药。如枳、桔、橘、半之类。开达其 
上中二焦之壅塞。佐以生姜。以助柴胡之疏达。使以绿茶。以助黄芩之清泄。往往一剂知。二剂已。惟感邪未 
入少阳。或无寒但热。或无热但寒。或寒热无定候者。则柴胡原为禁药。若既见少阳症。虽因于风温暑湿。亦 
有何碍。然此尚为和解表里之轻剂。学人可放胆用之。 
柴芩双解汤 和解表里法重剂 俞氏经验方 
柴胡(钱半) 生葛根(一钱) 羌活(八分) 知母(二钱) 炙草(六分) 青子芩(钱半) 
生石膏(四钱研) 防风(一钱) 猪苓(钱半) 白蔻末(六分冲) 
【秀按】少阳相火。郁于腠理而不达者。则作寒热。非柴胡不能达。亦非黄芩不能清。与少阳经气适然相 
应。故以为君。若表邪未罢。而兼寒水之气者。则发寒愈重。证必身疼无汗。故必臣以葛根、羌、防之辛甘气 
猛。助柴胡以升散阳气。使邪离于阴。而寒自已。里邪已盛。而兼燥金之气者。则发热亦甚。证必口渴恶热。 
亦必臣以知母、石膏之苦甘性寒。助黄芩引阴气下降。使邪离于阳。而热自已。佐以猪苓之淡渗。分离阴。阳 
不得交并。使以白蔻之开达气机。甘草之缓和诸药。而为和解表里之重剂。亦为调剂阴阳、善止寒热之良方 
也。善用者往往一剂而瘳。 
【廉勘】此王肯堂得意之方。俞氏加减而善用之。以奏殊功。全凭辨证精确。若率尔引用。适中王孟英柴、 
葛、羌、防。随手乱投之诮矣。学人审慎之。 
柴胡达原饮 和解三焦法 俞氏经验方 
柴胡(钱半) 生枳壳(钱半) 川朴(钱半) 青皮(钱半) 炙草(七分) 黄芩(钱半) 苦 
桔梗(一钱) 草果(六分) 槟榔(二钱) 荷叶梗(五寸) 
【秀按】《内经》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焦之 
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凡外邪每由膜原入内。内邪每由膜原达外。此吴又可治疫邪初 
犯膜原。所以有达原饮之作也。今俞氏以柴芩为君者。以柴胡疏达膜原之气机。黄芩苦泄膜原之郁火也。臣以 
枳、桔开上。朴、果疏中。青、槟达下。以开达三焦之气机。使膜原伏邪。从三焦而外达肌腠也。佐以荷梗透 
之。使以甘草和之。虽云达原。实为和解三焦之良方。较之吴氏原方。奏功尤捷。然必湿重于热。阻滞膜原。 
始为适宜。若湿已开。热已透。相火炽盛。再投此剂。反助相火愈炽。适劫胆汁而烁肝阴。酿成火旺生风。痉 
厥兼臻之变矣。用此方者其审慎之。 
蒿芩清胆汤 和解胆经法 俞氏经验方 
青蒿脑(钱半至二钱) 淡竹茹(三钱) 仙半夏(钱半) 赤茯苓(三钱) 青子芩(钱半至三钱) 生 
枳壳(钱半) 陈广皮(钱半) 碧玉散(包三钱) 
【秀按】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 
遏热郁。则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故以蒿、芩、竹茹为君。以清泄胆火。胆火炽。必犯胃而液郁 
为痰。故臣以枳壳、二陈。和胃化痰。然必下焦之气机通畅。斯胆中之相火清和。故又佐以碧玉。引相火下 
泄。使以赤苓。俾湿热下出。均从膀胱而去。此为和解胆经之良方。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投无不效。 
【廉勘】青蒿脑清芬透络。从少阳胆经领邪外出。虽较疏达腠理之柴胡力缓。而辟秽宣络之功。比柴胡为尤 
胜。故近世喜用青蒿而畏柴胡也。 
柴胡桂姜汤 和解偏重温通法 俞氏经验方 载《金匮要略》 
柴胡(二钱至三钱) 川桂枝(钱半) 干姜(钱半) 清炙草(一钱) 花粉(三钱至四钱) 生牡 
蛎(二钱) 黄芩(一钱) 阴阳水(四碗分二次煎) 
【秀按】夏伤暑邪。深伏阴分。至深秋新感冷风。重伤卫阳。发为 疟。其证寒多热少。肢冷胁痛。故当温 
和其阳。微和其阴。阳分君以柴胡。而分量独重者。以正疟不离乎少阳也。阴分君以花粉。而分量亦独重者。 
以救液为急务也。臣以桂枝、干姜。和太阳阳明之阳。即以黄芩、牡蛎。和少阳阳明之阴。佐以甘草调和阴 
阳。使以阴阳水。分其阴阳。俾得其平也。此为和解三阳。偏重温通之良方。然识见不到者。亦勿轻试。 
【廉勘】阴阳水有三。一新汲水与百沸汤和匀。二河水与井水合用。三井泉水与天雨水同煎。拙见主天雨 
水。与煎沸清泉水和匀。尤见妙用之深意。故阴阳水一名生熟汤。良有以也。至此方《金匮要略》云。初服微烦。 
复服汗出即愈。前清王晋三曰。和得其当。一剂如神。然以予所验。惟营阴充足。内伏暑湿之邪。本不甚重。 
而重感风寒表邪者。始易见功。但服一剂。即周身津津汗出而解。此亦惟藜藿体相宜。若膏粱体切勿轻用。 
柴平汤 和解偏重温燥法 俞氏经验方 
川柴胡(一钱) 姜半夏(钱半) 川朴(二钱) 清炙草(五分) 炒黄芩(一钱) 赤苓(三钱) 
制苍术(一钱) 广橘皮(钱半) 鲜生姜(一钱) 
【秀按】凡寒热往来。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者。名曰湿疟。故以小柴胡合平胃二方加减。取其一则达膜。一 
则燥湿。为和解少阳阳明。湿重热轻之良方。仲夏初秋。最多此证。历试辄验。但疟愈即止。不可多服耳。多 
服则湿去燥来。反伤胃液。变证蜂起矣。 
新加木贼煎 和解偏重清泄法 俞氏经验方 
木贼草(钱半) 淡香豉(三钱) 冬桑叶(二钱) 制香附(二钱) 鲜葱白(三枚) 焦山栀(三钱) 
粉丹皮(二钱) 夏枯草(三钱) 清炙草(五分) 鲜荷梗(五寸) 
【秀按】木贼草味淡性温。气清质轻。色青中空。节节通灵。与柴胡之轻清疏达。不甚相远。连节用之。本 
有截疟之功。故张景岳代柴胡以平寒热。俞氏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