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 >

第23部分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第23部分

小说: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一疑问题。考总脉管由心左下房而出。直插上房。而上离二寸许。即回屈而下。变作 
一拱。拱之上。歧为三大支。左二右一。离右支寸许。复歧为二。一由颈右达脑。一由 
右肩达手。此即右手寸口脉之源也。其左二支。一由颈左达脑。一由左肩达手。此即左 
手寸口脉之源也。周身皆有动脉。寸口独分三部之理由。惟唐容川解释。语尚明通。试 
节述其说曰。脉为血脉。西医名为脉管。脉管之内。内经名营。脉管之外。皆其网膜。 
内经名腠理。为卫气往来之所。故诊脉有单论脉管者。脉管只是一条。数则均数。迟 
则均迟。细则均细。大则均大。皆是应心而动。故无三部之分。知此。则凡脉管中营分 
所主者。如小、散、芤、涩、革、弱等脉理均可识矣。亦有单论气分者。气附脉行。脉 
动而气亦应之。气升则脉浮。气降则脉沉。气盛则脉洪。气衰则脉微。皆是随气呈露 
。故有寸浮尺沉寸洪尺微之异。随气之部分。而异其强弱。所以有三部之别。知此。则 
凡脉管外气分所主者。如弦、紧、滑、濡、牢、结等脉理均可识矣。总之辨脉能知气在 
脉外。血在脉中。脉之动根于心。气之原生于肺。于仲景一切脉法。自然贯通。 

第六章·伤寒脉舌
第二节·崔真人四言脉诀
属性:脉为血府。气血之神。心机舒缩。逼令循行。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阴阳相贯。本 
乎营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循行。营壅卫败。气如橐 。血如波澜。血脉气息 
。上下循环。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脉之大会。息之 
出入。脉行六寸。一呼一吸。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 
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两尺推究。左大顺男 
。右大顺女。男左女右。各宜分主。关前一分。十二经注。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 
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男女脉同。惟尺则异。脉有七诊。曰浮中沉。 
上下左右。消息求寻。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寸候关上。关后膈 
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踝。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浮主心肺。沉 
主肾肝。脾胃中洲。浮沉之间。专主中气。脉宜和缓。命门元阳。右尺同断。春弦夏洪 
。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四时 
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秀按】此总括《内》《难》二经脉理诊法之精义。句句名言。字字金玉。学人当 
熟读之。 
【荣斋按】本节开首“脉为血府”四字,是内经原文。帮助了脉之所以搏动,搏动 
之所以有差别,皆本于血行,也皆本于心脏的舒缩,这就是所谓血行循环。至于脉搏的 
迟数,关系着血行的快慢;脉搏的软硬,关系着心脏的弛张;脉搏的顿挫,关系着心脏 
瓣膜的启闭。不过,这里有一个先决问题∶就是血为什么能够行?心脏为什么能够舒缩 
?我体会出主要是在乎“气”;气与血是不能分家的,所以下文说∶“气如橐 ,血如 
波澜。”也帮助了“气”与“血”是脉搏的主要动力。下文讲到“七诊”“九候”∶我 
认为“七诊”只浮、沉两诊可靠,中、上、下、左、右这五诊都无着落。至于九候, 
也难肯定;因血管决不能分作三层,血液在脉管中间,其量常超过血管的客积,所以轻 
按重按,可能候脉搏的虚实,中按则无标准可得了。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 
平和之则。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症。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 
明。浮沉当别。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 
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之浮。则为 
表症。沉里迟阴。数则阳盛。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泠。数热何疑。浮数表热。 
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症参别。脉理浩 
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 
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濡。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 
伏。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 而强。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 
蛛丝然。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 于迟。缓不及四。三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 
。脉已无气。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迟细为涩。往来极难。促则 
来数。一止即还。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 
疾八极。九至为脱。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有力为紧。弹如转 
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长则气治。过 
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秀按】此总括各脉常象之精义。 
【廉勘】前哲王燕昌曰。临证先问病因。因、乃病之由来也。问明病因。然后切脉问 
证。望其形体之强弱。容色之枯润。闻其声音之巨细。呼吸之缓急。则是据其病因。参 
合望闻问切四法。虽一脉有 侗。或反形。或闭伏。而病情已得于四法中矣。指下之疑 
自释也。否则脉仅二三十象。病乃千变无穷。一脉不仅属一病一症。而一病一症。亦不 
仅见于一脉。故临诊先据见症。最有把握。如九窍者。脏腑之门户也。必先据九窍所见 
之症。与脉核对。自胸至头有症。脉必见象于寸。脐上两手两胁有症。脉必见象于关。 
少腹两腿二便有症。脉必见象于尺。此其大要也。总之凡诊诸脉。均合四诊以施治。 
乃不致率尔操觚。如谓不须望闻问。但一诊脉。即 
能悉其病状。抉其病隐。明其病源。达其病变。乃术士欺人语耳。 
又曰。每临一症。六脉皆动。须先明其何部之脉无病。然后一一比较。乃知其何经 
有病。如诊外感时病。执定浮沉以辨其寸关尺。盖初感由于经络。病在表。轻者寸浮盛 
。重者关尺亦浮盛。迨传入里生内热。则沉部盛矣。病在上则见于寸。病在中则见于关 
。病在下则见于尺。又诊内伤杂症。执定寸关尺以辨其浮沉。盖初病即分脏腑。其脉各 
见于本位。病在腑则本部浮。病在脏则本部沉。迨日久有腑病而连引脏者。有脏病而伤 
及腑者。有数经兼病者。皆按部而察其浮沉。凡数经兼病。须治其紧要者为主。盖有当 
前之症候形色。与致病之原因。核对于所诊脉象。要归一路。则得其主脑而治之。其余 
连类相及。与旧有之病。或可兼治缓治。尤必问其本脉。庶诊时之脉。乃能有准。总之 
脉之作用。不过揣测心力之强弱。肺气之盛衰。以定其病之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已。 
于望闻问三者。已得其病之真相。然后与脉核对互勘耳。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症。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 
无力血弱。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 
。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浮细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食。浮滑痰热。沉脉 
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 
积。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 
力为疮。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涩脉少血。或中寒湿。反胃结肠 
。自汗厥逆。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浮弦支饮。沉弦悬痛。阳弦 
头痛。阴弦腹痛。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长脉气平。短脉气病。 
细则血少。大则病进。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洪脉为热。其阴则 
虚。细脉为湿。其 
血则虚。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 
。阴虚发热。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 
与惊。崩中失血。虚寒相搏。其名为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阳盛则促。肺痈阳毒。 
阴盛则结。疝瘕积郁。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秀按】此为各脉主病之大要。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 
迟中气。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 
浮紧无汗。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 
小。症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 
病见阳。虽困无害。上不至关。阴气已绝。下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 
。散脉无根。形损难医。饮食内伤。气口急滑。劳倦内伤。右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 
脉沉。沉极则伏。涩弱久深。六郁多沉。滑痰紧食。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 
弦主留饮。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食伤短疾。湿留濡细。疟脉自 
弦。数弦者热。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 
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厥逆迟微。是则可怕 
。咳嗽多浮。聚肺关胃。沉紧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沉涩肢寒。散脉 
逆症。病热有火。洪数可医。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 
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土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缓小可 
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沉小涩微。反成其害。遗精白浊。微涩而弱。火 
盛阴虚。芤濡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 
。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阳 
数而实。阴迟而涩。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痛脉宜虚。实急者恶 
。浮阳沉阴。滑痰数热。喉痹之脉。数热迟寒。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 
火有痰。左涩死血。右大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弦软 
。血虚微涩。肾厥弦坚。真痛短涩。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从吉。浮大延久。疝气 
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 
弦滑痰饮。濡细肾着。大乃肾虚。沉实闪肭。香港脚有四。迟寒数热。浮滑者风。濡细者湿。 
痿病肺虚。脉多微缓。或涩或紧。或细或濡。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 
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涩微属虚。切忌发渴。脉得诸沉。责其有水。浮气与风。 
沉石在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浮大出厄。虚小可惊。胀满脉弦。脾受肝克。湿热数 
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大可治。虚小危极。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 
强者生。沉细者死。中恶腹胀。紧细者生。脉若浮大。邪气已深。痈疽浮数。恶寒发热 
。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若痛者伤。不数不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 
洪大。已溃痈疽。洪大可怕。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 
脉宜短涩。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 
紧。未脓当下。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秀按】此为脉症宜忌之大要。 
【廉勘】昔赵晴初老友曰。是病应得是脉者为顺。不应得是脉者为逆。此余三十 
余年阅历。为诊脉辨症之要诀。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 
娠可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 
。男腹如釜。关或滑大。代促无妨。舌青脉伏。其胎必伤。尺滑带数。胎气 
过强。沉迟而涩。其胎防僵。六七月后。脉喜实长。八月弦实。沉细不祥。神门微紧。 
胎必防伤。大劳惊仆。胎血难藏。沉细短涩。终多凶殃。足月脉乱。反是吉象。临产六 
至。脉号离经。沉细急数。胎已下临。浮大难产。急于色征。面舌唇色。忌黑与青。面赤 
舌青。子死母活。面青舌赤。母死子活。面舌俱青。口喷热秽。若胎在腹。子母俱殒。 
新产之脉。缓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