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 >

第15部分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第15部分

小说: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亏。脉弦苔腻者。始为相宜。呃逆甚者。加公丁香九支。柿蒂三十个。辛通苦涩以止呃。痞胀甚者。加真川朴 
钱半。槟榔汁两匙(冲)。辛开重降以宽胀。因于食滞者。加莱菔子钱半拌炒春砂仁八分。消食和气以导滞。 
因于便秘者。加苏子钱半拌捣郁李净仁四钱。辛滑流气以通便。 
连茹绛复汤 清通肝络法 俞氏经验从仲景方加味 
小川连(四分醋炒) 真新绛(钱半) 玫瑰瓣(三朵拌炒) 丝瓜络(三钱) 淡竹茹(三钱) 旋复花( 
三钱包煎) 青葱管(三寸) 广郁金汁(四匙冲) 
【秀按】肝病初虽在气。久必入络。症多筋脉拘孪。胸胁串疼。脉弦而涩者。皆由肝络血郁不舒也。络郁则 
化火而横窜。故以连茹绛复。清通肝络为君。臣以玫瓣拌炒瓜络。辛香酸泄以活络。佐以郁金活血疏郁。使以 
葱管宣气通络。此为清通肝络。行血止疼之良方。火盛痛甚者。加蜜炙延胡钱半。醋炒川楝子钱半。酸苦泄 
肝。以清火而止疼。瘀结痛剧者。加光桃仁二十粒。杜红花八分。紫金片三分(开水烊冲)。肠燥便秘者。加元 
明粉三钱。净白蜜一两。煎汤代水。甘咸润燥以通便。血枯液结者。加鲜生地六钱。归身二钱。原麦冬三钱。 
南沙参三钱。甘润增液以滋血。 
龙胆泻肝汤 凉泻肝火法 俞氏经验 载《和剂局方》 
龙胆草(一钱) 生山栀(三钱) 鲜生地(五钱) 川柴胡(五分) 青子芩(二钱) 细木通 
(八分) 生甘梢(八分) 归须(一钱) 车前子(二钱炒) 泽泻(钱半) 
【秀按】肝为风木之脏。内寄胆府相火。凡肝气有余。发生胆火者。症多口苦胁痛。耳聋耳肿。阴湿阴痒。 
溺血赤淋。甚则筋痿阴痛。故以胆、通、栀、芩、纯苦泻肝为君。然火旺者阴必虚。故又臣以鲜地、生甘。甘 
凉润燥。救肝阴以缓肝急。妙在佐以柴胡轻清疏气。归须辛润舒络。使以泽泻、车前、咸润达下。引肝胆实火 
从小便而去。此为凉肝泻火。导赤救阴之良方。然惟肝胆实火炽盛。阴液未涸。脉弦数。舌紫赤苔黄腻者。始 
为恰合。 
羚角钩藤汤 凉熄肝风法 俞氏经验方 
羚角片(钱半先煎) 霜桑叶(二钱) 京川贝(四钱去心) 鲜生地(五钱) 双钩藤(三钱后入) 滁菊 
花(三钱) 茯神木(三钱) 生白芍(三钱) 生甘草(八分) 淡竹茹(五钱鲜刮与羚角先煎代水) 
【秀按】肝藏血而主筋。凡肝风上翔。症必头晕胀痛。耳鸣心悸。手足躁扰。甚则螈 。狂乱痉厥。与夫孕 
妇子痫。产后惊风。病皆危险。故以羚、藤、桑、菊、熄风定痉为君。臣以川贝善治风痉。茯神木专平肝风。 
但火旺生风。风助火势。最易劫伤血液。尤必佐以芍、甘、鲜、地、酸甘化阴。滋血液以缓肝急。使以竹茹。 
不过以竹之脉络通人之脉络耳。此为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之良方。然惟便通者。但用甘咸静镇。酸泄清通。始 
能奏效。若便闭者。必须犀连承气。急泻肝火以熄风。庶可救危于俄顷。 
连梅安蛔汤 清肝安蛔法 俞氏经验方 
胡连(一钱) 炒川椒(十粒) 白雷丸(三钱) 乌梅肉(两朵) 生川柏(八分) 尖槟榔(二枚磨汁冲) 
【秀按】肝火入胃。胃热如沸。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甚则蛔动不安。脘痛烦躁。昏乱欲死者。此为蛔厥。 
故以连、柏、椒、梅之苦辛酸法。泻肝救胃为君。佐以雷丸、槟榔专治蛔厥。使蛔静伏而不敢蠕动。或竟使蛔 
从大便泻出。此为清肝安蛔。止痛定厥之良方。 
芩连二陈汤 清肝和胃法 俞氏经验方 
青子芩(二钱) 仙半夏(钱半) 淡竹茹(二钱) 赤茯苓(三钱) 小川连(八分) 新会皮(钱半) 
小枳实(钱半) 碧玉散(三钱包煎) 生姜汁(二滴) 淡竹沥(两瓢和匀同冲) 
【秀按】肝阳犯胃。症多火动痰升。或吐粘涎。或呕酸汁。或吐苦水。或饥不欲食。食即胃满不舒。甚则胀 
痛。或嘈杂心烦。故以芩、连、橘、半、苦降辛通。调和肝胃为君。臣以竹茹、枳实、通络降气。佐以赤苓、 
碧玉。使胃中积聚之浊饮。从小便而泄。使以姜、沥二汁。辛润涤痰。以复其条畅之性。此为清肝和胃。蠲痰 
泄饮之良方。 
加味白头翁汤 清肝坚肠法 俞氏经验方 
白头翁(三钱) 生川柏(五分) 青子芩(二钱) 鲜贯仲(五钱) 小川连(八分醋炒) 北秦皮( 
八分醋炒) 生白芍(三钱) 鲜茉莉花(十朵冲) 
【秀按】厥阴热痢。赤痢居多。虽属小肠。而内关肝脏。故以仲景白头翁汤。疏肝达郁。纯苦坚肠为君。臣 
以芩、芍、酸苦泄肝。佐以鲜贯仲洗涤肠中垢腻。使从大便而泄。乃痢者利也之意。使以茉莉清芬疏气。助白 
头翁轻清升达之力。此为清肝坚肠。泄热止痢之良方。 
香连治中汤 清肝健脾法 俞氏经验方 
广木香(八分) 潞党参(二钱米炒) 黑炮姜(三分) 炒广皮(一钱) 小川连(六分醋炒) 生冬术( 
钱半) 清炙草(五分) 小青皮(六分) 
【秀按】内经谓肝与大肠通。凡大便飧泄。肠鸣腹痛。欲泄而不得畅泄。即泄亦里急气坠。脉左弦右弱者。 
虽多由肝气下逼而致。然脾阳每因泄而衰。故以香、连、调气浓肠为君。即臣以参、术、姜、甘、温运脾阳。 
佐以广皮调气和中。使以青皮泄肝宽肠。此为清肝健脾。和中止泻之良方。 
龟柏地黄汤 清肝益肾法 俞氏经验方 
生龟板(四钱杵) 生白芍(三钱) 砂仁(三分拌捣大熟地,五钱) 生川柏(六分醋炒) 粉丹皮(钱半) 
萸肉(一钱) 淮山药(三钱杵) 辰伏神(三钱) 青盐陈皮(八分) 
【秀按】肝阳有余者。必须介类以潜之。酸苦以泄之。故以龟板、醋柏。介潜酸泄为君。阳盛者阴必亏。肝 
阴不足者。必得肾水以滋之。辛凉以疏之。故臣以熟地、萸肉、酸甘化阴。丹、芍、辛润疏肝。一则滋其络血 
之枯。则阳亢者渐伏。一则遂其条畅之性。则络郁者亦舒。但肝强者脾必弱。肾亏者心多虚。故又佐以山药培 
补脾阴。茯神交心肾。使以青盐陈皮咸降辛润。疏畅胃气以运药。此为清肝益肾。潜阳育阴之良方。此惟胃 
气尚强。能运药力者。始为相宜。若胃气已弱者。必先养胃健中。复其胃气为首要。此方亦勿轻投。 
桑丹泻白汤 清肝保肺法 俞氏经验方 
霜桑叶(三钱) 生桑皮(四钱) 淡竹茹(二钱) 清炙草(六分) 粉丹皮(钱半醋炒) 地骨皮(五钱) 
川贝母(三钱去心) 生粳米(三钱) 金橘 (一枚切碎) 大蜜枣(一枚对劈) 
【秀按】肝火烁肺。咳则胁痛。不能转侧。甚则咳血。或痰中夹有血丝血珠。最易酿成肺痨。名曰木扣金 
鸣。故以桑、丹、辛凉泄肝为君。臣以桑皮、地骨。泻肺中之伏火。竹茹、川贝。涤肺中之粘痰。佐以炙草、 
粳米。温润甘淡。缓肝急以和胃气。使以橘、枣、微辛甘润。畅肺气以养肺液、此为清肝保肺。蠲痰调中之良 
方。然惟火郁生热。液郁为痰。因而治节不行。上壅为咳喘肿满者。始为相宜。若由风寒而致者切忌。误服多成痨嗽。 
新加玉女煎 清肝镇冲法 俞氏经验方 从景岳方加味 
生石膏(六钱研) 紫石英(四钱研) 淮牛膝(钱半) 大熟地(六钱切丝) 灵磁石(四钱研) 东白薇 
(四钱) 石决明(五钱杵) 原麦冬(三钱朱染) 知母(二钱秋石一分化水炒) 青盐陈皮(一钱) 
先用熟地丝泡取清汤。先煎三石。百余沸。代水煎药。 
【秀按】冲为血室。上属阳明胃府。下隶厥阴肝脏。平人则胃府化汁变血。从肝络下输冲脉。若肝挟胆火化 
风上翔。则冲气上而冲心。心中痛热。甚则为气咳。为呃逆。为晕厥。故名冲咳冲呃冲厥。多是冲阳从中直 
上。成此亢逆之各证。故以三石、白薇、镇逆纳冲为君。臣以牛膝、决明、降逆气而潜肝阳。麦冬、熟地、养 
胃液以滋肾阴。佐以秋石水炒知母咸苦达下,使以青盐陈皮辛润疏中。此为清肝镇冲。育阴潜阳之良方。 
滋任益阴煎 清肝滋任法 俞氏经验 从补阴丸封髓丹配合 
炙龟板(四钱杵) 春砂仁(三分拌捣) 大熟地(四钱) 猪脊髓(一条洗切) 生川柏(六分蜜 
炙) 白知母(二钱盐水炒) 炙甘草(六分) 白果(十粒盐炒) 
【秀按】任隶于肾。主精室。亦主胞胎。凡肝阳下逼任脉。男子遗精。妇女带多。以及胎漏小产等症。虽多 
属任阴不固。实由于冲阳不潜。故以龟板滋潜肝阳。熟地滋养任阴为君。臣以知、柏、直清肝肾。治冲任之源 
以封髓。佐以脊髓、炙草、填髓和中。使以白果敛精止带。此为清肝滋任。封固精髓之良方。 
新加白虎汤 清肝胃辛凉心肺法 俞氏经验 从仲景方加减 
苏薄荷(五分拌研生石膏,八钱) 鲜荷叶(一角包) 陈仓米(三钱) 白知母(四钱) 益元散(三钱 
包煎) 鲜竹叶(三十片) 嫩桑枝(二尺切寸) 
先用活水芦笋(二两) 灯心(五分同石膏粉先煎代水) 
【秀按】胃为十二经之海。邪热传入胃经。外而肌腠。内而肝胆。上则心肺。下则小肠膀胱。无不受其蒸 
灼。是以热汗烦渴。皮肤隐隐见疹。溺短赤热。甚则咳血昏狂。但尚为散漫之浮热。未曾结实。邪既离表。不 
可再汗。邪未入腑。不可早下。故以白虎汤法辛凉泄热。甘寒救液为君。外清肌腠。内清腑脏。臣以芦笋化燥 
金之气。透疹 而外泄。益元通燥金之郁。利小便而下泄。佐以竹叶、桑枝、通气泄热。使以荷叶、陈米、清 
热和胃。妙在石膏配薄荷拌研。既有分解热郁之功。又无凉遏冰伏之弊。较长沙原方尤为灵活。此为辛凉甘 
寒。清解表里三焦之良方。如疹 不得速透者。加蝉衣九只。皂角刺四分。有 者。加鲜西河柳叶三钱。(廉 
勘∶西河柳清轻走络。性虽温发。加入清凉剂中。不厌其温。只见其发。勿拘执鞠通之说可也。)大青叶四钱。 
昏狂甚重者。加《局方》紫雪五分。药汤调服。口澡渴甚者。加花粉三钱。悉尼汁一杯冲。西瓜汁尤良。有痰甚粘 
者。加淡竹沥一钟。生姜汁一滴和匀同冲。血溢者。加鲜刮淡竹茹四钱。鲜茅根八钱去皮。清童便一杯冲。 
【荣斋按】程钟龄说∶“清者,清其热也。脏腑有热,则清之。《经》云∶‘热者寒之’是已。然有当清 
不清误人者?有不当清而清误人者,有当清而清之不分内伤外感以误人者,有当清而清之不量其人、不量其症以误人 
者,是不可不察也。夫六淫之邪,除中寒寒湿外,皆不免于病热;热气薰蒸,或见于口舌唇齿之间,或见于口 
渴便溺之际,灼知其热而不清,则斑黄狂乱,厥逆吐衄,诸症丛生,不一而足,此当清不清之误也。然又有不 
当清而清者何也?有如劳力辛苦之人,中气大虚,发热倦怠,心烦溺赤,名曰虚火,盖春生之令不行,无阳以 
护其荣卫,与外感热症,相隔霄壤;又有阴虚劳瘵之症,日晡潮热,及产后血虚,发热烦躁,症象白虎,误服 
白虎者难救;更有命门火衰,浮阳上泛,有似于火者,又有阴盛格阳假热之症,其人面赤狂躁,欲坐卧泥水之 
中,数日不大便,或舌黑而润,或脉反洪大,峥峥然鼓击于指下,按之豁然而空者,或口渴,欲得冷冻饮料而不能 
下,或因下元虚冷,频饮热汤以自救,世俗不识,误投凉药,下咽即危矣,此不当清而清之误也。然又有清之 
而不分内伤外感者何也?盖风寒闭火,则散而清之,《经》云∶‘火郁发之’是也;暑热伤气,刚补而清之,东垣清 
暑益气汤是也;湿热之火,则或散或渗或下而清之,开鬼门,洁净府,除陈 是也;燥热之火,则润而清之, 
通大便也;伤食积热,则消而清之,食去火自平也;惟夫伤寒传入胃腑,热势如蒸,自汗口渴,饮冷而能消水 
者。藉非白虎汤之类。鲜克有济也,更有阳盛拒阴之症,清药不入,到口随吐,则以姜汁些少为引,或姜制黄 
连,反佐以取之,所谓寒因热用是也,此外感实火之清法也。若夫七情气结,喜怒忧思悲恐惊,互相感触,火 
从内发,丹溪治以越鞠丸,开火郁也;立斋主以逍遥散,调肝气也;至若真阴不足而火上炎者,壮水之主以镇 
阳光,真阳不足而火上炎者,引火归原以导龙入海,此内伤虚火之治法也。盖外感之火,以清为清,内伤之 
火,以补为清也。然又有清之而不量其人者何也?夫以壮实之人,而患实热之病,清之稍重,尚为无碍,若本 
体素虚,脏腑本寒,饮食素少,肠胃虚滑,或产后病后,房室之后,即有热症,亦宜少少用之,宁可不足,不 
使有余,或余热未清,即以轻药代之,庶几病去人安;倘清剂过多,则疗热未已,而寒生矣!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