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 >

第13部分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第13部分

小说: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理中焦。臣以楂曲、消滞。佐以砂仁运气。使以甘草。缓其燥烈之性。此为温中导滞。平胃快脾之良方。 
苓术二陈煎 温中利湿法 俞氏经验方载景岳《新方八阵》 
带皮苓(四钱) 淡干姜(五分炒黄) 广皮(二钱) 泽泻(钱半) 生晒术(一钱) 姜半夏(三 
钱) 猪苓(钱半) 清炙草(五分) 
【秀按】脾气虚寒者。最易停湿。往往腹泻溺少。脉缓舌白。肢懈神倦。胃钝气滞。故君以苓、术、姜、 
半。温中化湿。臣以二苓、泽泻。化气利溺。佐以橘皮疏滞。使以甘草和药。此为温脾健胃。运气利湿之良方。 
大橘皮汤 温化湿热法 俞氏经验方 
广陈皮(三钱) 赤苓(三钱) 飞滑石(四钱) 槟榔汁(四匙冲) 杜苍术(一钱) 猪苓(二钱) 泽泻(钱半) 官桂(三分) 
【秀按】湿温初起。如湿重热轻。或湿遏热伏。必先用辛淡温化。始能湿开热透。故以橘、术、温中燥湿为 
君。臣以二苓、滑泽。化气利溺。佐以槟榔导下。官桂为诸药通使。合而为温通中气。导湿下行之良方。 
桂枝橘皮汤 温调营卫法 俞氏经验方 
桂枝尖(一钱蜜炙) 生白芍(钱半) 鲜生姜(一钱) 广陈皮(钱半炒) 清炙草(六分) 大红 
枣(二枚去核) 
【秀按】桂枝汤。本为太阳经中风而设。臣以广皮和中。以疏草、枣之甘滞。而白芍分量。又重于桂枝。故 
为脾受寒湿。调和营卫之良方。 
香砂理中汤 温健脾阳法 俞氏经验方 
广木香(一钱) 东洋参(钱半) 炒川姜(一钱) 春砂仁(一钱) 生晒术(二钱炒) 清炙草(八分) 
【秀按】脾为阴脏。宜温宜健。如夏月饮冷过多。寒湿内留。上吐下泻。肢冷脉微。脾阳惫甚。中气不支 
者。则以理中汤为正治。故君以参、术、草守补中气。即臣以干姜温健中阳。此佐以香、砂者。取其芳香悦 
脾。俾脾阳勃发也。合而为提补温运。暖培中阳之良方。 
理阴煎 温理脾阴法 俞氏经验方 载景岳《新方八阵》 
直熟地(四钱用砂仁四分拌捣) 归身(二钱) 干姜(六分炒黄) 清炙草(一钱) 
【秀按】上焦属阳。下焦属阴。而中焦则为阴阳交会之枢。脾阳虚而胃阴尚可支持者。治以香砂理中汤。 
固已。若脾阴亏而胃阳尚能支持者。当君以归地甘润和阴。佐以姜、草辛甘和阳。故景岳谓为理中汤之变方。 
与黑地黄丸药异法同。此为滋补脾阴。温运胃阳之良方。 
香砂二陈汤 温运胃阳法 俞氏经验方 
白檀香(五分) 姜半夏(三钱) 浙茯苓(三钱) 春砂仁(八分杵) 炒广皮(二钱) 清炙草(五分) 
【秀按】胃有停饮。或伤冷食。每致胸痞脘痛。呕吐黄水。俗皆知为肝气痛。实则胃脘痛也。妇女最多。男 
子亦有。皆由多吃瓜果或冷酒冷菜等而成。感寒感热。俱能触发。故以二陈温和胃阳为君。臣以茯苓化气蠲 
饮。佐以香砂运气止痛。使以甘草和药。此为温运胃阳。消除积饮之良方。痛甚者。加白蔻末二分拌捣瓦楞子 
四钱。呕甚者。加控涎丹八分(包煎)速除其饮。 
胃苓汤 温利胃湿法 俞氏经验方 载景岳《古方八阵》 
杜苍术(钱半) 炒广皮(钱半) 生晒术(钱半) 泽泻(钱半) 薄川朴(二钱) 带皮苓(四钱) 
猪苓(钱半) 官桂(四分) 
【秀按】夏令恣食瓜果。寒湿内蕴。每致上吐下泻。肢冷脉伏。由胃阳为寒水所侵。累及脾阳。不得健运。 
故以二术、橘、朴为君。温胃健脾。臣以二苓、泽泻。导水下行。利小便以实大便。佐以官桂暖气散寒。为诸 
药通使。此为温通胃阳。辛淡渗湿之良方。呕甚者。加姜半夏三钱。生姜汁一匙分冲。腹痛甚者。加紫金片三 
分(烊冲)。足筋拘挛者。加酒炒木瓜钱半。络石藤三钱。 
白术和中汤 温和脾胃法 俞氏经验方 
生晒术(钱半) 新会皮(钱半炒) 焦六曲(三钱) 佛手花(五分) 浙茯苓(四钱) 春砂仁(一 
钱杵) 五谷虫(三钱漂净) 陈仓米(三钱荷叶包) 
【秀按】脾胃主中气。过服消克。则中气虚。气虚则滞。滞则中满。甚或成臌。多由湿聚为满。气壅为胀。 
中空无物。按之不坚。亦不痛。或时胀时减。病名气虚中满。湿证夹食。中期最多此证。用药最难。纯补则胀 
满愈甚。分消则中气愈虚。故以苓、术、培中化湿为君。臣以陈皮、砂仁运中。神曲、谷虫导滞。佐以佛手花 
疏气宽胀。使以荷叶包陈仓米。升清气以和胃。补而不滞。疏而不削。此为温和脾胃。条畅气机之良方。若寒 
气盛。加炒干姜八分、淡吴萸五分、紫 桂三分。若湿热盛。加川连六分、川朴一钱。兼大便闭结者。吞服枳 
实导滞丸三钱。以胀满多挟宿滞也。下后。随用此汤渐磨而化之。若兼络瘀。加新绛钱半。旋复花三钱(包 
煎)。青葱管五寸(冲)。 
加味小建中汤 温和肝脾法 俞氏经验方载《医门法律》 
生白芍(三钱) 饴糖(三钱) 鲜生姜(八分蜜煨) 广橘白络(各一钱炒) 川桂枝(一钱蜜炙) 
清炙草(八分) 大红枣(二枚去核) 春砂仁(六分分冲) 
【秀按】脾主中气而统血。贯注四旁。输运上下。为胃行其津液。而主一身之营阴卫阳者也。故中气立。则 
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阴阳相循。而不极于偏。如过服香燥。耗气劫阴。则营卫不和。症多寒热类疟。四肢 
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里急腹痛。肝乘脾之证见焉。故以芍、草、饴糖为君。酸得甘助而生阴。以缓肝 
之急。臣以桂枝、姜、枣。甘与辛合而生阳。以健脾之气。而不加参、术扶气者。恐助肝气之横逆也。故但曰 
小建中。俞氏仿喻西昌法。佐以橘白、橘络。使以砂仁者。深虑甘药太过。令人气滞中满耳。此为温和肝脾。 
调剂营卫之良法。 
神香圣术煎 热通脾肾法 俞氏经验方载景岳《新方八阵》 
冬白术(五钱炒香) 紫 桂(一钱) 公丁香(二分) 川姜(二钱炒黄) 广陈皮(一钱 
炒) 白蔻仁(六分) 
【秀按】恣食生冷油腻。及过用克伐。或寒中太阴。致伤脾阳以及肾阳者。症必上吐下泻。胸膈痞满。胁肋 
胀痛。气怯神倦。甚至眶陷脶瘪。四肢厥冷。脉微似伏。证极危笃。故以白术、干姜为君。暖培脾阳。即臣以 
肉桂温肾。佐以陈皮和中。妙在使以丁、蔻。兴发气机。以速姜、桂通阳之烈性。此为热通脾肾。寒湿霍乱之主方。 
【廉勘】此方治直中阴寒。吐泻腹痛。脘满肢冷。俗名瘪脶痧证。一剂知。二剂已。曾用有验。不得因其虚 
痞虚胀。而畏重用白术也。呕甚者。加生姜汁一瓢冲。筋吊者。加酒炒木瓜二钱。络石藤五钱。但必辨其舌苔 
白滑。或黑润胖大。小便清白。大便有生菜汁腥气。始可用此方急救。 
附子理中汤 热壮脾肾法 俞氏经验方 
黑附块(五钱) 别直参(三钱) 清炙草(八分) 川姜(三钱炒黄) 冬白术(三钱炒香) 生姜汁(一瓢冲) 
【秀按】猝中阴寒。口食生冷。病发而暴。忽然吐泻腹痛。手足厥逆。冷汗自出。肉 筋惕。神气倦怯。转 
头项若冰。浑身青紫而死。惟陡进纯阳之药。迅扫浊阴。以回复脾肾元阳。乃得功收再造。故以附、姜、辛 
热追阳为君。即臣以参、术、培中益气。佐以炙草和药。使以姜汁。去阴浊而通胃阳。妙在干姜温太阴之阴。 
即以生姜宣阳明之阳。使参、术、姜、附、收功愈速。此为热壮脾肾。急救回阳之要方。 
【廉勘】脾主统血。非寒中太阴。其血必凝。王清任《医林改错》中。于方内加桃仁、红花。余遵其法。加光桃 
仁九粒。杜红花八分,又灸中脘丹田。治之多效。惟汗出如油。气喘不休者。亦不及救。 
【荣斋按】程钟龄说∶“温者,温其中也,脏受寒侵,必须温剂;经云‘寒者热之’是已。然有当温不温误人 
者,有不当温而温以误人者,有当温而温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有当温而温之不量其人不量其症与其时以误人 
者;是不可不审也。天地杀厉之气,莫甚于伤寒,其自表而入者,初时即行温散,则病自除,若不由表入,而 
直中阴经者,名曰中寒;其症恶寒厥逆,口鼻气冷,或冷汗自出,呕吐泻利,或腹中急痛,厥逆无脉,下利 
清谷,种种寒症并见,法常温之。又或寒湿浸淫,四肢拘急,发为痛痹,亦宜温散,此当温而温者也。然又有 
不当温而温者何也?如伤寒邪热传里,口燥咽干,便闭谵语,以及斑黄狂乱,衄吐便血诸症,其不可温,固无 
论矣!若乃病热已深,厥逆渐进,舌则干枯,反不知渴,又或挟热下利,神昏气弱,或脉来涩滞反不应指,色 
似烟薰,形如槁木,近之无声,望之似脱,甚之血液衰耗,筋脉拘挛,但唇齿舌干燥而不可解者;此为真热假 
寒之候,世俗未明亢害承制之理,误投热剂,下咽即败矣。更有郁热内蓄,身不恶寒,湿热胀满,皮肤反冷, 
中暑烦心,脉虚自汗,燥气焚金,痿软无力者,皆不可温。又有阴虚,脉细数,阳乘而吐血者,亦不可温,温 
之则为逆候;此所谓不当用温而温者也。然又有当温而温之不得其法者何也?假如冬令伤寒,则温而散之;冬 
令伤风,则温而解之;寒痰壅闭,则温而开之;冷食所伤,则温而消之;至若中寒暴痛,大便反硬,温药不止 
者,则以热剂下之;时当暑月,而纳凉饮冷,暴受寒侵者,亦当温之;体虚挟寒者,温而补之;寒客中焦,理 
中汤温之;寒客下焦,四逆汤温之;又有阴盛格阳于外,温药不效者,则以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反佐以取之; 
《经》云‘热因寒用’是已。复有真虚挟寒,命门火衰者,必须补其真阳,太仆有言∶‘大寒而盛,热之不热,是 
无火也,常补其心。’此心字指命门而言。更有表里皆寒之症,始用温药,里寒顿除,表邪不散,复传经络, 
以致始为寒中,而其后转变为热中者,容或有之,藉非斟酌时宜,对症投剂,是先以温药救之者,继以温药贼 
之矣。亦有三阴直中,初无表邪,而温剂太过,遂令寒退热生,初终异辙,是不可以不谨,所谓温之贵得其法 
者此也。然又有温之不量其人者何也?夫以气虚无火之人,阳气素微,一旦客寒乘之,则温剂宜重,且多服亦 
可无伤,若其人平素火旺,不喜辛温,或曾有阴虚失血之症,不能用温者,即中新寒,温药不宜太过,病退则 
止,不必尽剂,斯为克当其人矣。若论其症,寒之重者微热不除,寒之轻者过热则亢,且温之与补,有相兼 
者,有不必相兼者,虚而且寒,则兼用之,若寒而不虚,即专以温药主之;丹溪云∶‘客寒暴痛,兼有积食 
者,可用桂附,不可遽用人参。’盖温即是补,予遵其法,先用姜桂温之,审其果虚,然后以参术补之,是以 
屡用屡验,无有差忒,此温之贵量其症也。若论其时,盛夏之月,温剂宜轻,时值隆冬,温剂宜重,然亦有时 
当盛暑,而得虚寒极重之症,曾用参附煎膏而治愈者,此舍时从症法也;譬如,霜降以后禁用白虎,然亦有阳 
明症蒸热自汗,谵语烦躁,口渴饮冷者,虽当雨雪飘摇之际,亦曾用白虎治之而安痊,但不宜太过耳!此温之 
贵量其时,而清剂可类推已。” 

第二章·六经方药
第五节·清凉剂
属性:玳瑁郁金汤 清宣包络痰火法 俞氏经验方 
生玳瑁(一钱研碎) 生山栀(三钱) 细木通(一钱) 淡竹沥(两瓢冲) 广郁金(二钱生打) 青连 
翘(二钱带心) 粉丹皮(二钱) 生姜汁(两滴冲) 鲜石菖蒲汁(两小匙冲) 紫金片(三分开水烊冲) 
先用野菰根二两。鲜卷心竹叶四十支。灯心两小帚(约重五六分)用水六碗。煎成四碗。取清汤分作二次煎药。 
【秀按】邪热内陷包络。郁蒸津液而为痰。迷漫心孔。即堵其神明出入之窍。其人即妄言妄见。疑鬼疑神。 
神识昏蒙。咯痰不爽。俗名痰蒙。故以介类通灵之玳瑁。幽香通窍之郁金为君。一则泄热解毒之功。同于犀 
角。一则达郁凉心之力。灵于黄连。臣以带心翘之辛凉。直达包络以通窍。丹皮之辛窜。善清络热以散火。引 
以山栀、木通。使上焦之郁火。屈曲下行。从下焦小便而泄。佐以姜、沥、石菖满汁。辛润流利。善涤络痰。 
使以紫金片芳香开窍。助全方诸药透灵。妙在野菰根功同芦笋。而凉利之功。捷于芦根。配入竹叶、灯心、轻 
清透络。使内陷包络之邪热。及迷漫心孔之痰火。一举而整肃之。此为开窍透络。涤痰清火之良方。服一剂或 
二剂后。如神识狂乱不安。胸闷气急。壮热烦渴。此内陷包络之邪热。欲达而不能遽达也。急用三汁宁络饮。 
徐徐灌下令尽。良久渐觉寒战。继即睡熟。汗出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