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杂病广要-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灯草一团,水煎服。气急,加沉香。肿胀,加萝卜子。胁痛面黑是气鼓,去白术,加
青皮。(《回春》)《医意商》戊己分消汤,于本方加卜子炒为末、槟榔。
x逐水诸方x 气满心腹,故旦食暮不能也,是名鼓胀。可取鸡粪作丸,熬令烟盛,以清酒一斗半沃之,承
取汁名曰鸡
醴,饮取汗,一剂不愈,至于二剂,非直独疗鼓胀,肤胀亦愈。(《太素》注)(按∶王启玄曰∶按古《本草》
鸡矢并不治鼓胀,惟大利小便,微寒,今方制法,当取用处,汤渍服之。愚谓既名以醴,则用酒盖优。《千金》
鸡粪酒,陈良甫名以鸡屎醴,足以互证。但鸡矢泻下之力颇峻,而用治鼓胀,则王注为是,不宜例以治中风而
为取汗矣。《石室秘 》曰∶鸡屎醴一升,炒黄色为末,以黄酒洒之,不可太骤,缓缓冲之,则药味尽下。此
法暗得杨氏意。今更检诸家,其方不一,有为末酒调下者,如《圣济》是也。有酒渍用者,如《鸡峰方》及《本草
纲目》引何大英是也。有并大黄、桃仁三味为末,生姜煎汤调下者,如《宣明论》是也。有炒焦研细,百沸汤
淋汁,调木香、槟榔末服者,如《正传》是也。有酒煮用者,如《医鉴》、《医方摘要》、《本草纲目》引《积
善堂经验方》牵牛酒及《医通》是也。又《本草纲目》一方及《赤水玄珠》,并川芎二味糊丸服。俱在临处之
际,就原书而择用,特《医鉴》所载最捷,仍拈于下。)鸡醴饮,刘同知传,治一切肚腹四肢肿胀,不拘鼓胀、
气胀、湿胀、水胀等(主治文,从《积善堂方》)。干鸡粪一升,锅内炒黄,以好陈酒三碗淬下,煮作一碗,
细滤去渣,令病患饮之,少顷腹中气大转动作鸣,从大便利下,于脚膝及脐上下,先作皱起,其肿渐消。后如
利未尽,再服一剂。以田螺二枚,用滚酒淖熟食之,即止,续以温粥调理愈。(《医鉴》)
圣妙散,治气鼓,利大小肠,并治胸膈气滞之疾。
甘遂(一分) 白牵牛(一分一半生一半熟) 白槟榔(一个,半个生,半个裹煨)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至半钱,陈粟米汤调下。如服补气药,不得服犯甘草有盐气药。每日只得吃淡粥,
又温热之物。一月后得食盐。(《鸡峰》)
治水蛊。
干丝瓜(去皮剪碎) 巴豆(十四粒) 陈仓米
上用丝瓜干者一捧许,去皮剪碎,与巴豆十四粒同炒,以巴豆黄为度,去巴豆,用丝瓜炒陈仓米如丝瓜之多
少,米黄色,去丝瓜,碾米为末,清水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数服愈。盖丝瓜如人之脉络然,引巴豆之
气入皮肤故也。(《群书钞方》引鲜于伯机《钩玄》)(按∶《肘后》治水蛊,用巴豆、杏仁二味。)
x疏里磨积诸方x 枳实汤,治腹胀发热,大便秘实,脉多洪数,此名热胀。(《济生》)(按∶即浓朴七
物汤。)
《广济》疗鼓胀,气急冲心硬痛,鳖甲丸方。
鳖甲(炙) 芍药 枳实(炙) 人参 槟榔(各八分) 诃黎勒 大黄(各六分) 桂心(四分)
橘皮(四分)
上九味捣筛为末,蜜和为丸,空肚以酒服,如梧子大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日二服,微利为度。(《外
台》)又《必效》青木香丸,疗一切气,腹胀满,心痛气冷,食不消。于本方去鳖甲、人参、橘皮,加青木香。
治水气,心腹鼓胀,木香丸方。
木香(半两) 槟榔(半两) 砂(三分细研) 青橘皮(二分汤浸去白瓤焙) 吴茱萸(半两汤浸七遍焙
干微炒) 巴豆(三十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
上件药捣罗为末,以酽醋一大盏,熬 砂、巴豆为膏,入末相和,丸如绿豆大,每服食前,煎青橘皮汤下五丸。
(《圣惠》)
化铁丸,治诸气蛊食蛊,腹肚肿胀,紧急如鼓,妨闷气促,不能坐卧,饮食顿减,手足干瘦,累治不效者,服之即
瘥,兼治翻胃,神验。
五灵脂(去砂石拣净者) 陈橘皮(不去白拣真者) 青橘皮(不去白拣真各一两) 陈糯米(拣净者一合省)
巴豆(去壳并心膜)
上各锉碎,用慢火先炒五灵脂香透,次下青皮,候变色,又下陈皮,亦变赤色,却下糯米、巴豆在内同炒,
唯要糯米色黄赤,取出以纸摊净地上,出火气,拣去巴豆不用,或只留三五粒在内亦得,为细末,用好酸米醋
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煎葱汤或茶汤下,妇人醋汤或艾汤下。(《卫生家宝》)
红丸子,治一切饮食不化,气满膨胀。
红丸子(二百粒,用巴豆二十粒,去壳同炒,取巴豆色变为度。)
上用橘皮汤送下,(按∶此句下脱不字)拘时。煎木香汤下,尤佳。(《朱氏》)
三棱煎丸,顺气宽中,消积滞,化痰饮,治中腕气痞,心腹坚胀,胁下紧硬,胸中痞塞,喘满短气,噫气
不通,呕吐痰逆,饮食不下,大便不调,或泄或秘。
京三棱(生细锉半斤捣为末以酒二升银石器内熬为膏) 青橘皮(去白二两) 萝卜子(微炒二两)
干漆(炒二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麸炒令黄二两) 神曲(碎炒二两) 麦 (炒三两) 砂(飞研一两)
上为末,以三棱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温米饮下,食后服。(《澹寮》)
柿灵丹,治十种蛊胀,屡验。
黑牵牛(三钱炒三钱生) 大黄(六钱) 广木香(六钱) 阿魏(瓦焙) 丁香 槟榔(各二钱四分)
香附(生用四钱)
七味共为极细末,每用柿饼七个,每个开孔,入药末三分半,仍以柿饼合口,放老米饭上蒸过,慢火瓦上焙
干,每服一饼,早午晚各嚼食一枚,能饮,烧酒送下,不能饮,白
滚汤下,数日即消,起死回生,但忌盐醋百日,永不发也。(《寿世仙丹》)
香蟾丸,治气蛊坚胀,腹膨如鼓。
沉香 木香 橘红 甘遂(各三钱) 砂仁(五钱) 槟榔(七钱)
共为末,用虾蟆,口中去肠,将药末推满其腹,以线缝口,用烧酒砂罐内煮熟,去皮骨,捣烂为丸,好酒
下一钱匕服愈,忌甘草。(《大还》)(按∶《医鉴》金蟾散,大虾蟆一个,以砂仁推入其口,使吞入腹,以满
为度,用泥罐封固,炭火 令透红,烟尽取出,候冷去泥,研末为一服,或酒或陈皮汤送下,候撤屁多,乃见
其效。是此方所本。)
x散血诸方x 人参芎归汤,治血胀。
当归 半夏(制三分) 川芎(一两) 蓬术 木香 缩砂仁 乌药 甘草(炙各半两) 人参 辣桂
五灵脂(炒各一分)
上锉散,每服三钱,姜五片,枣二枚,紫苏四叶煎,食前服。(《直指》)《医通》散血消胀汤,于本方
去人参、枣。
当归活血散。
赤芍药 生地黄 当归须(酒洗一钱) 川芎(八分) 桃仁(去皮尖炒) 红花(酒洗各一钱) 青皮(七分)
牡丹皮 玄胡索(各八分) 香附(童便浸一钱) 蓬术(炮八分) 三棱(炮七分)
水二钟。煎七分,空心服。(《统旨》)
一方,治血鼓,腹如盆胀。
三棱(煨) 莪术 干漆(炒烟尽) 牛膝(炮) 虻虫(糯米炒) 琥珀 肉桂(好者) 砂 水蛭(锻石炒
赤) 大黄(各等分)
上为末,用生地黄自然汁和米醋调匀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温酒送下,童便下亦可。(《乾坤
生意》)《寿世》名化虫丸。《保命歌括》加味抵当丸,于本方去
砂,加桃仁泥。《大还》蛭虫丸,治血蛊坚胀,腹痛不可按,于本方去牛膝、琥珀、 砂,加没药、桃仁、赤芍、
当归尾、姜黄、木香。
琥珀人参丸,治血蛊。
人参 五灵脂(各一两) 琥珀 肉桂 附子(生各五钱) 赤茯苓 川芎 沉香 穿山甲( 各三钱)
为末,浓煎苏方汁为丸,每服二钱,早暮温酒各一服。此人参与五灵脂并用,最能浚血。血蛊之的方也。
(《医通》)
x灸法x 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输,后取季胁。(《千金》)(原更有
灸法,当阅。)
一人平素嗜酒肉,遂腹胀似鼓胀,为保养,服煎汤,反而犹益胀,及卧则喘如曳锯。予灸关元、承满、脾
俞、三里,顿效。(《石山医案》)
因食滞气痛胀,余尝治一姻家子,年力正壮,素日饮酒亦多,失饥伤饱,一日偶因饭后,胁肋大痛,自服
行气化滞等药,复用吐法尽出饮食,吐后逆气上升,胁痛难止,而上壅胸膈,胀痛更甚,且加呕吐。余用行滞破
气等药,呕痛渐止,而左乳胸肋之下,结聚一块,胀实拒按,脐腹隔闭,不能下达,每于戌亥子丑之时,则胀
不可当。因其呕吐既止,已可用下,凡大黄、芒硝、棱、莪、巴豆等药,及萝卜子、朴硝、大蒜,橘叶捣罨等
法,无所不尽,毫不能效,而愈攻愈胀。因疑为脾气受伤,用补尤觉不便。汤水不入者,凡二十余日,无计可
施,窘剧待毙,只得用手揉按其处,彼云肋下一点,按着则痛连胸腹,及细为揣摸,则正在章门穴也。章门为
脾之募,为脏之会,且乳下肋间,正属虚里大络,乃胃气所出之道路,而气实通于章门。余因悟其日轻夜重,本非有
形之积,而按此连彼,则病在气分无疑也。但用汤药以治气病,本非不善,然经火则气散,而力有不及矣。乃制
神香散(按∶系丁香、白豆蔻二味)使日服三四次,兼用艾火灸章门十四壮,以逐散其结滞之胃气,不三日胀
果渐平,食乃渐进,始得保全。此其证治俱奇,诚所难测。本年春间一邻人,陡患痛胀隔食,全与此同,群医
极尽攻击,竟以致毙,是真不得其法耳,故录此以为后人之式。(《景岳》)(按∶此按妙在灸,故列于斯。)
x类证x 光禄卿吴伯玉夫人,患腹满而痛,喘急异常,大便不通,饮食不进。医者用理气利水之剂,二十
日不效。余诊之,脉大而数,右尺为甚,令人按腹,手不可近。余曰∶此大肠痈也,脉数为脓已成。用黄 、
皂刺、白芷之类,加葵根一两,煎一碗顿服之。未申痛甚,至夜半而脓血大下,昏晕不支,即与独参汤,稍安,更
与十全大补,一月而愈(此似胀而实非者)。(《必读》)
内因类
积聚
属性:即积,瘕即聚, 与癖则稍异其状,大略如是已,后世更立痞块之目,殊为无谓。至其治方,则积聚二证
鲜能区别者,要不过就消磨一途而分轻重,今之所纂亦此忘也。如妇人之病,其类不一,具列于彼门,兹仍不登
载。
x源由总说x 瘕癖结者,积聚之异名也,证状不一,原其病本大略相类,但从其所得或诊其证状以立
名尔。且 者为隐见腹内,按之形证可验也。瘕者为瘕聚,推之流移不定也。癖者僻侧在于胁肋(按∶三证详见
后)。结者沉伏结强于内(按,此亦积,不须别立名)。然有得之于食,有得之
于水,有得之于忧思,有得之于风寒,凡使血气沉滞留结而为病者,治须渐磨溃消,使气血流通,则病可愈矣。
(《圣济》)(按∶《中藏经》曰∶ 者系于气也,瘕者系于血也。)
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皆能致之,但曰积曰聚,当详辨也。盖积者积迭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由此言之,是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积;或聚或散者,本无形也,
故无形者曰聚。诸有形者,或以饮食之滞,或以脓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症块者,皆积之类,其病多在血
分,血有形而静也;诸无形者,或胀或不胀,或痛或不痛,凡随触随发,时来时往者,皆聚之类,其病多在气
分,气无形而动也。故《难经》以积为阴气,聚为阳气,其义即此。凡无形之聚,其散易;有形之积,其破难。
临此证者,但当辨其有形无形,在气在血,而治积治聚,自可得其梗概矣。(《景岳》)
x病因腑脏受邪x 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腑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腑脏之气所为也。腑者阳也,脏者
阴也。阳浮而动,阴沉而伏。积者阴气,五脏所生,始发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聚者阳气,六腑所成,
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有常处。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病源论》)
六腑属于三阳,太阳利清气,阳明泄浊气,少阳化精气,有如都会之府,主转输以为常也。夫苟六腑失常,
则邪气聚而不散,始发既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亦无常处,故在上则格,在下则胀,旁攻两胁,如有痞
块,易于转动,故非五积之比也。(《济生》)
风寒外感之邪,亦能成积。如经曰∶虚邪之中人也,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