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重生在1978 >

第213部分

重生在1978-第213部分

小说: 重生在197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个人用十几斤本省粮票在外边换了十几个馒头,一路啃着回家,现在想一想,那个时代啊,人活的多么像戏剧。

    生活三大件,户口本,粮本,粮票,这就是那个时候老百姓生活的全部了。

    那个时候之所以迁移户口特别难,粮食关系是其中最大的原因,各省都不想增加人口,像河南省当进把境内的大学都赶走了。

    全国缺粮,没粮食关系就吃不到饭,所以粮食关系的迁移涉及的事情非常复杂,办不好粮食关系落了户口也没有用,不能过去等饿死啊。

    ……

    第二天早上起来,张兴明自己弄了点早饭吃了一口,就套上大衣,拿着户口本和粮本出了门。

    街道在张兴明家原来住的平房那边,就在部队驻扎的那栋楼里,部队走了以后,街道就搬了进去,占了西楼的一楼。

    踩着没脚深的积雪,张兴明一边走一边往两边看着,他有时间没这么走走了,觉得还挺新鲜。

    “二明,嘎哈去啊?”

    张兴明站住脚扭头看过去,是杨振东,小学毕业他到南山二中念的初中,两个人已经有半年没见过了。

    “大东,我去街道领肉票,你嘎哈去?”张兴明亮了亮户口本对杨振东说。

    “你们放假没?”大东穿着家里做的棉袄,外面套着一件中山装,踩着雪穿过马路,走到张兴明跟前,说:“还想去你家找你呢,你去领票啊?你家大人呢?”

    张兴明说:“俺家搬本溪去了,就我自己在这边住,你去哪?”

    杨振东吸了一下鼻子,说:“我要去你家呢,今天放假没事,大昌和小明他们还找你玩不?去南坟上学一点意思也没有,离的太远了,没人来。”

    在上一世,杨振东可从来没找过张兴明玩,那时候张兴明除了学习好,大部分时间在班上是被欺负的对像,体格太弱了,好多男同学不爱和他一起玩,这一世转了过来,他太强了,同学对他的态度又到了另一个极端。

    张兴明伸手扳住杨振东肩膀,冬天都穿太厚了,搂不过去,说:“走,先陪我去领票,完了回来去我家,中午我做饭咱俩吃。”

    杨振东说:“你会做饭了啊?能好吃吗?那找大昌和小明他们不?”

    张兴明搂着他往前走,说:“找呗,人多热闹,你家票领了没呢?你不帮家里干活啊?”

    杨振东说:“这事我爸可从来不让我干,怕我弄丢了,我也不敢,要丢了不得挨削啊,你胆真大。”

    张兴明说:“咱们现在都长大了,应该帮家里干点啥了,小心点呗,你期末考的咋样?放假去哪玩?”

    杨振东说:“不是去我姥家就是去我奶家呗,你呢?你家搬本溪哪了呀?哪分的房子啊?”

    张兴明说:“放假我得去京城,估计得过了年才能回来,回来了还不是在本溪陪我姥她们哪,我养了几个小狗在本溪家里,还得陪它们。”

第三百八十四章 孩子是母亲的骄傲(4)() 
“你养的啥狗啊?我姥家也有狗,黑背,那狗老牛了你知道不?德国的,杠杠厉害。”大东边走边对张兴明说,男孩子一般都喜欢狗,说到就兴奋起来。

    从张兴明家到街道办这边有两公里远,这个时候整个郭堡以电影院为中线,上半部现在大部分都起了楼,下半部还是原来的老平房,一点也没变样。

    顺老澡堂子前面的斜路直接下去,绕过一个公共厕所,一直走就是二十号楼,从二十号楼往下,穿过何强家那片房子就是矿建楼了,也就是张兴明原来住的平房这里。

    远远的就看见街道门口围着一堆人在那,走近了看,原来是在排队,一群老头老太太,就没有几个年轻人,全是来领票的,虽然购物票已经渐渐失去了它原来的地位,但大部分老百姓还是非常看重的,因为可以省一点钱,有票和没票的价钱还是有点差距的。

    张兴明拉着大东排到后面,惹来几个老太太惊讶的目光。

    一个大妈问张兴明:“你家大人呢?”

    张兴明说:“在市里呢,没时间来。”

    大妈说:“户口本和粮本拿了没?”

    张兴明说:“拿了。”

    大妈点点头,说:“来,排我前头,一会长点眼神,数清楚,出门可就不认了,完了把东西揣好喽别掉了,别到处跑直接回家,把东西收好再出来玩,听见没?”

    张兴明点点头说:“听见了大妈,谢谢啊,我岁数小,排您后面就行。”

    边上另一个大妈也搭话:“加点小心,你爸妈这心真大,这把粮票整丢了可咋整?”

    “可不咋的,借都不好借。”

    “现在有议价啦,没粮票一样吃饭,就是花点钱。”

    “可吃不起,上个月买了点,你猜多少?八毛啊,整八毛,吃的起呀?”

    “可别说米,你看看现在那菜,唉呀,那是吃金子哪,那么一小把就五块钱,前两天我孙子非要吃韭菜,唉呀,不买啊就哭啊,那个伤心哪,咋整?买吧,买的我那叫一个心疼哦。”

    “可吃不起。要我说他李婶你也太惯孩子了,这么弄还了得?你家有金山也不够啊。”

    “李婶家现在能行,儿子在外面挣大钱呢,吃点青菜还不是小意思。这年头咱们吃死工资可不行喽,将将填个肚子。”

    张兴明仔细瞅了瞅,李婶正是李栓柱同志的老妈,这会儿脸上露出一点得意,不过马上就收住了,看来是忍不住想得瑟一下又抹不开面吹牛逼,这年头老百姓还没那么重的攀比心理。

    在某些时候,老年人的炫耀心理比年轻人还要重,由其是涉及到儿女的时候。

    “可不是嘛,栓柱现在可真是出息了,从小看着就机灵。现在在沈阳是吧?工资交你们不?”

    “早不在沈阳了,升了,现在在哈尔滨,我也不懂,说是管一个省,唉呀,就是累啊,这回回来我看着都瘦了,孩子自己愿意干哪,说了也不听,说是岁数小跑两年多挣点给俺们养老。”李婶压抑不住的骄傲写了一脸,嘴都合不上了。

    “哎呀呀呀,可了不得了,那工资也得涨啊,现在一月多少?都交你们哪?”

    “嗯,是涨了点,原来在沈阳一千多点,现在三千多。咋不交,敢不交我打折他腿,这孩子走的远哪,身上不能太多钱,谁知道遇上啥样人是不?万一让人哄了咋整。”李婶用手抹着嘴发牢骚一样的说着,可除了满脸的显摆实在看不出来有一点不满意。

    一群老太太一起惊呼了一声,连排在前面不太理人的都转过来仔细的瞅了瞅,这年头在厂子上班,一个全民工人一个月满打满算不到二百块工资,如果是大集体顶天一百四五,三千块钱的冲击力实在是大了点。

    李婶马上就变成了中心,一群老太太七嘴八舌的围着说话,反正就是还缺不缺人啊,俺家老小可能干了,还机灵。有没有对像啊,俺家丫头那叫水灵啊,还没处过对像呢之类的,李婶笑容满面的应付着,那满足劲就不用提了。

    ……

    等排到张兴明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二个小时了,领票这东西实在是有点慢,得一户一户对,一张一张数,你数好了她再数两遍,生怕搞错一张。从街道办事的到领票的全是老太太,四十岁算年轻的,一边点票一边还得唠点家常,这速度能快起来才怪。

    发票是有制度的,这几口人,是什么成份,几个工人,几个孩子,孩子多大,这些条件全得算进去,然后按规定分票点票,并不是一家几张那么给,有时候还带零,几张整联的,一张半联,或者单出来几张,这时候弄差一张就要打架的。

    购物票和邮票的形式差不多,一大联几十张,有的打着撕剪孔,有的干脆就是大白纸轻印刷回来盖个红章,用的时候得拿剪子绞开。

    也有例外,像大件,自行车电视啥的票就不是成联的,是像钱一样单张的,印刷的也比较精美。

    领好了布票肉票,张兴明和杨振东再往回走,还得去粮站领粮票。

    到粮站的时候就中午了,粮站有两个厅,大的一个是领票买粮油的大厅,另一个是卖豆浆油条麻花的门面,相当于米站开的早餐店,卖早餐和午餐,食品只有油条麻花和豆浆,生意相当好。

    离的老远就能闻到飘在风中的炸油条的香气,这个时代的油条和炸油条的油都是用的极好的,闻起来一点也没有呛人的油腻味,全是诱人的香气。

    大东摸了摸肚子说:“真香,他们这麻花可好吃了,前两天我爸买了,那种软麻花,不是硬的,又甜又香,上面还有芝麻呢。”

    那时候年节私人家里也会炸麻花,不过炸的是最常见的硬麻花,咬起来嘎崩脆,酥酥的。软麻花在东北不是很常见,算新鲜玩意儿,吃起来另有一种风味。

    张兴明闻着油条麻花的香气也有点馋了,看了看大东说:“要不咱俩别回去弄饭了,就在这吃得了,等晚上我再给你做菜吃,行不?”

第三百八十五章 零食和礼品(5)() 


    大东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那年头面包香肠油条麻花真心算高档小吃,平时哪里舍得让孩子天天吃,一个月尝个一次两次了不得了。

    还有蛋糕和饼干、罐头,蛋糕只有俗称的槽子糕,一块一块硬硬的,那时候算是零食里最顶级的存在了,过年的时候串门一般会拎上两盒或四盒,算比较重的礼,没有几家人真的舍得吃,别人送来了就放在那,等着再给另外的人送去,蛋糕像旅游一样在各家之间转,有时候会很巧的转回最开始的人家。

    那时候的人也没有什么保质期的概念,许多时候盒子里的蛋糕都长毛硬结了,像绿石头一样还被继续送着,没有人打开看,那时候包装都是纸盒,打开容易破损,那就没法再送了。

    也有人家会仔细小心的打开,然后拿一块两块出来给自家孩子解一下馋,然后再小心的包好扎好,继续送,大家都明白没人会吃。

    也有熊孩子会趁大人不注意悄悄打开盒子偷一块来吃,有时候赶上旅行时间较长的,里面的蛋糕太少,拿一块太明显了,就拿出来咬一小口再放回去,哈哈,收到带牙印蛋糕的家也只是会心一笑,心知肚明。

    而真正舍得吃的人,就是打开看全不能吃了也不会生气,扔了完事,大家心里都知道怎么回事。

    那时候的饼干现在根本就看不到了,拿到现代来也不会有人吃,完全就是面粉加一点点糖,口感很差。现在只有辽宁丹东一带到吉林通化一带还有不少小食品厂在做,专供朝鲜。

    而那些年礼物里最最高大上的只能是罐头。

    别看现代罐头市场在不断萎缩,大多数孩子可能从来都没吃过,但在80、90年代,或者说90年代往前,罐头是相当牛逼的,在零食界和礼品界一直是老大哥地位。

    那时候一般家庭的孩子只有生病了才有机会吃一口水果罐头,那时候没有合成糖没有添加剂没有人工色素和防腐剂,也没有人用市场上卖不出去的酸涩果子来煮罐头,那种吃一口甜到心里地感觉是现在守着数不尽种类小吃的孩子无法体会也无法理解的。

    至于肉罐头,(咽了一大口唾沫,把自己写馋了)那简直就是传说级的神秘大礼。

    最开始的肉罐头是供给部队解决行军打仗中的肉食问题的,抗援那几年更是达到国内市场上难得一见的地步,近七百万人的需求呢。

    战争结束后,除了保证部队的定量供应,肉类罐头开始小量走进副食商店,成为高大上商品。

    然后开始了和老毛子之间的半敌对,打了几场,整个中国北半部进入备战备荒,现存的大量永久工事以及战备库大部分都是那几年修建的,好多都是防核级别工事库,到处都有防空洞,连南坟这小地方就有七八个防空洞,挖空了几座山。

    中国防空洞最多的地方是重庆,现在重庆好多饭店和商店就开在防空洞里,不过重庆的防空洞大部分是国蒋政府修建的,和后来的战备建设关系不大。

    那几年肉类罐头几乎从市场上绝迹了,只有各厂武装部会有一点份额,走的是军供品线。

    因为那几年老毛子在要求东北居住和管理特权被拒绝后,搞了一些幺蛾子出来,停止全部援建工程,撤回援建专家组,索要前期帮助中国的物资和钱款。

    车皮一列一列的驶向莫斯科,带去了大量的轻用工产品和肉制品,肉类罐头成为“还债”的主力军。而当时极硬气的政府干脆趁机收回了东北铁路的全线主权和管理权,结束了从沙俄时代到苏联时代老毛子对东北的侵占和凌辱。

    苏联人控制东北铁路的时候,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