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古今医统大全-第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脉沉而腹痛,过在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络经,宜刺太溪、大陵。
脉沉细而腹痛,过在足太阴脾经、手太阴心经,宜刺太白、神门、三阴交。
伤寒下后结胸痞气者,足三阴之终,手三阴之始,胸中结痞,过在少阴肾经、手厥
阴包络,宜刺两经之井原,以泻胸中之气。
如心中结痞,过在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宜刺两经之井原,以泻心中之气。
胃中痞结,过在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宜刺两经之井原,以泻胃中之气。或上
中下三脘应痞结而泻之。
灸法∶惟直中阴经真寒证,四肢厥冷腹痛,唇青指甲青,下利清,俱宜灸气海关元二
穴。(在脐下随灸其一穴,阳气回止。)其余三阳证候俱不宜灸。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伤寒诸证所属
属性:头痛项强∶太阳。
头摇∶里痛。
头汗∶瘀血在里。
独头面摇∶ 病。
额汗∶风温。
面戴阳∶面赤色,下虚也。
面怫郁∶表未解。
面惨不光∶伤寒。
面光不惨∶中风。
面乍黑乍白乍赤∶狐惑。
面斑,斑如锦纹∶阳毒。
面垢∶中暑,又肝病。
目痛∶阳明。
目睛黑∶小肠热。
目中生花∶阴易。
目中不了了∶邪气胜,有内实。
睛不和∶内未解。
目直视不能瞬,将发衄,欲汗解。
目脉赤∶将痊。
耳聋∶少阳。
鼻干∶阳明。
鼻中燥∶必衄。
鼻如烟煤∶阳毒热极。
鼻鼾∶风温。
口苦∶少阳。
口禁∶ 病。
口燥∶少阴。
口难言∶荣不足。
口破唇赤∶应下而反汗,热上行也。
唇疮∶狐惑。
舌黑∶热极。
懊 ∶胃虚。
闻食气∶胃虚。
叉手摸心∶汗多虚故也,耳必聋。
喜忘如狂∶蓄血。
漱水不欲咽∶必作衄。
筋跳肉 ∶汗下虚也。
洒然毛耸恶寒∶温暑。
身痛如被杖∶阴毒。
一身尽痛∶风湿。
身微肿∶风湿。
身重多睡∶风湿。
身黄∶小水不利,热郁。
身上如虫行∶表虚。
身痒∶阳虚汗未尽。
背恶寒∶阴胜阳。
腹胀∶气不和。
饥不能食∶邪在胸中。
多眠∶神倦风湿。
不眠∶神虚。
蜷卧∶内寒手足温可治,逆冷者不可治也。
手足螈 ∶ 病搐搦也。
坐而伏∶短气也。
下利清谷∶内寒。
肠垢∶热也。
鸭溏∶寒也。
咽中疮∶上实下虚。
怔忡∶即心下悸,汗多或水逆而然。
咽痛∶少阴。
谵语∶邪气盛而神识昏。
舌上芒刺∶热结甚也。
声哑∶狐惑。
郑声∶精气夺而神不全。
咽干∶肾虚燥不可汗。
咳逆∶水寒相搏。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属性:《活人书》云∶服麻黄汤发烦目眩者必衄,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头痛发
热,无汗恶风,宜麻黄汤,是应解表而用麻黄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宜桂枝汤,是应解
散而用桂枝者。二者均为解散,正分轻重,不可不察也。仲景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有汗
不得服麻黄。古人有汗者当解肌,无汗者当发汗,是太阳一经尚有差别,又况不分阴阳而
用药乎!当汗而下即死,当下而汗亦死,所以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谓当下而反
汗也。阳盛者内热而邪在里,故当下也。设投桂枝发汗,是阳盛即毙也。)承气入胃,阴
盛乃亡。(谓当汗而反下也。阴盛者恶寒而邪在表,故当汗也。误投承气攻下,是阴盛而
亡也。)可见麻黄桂枝承气者,死生之系,业医者可不慎哉!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属性:伤寒三四日外,服诸汤不瘥,身热脉数,邪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者,桂枝石膏汤
主之。此方夏至后可代桂枝汤用,若加麻黄,可代麻黄汤青龙汤用。有汗脉缓为桂枝证,无
汗脉紧为麻黄青龙证。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属性:《证治论》云∶白虎汤性凉,惟夏至后用之。谓如土地七八月犹热处,有壮热为病;相
度尚可用白虎汤,
服之自然汗解。然白虎汤用石膏,故亦治伤寒,不专于治 也。或问曰∶夏月若果见麻黄
桂枝证,亦岂得不用,而固用白虎汤也?曰∶此说尤妙,但临时看证用之。假如虚弱人
老人,不可用白虎也,盖白虎性凉,若下利腹痛者勿服,当改服小柴胡汤。
或问∶夏至后皆可用白虎汤耶?答曰∶白虎治中 并汗后一解表药耳,非正伤寒
药也。今之医者见六月中病,多云中 ,不辨热病,用药太凉,况夏月阴气在内,尤宜戒
之。《证治论》云∶白虎亦治伤寒,不专治 。《活人书》云∶白虎治中暑并汗后一解表药
耳。其二说虽颇异,大抵随时审证,当用即用,不可执一说也。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属性: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证具,却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以小柴胡
汤与之,此虽已下不为逆。若得小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解。难为汗下者,必用
小柴胡,故又名三禁汤。今见伤寒多用小柴胡,不问阴阳表里皆与之,岂不为害也?不知小
柴为少阳表里和解之药,惟呕恶心,寒热怕风恶寒,在表亲切。伤寒但呕,便属少阳,
止用小柴胡汤和解。盖少阳邪未入里,而在表里之间,是邪欲入,胃气充而不纳,故呕出。
若邪稍入里,气未和,当用大柴胡汤微下之,自然热退身凉,何有坏证。若只邪在皮肤,
恶寒热作,脉浮而促,则当解表,用九味羌活汤。所以有谓解表未开,不得攻里;表气尚
存,攻之为逆。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属性:或问∶伤寒有表复有里证,用大柴胡汤之缓剂下之何如?答曰∶大柴胡汤,伤寒下
药,与三承气汤之次也。其间应下,尚有表证,多或虚弱易动者,宜用大柴胡汤缓方为至
稳。若血虚人,更加当归。虚弱用之稳,为其有人参甘草和中故也。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利,非大柴胡汤不可也。此非是有阳明呕
吐,又非霍乱吐利,谓之太阳,大柴胡证也,故缓以下之为稳也。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属性:或问曰∶承气汤既有三等之殊,治之必有浅深缓急次第,可得闻乎?曰∶太阳传于阳
明者,自表之里,无形传至有形,故用大承气汤急下之,以其硝黄猛烈故也。少阳传于阳
明,为逆传来者,阳明居太少之中,故从乎中治,宜小承气汤之缓也。若夫正阳阳明,为
本经传于有形,故用调胃承气汤之缓剂。无太少二气之传,故不用浓朴枳实燥药,所谓有
缓急次第之用者,此也。大承气汤,下药之最急者;大柴胡汤,下药之最缓者。调
胃承气汤,急之次者;小承气汤,缓之次者。
春甫按∶大承气汤治三焦俱实,否满燥坚全,故用浓朴枳实苦寒泻满,芒硝咸以除
坚,大黄之苦以泻实热。此为胃实不大便,发热狂言谵语,三焦俱实而用之者也。小承气
汤治上焦积热而成否实,以浓朴枳实去痞,大黄泻实热。不用芒硝,则不伤下焦血分之真
阴。此为上焦实热而用之者也。调胃承气汤治邪在中焦,则有燥实坚三证,故用甘草调胃
和中,芒硝润燥,大黄泻实。不用朴实以伤上焦之元气也。桃仁承气汤治中焦于血积热。
经曰∶中焦如沤,血之源也。中焦热甚则血瘀凝,故有腹痛不可接。又有谵语则以调胃承气
加桃仁肉桂以破之,亦不用朴实以伤上焦。此则诸承气因证立方,而不容以不易名也。上文
谓无形有形缓急次第,惟见其大略焉耳,岂若直以三焦证治而论,不亦深切着明也哉!《伤
寒论》潮热条云∶设当行大承气汤,亦须先与小承气汤,不转矢气者,不可攻也。
仲景云∶阳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粪,欲行攻法,少与小承气汤,腹中转矢气者,
此有燥粪也,乃可以大承气攻之,若不转矢者,此先硬后溏也,切不可攻之;攻之必腹胀
不能食也。凡伤寒攻热邪,皆用汤液涤
荡热积,不可用圆子药攻,不可不知也。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属性:大青龙汤治病,与麻黄汤证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躁者用大青龙汤也。以其中风
并伤寒俱盛,故青龙汤添麻黄,合桂枝汤药味在内,更加百膏,所以为紧。此治荣卫俱
病者也。大抵感外风者为伤风,感寒冷者为伤寒。故风则伤荣,寒则伤卫;桂枝主伤卫,
麻黄主伤荣,故大青龙主荣卫俱伤者,此也。
李先知云∶脉缓有汗为桂枝汤证,脉紧不烦为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脉似桂枝反无
汗,似麻黄反烦躁是也。若不审证,误用青龙发汗,伤人多矣。故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
风者,不可服青龙,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宜服真武汤。仲景特设此药以
救之。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属性:十枣汤治身凉干呕,短气筋痛者当行。须是表证已罢,方可用之;表未解者不可行也,
以其药性太猛,切戒轻用。
里有水证条云∶身凉表证罢,咳而胁下痛者,十枣汤。痞证条云∶胁下痛,干呕短气,
身凉不恶寒,汗出无表证者,十枣汤。干呕证条云∶身凉汗出,干呕胁痛不恶寒,此表证
已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可见十枣汤非敢轻用,必审表证罢,惟身凉胁痛干呕,有水
气而里未和者方用之。以枣十枚为君,消水药不过一钱,不敢轻用可知矣。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属性:易老九味羌活汤为解利两感伤寒而设。经曰∶两感于寒者死不治。以其一日太阳与
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
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此为脏腑俱虚,内外俱病。欲表
之,则有里;欲下之,则有表,故云两感者不治。然所感有浅深虚实之异,虚而感之深者
必死,实而感之浅者犹或可治,故易老有九味羌活汤之制也。其黄芩、生地为里热之药,羌
活、细辛为解表之药,亦和平表里之轻剂耳。然非正伤寒之主药也,陶氏谓其可代麻黄、桂
枝、青龙三方之用,噫!亦过矣。但用之于伤风见寒,伤寒见风,头身疼痛,恶寒发热而兼
有里证者宜用之,大抵终是轻剂。若果当发汗,必用麻黄,而羌活、防风岂可比也?若表
虚有汗,则用桂枝。若有汗而烦必用青龙,羌活岂可代也?非即病正伤寒,而九味羌活用于
春秋之时,比之麻黄、青龙,则又稳也。知者审诸。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诸方目
属性:第一、x麻黄汤x 治太阳脉浮紧,头痛身疼,发热恶寒,无汗而喘。
麻黄(二钱) 桂枝(一钱) 甘草(五分) 杏仁(八枚)
上锉,每服水盏半,先煎麻黄数沸,后加生姜三片、枣一枚,内余同煎至八分,去渣温
服,覆取汗。盖麻黄性热,惟冬时正伤寒无汗者用之。若春夏,不可轻用,服之必发斑
发黄。如用者,要石膏、知母、黄芩。
第二、x麻黄干葛汤x 治太阳发热、无汗恶寒,刚 。
麻黄 赤芍药(各三钱) 干葛(钱半) 豉(半合)
上水二盏、葱白一茎,煎八分,温服取汗。
第三、x麻黄升麻汤x大下后脉沉迟,尺脉不至,咽喉不利,厥逆泄利不止者。
麻黄(八钱) 升麻 当归(各四钱) 知母 黄芩 葳蕤(各二钱) 石膏 白术
芍药 天门冬 桂枝 茯苓 甘草 干姜(各一钱)
上水三升三合先煎麻黄一二沸,去沫,入诸药,煮取二升。分三服,次第令尽。汗出愈。
第四、x麻黄知母石膏汤x 治太阳无汗,夏至后服。
麻黄汤加知母(一钱) 石膏(二钱)
第五、x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x 治太阳汗后喘。
麻黄(八钱) 杏仁(三十个) 甘草(四钱) 石膏(一两)
上水四盏先煮麻黄,减一盏,去上沫,纳诸药,煎取二盏,分二服。
第六、x麻黄连翘赤小豆汤x 治伤寒瘀热在里,身目发黄,中湿身痛。
麻黄 连翘 甘草(各四钱) 桑白皮 赤小豆(各一两二钱) 杏仁(三十个) 大
枣(八枚) 生姜(七钱)
上水四盏先煮麻黄二三沸,掠去上沫,纳诸药,煎取二盏。分三服,半日尽。
第七、x麻黄附子细辛汤x 治少阴发热,脉沉微汗之。
麻黄 细辛(各六钱) 附子(一个)
水四盏煎麻黄,减去一盏,去上沫,纳诸药,煎取二盏,分三服。
第八、x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x 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麻黄 薏苡仁(各半两) 甘草(二钱) 杏仁(十个)
上水三盏煎至盏半,分二服。避风微汗。
第九、x麻黄附子甘草汤x 治少阴无表里证。
麻黄(三钱) 甘草(一钱) 附子(一钱)
上水盏半煎至八分,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