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古今医统大全-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毒热散漫,至于六脉洪大,舌卷焦黑,鼻中如烟煤,身面锦斑,狂言直走,或逾墙
上屋,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皆其证也,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阳毒升麻汤主之。)
咽痛,(玄参升麻汤。)热甚者,时狂时昏,口噤切牙,或见鬼神,或吐脓血,或吐药,
不可下,用水渍法。
【消散】阳毒升麻汤。
【吐法】升麻栀子汤、玄参升麻汤。
【水渍法】若热甚者,时狂时昏,口噤切牙,不可下,用水渍法,候牙稍宽,乱
稍定,投药治之。
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证候
属性:阴毒之证,初受病时所感寒邪深重,致阴气独盛,发汗吐下后变成阴毒。六脉沉
微,腹中绞痛,或自下利,四肢沉重,咽喉不利,虚汗呕逆,唇青面黑,手足厥冷,身如被
杖,短气不得息。此阴毒之候。三日可治,四五日不可治,先服甘草汤、真武汤、附子
汤,次灸气海关元二三百壮,或用葱熨脐下,以手足温和脉息渐动为效。如厥逆寒极囊缩
者,可用熏法,有回生之验。
阴毒本肾气虚寒,或伤冷物,复伤风邪。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寒,而内伏阴。
内外皆阴,故阳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腹痛,眼睛痛,身体倦怠而不甚热,四肢逆冷,脐
腹筑痛,六脉沉细,时或来疾,尺部小短而微,寸口盛时大者,皆其候也。或烦躁虚汗
不止,或时郑声,指甲面色俱青。
【正阴回阳】霹雳散、正元散、天雄散、附子散。
【温经】真武汤、四逆汤、白术汤、肉桂汤。
【劫】金液丹。
【熨法】腹中急痛,炒盐包葱饼熨。
【熏法】逆厥囊缩者,以炒豆投热醋中,如法熏之。
【灸】关元、气海、神阙。
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证候
属性:翕翕然而发热者,表热也∶蒸蒸而热者,里热也。表热者,风寒客于皮肤,邪热
怫郁于外,表热而里不热
也。里热者,阳气下陷,入于阴中,里热甚而达表也。其在半表半里者,以表热未罢,邪
气传里,里未作实,则表里俱热,而但轻于纯在里也。至于三阴发热,则有腹痛,手足
厥冷,其脉或沉,或下利为异。
(节庵调太阴厥阴皆不发热,惟少阴反有发热,盖谓本经原无热证,但三阳经之热未
去,病至三阴,而三阳经之热证犹在,故仲景有谓腹满时痛者,病属太阴,桂枝加芍药
汤主之。夫腹满,太阴经证也,治以桂枝以解表,甘草、芍药以泻热是也。又厥阴条云∶
手足厥寒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夫手足厥寒者,厥阴经证也,治以桂枝、细辛以解表,
芍药、甘草以泻热是也。)
脉阴阳俱虚热不止,汗后下后复发热,脉躁急,利与热惧不止者难治。
【发汗】太阳病发热头痛恶寒,脉浮紧无汗为表实,麻黄汤。
太阳阳明合病,头痛目疼鼻干,脉浮发热下利,葛根汤。
太阳表证未解,心下有水气,头痛发热恶风,小青龙汤。
伤寒见风,伤风见寒,太阳无汗,脉浮紧烦躁,大青龙汤。
【解肌】太阳头痛发热恶寒自汗,脉浮缓为表虚,桂枝汤。
脉浮缓,反无汗;脉紧,反烦躁,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阳明头痛发热,不恶寒而渴,肌肉痛,脉浮大而长,葛根解肌汤。
【两解】荣卫兼和是也。如伤寒见风脉,风见寒脉,为荣卫两伤,脉浮紧无汗,大
青龙汤。
发热脉浮,大小便赤,烦渴,此表里证俱见,或有汗,脉浮,小便涩,并宜五苓散。
【六经表】少阳发热,胸满胁痛,小柴胡。太阴热而腹痛,桂枝汤。少阴发热脉沉
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下利厥逆,里寒外热,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
厥阴手足厥冷而身热者,当归四逆汤。
【下】伤寒发热四五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属胃也,调胃承气汤。阳明病身热
汗出 然,脉实者,
同上。
汗后不恶寒但热者,并阳明发汗过多而反热,俱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此为实,急下之,大承
气汤。脉浮数者,大柴胡汤。
身热汗不出,内实反恶热;或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呕吐而利,俱大柴胡汤。无
痞满,无潮热,无谵语,脉不沉,俱勿轻下。
【温】脉浮热甚反灸之,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四逆汤。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
【和】头痛身热,小便自利,或恶寒,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
脉浮发热,无汗而渴,表里相半,小柴胡汤。
壮热头痛心中烦者、栀子黄芩汤。
大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栀子豆豉汤。
发汗又复下之,恶寒发热者,小建中汤。
瘥后劳役复发热者,小柴胡汤。食复发热,栀子豉汤。
病后虚羸,微热不去者,竹叶石膏汤。
【双解】里证已急,或脉浮,或头痛,风寒表证仍在者,过经不解是也,大柴胡
汤。此解表攻里之法,故曰双解,非前两解之比也。
【出血】伤寒七八日不解,自胸至头上面目俱带紫黑壅肿,寸脉浮大而数,是欲
作衄而不能出也,用箬叶或茅刺于两鼻中弹刺之,出血一二升而安。今西北方人于两尺
泽刺出血如射即安,谓之打寒。此许学士遗意也,正《易》所谓血去惕出,有自来矣。但
北方之人不谙此理,凡一切杂病内伤,动辄刺血,亦谓之打寒。甫见气血俱虚而病者
又行此法,是犯虚虚之戒,而遂致于不可救者何限哉?
【越婢】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不可表散,宜解表邪而益胃
滋津,桂枝二越婢一汤。
【吐】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胸中痞硬,上逆,胸有寒也,宜吐之,瓜
蒂散。或心中结痛而烦,栀子豉汤。
【劫】有汗下后阴阳之气下陷,热不退,其人昏倦,不渴不食者,宜镇之,来复丹、
灵砂丹。
【针】身热恶寒取后溪。身热汗出,手足厥冷,取大都。身热头痛不食,取三焦俞。
汗不出取合谷、后溪、阳池。身热而喘,取三间,余热不尽,取曲池。烦满汗不出,取
风池、命门。汗出烦热,取五处、攒竹。上脱、烦心、好壮,则取巨阙、商丘。身热
头痛汗不出,取曲泉。身热进退头,取神道、关元、悬颅。(以上出《针经》)。
【灸】六脉沉细,一息二三至,取气海、关元。少阴发热,取大溪。
发热反欲得衣,热在肌表,寒在骨髓,脉沉迟,手足或微厥,下利清谷,此阴证发
热表未解,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活人书》表热里寒先与阴旦汤已,次用小柴胡汤加
桂温表。
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证候
属性:恶寒者,不见风亦恶寒,身虽热亦不欲去衣被。其风寒客于荣卫,阴气上入于阳
中,则洒淅而恶寒也。经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谓如或
已发热,或未发热,必先恶寒而继之以发热,此发于阳也。若初病恶寒而倦,脉沉细而
紧,此发于阴也。在阳则发汗,在阴则温里。或下证悉具而微恶寒者,是由表未解,当
先解表而后攻里。若少阴病恶寒而蜷,足厥冷,自利烦躁,脉不至者不治。
【发汗】太阳发热无汗恶寒,阳明虽有下证,但恶寒者,表未解也,俱麻黄汤。
【解肌】太阳发热有汗恶寒,阳明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未尽也,俱桂枝汤。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无阳也,不可汗,越婢汤。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
恶寒无汗,先桂枝汤,后攻痞,三黄泻心汤。
【和】少阳头痛,发热恶寒,小柴胡汤。发热微恶寒,柴胡桂枝汤、桂枝二越婢
一汤。下利后恶寒而倦手足温者,小建中汤。尺寸脉微而恶寒,阴阳表里俱虚,更不可
吐下,小建中汤。
【下】少阴恶寒而蜷,时时自烦,不欲浓衣,大柴胡汤。
【清】吐下后七八日不解,发热而渴,时时恶寒,表里俱热,白虎汤。发热汗出后,
恶寒而呕,但心下痞者,五苓散。
【温】少阴恶寒脉沉细,四逆汤、理中汤。汗后恶寒者,虚也,芍药附子甘草汤。汗
后恶寒,脉细数浮迟,呕不止,理中丸。恶寒脉微而复利,正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
恶寒反不欲近衣,热在骨髓,寒在肌表,从治法,先用白虎加人参汤,次用桂枝麻
黄各半汤。
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证候
属性:寒热往来者,阴阳相胜,邪正相争而作也。盖阳不足,阴邪出于表而与之争,故阴
胜而为寒;阴不足,则阳邪入于里而与之争,故阳胜而为热。邪居表多则多寒,邪居里多
则多热,邪在半表半里则寒热相半,乍往乍来而间作也。小柴胡汤专主寒热,寒多者加桂
枝,热多者加大黄,是大法也。亦有热甚反寒者,夏月不宜用桂。亦有妇人热入血室而作
寒热者,亦属少阳经也。
【和解】半表丰里,寒热往来,小柴胡汤。热多,白虎加桂汤。寒多,柴胡姜桂汤。
先热后寒,阴不足也,小柴胡芍药汤。心烦喜呕,胁满不欲食,小柴胡汤。胸满,或泄而
嗽,小柴胡去枣加五味子汤。渴而不呕,头
汗出,小便不利,胸满,柴胡干姜汤。不呕,清便,寒热日二三发,桂枝麻黄各半
汤。厥阴恶寒发热自疟为欲愈,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证似疟,一日再发,脉洪大
者,桂挂二麻黄一汤。妇人中风续得寒热,发热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
必结,故使如疟,小柴胡汤。
【越婢】恶寒而热,脉微,不可更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
【双解】病至十余日,结热在里,复往来寒热,大柴胡汤。
【下】寒热而恶热,胃实也,调胃承气汤。
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证候
属性:仲景书只有热多寒少之条,无寒多热少之证。
脉浮缓,手足厥,麻黄桂枝各半汤。
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证候
属性:大小便清利,脉浮,桂枝麻黄各半汤。尺脉迟者,黄 建中汤。脉微弱无阳者,
桂桂二越婢一汤。
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证候
属性:潮热属阳明,阳明主于未申,一日一发,日晡而作者是也。太阳旺于巳午,少阳旺
于寅卯。若于此时发热者,为邪未入胃腑,可下之,非谓潮热也。脉浮而紧,潮热而
利,或小便难,大便溏者,热未入腑,犹带表邪,当先和解其外。如小便利,大便硬,方
可攻之。经曰∶潮热,阳明内实也。又曰∶潮热者,外欲解也。又曰∶其热不潮,未可
与承气汤。以此知伤寒潮热,则是表解,里气将复,下之而愈。若热未潮,表未罢,必和
解之,随证而治。
【发汗】潮热非发于日晡时,腹满鼻干,心胁痛,身黄,麻黄连翘赤豆汤。
【和解】潮热恶寒,或溏,咳逆,小柴胡汤。
阳明中风,脉浮弦小便难而哕,腹满胁痛,无汗嗜卧,小柴茯苓汤。潮热脉浮兼
寒,小柴胡加桂枝汤。
【解肌】日晡潮热脉虚者,微汗之,桂枝汤。
【散热】潮热身寒为热未实,阳明中风也,栀子柏皮汤。
阳明脉浮,潮热或盗汗,黄芩汤。
【攻下】汗后潮热,不恶寒,腹满而喘,阳明胃经实证也,大小承气汤。
下后潮热,大便复硬,大柴胡汤。脉实者,大承气汤。
结胸潮热属太阳,脉不浮者,大陷胸汤。腹满不大便,潮热,小承气汤微利之。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加疟状,日晡热,脉实,可下,小承气汤、大柴胡汤。
恶证,伤寒五六日,吐汗下后不解,日晡潮热,如见鬼状,循衣摸床,微喘直视,服
承气汤。脉弦者生,涩者死。
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证候
属性:烦热者,不经汗吐下,邪热传里,则为烦热,与发热有异也。经云∶病邪在表,发热汗
出而解,如未作,膈实,但当和解,微热而已。若心下满而烦,则有吐下之殊也。宜别其
虚实,而为剂之重轻。若先烦而悸者为实,先悸而烦者为虎,虚谓心中或呕或吐之貌。阳
明病心烦喜呕,壮热往来,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加茯苓汤。发汗后解半日许,脉
浮数者,可更发汗,桂枝汤。汗后昼烦夜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微沉,
干姜附子汤。又云∶烦热为烦而热,有时而烦者是也,所以有阴有阳,有真阳内
郁,有阴中伏阳之证。
【发汗】邪在表而烦热者,桂枝麻黄各半汤。发热后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
可更汗,桂枝汤。
【和解】心烦热而呕,或胸中烦而不呕,小柴胡汤。
兼吐,心烦不眠者,酸枣仁汤。烦热而渴,竹叶石膏汤。
【和中】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热,是虚也,小建中汤。
【分利】汗后烦热而渴,五苓散之类。
【可水】汗后胃干,烦热不得眠,欲饮水,少少与之。
【吐】汗后烦热,心胸烦闷,人参散吐之。实烦而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