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孟子译注 >

第1部分

孟子译注-第1部分

小说: 孟子译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  录
《孟子》简介
以义治国,何必言利
与民同乐
父母官的职责
仁者无敌
谁能统一天下
衣食足而知礼仪
君子远庖厨
不为与不能
缘木求鱼
小勇与大勇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贪财好色怎么办?
王顾左右而言他
听听国人怎么说
民悦则取之,民不悦则不取
进也民心,退也民心
出尔反尔
两大之间难为小
公孙丑上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恶湿居下,自作自受
政策开放,国家兴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选择职业,不可不慎
从闻过则喜到与人为善
公孙丑下
贤才可拜不可召
当受则受,当辞则辞
无官无责,进退有余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官场与商场中的垄断现象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膝文公上
上行下效的实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滕文公下
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
不由其道,钻穴之徒
动机与效果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胁肩诌笑,病于夏畦
偷鸡贼的逻辑
廉洁与酸腐
离娄上
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人有恒言,天下国家
水清濯缨,水浊濯足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自暴自弃,岂不哀哉
不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
真诚是立身之本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嫂溺,援之以手
毁誉不必太在意
好为人师的毛病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下
君臣之道,恩义为报
中养不中,才养不才
有所不为,而后有为
言人不善,如后患何?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
博学详说,将以返约
以善养人,能服天下。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人与禽兽的差别有多大?
两可之间,最是为难
逢蒙杀羿,羿也有过
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
爱人者人恒爱之
不孝有五,不顾父母
齐人有一妻一妾
万章上
君子也难免受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君权谁授?
万章下
友其德也,不可有挟
位卑莫言高
知人论世
劝君不听怎么办?
告子上(1)
告子上(2)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操则存,舍则亡
一暴十寒与专心致志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学问之道,求其放心
忧指忘心,舍本逐末
饮食之人,养小失大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天爵”与“人爵”
自尊自贵,才是真贵
杯水车薪,应怪自己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告子下
人皆可以为尧舜
仁义是和平的前提
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
无过无不及原则的运用
以邻为壑,仁人所恶
君子不亮,恶乎执?
好善足以治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亦多术
尽心上
莫非命也,顺受真正
“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
万物旨备于我矣
随波逐流,平庸之人
无耻之耻,无耻矣
耻之于人大矣
古之贤士,乐道忘势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良能良知,通行天下
操心虚患,多能通达
大人者正己而物正
君子有三乐
君子本色,表里如一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观于海者难为水
为谁辛苦为谁忙?
举一废百,贼道也
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
掘井九轫不及泉,犹为弃井
君子不素餐
士尚志
道德两难怎么办?
地位对人的重要影响
养而不爱如养猪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
以道殉身与以身殉道
求教必须虚心
真进锐者,其退速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智仁难遍,当务之急
尽心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介然用之,茅塞顿开
再作冯妇
珠玉者,殃必及身
小才招祸,从政危险
言语之盗,君子警惕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
说大人,则藐之
养心莫善于寡欲
狂者、狷者与好好先生(1)
狂者、狷者与好好先生(2)
 
《孟子》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历代为《孟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麽《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义治国,何必言利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②叟:老人。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⑧苟:如果。⑨餍(yan):满足。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读解】
  是啊,何必一开口就说利呢?
  孔子不是早就说过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为人处世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
  荀子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荀子。大略篇》)
  司马迁说自己读孟子见梁惠王,常常感叹不已:利实在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所以,君子不言利。这的确是儒学传统。
  不过,朱熹《孟子集注》说的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麽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惟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利义齐飞,君子已不羞与言利,或者说,君子也要言利。但是不是也有必要多言“仁义”而“救其弊”呢?当然,的确也不可能只说仁义而不说利,这已不合乎我们今天的现实。应该是既说利也说义,或者,还是用圣人孔子的那句话来调节,叫做——
  “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论语。子张》) 
与民同乐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⑴:‘经始灵台⑵,经之营之。庶民攻⑶之,不日⑷成之。经史勿亟⑸,庶民子来⑹。王在灵囿⑺,幽鹿攸伏⑻。幽鹿濯濯⑼,白鸟鹤鹤⑽。王在灵沼⑾,於轫⑿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⒀曰:‘时日害丧⒁?予及女⒂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⑴《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⑵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⑶攻:建造。⑷不日:不几天。⑸亟:急⑹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⑺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⑻幽鹿:母鹿;攸:同“所”。⑼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⑽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⑾灵沼:池名。⑿於(wu):赞叹词;轫(ren);满。⒀《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是的誓师词。⒁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丧,毁灭。⒂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