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南方周末2004年精粹 下 >

第65部分

南方周末2004年精粹 下-第65部分

小说: 南方周末2004年精粹 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题不是出在中国人的思维、文化上,而是出在后来具体时代的社会政治原因。通常看法认为,欧洲人继承了希腊文化、而中国人则此前没有产生希腊文化,故而欧洲产生而中国则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席先生则提出了相反的论证:近代科学在欧洲是反对古希腊科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物理体系、托勒密天体体系)的结果,正是摆脱古希腊体系的束缚,才诞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伽利略物理体系和哥白尼天体体系。近代数学的标志微积分,也是摆脱欧几里得几何学的结果。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形式上按照《几何原理》而写,但在内容上却突破了欧几里得几何学。牛顿自己说过,读了《几何原本》对他没有多大帮助。后来反对微积分者正是那些受到欧几里得几何学束缚的人。席先生也反对盲目夸大《易经》作用的观点,更不能赞同有些学者把现在发现的遗传密码、量子力学等等独用《易经》来解释。

  杨振宁先生将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追溯到先秦时代的《易经》,是否也是从反面夸大了《易经》的作用呢?席先生没有说。但是他接下来提出对“李约瑟问题”的解答,则比杨氏切近:

  1644年是个转折点,此前70年不到的时间内,中国已经产生了《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算法统宗》、《农政全书》、《瘟疫论》、《律学新说》等世界水平的著作,但在此之后,中国和英国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英国议会军队打败了王军,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1688年光荣革命后,在君主立宪制度下,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前进;而中国由于清军入关,打断了上述进程。此后到康熙时代,国内外环境都不错,由于康熙一系列错误的科学政策,失去了可以与欧洲“同步起跑”的机会,双方以此为起点,差距开始拉大;到乾隆时代,“复古”运动崇尚一切都可以从古书中找到原因,包括科技,统治政策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发展也说明了一些问题。建国初期,科技工作者没有条件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以后的“文革”时期,更谈不上社会为科技发展提供怎样的条件。而当时欧美科技工作者在研究钻研时不会受到任何干扰。社会条件的差异,是现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中国人,但都是外籍华人的一个原因。所谓“李约瑟问题”,不必到1400年以前的希腊去寻找,也不必追着孔子、孟子。自16世纪以来,中国科学开始落后,要从当时、当地去找原因。

  上述谈话发表在最近一期《科技中国》,其历史纵深与文化含量,并不亚于北京文化峰会及其《甲申文化宣言》。只是因为人文学界多半不读非人文杂志,这篇谈话没有得到应有注意。

  回到杨振宁先生这里来。他出席北京文化峰会,签署《甲申文化宣言》,这一立场似乎证明他应该是中国文化本位者,坚决反对文化上的普世主义的?而他又在同一个地方发表演说,抨击中国传统思维不合亚里士多德逻辑体系,此次演说以及此后在清华大学再次重申,岂不证明他也是挖古根的西化论者,只是“挖”得更深,是坚定的普世主义者?到目前为止,杨氏演说引起轰动甚多,但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文化立场已经出现首尾不一,如此逻辑矛盾,出现在一个批评中国人逻辑思维不过关的著名学者身上,是说不过去的。

  杨振宁先生的文化立场矛盾,可能来自他所受的西方科学训练与本土民族主义情绪的冲突?杨先生是个杰出而成功的物理学家,他的成功本身就证明,人类思维逻辑具有普世性,只要遵循普遍规则,套用民族主义者最常用的语式:西方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可以做到。在思维方式这一最为核心的文化问题上,他不可能不是一个坚定的普世主义者,否则,无法解释他在西方的成功,也无法解释他为何那样强烈地批评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哪怕是寻错了方向,也不给中国的文化相对主义者留下可以逃避的余地。对于这一点,我是欣赏的。可惜他的局限在于,他被民族主义情绪拖住了另一条腿,使他思维逻辑的另一面倒向文化相对主义,前后矛盾而不自知:出席北京文化峰会并签署《甲申文化宣言》,能满足他民族主义情绪;回过头批判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又使他回到了一个科学家本来应有的普世主义。

  像杨振宁这样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此次抨击《易经》,有些说法不无可取之处,如他强烈批评中国士人对技术的轻视,以及逻辑思维欠缺,这些缺陷客观存在,并不是此前没有人这么说,而是因为中国知识界、传媒界到现在还没有摆脱崇拜国际名人的庸俗习性,同样的话只有出自他这样的国际名人之口,方能收振聋发聩之效。

  此外,此次文化复古浪潮在整体上没有跳出五四以来窠臼,但因为杨氏参与,也带来一些新鲜气息。以前的文化讨论总是人文学界在那里自说自话,很少看到科学家参与。在中国,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斯诺所言“两种文化”的隔阂,还有一层不能说破的因素:包括我在内的大陆中青年人文学者,受害于中学教育文理分科过早,一些朋友因数理成绩不理想,才被动转向文科班;进入大学后继续受害于高等教育,知识结构尚未及时矫正,却已经开口发言,进入了文化热讨论。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科学家保持距离,以沉默而自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一年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中国方兴未艾,这其中有很多朋友,我本人乐观其成。但对可能出现的逻辑矛盾,如普世主义与相对主义,确实不容易警觉,多说几句,也许能相互提醒?本文不是专为杨振宁先生发,只是引杨振宁先生偶一失误为戒,智者千虑,亦有一失,既为己戒,亦为友戒。

  (本文发表时标题有改动,内容有删节。) 




创建时间:2005…3…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感谢〃酱紫〃的〃口音〃——2004语文观察报告 
上一页 目录页 



  2004…12…31 08:05:00  来源:南方周末  

  □黄集伟

  在纸媒、电媒、网媒之类相对主流化语文平台外,观照2004年语文万象还可选择“手机短信”、“个人博客”、“MSN”这样三个视角。用这三个目前尚属芜杂混乱变化频仍评价空缺的角度照应2004,风险多多。不过,恰恰因为此三者边缘、民间、混乱、芜杂,能否因此使得如此观照更为有趣、生动?

  短信语文:世风博览会

  “短信语文”一般只说小事儿,不说大事儿,尤其擅长说上不了台面、见不得阳光的那种小事儿———这个特点从短信语文诞生那天起即已如此。

  2004年,有学者探究上海方言“空前式微”,发现其中原因之一即上海话似乎“天然不适宜说一些过于正经、过于高尚的事情———上海话是市井的,叽哩咕噜,踢哩他啦,从语境上分析,上海话更适合传播流言、八卦消息之类‘私下说’的信息。一旦涉及义正辞严的人生大道理,不立即切换到‘普通话’的庄重,似乎不成体统……”“短信语文”与此几近相同。不同的是,“短信语文”恰因其鸡毛蒜皮属性大受欢迎。它说男女,说老板,说老公,说老婆,说世情,说人心,说时尚,说古今……说来说去,“短信语文”凭借自己下里巴人、粗鄙无文的特质,完成了一个贴近粗糙、浑浊现实地面的语言的超低空飞行,一个世风民情的博览会开幕了……

  “短信语文”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老婆”、“老公”、“小蜜”这三个角色。在不同的短信语文中,这三个角色或被调侃挖苦,或被歌唱赞颂,或被奚落嘲讽……其情感褒贬既是世风人心的记录,而且也成为两性文化、两性关系调试、变迁的一种生动写照。

  “感到失落的时候,是你一次次的勾引,最终使我爱上你。终于,我们相互拥有,每次亲热,你都让我神魂颠倒!现在,我肚子也大了,怎么办啊?我恨你,该死的啤酒”———在林林总总千奇百怪短信语文中,上面这条短信最可玩味的,是它的修辞格———这种被称之为“突降格”的修辞法是目前“短信语文”中较成熟且应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格之一。其原因在于,在有汉字容量限制的短信中,“突降格”一方面可使“短信语文”拥有调侃之趣,一方面又能保证它以最俭省的文字达成预设效果:它像一个用文字表演的“三句半”,也像一组用语言制造的“四格漫画”:“新年到了,送你三个情人———一个说陪你终身,一个说伴你左右,一个说永留你心中……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健康’、‘平安’和‘快乐’”在诸如此类的“突降”中,一个直截了当的快感瞬间诞生,而不像阅读大文化散文之类那样费尽周章。

  从本质上说,“短信语文”是一种孤独的语文,联合的语文,疏离的语文。“孤独”是说,当“短信语文”之便捷、快速、跨地域、跨国界属性被确认,面对面的唠嗑、闲聊、扯天说地摆龙门阵侃大山也便大势已去。“想一天不消停:看房;想一个礼拜不消停:买房;想一个月不消停:装房;想一年不消停:盖房;想一辈子不消停:养一房”……尽管如是“感慨”与“针砭”确乎精辟、精彩,但以“短信语文”为媒介的信息交流、信息分享与那种面对面、邮件对邮件乃至于饭局上的昏天黑地、酒酣耳热,已完全不是一回事儿;“联合”是说,几乎所有短信语文一定都是其传播者的“联合创作”。尽管作为一种全新职业如今“短信写手”确已身价不菲,但一则短信在其天下流传无边无尽的真实“流浪”中,增删涂改之类的集体创作一定在所难免;而“疏离”则是说,当新笑话、新民谣、新顺口溜之类经由“短信语文”平台被分享完毕,人与人之间反倒愈发天涯海角———那是一种亲密的孤独、火热的寂静,一种无比丰盛无比喧闹的清寡……

  博客语文:性情展销会

  “博客语文”一般只说私事儿,不说公事儿。

  这也就是说,当博客恢复了全国人民写日记的优良传统后,老中少文青、愤青、白领间的交流又有了一个新渠道,而较之被好事者称为“博客元年”的2003,2004年的博客语文已渐次成为集时尚、写作、社会交际、信息分享的一个新舞台。它对一个都市年轻人的影响还不只是一夜之间忽然拥有了无数本公开的日记、公开的情书、公开的私生活细节展销会那么简单。形象地说,一个有博客的人已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语文LOGO”,自此,尽管每天星星还是那天星星,但那个越是上不去越想上、再困再累也要“更新”的夜晚却被完全“刷新”。

  一般而言,“博客语文”大致由“正文语文”、“留言语文”、“链接语文”三部分组成。近五六年间,应对“读图时代”、“影像文化”冲击,报人出版人筋疲力尽,有关纯文字信息传播方式必将崩盘的危言耸听也日渐真切,在如此语境中,展示个人文字魅力的无穷高手忽以博客方式风起云涌,也真是一个结结实实的意外。个人博客是一个长于展示私密的空间、一个提供多向互动的平台不错,可其实,它更是一间个人语文写作实验室,一场引发鲜花或臭鸡蛋的语文写作研讨会……在这里,比内容表述更重要的,是博客主人的独唱以及由“留言语文”、“链接语文”所组成的语文大合唱。有一个网友在留言中写:“人在江湖飘,哪能不发骚”……这句肺腑之言刚好道出了博客语文中独唱、合唱交替混杂、混乱、混沌、混合的真实情景,生动莫名,真切莫名。

  “博客语文”说到底最像一个以“语文”为底牌的个人性情展销会———在这个由“留言语文”、“链接语文”组成的合唱背景中,原本孤单的精神得以滋养、鼓励。它所仰仗的除了个人的语文修养及感觉外,语文的试验精神似乎更显重要。甚至哪怕即兴涂鸦、写流水账,也是考验作者语文的想象与天赋———说迷恋酗酒,某博客写:“喝醉睡觉,喝死埋掉”;说减肥失败腰围扩张,某博客写:“对不起,最近我的腰部缺乏表情”;说心情欠佳感慨人生无常,某博客写:“只是生命不能另起一行”;说第一次下厨菜被做得一塌糊涂,某博客写:“蚂蚁都死在路上,树都糊在锅底”(蚂蚁上树)……由此可见,在博客语文中,不仅老经验、新经验一概需要全新创意和表述,就算写吃喝拉撒,也需风情万种———而那种八股十足、俨然十足的博客恐怕连喝倒彩的人也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