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明贼 >

第661部分

明贼-第661部分

小说: 明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军袭营的确大出李信的意料,多年来的连战连胜,已经让他不自觉间产生了轻敌的思想。也是百密一疏,竟忽略了多尔衮不会坐以待毙的可能性。

    当李信带着人赶到北京城东南方的军营时,已经是火海一片。李信严令各营之间不得擅自互援,以防清军趁机制造更大的骚乱。战斗一直持续到天亮,袭击的清军才逐渐散去。

    受到袭营的主要是旧方阵步兵,在大火与反击战中一共战死八百余人,伤千余人。

    稳住了局面之后,李信立即召集队官以上所有将佐军官开会。

    之间面对袭击清兵的几个队官直接提出来,清兵的夜袭并非骚扰,而是拼力一战。

    李信心头一动,难道多尔衮打算夜袭一战击垮他的三卫军?但是,不论多尔衮是否做过这等打算,现在都没有意义了。

    三卫军伤亡不到两千人,对方的意图显然没有得到实现。

    这是好的一面,对三卫军也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经过这次夜袭之后,三卫军的士气将大打折扣。一旦士气受到重挫,战斗力也会相应的受到影响。

    不过现在并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李信简单的和军官们讨论了一下作业的战况之后,便语气颇为轻松的安慰了他们一阵,然后又郑重道:“加紧整备,加强防范,两日后的决战仍旧按计划进行!”

    ……

    紫禁城文华殿暖阁中,几位内阁重臣同样是一夜未泯,都在焦急的等候着三卫军方的战报。然则,从东方天际鱼肚泛白到天光大亮,城外一直没能送来一字半句消息。不过没有消息终归是胜过了坏消息!

    刘宇亮、魏藻徳等人都焦虑不安,如果传来的是坏消息,李信战败,朝廷为了保住大明江山,存续朱家血脉,说不得就要与在昌平一带,虎视眈眈的沈王合作了。

    很显然,周皇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前所未有过的无助与恐惧充斥满了她的内心。在等待与煎熬中,她不断的假设着各种情形,如果李信失败了,她们娘俩又该何去何从。已经成为废人的丈夫是指望不上了,她又看了看面前的几个糟老头子,心中不可遏止的就腾起了一股厌恶情绪。

    这几个比人精还精明的重臣只怕也指望不上,到那时没准还会逼着她向沈王低头,周皇后暗暗腹诽着。

    然则,最终还是一场空担忧。李信击退袭营的清兵,返回北京城。周皇后乍闻好消息的瞬间,几乎虚脱晕倒,好在身边的内侍手疾,将她一把扶住,才不至在重臣面前出丑。

    列为阁老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比如李侍问,他虽然面带庆幸的笑容,目光里却流露出了难以掩饰的失望。

第九百四十一章:血口喷人

    范文程作为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的重要谋臣,对多尔衮一力与明朝三卫军硬碰硬的决策多有不同意见,但几次谏言下来,多尔衮不但不像以往一般言听计从,反而还对其大加责骂。

    这让范文程大有备受冷落之感,但他身为臣子,又不能无所作为,便一门心思扑在了筹谋军需物资的掠夺与抢运上。清军历次叩关南下,其主要目的就是掠夺明朝的财货人口。

    多尔衮放弃了范文程在兵事上的方略建议,对他在军需物资上的筹谋仍旧颇为看重,由此也算人尽其用。

    范文程虽然曾对多尔衮颇有微词,却也心如明镜,并非是皇父摄政王的态度变了,而是他的处境地位已经今时不同于往日,面对朝中内外的重重重要,太需要一次大胜来重建威信,巩固权位。

    昨夜的偷袭十分成功,清军八旗铁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杀入了三卫军的大营,将之一举打散,斩伤明军数千人,这次小胜在近年来与三卫军交战的记录里,还是绝无仅有的。

    但是,这次小胜对于清军的意义却绝不仅于此。三卫军在朝鲜的表现太过震撼,以至于很多人在私下里听到与之正面作战的与朝鲜那股明军出自同一支人马,心中就都不免生了惧意。

    兵家交战,向来勇者取胜,一旦在士气上先萎顿了,往往就是败军的先兆。

    范文程此前之所以一直谏言多尔衮要保守用兵,皆是源于此中关节。不过,多尔衮一战小胜之后,这种顾虑也被逐渐打破,军中健儿的士气也大为提升,这让范文程又看到了希望,大清军有望恢复皇太极在位时的兵威。

    说实话,连多尔衮都心有迷惑,不知从何时起,大清的八旗铁骑便不是那支满万无人敌的大军,先后在辽西与朝鲜一次又一次的遭遇惨败,全军覆没,甚至连主帅豫亲王多铎都成为了明军的阶下囚。

    这些一连串的遭遇中,对多尔衮打击最大的还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多铎的被俘和残疾。

    多铎曾写信声泪俱下的央求其派人将其赎回盛京,但多尔衮终究还是狠下心来无情的拒绝了这个请求。多铎在战斗中身受重伤,据说被朝鲜的郎中锯掉了整整一条大腿,试问如果让残了一条腿的多铎回到盛京,不正是他失败的例证,时时刻刻让他至于权贵们的嘲笑之中吗 ?

    基于这种考量,多尔衮毅然决然的宣布了多铎战死沙场的消息,坚决不承认在朝鲜的那个残废是豫亲王多铎。

    可想而知,经过打击之后的多尔衮能够力排众议与三卫军正面对决,面临了多大的压力。而今偷袭一战虽然差强人意,但毕竟是一次胜仗,因此被他用来大肆宣传,以激励大清八旗甲兵的作战士气。

    而大清八旗军也的确恢复了以往的士气,纷纷叫嚣着要一战击败明军,再战踏破北京城墙。

    多尔衮不求一战灭掉明朝,只要能将崇祯赶下台去,扶沈王坐上紫禁城的宝座。明朝内部将不可避免的分裂,陷入无休止的夺位之争中。由此,大清便可伺机夺取更大的好处。不过,他对狡猾的沈王也加着万分的防备,听说此人的大部人马已经到了昌平。

    ……

    镇虏侯李信再次返回北京城,所有与之接触的官员都从他身上感受到了咄咄逼人的杀气。这时,官员们才又恍然,面前这位年轻而又位高权重的官员与那个出身自太行山麓的草莽马贼是同一人。

    “殿下,臣建议,两日后对清军决战万不容更改,皇明兴废全在此一战!”

    当李信一字字一句句说出来,太子朱慈烺竟忍不住右手一抖,毛笔拿捏不稳在纸笺上划下了粗重的一笔,却又要装作若无其事,轻轻的搁下了手中的笔。

    他一直以为满清这次入寇,乃与前十年一般都是呼啸而来,席卷了财货人口而去,如何就成了兴废在此一战?然而,朱慈烺心中也隐隐觉得,朱家江山到了今时今日似乎已经走进了牛角尖里,纵观古今中外,罕有皇朝一脉超过三百年的。而今皇明自太祖、成祖以降到现在已经过了二百七十二年,建奴每每破关入寇如入无人之境,张李刘逆贼屡剿不绝,祸乱中原终由疥癣之疾发展成了腹心之患。

    然则,剿贼初见成效后,父皇却突然倒下了,掌兵的权臣首鼠两端,沈王更是气势汹汹摆开了车马欲进京夺位,眼下内忧外患已经到了极致。如果北京城外一战失利,沈王趁机发难,只怕天下便要再起逐鹿纷争了。

    “李信,休得胡言乱语!我皇明万岁无疆,何以会兴废在一战之间?”

    李侍问浑身哆嗦,花白的须发随之微微发颤,指着李信就是一通责备,已经几近于泼妇骂街。眼下的内阁中也只有李侍问一个人对李信存着极大的不满,倒是他摆脱了一贯的懦弱形象,公然站出来指责李信还是头一遭。

    周皇后正了正身子,目光盈盈望向李信,似乎是在等着他的解释。

    李信并不与李侍问争执,而是正色道:“殿下,臣得到密报,沈王勾结奴酋多尔衮欲行不臣之举,昨夜一战,居庸关的沈王大军亦曾有异动……”

    “一派胡言,沈王乃太祖血脉,岂能勾结鞑子……”

    没等李信说完,李侍问又拉开了架势与李信争执起来。

    情绪激动的李侍问完全没注意到周皇后与太子朱慈烺的面色已经难看至极。

    不论昨夜沈王大军究竟有没有异动,周皇后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难以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过一般泰然处之。甚至她的心里已经震惊到了极点。

    而在这个时候,李侍问还在替沈王说话,周皇后岂会对他有好脸色?

    呯的一声,周皇后保养得体的右手拍在了身旁的案头。

    李侍问这才像受惊一样猛然停住了对李信的指责,似乎回过味一般。

    “李阁老此言差矣,镇虏侯所言有理有据,岂会冤枉了人?倒是你口口声声维护沈王,究竟居心何在啊?”

    大学士魏藻徳不阴不阳的问了一句。李侍问终于明白过来,脸色顿时剧变,指着魏藻徳,“你,你,你血口喷人!”

第九百四十二章 逆转

    最终,周皇后坚决的站在了李信一边,支持她与,满清鞑子决战,要人出人,要钱出钱,不论付出任何代价,只要能将城外的清军击败,断了沈王对皇位的觊觎之心,一切付出就都是值得的。

    暖阁议事后,以大学士魏藻徳为首的阁臣连夜就写弹章,发起了对李侍问的弹劾。指称李侍问勾结沈王,意图不轨。

    李侍问也意识到自己再暖阁中说错了话,然而君前奏对,并非小儿女间过家家,说过的话都可以一笑置之。周皇后就算仅仅是半君,说出去的话也一如覆水难收。

    他在回过味来以后,恨不得狠狠抽自己两个大嘴巴,怎么一涉及到李信的事,他就头脑发昏呢?然而,到了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他只能在后悔与自责中写致仕表文了。

    按照当时的惯例,有过错的官员自己提出来辞职,朝廷还会给予他一定的礼遇和颜面。如果赖在官位上不舍得下去,面对朝臣们群起而攻之,其下场可想而知。

    李侍问几乎是含着一腔老泪哆哆嗦嗦的写完了致仕表文。一想到倾其一生深耕官场,居然只落得这个下场,他再夜忍不住老泪纵横。

    但世界就是这么残酷,有人官场得意,有人就必然官场失意。当官的既然享受到了为官时的权势和风光,也必然要承受权力斗争落败后带来的苦果。

    如此,李侍问便成为了继周延儒与范复粹之后第三个被赶出了内阁的老臣。

    内阁的形势让李信的亲信们大感精神振奋,多年来被这帮老家伙压制的元气终于一次都发泄了出来。

    周延儒还好点,这位首辅上台以后,公然与镇虏侯和三卫军为敌的次数不多,最解恨的是范复粹与李侍问灰头土脸的下台。

    李侍问与李信的过节大家都众所周知,而今这个老家伙被赶出了朝堂,放眼内阁之中,能够与镇虏侯为敌的人已经一个都没有了。

    天子未病倒之时在位的宰辅如今已经只剩下了刘宇亮一人,而刘宇亮曾与李信的关系不错,并且在重新入阁之后,一直保持低调,对朝局向来不发一言。

    另外,还有杨嗣昌虽然也为内阁大学士,但他先有不臣之心,拒绝率军北上勤王,已经失去了周皇后的信任,也难以对朝局施加影响力。

    现在内阁中比较活跃的就只有刚刚年及而立的状元魏藻徳,不过却因为年资浅薄毫无根基,甚至连李信都多有不如。还有一把胡子的礼部尚书蒋德璟,此人是三朝老臣,只可惜心思却与名声大不相符,一直与魏藻徳站在同一阵线上,弹劾周延儒、范复粹与李侍问时,两个人均同声同气。

    以前还有个洪承畴,在朱由检未病倒时就已经下令将其锁拿入狱。是以,在李侍问辞相后,内阁中就只剩下了四位辅臣,分别是刘宇亮、李信、蒋德璟与魏藻徳。

    李信的一干亲信忽然发现,镇虏侯于内阁中的地位竟一夜之间变得举足轻重了,发言权与从前相比也不可再同日而语。

    出于对文官排斥的本能,他们对蒋德璟和魏藻徳也持着深深的防备态度,甚至有人提议将刘宇亮拉拢过来,将这上窜下跳的一老一少也赶出内阁,到时诺大的内阁就剩下两个人,镇虏侯说话岂非一言九鼎了?

    李信却将部下们一通呵斥,眼看着大战在即,两日后就是决战的日子,还有心思搞朝堂争斗?

    不过,事情就在次日一早发生了逆转,魏藻徳与蒋德璟再次联名向周皇后上书,提出人无头不行,内阁没有首辅亦寸步难进,因此谏言,以李信为内阁首辅,总览国事。

    此议一出,立时朝野上下尽皆哗然。皇明自立国以来,内阁首辅还没有不是进士出身的,让一介马贼出身的李信进入内阁已经是破天荒,现在居然还要让他做内阁首辅,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