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脉诀刊误 >

第5部分

脉诀刊误-第5部分

小说: 脉诀刊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洪之本状。诊者自当随其见于浮沉以参求尔。极大在指下者。指下前后左右四旁。脉来皆盛大满指。是 
言本体之形大也。来大去长。言其来去之形大也。 
洪脉根元本是阳。遇其〔季夏〕(夏月)自然昌。若逢秋〔季〕(月)及冬〔季〕(月)。发汗通肠始得凉。 
仲景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为应时之脉。今曰季夏。池氏迁就以为季夏心火渐退。得脾土偃之。 
其热病自退。若然。则秋冬只在九月十二月。得洪脉。方可发汗通肠乎。今季字皆改为月字。 
洪脉关前热在胸。当关翻胃〔几千重〕(热来冲)。更向尺中还若是。小便赤涩脚酸疼。 

卷上
八里
属性:x〔一〕微者阴也。x〔指下寻之极微再再〕寻之若有若无。(欲绝非绝。又曰按之如欲尽。)曰微。 
主败血不止。面色无光。 
若有若无。欲绝非绝。所以形容微之不可见。按之如欲尽。谓必轻手诊则可见。重手按则欲尽 
而无也。微与濡弱相类。极软而浮细曰濡。极软而沉细曰弱。极细而软。无浮沉之别者。微脉也。微与 
涩细何以分。细而又短于微来往蹇滞曰涩。细而稍大常有曰细。细而稍长似有似无曰微。合五脉相 
类者详分之。则微脉可知矣。阳微恶寒。阴弱发热。微浮虽甚不成病。不可劳。脉经曰。脉者气血之候。 
气血既微。则脉亦微矣。沉微则补阴。浮微则补阳。调补之道。以此为准。凡得是脉。必羸弱气虚为宜。 
故风劳气虚之病。多得是脉。柳氏曰。脉分四时。春夏发生长旺。畏见此脉。秋冬见尚庶几。又曰人 
禀气以生。若微脉太过。阳亏气乏。何足以生。 
指下寻之有若无。漩之败血小肠虚。崩中日久为白带。漏下多时骨亦枯。微脉关前气上侵。当关 
郁结气排心。尺下见之脐下积。身寒饮水即呻吟。 
微在尺为阴盛阳虚。故为身寒。不可饮水。若饮水。则两寒相搏。痛而呻吟也。通真子曰多声。池 
氏曰身寒饮水。李氏曰好饮冷水。皆非也。 
x〔二〕沉者阴也。x〔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缓度三关状如烂绵〕(举之不足。按之有余。重按乃得。 
有肌肉之下。)曰沉。主气胀两胁。手足时冷。 
轻指于皮肤间不可得。徐按至肌肉中部间应指。又按至筋骨下部乃有力。此沉脉也。沉与浮相反。 
与伏相近。沉脉。重按乃得于筋骨下部。若伏脉。则虽重按至筋骨下部亦不见。必用指推开筋 
方可见脉。难经曰伏者脉行筋下也。内经曰推而内之。推而外之。皆是用指推筋脉以求之。非一定 
其指。于病患臂上。俟其脉之自见也。此持脉口诀也。脉经曰沉者阴脉之始也。其象。按之至 
筋骨得之者。是也。其体沉潜。深居诸脉之下。有地之气焉。凡诸脉即沉而见。则知其在阴而里受之。 
今脉诀曰按之似有。状如烂绵。曰沉。如此则沉弱沉微沉细之脉。又当何如而诊之。甚失脉经之意矣。 
经曰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岂有按之似有状若烂绵 
之不及也。 
按之〔似〕(即)有举还无。气满三焦脏腑虚。冷气不调三部壅。通肠健胃始能除。 
按之似有。是沉微脉。非独沉也。今改云按之即有。沉为阴。通肠宜温药利之。 
寸脉沉兮胸有痰。当关气〔短〕(痞)痛难堪。 
气短者。气不能相续。似喘而实非。气上冲。似呻吟而无痛。乃气急而短促也。今曰痛难堪。则非 
气短。脉经曰。关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则痛者气痞不通而痛也。 
若在尺中腰脚重。小便稠数色如泔。 
x〔三〕缓者阴也。x指下寻之。往来迟缓。〔小于迟脉〕(去来亦迟。小 于迟。又曰阳脉浮大而 
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曰缓。〔主四肢烦闷气促不安〕 
缓者二义。去来亦迟。小 于迟。每居中部或下部间。柔软而慢。但小于沉脉。兼之缓软。此有 
邪之诊。为不及之缓。阴阳气和。阳寸阴尺。上下同等。同浮大而软。无有偏胜。此无邪之诊。为阴 
阳和缓之缓。缓与迟二脉相类。缓脉大而慢。迟脉小而衰。缓者卫有余而营不足。迟者阴气盛而阳气衰。 
二诊不同。迟脉一息三至。缓脉一息四至。脉经曰。缓脉小 于迟。今脉诀反云小于迟脉。误矣。 
四肢烦闷。气促不安。皆非缓脉之证。 
来往寻之状若迟。肾间生气耳鸣时。邪风积气来冲背。脑后三针痛即移。 
缓脉关前搐项筋。当关气结腹难伸。尺上若逢 冷结。夜间常梦鬼随人。 
x〔四〕涩者阴也。x〔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前虚后实无复次序〕(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 
复来。又曰短而止。)曰涩。主腹痛。女子有孕。胎痛。无孕。败血为痛。 
脉来蹇涩。细而迟。不能流利圆滑。涩者涩也。与滑相反。如刀刮竹。竹皮涩。又有节。刀刮而行涩。 
遇节则倒退。有涩脉往来难之意。如雨沾沙。沙者不聚之物。雨虽沾之。其体亦细而散。有涩脉往 
来散之意。或一止复来。是因涩不流利之止。与结促代之止不同。玉函经曰。切脉定知生死路。但向止 
代涩中取。看取涩脉与止代。此是死期之大概。涩脉与外有形证。未可断他殂大命。若是形证与代同。尺 
部见之皆死定。黎氏曰代者止也。一脏绝。他脏代至。为真死脉。不分三部。随应皆是。涩者。三五不调。 
如雨沾沙。为精血不足之候。与代相似。然三秋诊得涩而有胃气为平脉。右手寸口。浮短而涩。为肺正脉。 
二者皆非 
死脉。若尺寸俱浮紧而涩。外证必发热恶寒。项强腰痛。牵连百节俱痛。乃太阳经伤寒。汗之愈。举此 
数端。以见涩脉与代脉不可例观。尺脉者人之根本。涩为精血不足之候。若独于尺中见涩。则死候也。 
脉经曰。涩脉之象。往来蹇滞。行而多碍。夫脉者资血气而行。血气损伤。营卫行涩。故脉亦涩。 
脉诀曰。按之似有。举之全无。是有沉涩无浮涩。经曰一阴一阳。谓脉来浮而涩也。则是浮中亦有涩。 
岂独沉有涩乎。盖浮而涩者营卫伤。沉而涩者精血损。表里之证不同。故脉亦异。岂独有里而无表乎。 
难经曰。前小后大。前大后小。其前后以尺寸论也。今云前虚后实。涩为少血。其形蹇滞。细短且散。 
安能后实。若后实则非涩矣。其曰无复次序。即内经所谓参伍不调。上下如参舂之脉。是脉之乱。脉 
乱则死矣。今以脉经改之。 
涩脉如刀刮竹行。丈夫有此号伤精。妇人有孕胎中痛。无孕还须败血成。 
涩脉关前胃气并。当关血散不能停。尺部如斯逢逆冷。体寒脐下作雷鸣。 
x〔五〕迟者阴也。x〔指下寻之重手乃得隐隐〕(一息三至。去来极迟。)曰迟。主肾虚不安。 
中风口 。脉浮而迟则生。今脉诀于迟脉曰重手乃得。是无浮迟之脉乎。立脉之名曰迟。以其比 
平人一息四至。减去一至。故也。今曰隐隐。果何所似。且如蛛丝曰气衰。如风吹毛曰肺死。微甚欲 
绝。伏甚不出。则庶可隐隐形容之。三至为迟。何隐隐乎。 
〔迟脉人逢状且难〕(三至为迟一息间。) 
迟脉一息三至。以至数之。至为易见。 
遇其季夏不能痊。神工诊着知时候。〔道是脾来水必干〕(或者脾虚或肾寒。) 
通真子曰。迟脉属肾。肾水忧在土。土季夏旺。洁古云迟本土也。当仿此一脉为时胜故长。 
夏胜冬。土克水。池氏曰。季夏现迟。季夏土正旺。胜其肾水。水必枯。病不痊。抑脾土。滋肾水。 
方为良工。以愚考之。内经曰脉迟者为脏病。难经曰迟者阴也。迟为在脏。非脾旺脉。亦非属肾 
之脉。假使季夏土旺。脾能克肾。不缘脉迟。阿阿和大而缓。是脾之正脉。是因季夏时而旺。不病 
之脉。若素有肾虚之病。则忧之。若曰因时旺脉。能克所胜。则是春肝脉旺。必克脾土。四时旺脉。 
因序而见。人人四时皆病矣。今此脉诀之意。盖以夏月万物盛大。阳旺之时。而得迟脉为失时反证。 
阴气大盛。脾者阴中之至阴也。迟在脾则脾冷。肾者亦阴也。迟在肾则肾冷。内经曰未有藏形。 
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今迟脉在夏。亦逆四时也。 
寸口迟脉心上寒。当关腹痛饮浆难。流入尺中腰脚重。浓衣重覆也嫌单。 
x〔六〕伏者阴也。x〔指下寻之似有呼吸定息全无再再寻之不离三关〕(极重按之。着骨乃得。 
又曰关上沉不出。又曰脉行筋下。)曰伏。主毒瓦斯闭藏三关。四肢沉重。手足时冷。 
伏脉者。初下指轻按。不见。次寻之中部。又不见。次重手极按。又无其象。直待以手推其 
筋于外而诊。乃见。盖脉行筋下也。若如常诊。不推筋以求。则无所见。昧者以为脉绝矣。沉脉因 
按而知。伏脉因推而得。 
伏与沉相似。沉者重按乃得。伏者重按亦不得。必推筋乃见也。若重按不得。推筋着骨全无。则脉绝 
无而死矣。脉诀曰。指下寻之似有。则非伏也。呼吸定息全无。则脉绝也。再再寻之不离三关。三 
关。三部一寸九分之位也。岂他脉之诊乃离舍三关乎。此脉诀言伏脉之状最谬。 
阴毒伏气切三焦。不动营家气不调。不问春秋与冬夏。徐徐〔发汗〕(调理)始能消。 
伏为积聚。有物为积。有营积。有卫积。有藏积。随所积而施治。可也。今曰不动营家气不调。 
是先治营血而气自调也。必也治营积而见伏脉者方可。若夫气积。及食物积。藏积。又当各治其本。 
且气为是动。血为所生者。难经曰。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血滞而不濡者。为血后病。故先为是动。 
后为所生病。以此论之。当先调气而血自顺。亦有血先病而气后病者。随病施治可也。难乎执一。其 
因物聚者。又必以所恶者攻之。以所喜者诱之。亦不专于先动营也。通真子曰。伏脉不可发汗。更 
宜消息。诚哉是言。内经曰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仲景曰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 
又曰表有病。脉当浮。今伏脉乃在里之病。岂宜发汗。虽曰徐徐。其动表一也。非其治也。洁古又引 
阳盛阴虚。汗之则愈。以升麻汤、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亦非也。难经所云。仲景所述。曰 
阳盛阴虚者。谓伤寒之邪。在表为阳。在里为阴。邪入皮肤。恶寒发热。是表虚而受邪曰阳虚。未传 
入里。里未受邪。曰阴盛。故云汗之则愈。非论伏脉为阴盛也。假使阴毒为病。正当随浅深。用温药祛逐。 
其可发汗邪。 
积气胸中寸脉伏。当关肠癖常暝目。尺部见之食不消。〔坐卧不安〕( 瘕攻痛)还破腹。 
x〔七〕濡者阴也。x〔指下寻之似有按之根据前却去〕(极软而浮细。轻手乃得。不任寻按。)曰濡。 
主少气。五心烦热。脑痛耳鸣。下元冷极。 
有余于上曰浮。既浮而细曰软。浮而软细曰濡。按之无有。举之则浮细而极软。必轻手乃可得。 
脉经曰如帛衣在水中。帛漫在水。虚浮见于水面。若用指按之。则随手而软散。不与手应。此濡脉之状也。 
濡与迟弱相近。一息三至。随浮沉而见曰迟。极软而浮细。轻手乃得。不能沉。曰濡。轻软而沉细。 
按之乃得。重按欲绝。指下不能起伏。不能浮。曰弱。濡弱迟微之脉。皆气血之不足者也。大病后。 
或产妇。喜见此等脉。平人强人忌见之。更随时随病消息之。脉诀曰指下寻之似有。与言伏脉同。何 
是何非耶。且诸脉之应。皆一来一去。如曰来疾去迟。曰来盛去不盛。以别钩脉。外实内虚之诊。 
今曰按之根据前却去。其状果何如耶。内经曰软。脉经曰濡。同一脉也。难经曰春脉弦。濡弱而长。按 
之濡。举之来实者。肾也。沉濡而滑曰石。是皆兼他脉。以濡在中和为胃气之本。为平脉。旺脉。 
若濡脉独见。则病脉也。内经曰心脉 散。当消环自已。肝 散。病溢饮。胃 散。病食痹。脾 散。 
色不泽。足 肿。肾 散。病少血。其言 散脉。与搏坚而长对。言病也。故难经亦以气来虚微。 
来实强。对言之。非所谓濡与虚弱之诊也。 
〔按之似有举之无〕(举全无力按如无。) 
脉诀。此句全非濡诊。活人书曰。按之似无。举之全无力。曰濡。今从之。髓海丹田定已枯。 
四体骨蒸劳热甚。脏腑终传命必殂。濡脉关前〔人足汗〕(虚自汗。) 
脉诀足字本为充足之足。昧者误以手足之足训之。今改为自汗。庶无误也。 
当关少气精神散。尺部绵绵却恶寒。骨与肉疏都不管。 
x〔八〕弱者阴也。x指下寻之如烂绵相似。〔轻手乃得重手乃无怏怏不能前〕(极软 
而沉细。按之如绝指下。)曰弱。〔主气居于表〕生产后客风面肿。 
弱者扶持不起之状。不能起伏。不任寻按。大体与濡相类。濡脉细软而浮。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