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百科全书 >

第27部分

中国百科全书-第27部分

小说: 中国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羁の诨冈АV衅搅辏糯克溃诨妇嗨嬷呓狻�

  献帝初平元年(190),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死,其侄蹋顿即位,有武略,统一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建安五年(200),袁绍被曹操败于官渡,旋即病死。十年,绍子尚等往奔辽西,投奔蹋顿。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桓,战于柳城,乌桓败绩,蹋顿及名王以下被斩,降汉者达二十余万口。曹操使柳城降者及幽州、并州各郡乌桓共万余落徙居中原,妻子为人质,精壮随军作战,由是三郡乌桓号为天下名骑。残留故地的乌桓,因其地不久即为鲜卑所占,均与鲜卑融合;内徙者则渐为汉人所同化。

  (余太山) 
 


    
乌兰布通之战
    乌兰布通之战

  见平定准噶尔。 
 


    
乌什维族起义
    乌什维族起义

  清乾隆三十年(1765)在新疆南部重镇乌什爆发的维吾尔族人民反压迫武装起义。18世纪50年代末,清政府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后,即与本地维吾尔族的封建主勾结起来,残酷剥削和压迫维吾尔族人民。清政府驻乌什办事大臣素诚昏愦无能,不仅任意盘剥人民,还和他的儿子及官兵一起轮奸妇女,无恶不作。乌什的阿奇木伯克是从哈密派来的阿布都拉,他性情残暴,且多方勒索,贪婪无厌。素诚和阿布都拉等的种种倒行逆施,使乌什人民困苦不堪。乾隆三十年二月十四日,阿布都拉等无理毒打递送物件的差役,激起了人民的愤恨。同时,素诚和阿布都拉又派素诚之子带领维吾尔族二百四十人解送沙枣树及官吏行李。当晚,曾受过素诚父子欺辱的小伯克赖和木图拉召集役夫向驻守乌什的清军发起进攻,占领仓库,烧毁衙署,迫使素诚父子自杀,擒获阿布都拉。清政府驻阿克苏副都统卞塔海、喀什参赞大臣纳世通等闻讯纷纷率兵前来镇压。但起义的队伍声势越来越大,使前来围剿的清军屡遭失败。清政府又加派伊犁将军明瑞、阿桂等,先后聚集了清军万余人,企图一举消灭起义队伍。但起义队伍恃险踞守,与清军对峙达半年之久。最后,终因孤立无援,粮草将绝,起义首领赖和木图拉又中箭身亡,遂于八月二十五日被清军击败。清军进入乌什后,进行血腥屠杀,将万余妇女儿童分四批解送伊犁。乌什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在新疆南部的统治,迫使清政府采取一些改革措施以缓和矛盾。

  (任一飞)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

  (dBusg Tsang mNgah…ris…skor…gsum) 元朝设在今西藏地区的政区。乌思(清以后译作卫)指前藏;藏指后藏;纳里即阿里,速古鲁孙意为三部(即古格、卜郎、芒域),纳里速古鲁孙大体相当于今阿里地区。元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统一管理这三个地区(见宣政院)。1239年,窝阔台次子阔端派朵儿答进兵西藏,到达今拉萨东北。萨斯迦宗教首领班弥怛·功嘉监藏代表西藏各部僧俗官员北上,1246年抵达凉州,次年谒见阔端,表示归顺蒙古。此后,功嘉监藏向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全体僧俗官民发布文告,宣布“上纳里、乌思、藏皆已降附”蒙古,并转达阔端关于清查户口、建立驿站的令旨。入元以后,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地区受元世祖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及其后裔节制。至元元年(1264),元廷设立总制院,管理全国释教和吐蕃(藏族地区)事务,至元二十五年改称宣政院。乌思藏分为沙鲁、搽里八、出蜜、思答笼剌、伯木古鲁、加麻瓦、札由瓦、牙里不藏思八、迷儿军等十三个万户,与纳里速古鲁孙元帅府一起,统归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宣慰使都元帅有时又是藏族的本禅,是当时西藏地区的最高官吏,直接由朝廷任命。

  元朝有帝师制度,元世祖忽必烈以来历朝皇帝都从乌思藏请来帝师。元朝帝师的地位极为高崇,萨斯迦地方贵族款氏一家产生了八思巴以下祖孙父子相继的许多代帝师,帝师家族也备受隆遇。如,八思巴侄孙、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帝师公哥罗古罗斯监藏班藏卜之兄琐南藏卜,尚公主,封白兰王,享有很大的特权。直至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时,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的政治和宗教统治大权始终集中在萨斯迦款氏贵族手中。至正十一年(1351),伯木古鲁万户郎氏贵族赏竺监藏起兵打败宣慰使都元帅的军队,夺取了三路统治权,并向元廷申报了起事经过。在内地农民起义风暴中自顾不暇的元朝政府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封赏竺监藏为达鲁花赤、大司徒。元亡后,明封伯木古鲁万户为阐化王。

  元官府对乌思藏进行过不止一次的户口调查,据中外学者研究,前藏和后藏地区当时约有三万余户居民。元朝在西藏地区建立驿站,设站赤、兀剌赤。据延祐年间统计,大站有二十八处。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的社会制度在元代没有根本的变化,仍是领主剥削和统治属民的农奴制。归顺元朝的大小领主获得了万户、千户头衔,万户可以给属下封赏官职,拨给领地。大小领主构成一个封建贵族阶级。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和财产,剥削衣奴。僧侣封建主拥有极大势力。称为迷思迭(mi…sde,译言部民)的属民没有人身自由,不能离开本万户的封地,即使临时外出也须持有万户的路引。他们负担名目繁多的税赋和徭役,贡纳实物,为修建寺院和宫室府邸提供无偿劳动,稍有迟误,便酷刑加身。属民尽管终年从事苦重劳动,仍然不得温饱,他们是农奴阶级。元朝对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地区的统一管辖,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限制了各大领主之间相互争战的混乱局面,对生产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参考书目

  韩儒林:《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管理西藏地方的》,《穹庐集》第425~43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G。Tucci,Tibetan Painted Scrolls,Rome,1949。

  (亦邻真) 
 


    
乌孙
    乌孙

  汉代至拓跋魏中叶居于天山北麓伊犁河上游、伊塞克湖畔及纳林河流域的游牧部族。它的族属有突厥族、亚利安族诸说,尚无定论。

  建元三年(前139),张骞应汉武帝刘彻之募出使月氏,打算约它夹击匈奴,但未得要领而归。元狩四年(前119),汉军击走匈奴于漠北,张骞向武帝言及留匈奴时说,闻乌孙本居祁连、敦煌间,与月氏为邻。月氏攻夺乌孙地,杀其王难兜靡,乌孙王族逃属匈奴;其后月氏为匈奴所破,西击塞人,塞人南迁,月氏居其地(今伊犁河流域)。乌孙首领(昆莫)既壮,请单于助报旧怨,西向攻破月氏,月氏西走,乌孙遂占有其地,然常怀念故地;因而建议武帝厚赂乌孙,招以东归,并遣公主为夫人,使之助汉,以断匈奴右臂。武帝采纳此议,令张骞再使西域,抵达乌孙都城赤谷城(今地不明,一说在今新疆阿克苏城北盐山附近,一说在纳林河上游之Narynkol,一说在伊塞克湖南岸之DzhetyOghuz附近),当时乌孙有户十二万,民六十三万。然而乌孙诸大臣不欲东迁,昆莫猎骄靡又年老不能自主,仅遣使数十人随张骞入汉答谢,意亦在窥探汉廷的虚实。

  匈奴知乌孙遣使赴汉报聘,便兴师问罪,乌孙为得汉援助,再遣使献马,并愿得汉公主。武帝于元封年间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为公主嫁昆莫,馈赠甚丰,昆莫以细君为右夫人,同时迎娶匈奴女为左夫人。江都公主别居一宫,不经常与昆莫相会,且因语言不通,忧伤思乡,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昆莫年老,令细君改嫁其继承人岑陬,公主不肯,向朝廷请示,汉帝为同乌孙共灭匈奴,令公主从其国俗。公主与岑陬成婚,生一女,旋病卒。汉又以楚王刘戊之孙解忧为公主妻岑陬。解忧留居乌孙达五十年之久,先嫁岑陬,未生子女。岑陬早卒,病危时因其胡(匈奴)妇所生之子泥靡年幼,把王位让给叔父之子翁归靡,约定泥靡长大,仍立为乌孙王。翁归靡即位后,娶解忧公主,生三男二女,长男名元贵靡。翁归靡亦有胡妇,生子名乌就屠。汉昭帝时,匈奴与车师并力侵乌孙,解忧上书请汉救援,汉公卿议救未决,值昭帝去世。宣帝本始元年(前73),解忧与翁归靡皆上书称匈奴连续发兵攻击乌孙,虏掠人民,并要求交出汉公主,望汉出兵相救。翌年,汉遣将五人,率骑十六万分道出塞,命校尉常惠持节护乌孙兵,共击匈奴,匈奴死伤惨重,畜产损失不可胜数,因此深怨乌孙。本始三年冬,匈奴单于自将数万骑击乌孙,有所虏获,将还师,逢大雪,人民畜产损失十之八九。本始四年至地节元年(前69),乌孙与丁零、乌桓等又围攻匈奴,匈奴人民死者十分之三,牲畜损失将近一半。汉兵亦出塞攻掠,攻下车师,留卒屯田,保障天山北麓往乌孙的道路畅通,汉与乌孙的联系由此加强。

  乌孙族墓群 新疆昭苏下台

  乌孙人用羊首铜刀 新疆新源查布哈河出土

  宣帝元康二年(前64),应翁归靡之请,以楚主解忧亲属相夫为公主,置官属侍御百余人,使居上林苑习乌孙语;临行,宣帝亲自送别。相夫至敦煌,未出塞,闻翁归靡死,乌孙贵人从岑陬之约立泥靡为昆弥(昆弥即昆莫,均为乌孙王号)。宣帝从萧望之议,征还相夫。解忧复嫁泥靡,生一子名鸱靡。翁归靡胡妇所生之子袭杀泥靡自立为昆弥,因害怕汉出兵,奉元贵靡为大昆弥,自己为小昆弥。汉长罗侯常惠将三校屯赤谷,为分别人民地界,大昆弥户六万余,小昆弥户四万余,各自为政,汉皆赐予印绶。后元贵靡、鸱靡皆病死,解忧年近七旬,上书言年老愿还汉地。宣帝许其归来,于黄龙元年(前49)病死。自此至西汉末,乌孙昆弥始终有大小之分,前者亲汉,后者亲匈奴。《汉书·西域传》所谓“自乌孙分立两昆弥后,汉用忧劳,且无宁岁”,是对这种情况的概括。

  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东汉以耿恭为戊校尉,屯车师后王部金满城(今新疆奇台西北)。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大昆弥以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班超欲攻龟兹,因乌孙兵强,欲得其助,乃上书言“乌孙大国,控弦十万,故武帝妻以公主,至孝宣皇帝,卒得其用。今可遣使招慰,与共合力。”章帝允诺,于建初八年拜班超为将兵长史,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以锦帛。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匈奴北单于为汉左校尉耿夔所破,曾遁走乌孙。而自安帝即位时(107)起,北匈奴复收属西域诸国,时为边寇。后经班勇大力经营,虽龟兹、疏勒、于阗、莎车皆来朝,而乌孙及葱岭以西终绝。

  近几十年来,中国和苏联的考古工作者在乌孙故地考察和发掘了大量的乌孙墓葬,从墓葬分布特点、形制及出土物等方面作了分析研究,为探索乌孙的社会经济情况提供了不少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文献之不足。例如:谷物磨具和平底陶器的出土,说明乌孙人在经营畜牧业的同时,还兼营少量农业。出土物还表明乌孙人制陶业、铸铜业和木器制造业的水平和规模。墓葬规模的悬殊和出土物的多寡贵贱则体现了乌孙社会贫富的分化和阶级的形成。

  (张锡彤) 
 


    
乌弋山离
    乌弋山离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伊朗高原东部的一个地区或半独立国家。安息在密司立对提一世(MithradatesI,前171~前138或137)时在中东建立了东自大夏、身毒,西至两河流域,北至里海,南抵波斯湾的大帝国。但由于大月氏(即月氏)西迁,中亚的塞人(Sakas)各部受到很大的打击,大约在公元前128或127年纷纷南下闯入安息境内,直到德兰癸亚那(Drangiana)和阿拉科西亚(Arachosia)二郡之地,占据了锡斯坦。密司立对提二世(前124~前87)即位后,决心大力整顿东方,便派贵族苏林(Suren)率领大军到东边镇压入侵的塞人,经过十年的战争,塞人降服,安息表面上恢复了统一。从此侵入的塞人和土著安息人便在东方这两郡境内杂居,逐渐融合。自公元1世纪以后,印度的记载称他们为“塞种—安息”(Saka…Pahlava)。

  苏林在东方的胜利使他在德兰癸亚那和阿拉科西亚两郡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安息帝国实际上分成了两个地区,西部仍在阿塞西(Arsaces)�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