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第2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清江北),镇东大将军司马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不久征为军咨祭酒,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上书司马睿,力请北伐。建兴元年(313),司马睿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只予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作为北伐物资,由其自募战士,自造兵器。他带着随他南下的部曲百余家北渡长江,中流击楫宣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至淮阴后,一面冶铸兵器。一面招募流散,得两千多人,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当时,河南坞主(堡壁首领)各拥部曲自重,相互攻击,依违于石勒和晋朝之间,他派人招抚,共御石勒,进克谯城(今安徽亳州)。蓬陂坞主陈川势力较大,大掠豫州诸郡,被祖逖设伏击溃,将所掠子女财物各归原主,深得民心。陈川投石勒,祖逖率军伐陈,勒遣石虎领兵五万救援,祖逖数以奇兵击退进犯。石勒统治的镇戍多归附祖逖,北方晋室将领李矩、郭默、上官巳、赵固等也愿听从指挥,九年即收复黄河以南的大部土地。祖逖军纪严明;自奉俭约,不畜资产,劝督农桑,发展生产,深得百姓爱戴。历经丧乱的中原父老说:“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黄河北岸坞壁群众向祖逖密报石勒的活动,迫使不敢南犯。石勒遣书求互市,他虽不答,却任凭通商贸易,收利十倍。正当他营缮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秣马厉兵,积蓄力量,准备向北岸推进时,东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王敦擅政。太兴四年(321),晋元帝司马睿派遣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以监督祖逖。祖逖忧虑王敦和东晋政权对立,内乱爆发,北伐难成,当年,忧愤死于雍丘。他收复的土地又被石勒攻占。(杨廷福)
《罪惟录》
《罪惟录》
统记明代史事的纪传体史书。明末清初史学家查继佐(1601~1676)撰。查氏字伊璜,一字敬修,号兴斋,人称东山先生或朴园先生。浙江海宁人。明末举人。明亡后更名省,又隐姓名为左尹非人,坚持反清立场,谓必明室再兴之后,始恢复原姓名。曾参加南浔庄廷■纂修明崇祯十六年(1644)起作明史,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易稿数十次,毕一生之力成书。原名《明书》,后因遭庄氏史狱(见文字狱)牵连,以“获罪惟录书”而署书名,故名《罪惟录》。原书分帝纪二十二卷,志三十二卷,列传三十六卷,次序纷乱,后由张宗祥、姜佐禹等人整理,分别部居,编次前后,写成目录,定为一百零二卷。与《明史》相比,该书多南明诸帝纪;志的部分也较细,设有《土田志》、《贡赋志》、《屯田志》等;传的部分为以事立传,不以人立传,与传统写法不同。另外还列有台湾专目。该书所记,始于洪武迄于南明弘光、隆武、永历、鲁王以海、韩本铉各代,记农民起义之事尤较他书为详。是研究明代,包括南明历史的比较有系统的资料。
该书写成后,即复壁深藏,秘不示人,冀以免祸。原稿涂抹殆遍,不可卒读。辛亥革命后,始见于世,藏于吴兴刘氏嘉业堂。1936年,商务印书馆据该藏本影印出版,收于《四部丛刻》三编中。
(谢国桢 韦祖辉)
遵化铁冶
遵化铁冶
明代官营铁冶规模最大,投产时间最长的铁厂,位于北直隶蓟州境内遵化县(今属河北)西八十里。隶工部,先后设工部主事和郎中主管厂务。
永乐迁都后,铁的需求量增加,遵化铁冶得到长足发展。宣德(1426~1435)时工部造军器,即命取遵化铁二十万斤。正统年间(1436~1449)“略足供工部之用”。成化十九年(1483)起,岁运北京三十万斤。正德四年(1509),炼钢铁共计七十余万斤。嘉靖八年(1529)以后,每年炼生熟铁四十余万斤。其铁炉深一丈二尺,日出铁四次,产品除生熟铁,还有钢铁。
冶铁厂所用劳力称“夫”、“匠”,包括征召的民夫民匠和蓟州六卫所属军夫军匠以及少量囚犯。永乐年间,各类夫匠达二千五百六十余人。其中民夫一千三百名,民匠两百名,军夫九百二十四名,军匠七十名。弘治以后,夫匠显著减少,嘉靖七年,夫匠减至一千五百名,其中轮班匠四百一十名。各类匠夫待遇和参加劳动时间不等。军夫军匠全年劳动,月支口粮六斗,行粮三斗,外加少量衣着;轮班匠按季轮流备办柴炭铁砂;民夫民匠系未完全脱离生产的农民,则于当年十月上工,次年四月放工。劳动期间月支口粮三斗,放工期间停付。铁厂所需柴炭,原由蓟州等州县山场供给;嘉靖五年后,采柴山场租给民间,改征收银两,买炭使用。万历元年(1573),开始大量裁减夫匠。民夫民匠改征价银。九年正式宣布封闭遵化山场,并裁革官员,额设民夫民匠价银和柴炭山场地租银,均征收解部,买铁支用。官营铁冶业至此基本结束。此后明朝政府买铁制造铁器。
(从翰香)
左联
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通称。现代文学艺术团体。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要求成立联合团体,以有力地进行文艺思想斗争,左联遂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其宗旨是联合一切进步力量,反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和推动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先后担任过左联领导的有鲁迅、夏衍、田汉、茅盾、冯雪峰、丁玲、胡风等。左联在组织上接受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领导,内有中共组织的“党团”,潘汉年、冯乃超、冯雪峰、阳翰笙、丁玲、周扬等先后担任过党团书记。左联盟员起初有五十多人,后发展到数百人,包括作家、教师、学生、职员等。机关刊物有《萌芽月刊》、《文学》、《文学月报》等。左联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以此指导实践,批评各种错误文艺观点,批判国民党的反动文艺政策。因此,它一成立,就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镇压,从取缔组织、查禁书刊,直到通缉、拘捕、杀害盟员和革命文艺工作者。1931年2月7日,左联成员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在上海龙华被国民党当局秘密处决。其后,不断有左联成员被逮捕、杀害。但左联仍顽强战斗,并陆续建立了北平左联、东京分盟、天津支部及各地小组等分支机构。左联成员在创作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体现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尤以茅盾、丁玲的小说,田汉、夏衍的剧作产生了广泛影响。左联还培养了一批文学新人,如沙丁、艾芜、艾青等。在中共领导下,左联与其他革命团体一起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培养了一支革命文艺大军,对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受到中共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左联工作中也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倾向,创作上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点。1936年春,为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左联自行解散。
(汪朝光)
左丘明
左丘明
见《左传》。
《左传》
《左传》
旧说与《公羊传》、《谷梁传》同为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实为记载春秋历史的重要史学名著。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传为春秋末鲁人左丘明作,实际成书时间当在战国中期。春秋时中国已有专职史官用简练的文字记录重要史事的纲目,《春秋》就是流传下来的一种。另有称为瞽矇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这些题目的具体内容及远古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矇之一。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魏国的孔门后学以《春秋》为纲,依据瞽矇的讲史记录《国语》和当时尚能见到的其他典籍《夏训》、《商书》、《周志》、《郑书》等,编成了《左传》这部丰富多采的中国古代编年史。从内容来看,该书应属战国中期作品,不可能成于比孔子尚早的左丘明之手,但其主体可能是左丘明讲述的史事,因而最后的编订者才以他主名。
《左传》是通过叙述春秋时的具体史事来说明《春秋》所记录的纲目的。如在《春秋》鲁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的题目下,《左传》就用五百多字介绍了郑伯(即郑庄公),他的父亲郑武公、母亲武姜、弟弟共叔段,以及他们相互间的感情纠葛和权力斗争;反映了春秋初期宗法制败坏,贵族内部大宗同旁支的较量;突出了武姜的溺爱纵容、共叔段的骄横扩张,以及郑伯的深沉有谋、颇得臣民拥戴,所以能一举挫败共叔段经营多年的叛乱活动,迫使他逃亡,从而加强了君权,为其后郑国的强盛和庄公的小霸打下基础。从而解释了《春秋》中这六个字所包含的褒贬。很显然,只有通过《左传》介绍的史事,才能真正理解《春秋》这些标题目录的全部意义。所以说“《左氏传》于《经》,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
《左传》不仅记载了春秋时代许多重要史事,还保存了前此的若干传说古史。有些记述已反映出某些进步的思想,如轻视鬼神而注重人事,强调君主忠于人民管好国家等。同时,它也显示出春秋时政治思想的一些特点,如不承认统一的专制君权,宣扬君臣为共同的国家利益而结合,双方都有选择的自由,不主张臣民绝对效忠于君主。
《左传》在西汉时属“古文经”,并成为“古文经”中的主要经典。由于汉代经学家的门户之见,它长期不能立于官学,未取得设置博士的合法地位。但由于它本身的学术价值,却能在民间广泛流行,并得到不少著名学者的研习和赞赏(见经今古文学)。西晋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将《春秋》与《左传》合编为一书,博采汉儒解说,考订异同,自成专门之学。其后《左传》的地位逐渐超过《公羊传》和《谷梁传》。唐人孔颖达作疏,一遵杜注。清人洪亮吉作《春秋左传诂》,则对杜注多所指摘。又有刘文淇等作《春秋左传旧注疏证》,搜罗前人注释最富,惜未完成。近人杨伯峻作《春秋左传注》,简明适用。
参考书目
徐中舒:《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左传选》后序,中华书局,北京,1963。
珂罗倔伦著,陆侃如译:《左传真伪考》,新月书店,上海,1927。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罗世烈)
左宗棠
左宗棠
(1812~1885) 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举。后屡次会试不第,遂绝意仕进,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
1851年(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后,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为抗拒太平军多所筹划。1856年,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后又加四品卿衔。
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曾在湖南招募五千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后,由曾国藩疏荐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1862年(同治元年),以衢州(今浙江衢县)为基地进攻浙地。同时,联络入浙外国侵略军,组成中法混合军,称“常捷军”,并扩充中英混合军。次年,命为闽浙总督,仍兼巡抚事。1864年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论功,封一等恪靖伯。旋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攻灭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
镇压太平天国后,倡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尤以为海禁开,非制备船械不能图自强。1864年,在浙江仿造小轮船。1866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聘请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为正、副监督,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亦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旋改任陕甘总督,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福州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1867年,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军入陕西攻剿西捻军和西北反清回民军。次年,追击西捻军至直隶(约今河北)、山东,会同李鸿章军全部平灭之。后再返西北,五年间先后攻破宁州(今甘肃宁县)董志原、灵州(今宁夏灵武)金积堡、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肃州(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