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第1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当地人民的反对,不准进城居住,他们才移出城外,通过私人订立租赁契约并经地方官府认可的形式,租居、寄居或租地盖屋。后英国领事巴富尔借口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向上海道宫慕久欺骗讹诈,要求一块专供英商占有的居留地,
上海英美租界碑
1845年11月29日,由上海道公布的《上海租地章程》明文划定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庄(今北京路)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人为建筑房屋及居住之用。次年9月,又议定以边路(今河南路)为西界;这块面积约八百三十亩的地段后来就称做“英租界”。1848年10月间,英国领事阿礼国又借口所谓“青浦事件”,和上海道麟桂议定把地界向西伸到泥城浜(今西藏路),向北开拓到苏州河边,整个租界面积达两千八百二十亩。
上海租地章程规定,土地仍属中国业主所有,原业主与租户的出租、承租各字据,均须经上海道查核钤印,中国业主无权停止出租或增加租银。在由英国领事专管的地界内,他国商人租地建房或赁宅居住,都须先得到英国领事许可。界内造桥铺路,树立路灯,设立灭火机,植树护路,挖沟排水,雇佣更夫等事,经各租主请求,由英国领事召集“租地人会”,共同商议摊派以上各项所需经费。租地人会实为雏型的市政机关。
此后,法国于1849年,美国于1863年(同治二年)在上海正式划定了租界。1863年9月21日(八月初九)英美租界又合并为“公共租界”,即由英美领事为首的几国共同管理的区域。
太平军占领南京后,1853年(咸丰三年)英、美驻沪领事在“武装中立”的名义下,于租界内成立由英国军官担任队长的“上海义勇队”(或称上海商团)和包括法、美领事在内的“协防委员会”,建筑租界永久性“防御”工程,挖掘护城河,准备抵抗太平军。9月7日(八月初五)上海小刀会起义后,他们宣布上海租界“中立”,声称无论小刀会或清军一律不得利用租界进行军事进攻或防御。随后,清朝官员明确承认“租界不可侵犯”的原则,用出卖中国主权谋求同外国侵略者的合作。从此,中国在租界内所保有的权益逐渐受到侵犯和排斥。
1854年,英、美、法三国公使擅自片面修改上海租地章程,经租界“租地人会”通过后,并不和上海道会商决定,即公布施行。新章程规定租界内设立警察代替以前的更夫,并抽收税捐。7月间,上海工部局成立,由各国领事等兼任董事,下设若干委员会,如道路码头委员会、防卫委员会等。巡捕房执行拘捕罪犯,搜查军火,解除中国人武装以及协助收税等。工部局用巡捕捐名义按房租8%,向租界内居住的中国人抽税,以后又陆续增添新税。英、美等领事乘机擅自将其裁判权范围伸展到界内中国人的违禁事件和较轻的民刑诉讼。工部局董事充当法官,每周轮流审讯,拒绝中国政府在租界内直接行使司法权。到1869年4月上海道和英、美、法三国领事签订了上海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后,租界内设立会审公堂,由上海道委派委员,审理中国人相互间民刑案件。若外国人为原告,中国人为被告时,外国领事可以观审;当任何一方不服判决时,得上诉于上海道,与外国领事会同处理。
从此,上海租界就成为主要商埠设立租界的模式。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后,强占沙面,于1859年7月与粤督黄宗汉议定以沙面西部地二百一十一亩为英租界,东部地五十三亩为法租界。天津也在英法联军占领下于1860年10月和1861年5月先后强迫崇厚划定紫竹林地带八百余亩土地为英、法租界。英国在《北京条约》订立后,在1861年间,于镇江、厦门、汉口、九江都开辟了租界。1866年4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虽与英、美、法、德、日等国商定烟台公共租界地段,然未成立工程局,界内警察治安由中国与各领事馆共同负责。
日本在天津的租界
芜湖于1877年(光绪三年)4月间在西门外大江间设立英租界,后也改为公共租界,界内工程巡警则由中国自办。
1886~1887年间中法通商章程及互换照会中明确规定,中国边境商埠不得设立租界,而在沿海沿江的商埠依然继续划定和扩展各国租界。从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先后在重庆(1896年4月)、杭州(1896年9月27日)、苏州(1897年3月5日)、汉口(1898年7月16日)、沙市(1898年8月18日)和天津(1898年8月29日)等埠设立日租界。德、俄、法等国乘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的事件(见三国干涉还辽),获得满足他们设立和扩展专管租界的要求。德国在汉口(1895年10月勘定,1898年扩展)、天津(1895年12月),沙俄在汉口(1896年5月21日)设立了专管租界。法国扩展了汉口(1896年10月)和上海(1899年12月28日)的租界区域。美国在划定厦门(1899年)和天津(1902年)的专管区域后,归并于英租界为公共租界。英国也扩展了天津(1897年3月)和汉口(1898年)的专管地区。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天津在八国联军占领下,沙俄(1900年12月22日)、比利时(1902年2月)、意大利(1902年6月)和奥匈(1902年6月)等国都先后划定各自的专管地区;日本(1900年11月)、法(1900年12月)、英(1902年10月)和德(1905年6月)各租界都获得扩展。法国(1900年12月)和日本(1907年2月)还扩展了在汉口的专管租界。美国领事要求开辟鼓浪屿后,于1902年5月间设定为公共租界。
到清代末年,这些散布在沿海、沿江十六个商埠的租界,共计四十三处,其中五处为公共租界,三十八处为专管租界,以英租界为最多,计十一处。在一个商埠里尚有设立数处租界的,如天津的八国租界、汉口的五国租界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投资,除路矿和政治借款外,工厂、商行、银行、船坞、码头以及市政水电工程,大都集中在租界区域内。同时在租界里也集聚了新生的无产阶级,为即将来临的革命准备力量。
中国自1919年陆续收回各国租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民首先于1919年收回天津德、奥租界和汉口德租界。1924年收回苏联政府放弃的一切前俄租界。1927年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1929年收回天津的比租界和镇江的英租界。1930年收回厦门的英租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废除天津和广州的英租界及英、美、比三国在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的权利。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废除了中国各地的日租界。1946年收回上海、天津、汉口和广州的法租界及法国在上海和厦门公共租界的权利。1947年收回天津意租界和意在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的权利。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至此全部由中国收回。
(徐义生)
租借地
租借地
清末以来,在帝国主义强占下,由外国实行直接统治的中国沿海几个重要海港地区。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腐败和中国的积弱彻底暴露。帝国主义各国除夺取路矿特权,强迫清政府接受政治性借款等外,纷纷强占海港,划分势力范围,企图取先分割中国。
德国首先于1897年11月借口两名德国教士在山东被杀,派军队在胶州湾登陆,驱逐当地中国驻军,加以强占。清政府要求德军撤走,遭到拒绝。1898年3月,德国强迫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将胶州湾及湾内各岛总面积五百五十余平方公里土地租与德国,为期九十九年,限期内归德国管理,德有权制定章程,管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进出口船只。由此开创了以“租借”名义强占中国海港的先例。条约还规定胶州湾潮平一百里内划为“中立区”,德军有权自由通过,清政府在此地驻兵,需先与德国商议,致使此六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地区实为两国共管。
帝国主义在华租借地图
德国占领胶州湾刻石
俄国在德军强占胶州湾后,伪装支援清政府促使德军撤退,把俄舰驶入旅顺港内,提出租借旅顺、大连的要求。它强迫清政府限期订约,用重金贿赂李鸿章等,于1898年3月,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两个月后又签《续约》。这两个条约规定,旅顺、大连及其附近水域租与俄国,为期二十五年。租地北划出一段“隙地”,未经俄方许可,中国军队不得进入,清政府不得将“隙地”土地、口岸和路矿权利让与他国。俄国为缓和日本对强占旅大的反对,答应收缩俄国在朝鲜的势力,撤走它在那里的军事和财政顾问,不阻挠日本在朝鲜发展工商业等。
英、俄长期在远东争雄。俄占旅大后,英国为抵制俄国势力的扩展,提出租借威海卫,以与俄国对抗。当时威海卫在日本占领下,清政府同意对日赔款付清后,将威海卫租与英国。因威海卫位于山东德国势力范围内,英国声明不在山东修筑铁路,不与德国争利,承认德国对山东的权利。1898年5月,清政府付清对日赔款,日军撤出威海卫。7月(五月),中英订立《租借威海卫专条》,规定威海卫及附近海面,包括刘公岛等湾内十英里地方租与英国,期限二十五年。旅顺和威海卫曾是北洋海军根据地,隔海相望,分据南北入口,是拱卫北京和华北的门户,这时分别落到俄、英手里,成为它们的军事基地。
德、俄提出要求租借北方海港后,法国也要求在华南沿海建立煤栈,俄国对法国表示支持。1898年4月,法公使向清政府递交最后通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被迫接受,同意将广州湾(雷州半岛)租与法国,为期九十九年,租借地范围随后划定。
英国针对法国要求,提出扩展香港界址,以抵制法国势力深入广东。1898年6月中英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北九龙半岛(包括大鹏湾、深圳湾)以及香港附近大小岛屿两百余个(总称“新界”)租与英国,期限为九十九年。“新界”比英国原已强占的香港岛和南九龙半岛的总面积大十一倍。
英占“新界”,法国又要求在广州湾取得同等面积的地域作为租借地。它擅自派军舰登陆,占据炮台,力图扩大范围。由于法国故意牵延,中法双方于1899年11月才正式订立《广州湾租界条约》,规定租期为九十九年。法国由此在华南取得一个重要基地,与香港遥遥相对,出现两国互相抗衡的局面。
德、俄、英、法等国在1897~1899年期间,分别强占中国沿海重要港口,设治、驻军,建立独立的管理体系,对当地实行殖民统治。完全脱离中国的行政系统,并以此作为向中国扩张势力的基地。例如德国把胶州与德属非洲殖民地同样看待,设立总督府,颁布一系列的法令,到1912年,共有一百八十八种,内容无所不包,从军事、经济、文化一直到居民的婚丧嫁娶及日常生活细节,都加以管制,并征收名目繁多的税捐。胶州湾还是德国远东舰队的重要基地。
旅顺、大连于日俄战争后,由日本自俄国手中夺得,改为关东州,设置都督府,驻扎重兵,成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华北的大本营。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规定大连成为自由港,苏联取得在该港的“优越权益”,旅顺成为中苏共同使用的海军根据地。50年代初期,苏联陆续将旅顺、大连等权益归还给中国。
胶州湾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日本自德国手中攻占,经过中国人民的斗争,1922年收回。威海卫于1923年租借期满,1930年由英国交还中国。广州湾于1945年由法国退还中国。“新界”通过中英双方于1984年达成的协议,定于1997年同香港其他地区一起归还中国。
(陶文钊)
租庸调
租庸调
唐朝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北魏在实行均田制的同时,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租调制度,规定以一夫一妇作为交纳租调的单位,但对徭役的规定不详。北齐对租调和服役年龄都作了具体规定。
隋朝建立后,开皇二年(582)新令规定:一夫一妇为一床,交纳租粟三石,调绢一匹(四丈)或布一端(五丈)、绵三两或麻三斤;单丁和奴婢、部曲、客女依半床交纳;丁男每年服役一个月。
开皇三年又令:成丁年龄由十八岁提高为二十一岁,中男由十一岁提高到十六岁;每年服役期由一个月减为二十天;调绢由一匹改为二丈。开皇十年又规定丁年五十岁,免役收庸。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
隋炀帝即位后,“除妇人及部曲、奴婢之课”。租调徭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