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第1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邑兵平定叛乱,公子章逃入主父所住沙丘宫。公子成、李兑围沙丘宫,主父饿死。赵惠文王时,赵国实力比较强大。公元前287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其后,赵还不断进攻齐、魏,取得过一些土地。公元前273年,秦大败赵、魏于华阳,史载斩首十五万。公元前269年,赵大败秦于阏与。公元前260年,秦、赵激战于长平,秦军大破赵军,史载坑降卒四十余万,进围赵都邯郸。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公元前251年,燕派栗腹、卿秦攻赵,为赵将廉颇、乐乘所败。公元前241年,赵庞煖率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至蕞。公元前236年,赵攻燕,秦乘机攻取赵的阏与、橑阳、邺、安阳等城,后又大举攻赵,遭到顽强抵抗。赵虽两次打败秦军,但兵力耗损殆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辛胜破赵,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出奔代,自立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取代,虏代王嘉,赵国灭亡。
(李零)
赵秉文
赵秉文
(1159~1232) 金朝著名学者。字周臣,号闲闲,晚年称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自幼聪颖好学,十七岁预乡试。大定二十五年(1185),登进士第。金章宗明昌初,任安塞主簿、邯郸令、唐山令等职。六年(1195),任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因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当罢,宗室完颜守贞可大用,获罪被捕,遂供出曾与王庭筠等私议,至使王庭筠等人入狱,士大夫以其攀人而不耻。后起为岢岚州事、北京路转运司支度判官等职。泰和二年(1202),入朝为户部主事、翰林修撰。同年十月,出为宁边州刺史。次年,改任平定州。卫绍王时任翰林直学士。金宣宗时累官礼部尚书。正大九年(1232)五月,病死。
赵秉文“历五朝,官六卿”,朝廷中的诏书、册文、表以及与宋、夏两国的国书等多出其手。他所草拟的《开兴改元诏》,当时闾巷间皆能传诵。他学识广博,著有《易丛说》、《中庸说》、《扬子发微》、《太玄笺赞》、《文中子类说》、《南华略释》、《列子补注》等,且兼善诗文书画。金人刘祁称他“平日字画工夫最深,诗其次,又其次散文”。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元好问称他“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至五言,则沉郁顿挫,似阮嗣宗,真淳古淡,似陶渊明”。前后主文坛四十年之久,成为金朝末期“文士领袖”。晚年逢金朝衰乱,以禅学求慰藉。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传世。
(韩志远)
赵充国
赵充国
(公元前137~前52) 西汉汉武帝时名将。字翁孙。原为陇西上邦(今甘肃天水)人,后徙金城令居(今甘肃永登西北)。早年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为人沉勇,有谋略,通晓兵法,熟悉周边各族事务。
武帝时,赵充国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为匈奴骑兵包围,赵充国率壮士百余人突击,身被二十余创,贰师大军以此解围。旋拜中郎,后迁车骑将军长史。昭帝时将兵击定武都氐人,又出击匈奴,获西祁王。历迁中郎将、水衡都尉和后将军兼水衡都尉。后与大将军霍光尊立宣帝,封营平侯。本始年间(前73~前70)又以蒲类将军击匈奴,还为后将军、少府。元康、神爵年间(前65~前58)成为西汉王朝处理羌族事务的主要人物。
汉武帝初置河西四郡时,为了隔绝羌与匈奴的通路,严禁诸羌居住湟中,并设护羌校尉监护诸羌。宣帝即位后,羌人与汉争夺湟水流域牧地,逐渐渡湟定居,郡县无力禁止。之后,先零羌与诸羌种豪两百余人解仇结盟,酿成边患。羌侯狼何又借助匈奴兵力,企图袭击鄯善、敦煌,隔绝汉朝往来西域的通道。神爵元年(前61),宣帝诏遣义渠安国行视镇压,诸降羌和归义羌侯杨玉等联络小种举兵反抗,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败退令居。当时赵充国已七十余岁,仍主动请兵,率万骑出金城郡击西羌。他远斥候,坚营壁,先计而后战。酒泉太守辛武贤向宣帝建议边郡屯兵并出酒泉、张掖,合击■、开诸羌。赵充国考虑大兵一出,转运烦费,徭役复发,同时,匈奴、乌桓也可能乘机骚扰北边,因此坚持集中力量先平定先零羌,而以威信招降■、开羌。宣帝终于采取了这一部署。先零羌被击溃后,■羌果然不烦兵而服。随即赵充国又奏罢骑兵屯田,条陈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振旅而还,复为后将军卫尉。神爵二年秋,若零、离留等共斩先零大豪犹非、杨玉,帅诸羌四千余人降,汉始置金城属国安顿降羌。后赵充国以年老请求辞职,但朝廷遇有关于少数族的重要事务,仍不时征询他的意见。甘露二年(前52)卒。
(田人隆)
赵高
赵高
(?~前207) 秦朝宦官、权臣。原为赵国宗族远支。其母在秦国服刑,故兄弟数人皆生隐宫。赵高为内官厮役,因精明强干,通晓法律,被秦王政提拔为中车府令。他私事公子胡亥,教以法律。后因犯罪,秦王命蒙毅审理,被蒙毅依法判以死罪。秦王惜其才干,下令赦免,并恢复原来官爵。后以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始皇三十七年(前210),赵高和胡亥随从秦始皇出游会稽。还至平原津,始皇病危,乃为玺书赐长子扶苏,命其将兵权交给蒙恬,返咸阳主持丧葬。赵高得幸于胡亥,又考虑到蒙氏兄弟掌权对自己不利,遂与秦二世胡亥、李斯合谋,秘不发丧,诈受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更为书赐扶苏和蒙恬死。胡亥还至咸阳,立为二世皇帝,赵高任郎中令,常居宫中参与决策。他指使胡亥更改法律,诛戮宗室、大臣。群臣、诸公子触犯秦二世意旨的,都交赵高审治。蒙恬、蒙毅兄弟等秦始皇所亲近的大臣和诸公子、公主皆被处死,相连坐者不可胜数。赵高惟恐大臣入朝奏事告发他,又劝二世深居禁中,不朝见大臣,以此进一步专擅朝政。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秦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进一步加剧。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因谏说二世停止修造阿房宫,减省徭役赋税,结果被迫自杀。左丞相李斯则被赵高诬以谋反罪,腰斩于咸阳市。章邯也因受到猜忌,在巨鹿一战失败后投降项羽。此后赵高拜为中丞相,事无大小皆取决于其意旨。他为了巩固权位,故意在二世面前指鹿为马,凡是不随声附和的大臣,就捏造罪名加以迫害。秦二世三年八月,刘邦攻下武关后,赵高恐诛罚及身,与其婿阎乐等人密谋,乘二世在望夷宫斋戒之机,诈诏发兵围宫,逼令二世自杀。赵高企图篡位自立,但因左右百官不从,只好立二世兄子子婴为秦王。九月,赵高被子婴用计杀于斋宫,夷三族。
(田人隆)
赵恒惕
赵恒惕
(1880~1971) 1920~1926年湖南军政首领。字夷午、彝五,号炎午。湖南衡山人。1880年1月11日(清光绪五年十一月三十)生。湖北方言学堂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及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炮科。1905年加入同盟会。
1909年回国,随蔡锷主办广西陆军小学堂,历任广西常备军协统、广西督练公所会办等职。辛亥革命爆发后,率新军拥广西巡抚沈秉堃宣布独立。旋率部北上,驰援武汉,任左翼军司令,驻孝感,与南下之清军对峙。民国成立后任第十六旅旅长,返湘协助湖南都督谭延辏д嗑印6胃锩穑巫苤富勇适ザ酰辉揽汕踩胂嬷儡济瘢航馊刖┡行淌辍�1915年因袁世凯欲称帝,颁赦令,经蔡锷等具保,获释出狱。次年袁死,赵回湖南,任湘军第一师师长,嗣后代督军。1920年11月被广州军政府任命为湘军总司令,后又任省长。赵倡议联省自治,创制省宪,名为自治,实与直系军阀吴佩孚联结甚紧。1921年4月通电反对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次年春反对北伐军入湘作战;1923年前后,镇压农民,破坏农会,压制民众运动,为湖南各阶层人民所反对,于1926年3月被迫去职,退居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官,1939年8月任湖南省临时参议会议长。抗战胜利后为省参议会主席。1949年去香港,后去台湾,1951年在台湾为“总统府资政”。1971年11月23日在台北病逝。
(严如平)
赵孟�
赵孟�
(1254~1322) 元朝文学家、艺术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出身宋朝宗室。南宋末年,为真州(今江苏仪征)司户参军。元灭南宋后,闲居家中。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世祖忽必烈为了笼络南方地主阶级,派人寻访江南有声望的人物,赵孟钣φ�
到大都,任兵部郎中、集贤直学士等职,后出任济南、汾州(今山西汾阳)、泰州等处地方官。至大三年(1310),复召入京,先后任翰林侍读学士、集贤侍讲学士等职。延祐三年(1316),为翰林学士承旨(从一品)。元朝实行四等人制,赵孟钗先硕僦烈黄罚诘笔笔羌奔某栌觥5导噬希て诘H蔚氖且恍┫猩⒅拔瘢谡紊喜⒉黄鸲啻笞饔谩�
赵孟钤谑摹⒁袈伞⑹榉ā⒒婊⒐盼锛ǖ确矫娑加泻芨叱删汀K氖逍伦匀唬谠柚姓加兄匾匚弧K谑榉ㄉ咸岢垂牛┎芍诔ぃ猿梢桓瘢⑿小⒉菔槲抟徊痪小罢蕴濉敝疲院蟠跋旌艽蟆T诨婊矫妫悦项擅长山水、鞍马、花鸟、人物。他反对南宋的院体,开一代风气,成为元代画坛的领袖。
赵孟睢对÷硗肌�
他的诗文有《松雪斋文集》十卷;传世的书法作品有《仇锷墓碑铭》、《许熙载神道碑》等;绘画作品有《鹊华秋色图》、《秋郊饮马图》等。
参考书目
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陈高华)
赵普
赵普
(922~992) 北宋政治家。字则平。幽州蓟(今属天津)人。后周时即为赵匡胤亲信幕僚,是帮助赵匡胤策划陈桥兵变的主要人物之一。
北宋建立后,历任枢密使、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针对五代军阀割据的情况,建议宋太祖赵匡胤“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不让名位已盛的大将掌握兵权。赵普的建议为宋太祖所采纳,对北宋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宋太祖在统一战争中所执行的“先南后北”方略。赵普也曾参与制定。赵普原为村学究,无甚远见卓识,故宋初“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与赵普也有密切关系。赵普为相,刚毅果断,然亦颇专权,太祖末,罢相,出镇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南)。太平兴国六年(981),他帮助宋太宗赵炅制造所谓“金匮之盟”的伪证,声称杜太后临死前,命宋太祖传位于其弟宋太宗,由赵普起草誓书,藏之金匮。赵普遂得以复相,并参与迫害宋太宗之弟秦王赵廷美,不久出镇邓州(今河南邓县)。后又入相,又出为西京留守。赵普罢相期间,仍不断向宋太宗上奏,对军政大事提出建议,淳化三年(992)三月,以太师、魏国公、给宰相俸禄的优异待遇致仕。不久病死。
(吴泰)
折变
折变
宋赋税输纳办法之一,实际上成为一种加税名目。征科赋税有固定物品,官府根据一时所需,变而取之,谓之折变。按照规定,折变并用平估,使其值轻重相当,且以纳月上旬时估中价准折,实际上却往往增取其值,亏损人户。如纳麦在六月,州县遂串通市司于五月中先减麦价,仅留三四分,待科折已定,即顿增价。大观二年(1108),京西路以盐钱、杂钱折变物料,孟州温县小麦实价每斗为钱一百二十文,而折变只作五十二文;颍州汝阴县(今安徽阜阳)实价一百一十二文,折变只作三十七文。陕西路粮价,大观四年已数倍于往昔,折变却仍用熙丰之价,致使税户陡增六七倍之赋。按照规定,折变物色数额,须于起纳前揭榜晓示,实际上却往往临时变更,反复纽折。如应纳现钱,即小估价值令纳绸绢,又以绸绢之值折纳丝绵,复将所纳丝绵回纳现钱;以绢较钱,绢倍于钱,以钱较绵,钱又倍于绵。反复纽折,辗转增加。南宋初,两淮州县一亩地的赋税,经过纽折竟高达四五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