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第1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蟮滤哪辏�1300),拜太师。当时,海都、笃哇势力强盛,常侵掠漠北,于大德二年,乘守边诸王备御怠忽之机,大败元军。元成宗铁穆耳急遣皇侄海山(元武宗)出镇称海,统领防边诸军;五年,又派月亦察儿到漠北,辅佐晋王甘麻剌督军。这年秋,海都、笃哇大举东犯,月赤察儿分领一军,配合海山、甘麻剌等,与敌激战于帖坚古山,击退敌军。十年,又率军从海山西逾按台山(今阿尔泰山),讨伐叛王明里铁木儿(阿里不哥子)等,降之,并掠取察八儿妻子、部众十余万口而还。
十一年,武宗即位,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以月赤察儿为行省右丞相,封淇阳王,漠北诸王、诸将皆听其指挥。时西北叛王部众多归降,月赤察儿奏请移军驻戍并屯田于按台山之北,而安置降人于山南,以便防范,于是西北边境安宁。因功先后受赐江南田万亩,又得增赐清州民户一万七千多户为食邑。至大四年(1311)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入朝,病死于大都。
(陈得芝)
乐毅
乐毅
战国时名将。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魏将乐羊之后。因贤而好兵,为赵人所推举。及赵武灵王沙丘之乱,乐毅离赵至魏。后闻燕昭王立志报齐之仇而广延天下贤士,于是由魏使于燕。燕昭王待以客礼,遂委质为臣,任亚卿。燕昭王经过长期准备,欲出兵伐齐。乐毅认为齐乃霸国之余,不易独攻,乃亲自出使约赵,别遣使约楚、魏等国共伐齐。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燕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又以相国印授之。于是乐毅率燕、赵、秦、韩、魏五国之师伐齐,济西一战,大破齐军。乐毅遣还诸国军队,独率燕军乘胜深入,攻下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燕昭王亲至济上劳军,封乐毅于昌国(今山东淄博东南),号昌国君。除莒(今山东莒县)、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外,齐七十余城先后被乐毅攻下。乐毅于整军经武的同时,还在齐地采取了一些收拢人心的政治措施。燕昭王死后,继位的惠王与乐毅有旧隙,齐将田单便乘机纵反间于燕。燕惠王误使骑劫代将而召还乐毅,乐毅畏诛,遂西奔赵,被封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号望诸君。乐毅去后,燕破军亡将,齐乘势复国。燕惠王悔惧,使人谢于乐毅,乐毅则报书于燕惠王以自明心志。是后燕复封乐毅子乐闲为昌国君,乐毅则兼为燕、赵出力,两国皆任之为客卿。后乐毅卒于赵。
(葛志毅)
岳飞
岳飞
(1103~1142)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字鹏举。河北西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出身农家,曾当佃客。宣和四年(1122),投军,参加征辽之役。靖康元年(1126),金军南侵,攻破东京开封府(今属河南),康王赵构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建置兵马大元帅府,岳飞志愿从军抗金。
建炎元年(1127),北宋亡,宋高宗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岳飞上书言事,力请高宗返回开封,恢复失地,被宋廷削夺军职。后随张所、王彦、宗泽等抗击金军,屡立战功。建炎三年冬,金完颜宗弼率军渡江,企图一举灭宋。岳飞时任江、淮宣抚使司右军统制,当各军溃败之际,整饬所部,招集散兵游勇,转战广德军(今安徽广德)等地。建炎四年,又率军屯驻宜兴县。金军自临安府(今浙江杭州)沿运河北撤,岳飞率军袭击常州,克复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金军退至江北。宋廷委派岳飞任通、泰镇抚使,驻军于江北泰州(今属江苏),进援楚州(今江苏淮安),在承州(今江苏高邮)等地与金兵鏖战,因众寡悬殊,被迫退军江南。绍兴元年(1131),岳飞隶属张俊,转战于江南西路和淮南西路,击破盗匪李成军,招降张用。绍兴二年,又出兵荆湖南路和广南东、西路,击破盗匪曹成军。绍兴三年,镇压了吉州(今江西吉安)和虔州(今江西赣州)的农民起义军。绍兴四年,任江南西路、舒、蕲州兼荆南、鄂、岳、黄、复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统兵北上,破金与伪齐联军,克复郢州(今河北钟祥)、襄阳府(今属湖北)、随州(今湖北随县)、邓州(今河南邓县)、唐州(今河南唐河)和信阳军(今河南信阳),自承宣使晋升节度使。当年冬,出兵救援庐州(今安徽合肥),击败金、伪齐军。绍兴五年,晋升两镇节度使,采用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镇压为辅的策略,瓦解了洞庭湖一带的杨么起义军(见钟相、杨么起义),自制置使升招讨使。绍兴六年,又迁宣抚副使,再次出师北上,攻占镇汝军、虢州(今河南卢氏)、商州(今陕西商县)、西京河南府的伊阳(今河南嵩县)、长水(今河南洛宁西南)等地。当年冬,又击破金军与伪齐军的进犯,兵临蔡州(今河南汝南)。绍兴七年,升任宣抚使,计划并统刘光世等军,大举北伐,并提议丧失生育能力的宋高宗建储,遭高宗、秦桧等人猜忌,宋廷取消北伐计划。绍兴八、九年,岳飞反对高宗、宰相秦桧等人降金乞和,重申收地两河,唾手燕云的壮志。
绍兴十年,金军毁约南侵,宋廷被迫命令各军抵抗。岳飞早已制定了“连接河朔”的战略方针,此时便挥师大举北上,分兵攻占北至郑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等处的广大地域,派遣梁兴等深入黄河以北,组织游击军,袭扰金军后方。金朝都元帅完颜宗弼乘岳家军兵力分散之机,亲率大军反攻。岳家军先后在郾城、颍昌(今河南许昌)等地,以少击众,大败金军主力(见郾城之战)。宋廷反而迫使岳飞班师。绍兴十一年,出兵增援淮西,旋被招回临安。罢宣抚使,改任枢密副使,解除兵柄。岳飞仍反对和议,力图保全韩世忠及其旧部,遭秦桧党羽弹劾,罢官赋闲。十月,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设置冤狱,诬陷岳飞。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1。27),被害于大理寺狱,其子岳云和部将张宪也惨遭杀害。
宋孝宗赵眘继位后为岳飞平反昭雪。淳熙五年(1178),谥武穆。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追封鄂王。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改谥忠武。
岳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最杰出的将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提出和贯彻了“连结河朔”的战略方针,主张黄河以北的游击军和正规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连金军也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反对
岳飞抗金图
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
参考书目
邓广铭:《岳飞传》(增订本),人民出版社,北京,1983。
王曾瑜:《岳飞新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邓广铭)
岳钟琪
岳钟琪
(1686~1754)清朝名将。字东美,号容斋。四川成都人。康熙五十年(1711),由捐纳同知改武职,任四川松潘镇中军游击。五十七年,任四川永宁协副将。五十八年,准噶尔扰西藏,次年,钟琪奉命率军随定西将军噶尔弼入藏,直抵拉萨,击败准噶尔兵。六十年升四川提督。雍正二年(1724),率军随年羹尧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授三等功,赐黄带。三年,兼甘肃巡抚、署川陕总督。奏请于河州、松潘及丹噶尔寺为互市所,以便各族人民进行交易。五年,在陕甘两省推行摊丁入地。又对四川乌蒙等土司实行改土归流。六年,湖南靖州生员曾静使学生张熙投书岳钟琪,称他是岳飞的后裔,劝他起兵反清。岳钟琪向朝廷告发,曾静等被捕解京,构成雍正朝最严重的文字狱,杀戮惨重。雍正年间,屡征准噶尔。官拜宁远大将军。后因刚愎自用,坐失战机,致使准噶尔入犯哈密,劫掠牲畜,抢夺粮饷,被大学士鄂尔泰、副将军张广泗所劾,削爵夺职,拘兵部,后获释家居。乾隆十一年(1746)金川之役(见大小金川之役),师久无功,因钟琪久官四川,以总兵衔启用。不久,授四川提督。十四年正月,随经略大学士傅恒参与大金川之战,轻骑入勒乌围,说降大金川土司沙罗奔,金川平定。加太子少保,授兵部尚书衔,还四川提督任,赐号威信。乾隆十九年,于镇压陈琨起义时,病死于四川资州(今四川资中)。谥襄勤。著有《薑园集》、《蛩吟集》等。
岳钟琪沈毅多智略,御士卒严,而与同甘苦,人乐为用。终清之世,汉族大臣拜大将军,满洲士卒隶麾下受节制,唯他一人。高宗称之为“三朝武臣巨擘”。
(刘如仲)
越
越
中国古代南部民族名。有狭广两义。狭义指先秦时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战国初一度强大争霸中原的越国及其部族,在楚怀王二十三年(前306)已为楚国所灭,其部族首领仍称越君。或楚威王七年(前333)为楚所灭;或说,终战国之世,虽为楚所削,但一直延续到秦统一六国。广义是对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下游即“自交趾至于会稽七八千里”沿海地区(略当今苏、浙、闽、台、粤、桂六省及越南北部)及其土著居民的泛称。这一地区为《禹贡》扬州之域,故又称“扬越”;因其居民“非一种”,“各有种姓”,故又称“百越”或“越人”。据其语言、习俗和地域的差异,秦汉时的越人依当时的称谓亦可分为瓯闽、南越、西瓯、雒越四个地区的一些部族。
瓯闽(略当今浙、台、闽一带)源出先秦之越。越国在战国后期为楚所“灭”,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继灭楚之后,降服了越君,以其地置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北徙越民于乌程、余杭、黟、歙、芜湖、故障等地(今苏、皖、浙接壤地带),而谪徙中土之民以实之。次年,秦统一六国,随即派遣五路大军五十万人进行统一百越的战争。一军指向相传为勾践后裔的瓯闽地区的闽越王无诸和东海王摇,两王都被废黜为“君长”,以其地置闽中郡(今福建福州);四军指向南越、西瓯(今两广地区),开“新道”、凿“灵渠”以行军运粮,西瓯君译吁宋战死,在南越、西瓯设置南海郡(今广东广州)、桂林郡(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象郡(今广西崇左境),大徙中原之民与百越杂处,共同开发珠
越人用器陶匏壶
广州龙生岗出土
江流域。但西瓯部分余众退据丛林继续抵抗,并曾挫败秦军,秦军统帅屠睢死于此役;同时,包括台、澎等沿海岛屿在内的“东海外越”也还未被征服。
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见陈胜、吴广起义),不少早已徙居淮北的越人参加了起义军,被废黜的无诸和摇也率领越人随着鄱君吴芮投入起义行列,在推翻秦王朝的斗争中作出了贡献。秦南海郡龙川令赵佗当时代行南海尉事,乘机起兵割据,“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汉高帝五年(前202),汉王朝建立,以助刘灭项功,无诸复立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治今福建福州);惠帝三年(前192),“举高帝时越功”,摇也复立为东海王,都东瓯(治今浙江温州),时俗号为东瓯王。高帝十一年,汉封赵佗为南越王,都番禺(今广东广州)。十二年,立越裔南武侯织为南海王,居揭阳(今广东揭阳)。这时,西瓯君长也“南面称王”,南徙雒越(今越南北部)的蜀王子也称安阳王。这种百越地方政权相对独立的局面,随着汉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而发生变化。吕后末(前180年前后),西瓯王、安阳王为赵佗所灭,在雒越设置交趾、九真两郡。文帝初(前179~前174),南海王反,汉击平之,徙其民上淦(今江西新干)。
越人用器陶桶 广州华侨新村出土
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攻东瓯,东瓯请举国内徙,“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元鼎五年(前112),南越王反汉,次年汉出兵灭南越,以其地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并开珠崖、儋耳两郡。元封元年(前110),闽越反,汉出兵讨之,闽越诸将杀其王以降,“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至此,百越各族全部置于汉王朝郡县统治下,完成了秦王朝未能完成的统一大业。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推动下,百越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