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欧洲文学史 >

第94部分

欧洲文学史-第94部分

小说: 欧洲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契诃夫写了许多剧本。他的独幕剧带有通俗笑剧的特点,主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喜剧性的事件嘲笑小市民和地主的鄙俗无耻,其中较有名的是《蠢货》(1888)和《求婚》(1889)。 
  契诃夫的多幕剧的主人公大都是外省不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他们有的希望在艺术上有所成就(例如1896年写的《海鸥》的女主角),有的幻想从资产阶级手中拯救俄国的森林为后代造福(例如1897年写的《万尼亚舅舅》中的乡村医生),有的憧憬一种“正直健康”的生活(如《三姊妹》,1901)。他们的个人抱负都不能实现,这使他们朦胧地意识到,自己的不幸似乎有着某种社会原因。总的来说,契诃夫的多幕剧曲折地反映了革命高潮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作者本身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欣赏这些人物的所谓正直、敏感和幻想,同情他们的命运,而对于他们脱离人民、脱离实际的致命弱点,没有给予足够的批判,有时甚至开脱了他们自己应负的责任,认为在当时的俄国没有他们值得为之奋斗的英雄事业。《樱桃园》写于1903年,这已是1905年革命的前夜,剧本的基调比较乐观。贵族地主朗涅夫斯卡娅和她的哥哥戛耶夫在空虚、放荡的生活中挥霍了全部钱财之后,为了偿还债务,不得不把樱桃园拍卖给企业主、商人陆伯兴。作者通过朗涅夫斯卡娅这种徒尚空谈、毫无实际行动能力的人物,揭露了地主阶级的寄生和腐朽,以及他们的必然灭亡;同时通过陆伯兴这种商人,说明资产阶级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贬斥他们是“碰见了什么就要吃掉什么的凶猛野兽”。契诃夫怀着乐观的情绪看待旧时代的灭亡,期待新生活的到来,他借平民知识分子、大学生特罗菲莫夫之口说出了这一点。但是,未来的新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要依靠哪个阶级才能予以实际,对这些问题,他并没有明确的答案,虽然当时俄国无产阶级已经显示出自己的力量。这明显地表现了他的思想局限性。 
  符拉季米尔·加拉克齐昂诺维奇·柯罗连科(1853…1921)生于小官吏家庭,七十年代上大学时受到民粹派运动的影响。1876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一年后获释。1879年再度被捕,流放到西伯利亚,在农民中生活了多年,还当过鞋匠,直至1885年才获准迁居下诺夫戈罗德(今高尔基市)。 
  柯罗莲科从八十年代开始写作,发表过许多中、短篇小说和论文。他的作品主要是反映农民的艰苦境况、无权地位和他们的觉醒,也描写了手工业者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日益贫困的生活(《巴甫洛沃特写》,1890…1897),以及为真理和自由而奋斗不屈的人们(《奇女子》,1880)。柯罗连科具有民粹派的思想倾向,不理解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但由于他熟悉农村的情况,不像民粹派那样美化半封建的农民公社。《马卡尔的梦》(1885)叙述农民马卡尔受压迫的一生,表现了他的反抗意识的萌芽。《嬉闹的河》(1892)写一个摆渡船夫九林,他平时显得冷漠、消极,但当河水泛滥,渡船遇险时,他立即振作起来,镇定地指挥船上人与急流斗争,使渡船脱离险境,显出了英雄气概。 
  柯罗连科最著名的作品是富有哲理意味的《盲音乐家》(1889)。这部中篇小说描写一个有音乐才能的盲童,起初常为自己的生理缺陷而苦恼,后来认识到,无论条件怎样艰难,人都应该积极地参加社会生活斗争,为苦难的人民出力。他终于和一群盲艺人一起走向民间,在为人民歌唱的事业中得到幸福。 
  柯罗连科晚年创作了他最长的作品《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1905…1921)。这是一部回忆录性质的小说,介绍了十九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俄国社会的发展情况和重大的历史事件。 
  柯罗连科把自发反抗的农民形象引进俄国文学,强调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这是他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E…mail:master@chinawriter  TEL:010…64208453          
 第八节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俄国文学和高尔基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资本主义也于二十世纪初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但是,俄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不同,它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是在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保存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的情况下进行的,列宁认为它是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这时的俄国,贵族地主阶级仍然掌握着国家政权。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只能依靠沙皇政权的保护来求得发展。而沙皇政府为了推行霸权政治,参加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斗争,也需要发展资本主义。于是,俄国资产阶级和沙皇结成了反动同盟,推翻俄国专制制度的历史任务就落到无产阶级身上。 
  自从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以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得到蓬勃发展,世界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俄国。1900年列宁创办了《火星报》,为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作好思想准备。1903年,在和各种机会主义的激烈斗争中,形成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爆发,无产阶级举行声势浩大的政治示威和武装起义,农民也纷纷暴动,起来响应。这次革命虽然没有取得胜利,却沉重地打击了沙皇制度,成为十月革命的一次总演习。在1908年开始的斯托雷平反动统治年代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革命的同路人动摇变节,修正主义思潮泛滥,颓废文化猖獗。布尔什维克党在艰苦的条件下聚集革命力量,列宁开展巨大的理论工作,在哲学、政治、文艺等领域中粉碎了各种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潮,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作了多方面的准备。在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布尔什维克党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战斗口号,深入发动群众,在1917年2月资产阶级革命后不久,于同年10月在列宁领导下举行起义,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俄国文学充满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其中有三个主要潮流,即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颓废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 
  九十年代,除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柯罗连科等仍继续创作外,还出现一批新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如绥拉菲莫维支、魏列萨耶夫(1867…1945)、《库普林》(1870…1938)、安德列耶夫(1871…1919)等。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期俄国社会生活的特点,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疯狂掠夺和沙皇军队的残暴。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世纪初,高尔基通过“星期三文学联合会”和知识出版社,团结了后起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他们的创作产生过良好的影响。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特别是在1905年革命时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思想分化日益明显。在斯托雷平反动年代,安德列耶夫等人倒向敌对阵营,和颓废派合流;库普林等悲观绝望,在创作中表现了显著的自然主义倾向;绥拉菲莫维支从1905年就开始描写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后起的阿列克塞·托尔斯泰(1883…1945)则仍然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批判腐朽没落的贵族社会。 
  与此同时,俄国的颓废文学也风靡一时,反映了贵族资产阶级在无产阶级革命风暴面前恐惧、颓唐的心理和对革命的仇视。九十年代出现的象征主义是俄国最早的颓废派,它不仅受到西欧颓废文学的影响,还和茹科夫斯基的消极浪漫主义、费特的“纯艺术”诗歌有着联系。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梅列日科夫斯基(1865…1941)、巴尔蒙特(1867…1942)等。他们的诗歌虽有各自的特点,但都浸透了神秘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认为“自我”是唯一的现实,即使描写外在世界,也把它当作上帝或某种超自然、超现实力量的象征,发抒悲愁颓丧、孤独厌世的情绪,鼓吹“超人”哲学。二十世纪初又出现了阿克梅主义派。“阿克梅”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顶峰”。他们吹嘘他们的诗歌是诗歌发展的顶峰,实际上是比象征主义更为堕落的一派。他们宣传回到人类原始状态,赞美兽性,渲染色情和贵族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趣味,歌颂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同时又表现了极度的绝望情绪,代表诗人有古米略夫(1886…1921)、阿赫玛托娃(1893…1966)。继阿克梅主义派之后,未来主义派也喧嚣一时。他们标榜要创造“未来的艺术”,使用空洞的“革命”词句,宣称反对资产阶级艺术,实际上只不过是颓废派的变种。他们在创作和生活上都表现出无政府主义的倾向,全盘否定文化遗产,狂热追求诗歌形式的“革新”,杜撰新词,爱作文字游戏,作品晦涩难解。颓废文学在散文方面也有所表现。阿尔志巴绥夫(1878…1927)的长篇小说《萨宁》(1907)宣扬虚无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诽谤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以自然主义手法描写狂乱的色情。 
  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1905)一文中,对资产阶级文学的实质作了彻底批判。高尔基也团结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颓废文学潮流进行斗争。他写了《保尔·魏尔仑和颓废派》(1896)等文,指出颓废派是“一种有害的、反社会的现象,一种必须与之斗争的现象”。普列汉诺夫谴责颓废派在虚伪地宣传艺术的无思想性和追求形式主义。十月革命摧毁了颓废文学所依附的社会制度之后,一些颓废派作者公开反对革命,逃亡国外;另一些则改头换面,纠集资产阶级文人继续活动。 
  这一时期,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了俄国无产阶级文学。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第一次提出文学的党性原则,要求写作事业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成为整部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应当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要求写作必须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随后,列宁在1908…1911年写了七篇评论托尔斯泰的文章,根据阶级分析的原则,指明托尔斯泰作品的精华和糟粕,为无产阶级批判继承文学遗产树立了典范。接着,列宁又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1913)一文中提出“两种文化”的学说,指明“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即除了居统治地位的地主资产阶级等剥削阶级的文化外,“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面,都有一些哪怕是还不大发达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里面都有劳动群众和被剥削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 
  列宁提出的文学的党性原则和两种文化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文学的纲领和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指针,对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壮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十分重视文学的革命宣传鼓动作用,在《火星报》、《真理报》(1912年创刊)等党的机关报刊上发表过许多革命作品和诗歌传单,培养了无产阶级作家,有力地促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 
  九十年代,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反映了日益高涨的无产阶级斗争情绪,从劳动者的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现实。一批工人出身的诗人如拉金(1860…1901)、什库辽夫(1867…1930)、涅恰耶夫(1859…1925)等,写了许多革命鼓动诗歌,其中充满着对资本主义和沙皇统治的憎恨,洋溢着革命斗争的激情,具有强烈的鼓舞力量,很受工人群众欢迎。最著名的诗篇有拉金的《同志们,勇敢地前进》(1897)等。1905年革命时期,无产阶级文学在革命烽火中得到更迅速的成长。高尔基发表了小说《母亲》。绥拉菲莫维支描绘了革命工人形象,别德内依写过长诗和许多鼓动诗。1914和1917年,在高尔基主持下先后出版了《无产阶级作家文集》。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辉煌成就,为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准备了有利条件。 
  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1856…1918)是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的创始人。他出生于小地主家庭,一生的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875到1883年为第一阶段,这时他是民粹派,上大学时曾担任民粹派刊物的编辑,因受政府迫害而流亡国外,接触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1883到1903年为第二阶段,他成了马克思主义者。1883年,他在日内瓦组织“劳动解放社”,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向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批判民粹派的错误观点,写了有名的《社会主义和政治斗争》(188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