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欧洲文学史 >

第87部分

欧洲文学史-第87部分

小说: 欧洲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袋。 
  小说以英国南部某个小城为背景,描写了一些不同年龄、不同工种的建筑工人在一年不同季节里的遭遇。老工人林登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被资本家无理解雇,后来病死在济贫院中。另一个老工人菲尔波特由于资本家不顾劳动安全,在工作时被一座扶梯压死。青年学徒伯特整天像牛马一样受老板和工头的驱使和斥责。青年工人伊斯顿因为贫困,受人欺骗,以致夫妻不和。作者描绘了失业的阴影时发胁着这些工人,画出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的一个侧面。 
  作者着重刻画了一个正在觉悟过来的英国工人形象——欧文。欧文的主要活动是在工人中间揭示工人贫困的根源,使他们觉醒起来,不再受资本家欺骗和压迫。资本家编造种种谬论,说什么资本家动脑,工人动手,工人天生就应该服从资本家指挥;说什么工人贫困是由于子女过多,由于机器代替了人工,由于工人酗酒懒惰等等。欧文戳穿这种谬论,指出这是要掩盖剥削,麻痹工人斗争意志。欧文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表、形象在工人中间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揭露宗教、慈善事业、新闻、教育等的欺骗实质。作者热情洋溢地描写了欧文对自己阶级兄弟的爱护和关心,歌颂了他热爱劳动的品质。欧文虽然一再受到贫困、饥饿和死亡的威肋,但他最终还是相信社会主义的胜利,“那时升起的社会主义太阳所散发的金黄色光辉,将照耀整个快乐的世界。” 
  特雷塞尔怀着无比的愤怒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性,指出资本主义英国是一座悲惨的人间地狱,要求变革英国社会,结束剥削制度,使英国工人永远摆脱受奴役的地位。但欧文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他的活动还只停留在口头宣传的阶段,他本人的思想中也存在不少资产阶级的因素。工人们还处在不自觉或半自觉的状态,没有进行有组织的斗争。作者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时,借用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某些艺术手法,但他出身于工人阶级,对本阶级的疾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能比较深刻而真实地反映当时的英国现实,他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是同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所不能企及的。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E…mail:master@chinawriter  TEL:010…64208453          
第五节 德国文学   
  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容克地主和资本家“自上而下”统一了全国,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对法国的掠夺和各国最新技术成就等有利条件,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这个以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王为首的帝国,对内镇压人民革命,对外掠夺殖民地,列宁称它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与此同时,德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有了很大发展。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影响下,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于1869年正式成立,1875年2月和另一派合并,建立了德国社会主义工党(1890年改称社会民主党)。通过反对俾斯麦的“社会主义者非常法令”(1878…1890)的斗争,工人运动得到进一步开展。早在1870年,马克思就已指出:普法战争“开辟了一个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时代,……这场战争已经把欧洲大陆的工人运动的重心从法国移到德国”。但是这个时期德国文学的成就,与它四周的邻国相比则颇有逊色。 
  当时德国文学中有所谓“模拟文学”的一派,代表作家为诗人盖贝尔(1815…1884)、小说家海泽(1830…1914)和戏剧家魏尔顿勃洛赫(1845…1909)。他们的作品模仿古典文学,缺乏创造性,虽然风行一时,但也引起青年人的不满。另一方面,左拉和易卜生在德国开始发生影响。有些德国作家把他们不加分辨地都看作自然主义者,认为运用他们的创作方法就可以为德国文学开辟新的道路,较好地反映社会生活。这就形成了德国的自然主义文学运动。这一派的主要作家是约翰内斯·史拉夫(1862…1941)、阿尔诺·霍尔茨(1863…1929)和盖尔哈特·霍普特曼。前两人后来甚至提出“彻底的自然主义”,主张作家应该把现实中一切细微的事物,每个最轻微的声音、最小的阴影都毫不遗漏地、如实地表达出来。首先,作品应该和人的生活完全一样,如咳嗽、打嗝、喉音等都要充分描写;其次,小说和戏剧描写人生断片时不应有终结,因为人世间的事从来没有真的终结;第三,提倡“每秒体”,将每秒钟发生的事叙述无遗。这种极端的主张是企图纯粹用记灵来代替艺术。1885年在慕尼黑出版的杂志《社会》,大力宣传自然主义创作方法,介绍左拉、易卜生等人的作品。1889年柏林的“自由舞台”首次上演易卜生的剧本《群鬼》,很受观众欢迎。同年十月霍普特曼的第一部自然主义剧本《日出之前》也在“自由舞台”上演。 
  德国的自然主义运动,从大胆暴露社会黑暗、打破沉闷空气、描述现实生活等方面来看,有其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它没有看到社会的本质,更没有看到将来;它否认艺术构思,实际上等于取消了艺术。因此,这种自然主义是没有前途的。霍普特曼后来也逐渐离开自然主义,写出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意志帝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孕育世界战争的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变本加厉。同时,德国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影响严重,社会民主党的革命作用逐渐衰退,后来甚至堕落到赞成帝国议会去准备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时候,一部分作家对统治阶级表示不满,并感到文化的危机,但是他们看不到前途,陷入彷徨、痛苦的境地。他们在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和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下,企图用所谓新的创作方法来表现现代生活,于是形成不同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印象主义和新浪漫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又产生了表现主义。这是德国现代派文学的三个主要流派。前二者又都属于象征主义。 
  印象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李林克隆(1844…1909)和戴默尔(1863…1920)。他们凭着自己的主观认识去观察世界,在创作中力图表达瞬息间获得的印象和偶然产生的感觉。他们的诗歌追求音调和谐、节奏强烈,有的内容空虚,玩弄词句,有的则提倡强权,宣传军国主义思想。 
  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霍夫曼斯泰尔(1874…1929)、盖奥尔格(1868…1933)和早年的里尔克。他们脱离现实,逃避到所谓“美国”的世界里,使生活神秘化。他们一心一意地追求语言美,竭力把词从它的普通的、日常的范围内摄取出来,升华到一种“光彩的境界”中去,并且专找奇异的、神秘的、“有魔力的”事物作为创作对象。 
  表现主义文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出现,大战中成为德国文学的主要潮流,遍及各个文学领域。它把文学创作的形式结构完全推翻,提倡无政府主义的创作自由。这一派认为艺术的任务就是把作者个人的品质和特征在最大限度内主观地表现出来。因而他们的作品不是根据客观世界的实际来进行描述,而是凭自己的“灵魂”来表现,并且特别强调运用“激情”。他们认为:艺术的美不是和外界的一致,而是和艺术家的内心的一致;“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这种作品,内容抽象空洞,无法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第一次大战后,极端的表现主义竟发展成为达达主义,表现主义作家本身也有很大分化。 
  这一时期,在德国资产阶级文学中,自然主义派和现代派虽然盛极一时,但主流还是批判现实主义,其代表作家有冯塔纳、亨利希·曼、托马斯·曼和赫尔曼·黑塞。他们的作品揭露德国资本主义社会的腐败,反对容克贵族和军国主义,同时也接触到知识分子的出路这一主题,在欧洲文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人运动蓬勃开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工人诗歌,其中也包括德国工人阶级的领袖卡尔·李卜克内西(1871…1919)的诗。这些诗反映了德国人民对德意志帝国和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愤怒和仇恨,以及对斗争前途的信念。杰出的工人运动活动家梅林、蔡特金(1857…1933)和卢森堡(1870…1919)的文学论著,是德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和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对于当时进步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弗朗茨·梅林(1846…1919)是杰出的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家。他同恩格斯相识交往,并和李卜克内西、卢森堡、蔡特金等一起投身于革命活动,是德国共产党的前身“斯巴达克派”领导人之一。 
  梅林在文学评论方面的主要著作是《莱辛传奇》(1893),其中心内容是对十八世纪普鲁士国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以及对莱辛的评价。当时资产阶级沙文主义的文学史家和历史学家把弗里德里希二世吹捧为开明君主,认为他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德国启蒙文学的促进者,称他为“复兴国家的英雄”,并把普鲁士的兴起看作德国获得拯救的希望。梅林根据确凿的材料驳斥他们,他揭发普鲁士国家出卖民族利益、推行军国主义的反动实质,并用莱辛的生平和作品证明普鲁士侵略好战的本性和对启蒙运动所起的阻碍作用。恩格斯在1893年给梅林的信上评论了他这部著作,指出梅林的方法论上有某些缺点,即对于思想观念的形成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辩证关系还考虑得不够。但是恩格斯认为,这本书“是现有的对普鲁士国家形成过程的最好的论述,我甚至可以说,是唯一好的论述,在大多数场合,甚至在细节方面,都很正确地揭示出相互联系”。 
  梅林还写过许多评论德国和外国文艺思潮或作家的文章。他尖锐地批评自然主义派,认为他们虽然有勇气暴露没落垂死的资本主义社会,但是他们“奴性地模仿自然”,对任何社会问题都束手无策。他同时也批评了颓废派,强调指出“作家和艺术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浮游在云端里的,而是生活在他们的人民和时代的阶级斗争中”。他要求作家不仅要把握住旧世界,而且还要把握住新世界,不仅能够从鄙陋的统治世界里挖掘出今天的祸患,还要能够挖掘出明天的希望”。 
  梅林为了满足党的干部的需要,以简明的语言写了《中古以后的德国历史》(1910),其中结合历史的叙述,兼论了德国的主要文学流派和作家。 
  革命作家罗伯特·施韦策(1821…1907)是威廉·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的朋友,曾为德国无产阶级文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早年参加工人协会,因宣传进步思想被驱逐出境。后来他流亡到瑞士,1861年回柏林,担任报刊编辑,继续从事工人运动,以后成为专业作家。他写过许多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中篇小说如《没有祖国》(1868)、《庸医》(1870)等,梅林称之为当代中篇小说的典范。在长篇小说《为了自由——德国农民战争的历史小说》(1898)里,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描绘了德国的农民战争。故事发生在施瓦本—法兰克一带,那里爆发了农民和公爵之间的斗争,施韦策在这支十六世纪初的农民队伍的兴起和失败过程中,以古喻今,总结了1848年革命的经验,展示了人民革命胜利的远景。他用鲜明的图像,把贵族、骑士、市民阶级同农民的矛盾表达出来,并指明这次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农民力量的不统一和骑士、市民阶级同贵族的妥协。这在当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 
  台奥多尔·冯塔纳(1819…1898)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一个药商家庭,早年在柏林、来比锡等地药店里工作,从1850年起以写作为职业。1861…1882年发表的《勃兰登堡漫游记》,主要是描写勃兰登堡的贵族生活和风土人情。他的作品很多,其中有长短篇小说和自传。1878年发表的长篇历史小说《暴风雨前》是他的批判现实主义道路的开端,后来的《沙赫·封·乌特诺夫》(1883)和《艾菲·布里斯特》(1895)批判封建贵族;《燕妮·特赖贝尔夫人》(1892)批判资产阶级。他特别憎恶贵族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暴发户,同情不合理制度下的牺牲者,歌颂来自平民阶层的人物的善良行为。 
  《艾菲·布里斯特》是冯塔纳的代表作,写贵族小姐艾菲·布里斯特的婚姻悲剧。她母亲婚前曾和男爵殷士台顿相爱,艾菲长大后,母亲作主把她嫁给了他。殷士台顿在海滨小城凯辛当县长,只顾往上爬,不关心妻子。艾菲在年龄和感情上同丈夫有很大距离,感到生活空虚。不久,她认识了丈夫的朋友克拉姆巴斯少校,克拉姆巴斯是个玩弄女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