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597-冯氏锦囊秘录 >

第45部分

597-冯氏锦囊秘录-第45部分

小说: 597-冯氏锦囊秘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得上行,故不能传化也。《经》曰∶火郁发之。盖火之为性,扬之则光,遏之则减。 
今为饮食抑遏,则生道几乎息矣。使清阳出上窍,则浊阴自归下窍,而饮食传化,无抑 
遏之患矣。东垣圣于脾胃,治之必主升阳,俗医知降而不知升,是扑其少火也,安望其 
卫生耶? 
男子以气为主,故宜右手脉盛;女子以血为主,故宜左手脉盛。然人之身气为卫, 
血为荣,无分男女,皆以胃气为主。《经》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化营卫而润宗筋。 
又云∶阴阳总宗筋之会,而阴明为之长。盖胃气者,中气也。《易·颐》之象曰∶君子慎 
言语,节饮食。慎言语则中气不散而上越,节饮食则中气不滞而下行。 
《阴阳应象论》云∶水谷之寒热,感则客人六腑。是饮食之伤,伤于寒热也。《痹 
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饮食之伤,伤于饥饱也。古人治法,分上中下三 
等,而治之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类;中者消化,神曲、麦芽、山楂、三棱、 
广术之类;在下者,引而竭之,硝石、巴豆、牵牛、甘遂之类。若饮食尚在胃脘,未 
曾蒸腐而成下粕,妄行取下,中气被伤,传导失职,燥热愈甚,宜有结胸之变也。古人 
又分寒热而治之,伤热物者,以寒药治之,伤寒物者,以热药治之,加伤冷物二分,热 
物一分,则用热药二停,寒药一停,若备急丸是也。当随证加减。然饮食之病,伤寒物 
者居多,盖热则行而寒易凝也。 
当今方家以平胃散为脾胃之准绳,敦知平胃者,胃中有中高阜,则使平之,一平即 
止,不可过剂,过剂则平地反成坎。夫今人以为常服者,误也。不若积术丸为胜,夫枳 
术丸乃洁古老人所制,用枳实一两,白术二两,补药多于消药,先补而后消,以荷叶裹 
饭烧熟为丸,盖取荷叶色青得震卦之体有仰盂之象,中空而清气上升,烧饭为丸,以取 
谷气,洁古枳术一方,启东垣末年之悟,补中益气自此始也。但洁古专为有伤食者设, 
今人以此丸为补脾药,朝服暮饵。更有益之橘半香砂者,则又甚矣。吾恐枳实一味,有 
推墙倒壁之功,而人之肠胃中,既已有伤,墙壁不固,能经几番推倒乎?至若山楂、神 
曲、麦芽三味,举世所常用者,然山楂能化肉积,凡年久母猪肉煮不熟者,入山楂一 
撮,皮肉尽烂。又产妇儿枕痛者,用山楂二十粒,砂糖水煎一碗服之,儿枕立化,可见 
其破气破血,不可轻用。曲 者,以米与水在瓷缸中,必藉曲以酿成酒,必藉 以酿成 
糖,脾胃在人身非瓷缸比,原有化食之能,今食不化者,因其所能者病也。只补助其 
能,而食自化,何必用此消克之药哉!脾气一受伤于食,再受伤于药,而复能还原健运 
者,鲜矣。 
大凡元气完固之人,多食不伤,过时不饥。若人先因本气不足,致令饮食有伤,前 
药一用饮食虽消,但脾既已受伤,而复经此一番消化,愈虚其虚后日食不化,犹谓前药 
已效,汤丸并进,展转相害,羸瘦日增,良可悲哉!窃痛此弊,因申言之,凡太平丸、 
保和丸、肥儿丸之类,其名虽美,然名之美者,其药必恶,故以美名加之,以欺人耳 
目,非大方家可用也。故医有贫贱之医,有富贵之医,膏梁之子弟,与藜藿之民不同, 
太平之民,与疮痍之民不同。乡村闾巷,顽夫壮士,暴有所伤,一服可愈。若膏梁子 
弟,禀受虚弱,奉养柔脆,以此施之,贻害不小。若脾胃惟东垣为圣,选而用之,以调 
中盖气,补中益气二方,出人增减,真知其寒物伤也。本方中加热药如姜桂之类,热物 
伤也。加黄连之类,真知有肉食伤也。加山楂数粒,酒食伤也。加葛花一味,随症调 
理,此东垣之法,方家之绳墨也。 
如有食填太阴,名曰食厥,即木郁也。上部有脉,下部无脉,不吐则死,急以阴阳 
盐汤探吐其物即愈,盖厥阴少阳属木,于令为春,乃人身生发之气也。食者,阴物也。 
脾胃者,坤土也。饮食填塞太阴,不能健化,则生气不能上升而木郁矣。吐去上焦有 
形之物,则木得条达,而遂其升生之性以愈矣。如有食积肠腹绞痛,手不可按者,不得 
不下。审知其为寒积,必用巴豆感应丸;审知其为热积,必用大黄承气汤下之,不当, 
死生立判,慎之哉!然为积为食所伤者,乃有形之物也,宜消之,重则吐下。若为饮为 
酒所伤者,是无形之物致病,而无形之元气受伤,饮宜发汗或利小便,酒宜发汗,或补 
元气,不可妄行利下,使既伤无形之元气,复损有形之阴血,益增其病矣。况《经》 
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况其饮乎? 
造化生物,天地水火而已。生之者天,成之者地也。故干知大始,坤作成物,至于 
交合变化之用,则水火二气也。天运水火于地之中,则物生矣。然水火不可偏盛,大旱 
物不生,火偏盛也。大涝物亦不生,水偏盛也。煦之以阳光,濡之以雨露,水火和平而 
物始生,自然之理。人之脏腑以脾胃为主,然脾胃能化物,实由于水火二气,非脾胃所 
能也。火盛则脾胃燥,水盛则脾胃湿,皆不能化物,乃生诸病。如消渴者,火偏盛而水 
不能制也。水肿者,水偏盛而火不能化也。制其偏而使之平,则治之之法也。制其偏而 
使之平,一句甚好,所谓制者,非去水去火之谓。人身水火,原自均平,偏者,病也。 
火偏多者,补水配火,不必去火。水偏多者,补火配水,不必去水譬之天平,此重则 
彼轻,一边重者,只补足轻之一边,决不凿去马子,盖马子一定之数,今人欲泻水降火 
者,凿马子者也。 
伤食必因于脾弱,治者必以助脾顺气,俟其腐熟而去之。滞去之后,尤当补养脾 
胃,庶不再伤。若妄用攻下,耗伤津液,积滞转固,或即攻去。脾胃愈虚,停滞接踵, 
中气一伤,变生百病矣。故《经》曰∶平人皆禀气于胃。《灵枢》曰∶胃满则肠虚,肠 
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则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 
精气也。可不重欤! 
伤饮者,乃无形元气受伤也。惟宜参苏饮,倍人参,加木香微汗之,或五苓散,加 
葛根微利小便,使上下分消,与治湿同法。醒后独参汤最宜。有强酒胀满欲呕者,以盐 
花擦牙,温水漱下如汤沃雪,实时通快,是盐能下走而通水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脾胃方论大小合参(附下气)
属性:《灵枢》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胃者,水谷之海;冲脉者,为血之海,又十二经之海;膻中者,为气之海,脑为髓之 
海;又曰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又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胃升精于肺,肺散精于脏腑。)其清者为营,浊 
者为卫,(《素问》曰∶营者,水谷之精气,卫者,水谷之悍气。)营在脉中,(阴性 
精专,随宗气以行于经隧之中。)卫在脉外,(阳性 悍滑利,不入于脉而行,行 
于皮肤分肉之间,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周营不休, 
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太阴主内。太阳主外, 
各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后而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西而阳衰, 
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阴阳交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 
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气行于 
阴则寐,故少阴病但欲寐也)。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 
注于肾,为周营,出于中焦(中脘穴为中焦,胃中谷气传化精微为血。)卫出于 
下焦,(脐下一寸阴交穴为下焦,其阳气上升为卫气。)营卫者,精气也,(水谷之 
精气。)血者,神气也。盖精能生神,神无所丽,必根据精 
血,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灵枢》曰∶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 ,( 音眇,胁下软肉处也。)而痛, 
不能疾行。脾高,则 引季肋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 
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端正则和好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何以知其然也?黄色小 
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 
下好者,脾端正,唇偏倾者,脾偏倾也。) 
人以胃气为本者,以其滋养万物。食入于胃,受土之气也。以脾为本者,以其磨化万物, 
布五味,以养五脏,荣养百骸,润泽四肢。故胃气调和,则乳哺消化,脾胃虚冷,则宿食不行,大法 
温胃补脾为主。若惊惕热甚而不食者,是心脾为子母,当用泻心之剂。若因心虚而脾气亦衰,故恍 
惚不食者,当以补心之剂,兼与扶脾,所谓火能生土,母能令子实也。若面白无光,瘦弱腹痛,口 
中气冷,不思食而吐水者,是胃气虚冷,法当暖胃扶脾。故胃虚则有呕吐不食之症,胃实则多痞 
满内热之虞。且旦则阳气方长,谷气易消,故能食。暮则阴气方迸,谷不能化,故宜少食。若临晚 
而倍能食者,是阴虚而邪火杀谷也。然调脾胃者,其人昌;伤脾胃者,其人亡。脾具坤静之德, 
而有干健之运,化生精气,清气上升,糟粕下降,浊者为卫,清者为荣,阴阳得此,谓之橐 
龠,使一弱焉,则健运之令不行,化生之功失职,厥病之由,靡不始此。婴儿不知饥饱,保育 
之功,在于父母。奈情深姑惜,不知宿食未消,新食又进,药之恐儿苦口,节之恐儿饿肚,以致 
脾胃愈伤,百病踵作矣。 
积滞必用消导。消者,散其积也。导者,行其气也。脾虚不运,则气不流行,气不流行则停 
滞而为积,或作泻痢,或成 痞,以致饮食减少,五脏无所资禀,血气日以虚衰,因致危困者多矣。 
故必消而导之,轻则用和解之常剂,重必假峻下之汤丸。盖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客垢不除,则真元 
不复,如勘定祸乱,然后可以致太平。若积因于脾虚不能健运药力者,或消补并行,或补多消少, 
或先补后消,洁古所谓养正而积自除,故前人破滞削坚之药,必假参术赞助成功。《经》曰∶无致 
邪,无失正,绝人长命,此之谓也。东垣曰∶胃乃脾之刚,脾乃胃之柔,饮食不节,则胃先病,脾 
无所禀而后病,劳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气而胃后病。然脾胃为十二经之海,脾胃既虚,十二 
经之邪不一而出,故百病皆从脾胃生也。处方者,可不以此为重乎。 
夫天包地外,地处天中,以生为长,以收为藏,玄穹不有其功,而功归后土,故土 
膏一动,百昌莫不蕃茂,土气一收,万物莫不归根,是以膏沐之沃土,可以发育,灰沙之燥土, 
全无生气也。故万物悉从土出,名为万物之母,其在人身则脾胃主之,气血精神,津液筋胃,脏腑 
百骸,莫不禀气于胃也。故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针经》曰∶荣出中焦,卫出上焦。然 
脾者,坤土也。主乎静而属阴。胃者,干土也。主乎动而属阳。然脾具坤柔之德,而有干运之 
功,脾喜燥而恶湿,胃本湿而恶燥。《灵枢》曰∶胃欲寒饮恶热,肠欲热饮恶寒。《内经》 
曰∶脾胃者,仓禀之官。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水谷皆入于胃,脾与胃以膜 
相连,为胃行其津液,是以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淫精于脉,输精于脾。饮 
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胃为人后天元气之本,而饮食 
为人化源生发之机,故曰纳谷为室,安谷者昌。若胃虚不能容受,故不嗜食。脾虚不能 
运化,故有积滞。所以然者,皆由气虚也。是以东垣创立《脾胃论》,而定补中益气汤, 
以开万世补后天元气之祖,所以真气,名元气者,正生身之精也。惟胃气足以滋之,故 
胃之一腑若病,则十二经之元气皆为不足,津液皆为不行,四肢百骸,皆失营运,九窍 
不通,而百病生矣。故治百病者,未有不以健脾胃为最重也。谓之健者,因脾虚不能运 
动,故助其脾之力,以使健运也。然进健脾扶胃,而终不能饮食者,不知更有补母之法 
焉。盖补土者,莫先于补火,如人不思饮食,此属阳明胃土受病,须补少阴君火,归 
脾汤正补心火以生胃土也。如人能食而不化,此属太阴脾土受病,须补少阴相火,八 
味丸正补相火,以生脾土也。岂知补火之神功,更兼滋水之妙用,盖脾胃能化万物,实 
由于水火二气之中,五行相克为用,相克即所以相成,水不得土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