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597-冯氏锦囊秘录 >

第17部分

597-冯氏锦囊秘录-第17部分

小说: 597-冯氏锦囊秘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厥阴之绝,而复作合,当以彼晦朔之妙,而正此厥阴之理也。正者,证也。)三阳为父,二阳为卫, 
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三阴者,即太阳也。太阳为表之经,覆庇群生,尊 
犹父也。二阳者,即阳明也。阳明为表之维,捍卫诸部,所以 
为卫也。一阳者,即少阳也。少阳为表之游部,布络诸经,所以为纪也。三阴者,即太阴也。太阴为里之经, 
长养诸经,尊犹母也。二阴者,即少阴也。少阴为里之维,生由此始,所以为雌也。一阴者,即厥阴也。厥 
阴为里之游部,将军谋虑,所以为独使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首下内经纂要
方盛衰论篇
属性:《方盛衰论篇》曰∶形弱气虚,死。(中外俱不足也。)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脏衰,故脉不足 
也。)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脏盛,故脉气有余。)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坐起有常,则息力调 
适,故诊之方法,必先用之。)出入有行,以转神明。(言所以贵坐起有常者何?以出入行运,皆神明随转也。) 
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上观,谓气色;下观,谓形气也。八正,谓八节 
之正候。五中,谓五脏之部分。然后按寸尺之动静,而定死生矣。) 

杂症大小合参卷一
水火立命论
属性:夫人何以生?生于火也。人生于寅,寅者火也。火,阳之体也。造化以阳为生之根, 
人生以火为命之门。儒者曰∶天开于水,子为元。医者曰∶人生于水,肾为元。孰知子 
为阳初也,肾为火脏也。阴生于阳,故水与火为对名,而火不与水为对体。其与水为对 
者,后天之火,离火也;其不与水为对者,先天之火,干火也。夫干,阳之纯也;夫阳, 
火之主也;夫水,火之原也。后天之火有形,而先天者无形。有形之火,水之所克;无 
形之火,水之所生。然取水者,迎月之光,而不迎其魄。何也?魄,阴也,而光借于日 
则阳也,水不生于水而生于火明矣。是故土蒸而润,肤燠而泽,酿醅而溢,釜炊而汗,丹 
砂、硫黄之所韫而汤也。水之生于火也益信。火生于水,亦还藏于水。其藏于水也,其 
象在坎,一阳陷于二阴之中,而命门立焉。盖火也,而肾水寄之矣。其生乎生也,其象 
在干,纯阳立于离卦之先,左旋而坎水出焉,右旋而兑水纳焉。盖水也,而阴阳之火则 
分而寄之矣。此所谓后天中之先天也。阳生阴寄,运于三焦,水升火降,所谓既济,故 
养生莫先于养火。此先天之火者,非第火也,人之所以立命也,故生人之本全在乎斯。奈 
近世之养生者,并不究其由来,惟知气血,则曰气阳血阴;惟知脏腑,则曰脏阴腑阳。即 
知水火者,不过离心、坎肾而已。孰知气血更有气血之根,阴阳更有真阴真阳之所,水 
火更有真水真火之原也。凡暴病而卒死,绝处而得生者,皆在乎根本真处得之,非泛泛 
在乎气血间也。奈何仅以气血为阴阳,阴阳为气血,而以水火为心肾,故用四物汤以补 
血调阴,四君汤以补气调阳,坎离丸以调心肾水火,而其真阴真阳、真水真火,其为气 
血之根者,反不郑重及之。其用药调理,无非敷衍气血而已,即调水火者,无非辛温苦 
寒,犹植树者徒在枝叶修饰为事,而不及乎根本,岂有大补哉!故吾学人,能明水火为 
气血之根,水火为真阴真阳之所。芎、归辛窜,仅可调荣,难补真阴真水;苓、术、甘 
草,仅可调卫,难补真阳真火;即炮姜、炙草,仅可温中,难到肾经。其为水火真阴真 
阳之宝者,惟仲景八味而已。故不重真阴真阳而欲求生者,凡四君、四物以补真阳真阴 
者,并不达水火立命之本,真阴真阳至理者也。昔人云∶人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 
不知医事,所谓游魂耳!虽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 
先贤精思极论,尽其理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一
调护水火论
属性:经曰∶精气夺则虚。又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者,空也,无也。譬诸国内空 
虚,民众离散,则盗贼蜂起,镇抚为难,若非委任贤智,安靖休养以生息之,未可保其 
无事也。病之虚者,亦犹是已,医非明哲,孰能镇之,以收合散亡,克复故物之功哉! 
经曰∶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盖言虚为口病之本,宜其首举以冠诸证也。然充足空虚 
者,气血也,化生气血者,水火也,水火者,主身之本,神明之用也。《灵枢》曰∶ 
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然水火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火性炎上,故宜使之下∶ 
水性就下,故宜使之上,水上火下,名之曰交。交则为既济,不交则为末济,交者生之 
象,不交者死之征也。如消渴证不交,火偏盛也,水气证不交,水偏盛也。故火者,阳 
也,气也,与水为对待者也。水为阴精,火为阳气,二物匹配,名曰阴阳和平,亦名少 
火。生气如是,则诸病不作,可得长生矣。倘不善摄养,以致阴亏水涸,则火偏胜,所 
谓阴不足,则阳必奏之,是为阴盛阴虚,亦曰壮火蚀气,是知火即气也,气即火也,故 
《仙经》谓药即火,火即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东垣亦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亦指 
此也。譬诸水性,水流本寒,过极则凝而不流为层冰矣,解则复常,非二物也。盖平则 
水火既济,火即为真阳之气,及其偏也,则即阳气而为火矣,始与元气不两立,而成乖 
否之象焉。故戴人曰∶莫治风,莫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言苟能解此,则已达阴阳水 
火之原,曲畅旁返,何施不可,正指火之变态多端,其为病也非一,明此则余皆可辨。 
但重养阴者,谓人之一身,水一而已,火则二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自少至老,所 
生疾病,靡不由于真阴不足。况节欲者少,嗜欲者多,以致阴水愈亏,阳火愈旺。奈阴 
道难长,峻补则无旦夕之效,故补阴之品,自少至老,不可一日间断。其补阳之药,劝 
戒谆谆,虽然性禀不同,阳盛人补阴固宜,阴盛人补阳尤要,况阴从阳长,单滋阴分, 
徒伤胃气,反绝后天化生之源,要知纯阴之药,则得肃杀闭藏之气,何有阳和化育之功 
哉!况天地以阳为生之根,人生以火为命之门,天开于子,而阳生焉,是子为阳之本, 
而为先天,人生于寅,而火兆焉,是寅为火之母,而为后天火者,生之本也,阳者,火 
之用也。故曰∶天非此人,不能化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天之阳气,能交于 
下∶地之阴气,能交于上;人之真火,能藏于下,则真水能布于上,阳施阴化之象,克 
昭气血平和之长日旺。盖阴阳之精,互藏其宅,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心火也,而含 
赤液;肾水也,而藏白气。赤液为阴,白气为阳,循环往复,昼夜不息,此常度也。苟 
不知摄养,纵恣情欲,亏损真阴,阳无所附,因而发越上升,此火空则发之义,是周 
身之气并于阳也,并于阳,则阳愈盛,而阴愈亏,由是上焦发热,咳嗽生痰,迫血吐 
衄,头痛烦躁,胸前骨痛,口干舌苦,五心烦热,潮热骨蒸,小便短赤,此其候也。久 
则孤阳不能独旺,无根之火,岂能长明?《经》所谓“壮火食气”,气亦弱矣,而阳亦 
虚焉。由是饮食不化,泻泄无度,丹田不暖,筋骨无力,梦遗精滑,眩晕自汗,卒倒 
僵仆,此其候也。然少阴脏中,重在真阳,阳不回则邪不去,厥阴脏中,职司藏血,不 
养血则脉不起,故治之者,阳甚虚者补阳以生阴,使阴从阳长也;阴甚虚者,补阴以配 
阳,使阳从阴化也,阴阳调和,百病消解。若以偏重,或阴、或阳执见,则不惟设药以 
救偏,而反增偏害之至矣。 

杂症大小合参卷一
尊生救本篇
属性:《经》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曰∶邪之所凑,其正必虚。不治其虚,安问其 
余?可见,虚为百病之由,治虚为去病之要焉。故风寒外感,表气必虚;饮食内伤,中 
气必弱∶易感寒者,真阳必亏;易伤热者,真阴必耗。正气旺者,虽有强邪,亦不能 
感,感亦必轻,故多无病,病亦易愈。正气弱者,虽即微邪,亦得易袭,袭则必重,故 
最多病,病亦难痊。治之者,明此标本轻重之道,以投顾主逐客之方,则重者轻,而轻 
者愈。要知精神内长于中,邪气自解于外,精神耗散于内,即我身之津液气血无所主 
军,皆可内起为火,为痰而成邪,岂必待外因所致哉!倘不知此,徒知或从表以发散, 
或从里以克削,现下已有之虚,不为补救,未来无影之邪,妄肆祛除,有是病者,病受 
何妨?无是病者,正气益困,以致精神疲惫,性命昏沉。若不急为猛省,峻加挽救之 
功,何以续一息于垂绝!奈俗以虚极,不可大补,些小调益,何异深沉海底,轻扶一臂 
之力,以望援溺之功哉!况有复加峻削寒凉者,更似入井而反下石耳。且诸病不论虚 
实,未有不发热者,然此热非从外来,即我所仗生生之少火,有所激而成壮火,为壮热 
也,犹人天禀和平之性,有所触而为恼怒。不平之气,如物之不得其平而鸣,鸣之者, 
即是物也,调之者,和其物则宁,非必去是物也。壮火者,少火受伤,发泄之时也。恼 
怒者,和性受伤,乖变之际也。不为调之、益之,反为攻之、逐之,虚虚之祸,势不旋 
踵,故壮火即由少火之变,少火非火,乃丹田生生真元之阳气,一呼一吸,赖以有生, 
即人之受胎,先禀此命。《经》曰∶一息不运则机缄穷。故此火也、气也,皆为无形, 
有神有情,而为生身之至宝,是真阳之宗也,元气之本也,化生之源也,长生之基 
也。命门坎宫,是其宅也,蒸腐水谷,化生精华,得其平则安其位,万象泰然,生生无 
穷。失其平,则离其位而为壮火,反为元气之贼,浮游乎三焦,蒸烁乎脏腑,炮炽乎肌 
肉而为病矣。不治此火,则何以去病?然欲去此火,更河以得生?只有因所因以调之, 
安之、从之、抚之,以平为已。则火不去,而安全无恙,病既退而元气无伤,则火原为 
我用之至宝矣。若恶其热而欲直灭其火,非灭火也,是犹灭气也。鱼一刻无水即死,人 
一刻无气即亡,气可灭乎!况以有形无情之药,妄攻有情无形之气,欲不受伤,其可得 
乎!但火空则发,若不大为填塞其空,焉可御其乘空炎上之势?若欲火退而后补,孰知 
火之为害甚速,而与元气势不两立,所谓壮火蚀气,火炽气日消亡。且火之为用,每挟 
风木之象,力穷乃止,止则火息,阳亡脱症具备,方议补之,已无受补之具矣。况有进 
浓云骤雨之药,益令龙雷妄炽,以速焚灼之害哉!倘禀受壮盛,或从寒凉折之而愈 
者,但病愈之后,必真气渐衰,精神不长,纵先天真元不足者,若从本调治,则病去之 
后,发生之势日隆,后天之长反旺,故曰∶识中标,只取本治于人,无一损,正重此 
也。古人治病,重于求本,故令人寿命弥长。今人勿察其源,近从肤见,以寒治热, 
以热治寒,阴阳真假之象,从治正治之宜,顾本穷源之要,置之勿问,以致近害天柱日 
多,远害先后并薄矣。凡业司命者,可不潜心默会其旨乎?! 

杂症大小合参卷一
诸病求源论
属性:人之有生,初生两肾,渐及脏腑,五脏内备,各得其职,五象外布,而成五官,为 
筋、为骨、为肌肉皮毛、为耳目口鼻躯设形骸,然究其源,皆此一点精气,神递变而凝 
成之也。犹之混沌未分,纯一水也,水之凝成处,为土、为石、为金,皆此一气化源, 
故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然无阳则阴无以生,故生人之本,火在水之先也;无 
阴则阳无以化,故生人之本,水济火之次也。《经》所谓∶阳生阴长,而火更为万物 
之父者此耳。是以维持一身,长养百骸者,脏腑之精气主之。充足脏腑,固注元气者, 
两肾主之。其为两肾之用,生生不尽,上奉无穷者,惟此真阴真阳二气而已,二气充 
足,其人多寿∶二气衰弱,其人多夭;二气 
和平,其人无病;二气偏胜,其人多病;二气绝灭,其人则死,可见真阴真阳者,所以 
为先天之本,后天之命。两肾之根,疾病安危,皆在乎此。学人仅知本气,而不知乘乎 
内虚;仅知治邪,而不知调其本气∶仅知外袭,而不知究其脏腑;仅知脏腑,而不知根 
乎两肾;即知两肾,而不知由乎二气,是尚未知求本者也。何况仅以躯壳为事,头疼救 
头,脚疼救脚,而不知头脚之根,在脏腑者,何以掌司命之任,而体好生之道欤?真 
由缘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