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儿+(单一文件实体书精校 >

第325部分

明朝那些事儿+(单一文件实体书精校-第325部分

小说: 明朝那些事儿+(单一文件实体书精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麻烦的是,孙巡抚是搞理科的,比较较真,把城墙修得贼厚且不说,还充分利用了地形,把登州城扩建到海边,还专门开了个门,即使在城内支持不住,只要打开此门,就能立刻乘船溜号,万无一失。

  所以朱大典很担心,凭借目前手中的兵力,如果要硬攻,没准一年半载还打不下来。

  按朱大典的想法,这是一场持久战,所以他筹集了三个月的粮食,准备在登州城过年。

  到了登州,就后悔了,不用三个月,三天就行。

  孔有德到底还是文化低,对于登州城的技术含量,完全无知。听说明军到来,跟耿仲明一商量,认为如果龟缩城内,太过认怂,索性出城迎战,以示顽抗到底之决心。

  这个决心,只维持了一天。

  率军出城作战的,是跟孔有德共同叛乱的李九成,他威风凛凛地列队出城,摆好阵势,随即,就被干掉了。

  明军出战的,依然是关宁铁骑,来去如风,管你什么阵势不阵势,就怕你没出来,出来就好办,骑兵反复冲锋,见人就打,叛军四散奔逃,鉴于李九成站在队伍最前面(最威风),所以最快被干掉,没跑掉的全数被歼。

  此时城里的叛军,还有上万人,但孔有德明显对手下缺乏信心,晚上找耿仲明、毛承禄谈话,经过短时间磋商,决定跑路。

  说跑就跑,三个人带着部分手下、家属,沿路抢劫成果,连夜坐船,从海边跑了。

  按孔有德的想法,跑他个冷不防,这里这帮傻人不知道,还能顶会,为自己争取跑路时间。

  然而意外发生了,他过高估计了自己手下的道德水准,毕竟谁都不傻,孔有德刚跑,消息就传了出去,而类似孔有德这类黑社会团伙,只要打掉领头的,剩下的人用扫把都能干掉。

  于是还没等城外明军动手,城里就先乱了,登州城门洞开,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跳海的跳海,朱大典随即率军进城,收复登州。

  事情算是结了,但孔有德这帮人在山东乱搞了半年,不抓回来修理修理太不像话,所以将领们纷纷提议,要率军追击孔有德。

  但朱大典没有同意。

  不同意出兵,是因为不需要出兵。

  逃到海上的孔有德很得意,虽说登州丢了,但半年来东西也没少抢,地主当不成,还能当财主。

  得意到半路,遇上个人,消停了。

  他遇上的这个人,名叫黄龙。

  孔有德跟黄龙算是老熟人,因为黄龙曾经当过皮岛总兵,还管过孔有德。

  孔有德怕的人比较少,而黄龙就属于少数派之一,孔有德之所以投孙元化,就是因为黄龙太厉害,在他手下太难混。

  在最不想见人的地方,最不想见人的时候,遇上了最不想见的人,孔有德很伤心。

  老领导黄龙见到了老部下孔有德,倒也没客气,上去就打,孔先生当即被打懵,部下伤亡过半,连他的亲人都没幸免(他抢劫是带家属的),纷纷堕海而亡。

  但最不幸的还不是他,而是毛承禄。

  这位仁兄先是老爹(毛文龙)被杀,朝廷给了个官,也不好好干,被孔有德拉下水搞叛乱,落到这般地步,而关键时刻,孔有德不负众望,毅然抛弃了这位老上级的公子,把他丢给了黄龙。

  而孔有德和耿仲明不愧干过海盗,虽说打海战差点,但逃命还凑合,拼死杀出血路,保住了性命。

  毛承禄就不行了,被抓住后送到了京城,被人千刀万剐。

  黄龙的战役基本上彻底摧毁了叛军,孔有德和耿仲明逃上岸的时候,已经是光杆司令了。山东叛乱就此结束。

  这次叛乱历时半年,破坏很大,而最关键的是,叛乱造成了两个极为重要的结果——足以影响历史的结果。

  第一个是坏结果:鉴于生意赔得太大,既没钱,也没人了,回本都回不了。孔有德、耿仲明经过短时间思想斗争,决定去当汉奸,投靠皇太极。

  其实这两个人投降,倒也没什么,关键在于他们曾在孙元化手下混过,对火炮技术比较了解,且由于一贯打劫,却在海上被人给劫了,很是气愤,不顾知识产权,无私地把技术转让给了皇太极。从此火炮部队成为了后金的固定组成部分,虽说孔有德、耿仲明文化不高,学得不地道,造出来的大炮准头也差点,但好歹是弄出来了。

  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辛苦折腾半年,弄回来的本钱,连同家属,都被明军赶进海里喂鱼,亏了老本,所以全心全意给后金打工,向明朝复仇。

  一年后,他们找到了复仇的机会。

  除锦州、宁远外,明朝在关外的重要据点,大都是海岛,这些海岛有重兵驻守,时不时出来打个游击,是后金的心腹大患,其中实力最强的守岛人,叫做尚可喜。

  之前我说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是山东老乡,且全都是挖矿的,现在孔有德决定改行挖人,劝降尚可喜。

  一边是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一边是老乡、老同事,尚可喜毫不为难地做出了抉择——当汉奸。

  当英雄很累,当汉奸很轻松。

  第二个是好结果,经过这件事,崇祯清楚地认识到,关内的军队,是很废的,关外的军队,是很强的,所以有什么麻烦事,可以找关外军队解决(比如打农民军)。


  偶然的偶然

  山东的叛乱是个麻烦事,但要看跟谁比,要跟西北比,就不算个事。

  据说朱元璋当年建都的时候,曾经找人算过一卦,大致内容跟现在做生意的差不多,比如这笔生意能做多少年,有什么忌讳等等。

  据说那位算卦的半仙想了很久,说了八个字:

  始于东南,终于西北。

  朱元璋建都南京,就是东南,按照这句话的指示,最后收拾他的人,是从西北过来的。

  这句话看起来很玄,实际上倒未必。这位半仙懂不懂算卦我不知道,但他肯定是懂历史的,自古以来,中原政权完蛋,自己把自己折腾死的除外,大多数外来的什么匈奴、蒙古,都在西北一带。

  但就崇祯而言,肯定是不信的。因为对明朝威胁最大的,是后金。而后金的位置是东北,就算是被灭了,也是始于东南,终于东北。

  但事实告诉我们,算卦这种事,有时是很准的。

  西北很早就有人闹事了,但原先并不大,最多就是几十个人,抢个商铺,拿几把菜刀,闹完后上山当匪,杀掉的最高官员,也就是个知县,如果混得好,没准将来还能招安,当正规军。

  到崇祯元年,事情闹大了。

  整个陕西、甘肃一带,民变四起,杀掉知县,只能算起步了。个别地方还干掉了巡抚,而且杀完抢完且不散伙,经常到处流窜,到哪抢哪。

  这种团伙,史书上称之为流贼。

  流贼的特点是,四处跑,抢完就走,打一枪换个地方。组织性不强。昨天抢完,今天就走,可以,昨天被抢,今天加入抢别人,也可以。成员流动性很大,但都有固定领导团队。

  当时的西北,类似这种团队有很多,优秀的团队管理者也很多。但久而久之,问题出现了,由于成员流动性太大,且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团伙成员文化又低,天天跟着混,时间长了,很难分清谁是谁。

  为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团队首领们想出了一个绝招——取外号。

  所以在崇祯元年,陕西巡抚呈交皇帝的报告上,有如下称呼:

  飞天虎、飞山虎、混天王、王和尚、黑杀神、大红狼、小红狼、一丈青、上天龙、过天星。

  全是外号。

  取这样的外号,是很符合实际需要的。毕竟团队成员文化比较低,你要取个左将军、右都督之类的称号,他也不知道是啥意思,而且这种外号,大都是神魔鬼怪,叫起来相当威风。

  至于这上面提到的诸位神魔到底是谁,别问我,我也不知道。

  鉴于该行当风险很大,且从业者很多,要是运气不好,刚入行,把外号取好就被干掉,也很正常。而且许多外号由于过于响亮,使用率很高,经常是几个人共用一个外号,要搞清楚谁是谁,实在很难。

  无论叫什么,姓甚名谁,其实都无所谓,你只需要知道,当时的西北,已经不可收拾。

  按一般史书的说法,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明朝末年,朝廷腐败,经济萧条,贪官污吏,苛捐杂税数不胜数,民不聊生,于是铤而走险。

  这种说法,就是传说中的套话,虽说不是废话,也差不多。

  因为事实并非如此。

  很多人并不知道,明朝末年的民间经济并没有萧条,比如东南沿海,经济实在太好,开生意做买卖,相当红火,大家齐心协力,正在搞资本主义萌芽,萧什么条?

  赋税也没多少,以往两百多年,官田的赋税,只有百分之十,民间地主的赋税,最多也就收百分之二十。后来开征三饷也才到百分之四十。当然,个把地主恶霸除外。

  西北之所以涌出这么多英雄好汉,只是因为崇祯运气不好,遇到了一件东西。

  中庸有云: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其实遇到妖孽,倒也没什么,毕竟还有实体,实在不行,找人灭了它。

  崇祯遇上的,叫做灾荒。

  翻开史书,你会不禁感叹,崇祯同志的运气实在太差:

  崇祯元年,陕西旱灾。崇祯二年,陕西旱灾,崇祯三年,陕西旱灾,崇祯四年,陕西旱灾……

  灾荒之后,没有粮食吃,就是饥荒。

  没有粮食吃,就吃人。

  对受灾的人而言,吃人,并非童话。

  据说当时西北各地的小孩,是不能四处乱跑的,如果没看住,跑了出去,基本就算没了。

  注意,不是失踪,是没了。

  失踪的意思,是被拐卖了,没了的意思,是被吃了。

  据说,当时还有人肉市场,具体干什么买卖,看名字就知道。

  说这么多,只是想说,这并不是童话,也不是神话,而是真话。

  既然有灾荒,朝廷为什么不赈灾呢?

  答案很简单,没钱。

  此前有个经济学家对我说,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没钱。

  我表示同意,财政赤字太多,挣得没有花的多,最后垮台。

  但他看了看我,说:我说的没钱,不是没有收入,是没钱。

  有什么区别吗?

  然后,他讲了一个小时,再然后,我翻了一个月的经济学,明白了区别。

  我很想从头到尾,把我明白的事情告诉你们。但如果这样做,我会很累,你们也会很累,所以我决定,用几句话,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明朝灭亡,并非是简单的政治问题,事实上,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

  所谓没钱,是没有白银。

  明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到崇祯接班的时候,商品经济已经十分发达,而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标志,就是货币。

  明朝的货币,是白银。

  简单地说,没钱的意思,就是没有白银,没有白银,无论你有多少经济计划,有多少财政报表,都是胡扯淡。

  举个例子,陕西受灾,朝廷估算,要赈灾,必须一百万两白银,但是就算你把皇帝的圣旨拿到陕西,也换不来一两银子,因为没有白银,所以无法赈灾。

  好了,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白银。

  先纠正一下,不是没有白银,而是白银不够。

  为什么白银不够?

  这是个很复杂的经济学问题,我不太想讲,估计人也不太想听。但不讲似乎也不行,简单说两句。

  用大家都能明白的话说,就是白银有限,朝廷用掉了一两白银,未必能挣回来一两,加上我国人民,素来以勤俭节约闻名,许多人拿到真金白银,不喜欢花,要么存在家里,要么溶掉,做几个香炉、人像之类的,还能美化环境,所以市场的白银越来越少。

  更重要的是,明朝的商品经济实在太过发达,经济越发达,需要的白银就越多,可是白银就那么多,所以到最后,白银就不够用了。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有一个通称——通货紧缩。

  我知道,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用纸币?

  很好,如果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很聪明。

  但我要告诉你,在你之前的六百多年,有人问过这个问题。这个人的名字,叫朱元璋。

  六百多年前,他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开始发行纸币。

  在经济学中,有这样一句谚语:棍棒打不垮经济理论。

  这句话的通俗意思是,无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