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该项工作时被揭露出来的。
实验者偏差不单是指有意造假的行为,还指实验者无意间对其
研究结果施加的细微影响。已有许多研究和趣闻轶事的观察,证明
83097 qzone qq…
供试看觏待5询 f 475
。。。。。。。。。。。。。。。。_L。。。。。。。。。。。。。。。。。。。。。。。。。一
第十三章社会影响/
这种影响确实存在。一不留神,这种更为隐蔽的偏见就会以多种方
式介入进来。在不同条件下,实验者和被试间互动的方式可能略有
不同,读指导语时的声调和着重点可能有所变化;同样,面部表情、姿
势等等都可能存在差异。实验者本人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这种效
应,但他们对被试在不同条件中的行为方式有所期待,这可能会使他
们的行为发生细微的变化,帮助产生预期的效果。
罗森塔尔(1966,1969)曾回顾了研究中(大多是他自己的)实
验者期待的影响作用,并提出一些对策。最为有效的办法之一,是
实验者以一定方式将自己隔离,避免了解所考虑的假设和被试受
测的特定条件,即要实验者对实验条件保持盲状态。不幸的是,在
许多研究中,这一办法很难做到或并不实用,因为实验者必须执行
实验条件。
实验者偏差问题,尽管有潜在危险,但往往没有所想像的那么严
重。巴伯和西尔弗(1968)彻底分析了关于实验者期望效应的研究,
认为尚无充分证据可以说这类效应已被证实。权且不论这种说法的407
正确性如何,但有其地因素向我们表明,实验者效应常常被夸大了。
我们在本书里,从始到终屡次强调,任何个人实验的结果,在进行推
广泛化之前,都需要在其他类似的实验情境中予以查验。如果人们
看重某一特定的实验结果,就必然会对其开展作进一步的研究,去揭
示它的产生条件,解析它的内部机制,等等。此类研究进程中+持有
各种不同被试观的实验者在重复其基本现象时,会有多种可能性,有
些人希望发现它,有些人则不希望。如果该现象完全得以再现,我们
就可“假定它不是由实验者偏差造成的}如果不能,我们就怀疑实验
者偏差应对此负部分责任。重要的是,实验者偏差,甚至于某一独立
研究者明目张胆地弄虚作假,在科学探究的正常进程中将会被揭露
出来。当然,我们还是要密切注意,尽量避免这类效应。无论如何,
在科学的进程中,实验者偏差终将会被消除。
另一个潜在的、更强有力的、也是社会科学所独有的偏见来源,
与被试及他们对心理学实验的设想有关。奥恩(1962,1969)首开先
河,使心理学家们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指出,参加实验的被试都有
他提
M,
∥润
雕圆
n质
h芷日
黠
吧文
船圉
。频
坞视
81
g程
几千
。主
班川
他业
M专
g理
式心
方学
系大
联范
久师
水京
频北
糕麟●
TL。 028 8194 2202日址:http: i1747883097 qzone qq…
干课程DS视频图文并茂,音质圆润,提供试看 期待咨询
一些普遍的预期,他们可能试图理解实验的特定目的。他们可能相
信,自己的良好表现理所当然会受到注意,主试对自己行为的任何指
令也都自有用意。他们也想要知道那目的是什么,并在实验情境中
寻找线索。许多心理学实验,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实验,像米尔格拉姆
对服从的研究,如果被试知道了真实的研究目的,那么结果就没有什
么意义了(每个人都很快就会拒绝服从主试)。所以,往往要经过精
心伪装,以掩盖实验的真实目的。然而,正如奥恩所指出的,实验的
目的往往非常明显。所以,无论如何,存在一个普遍性问题:被试的
期望如何影响他们在实验中的行为?奥恩(1969)注意到: 、
由于被试关.G实验结果,他对自己的角色和研究假设的知
觉,将对他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实验者期望自己如何反应,
实验者想要寻求什么结果,流露这类信息的那些线索指导着被
试的行为,因此是重要的变量。我一度提倡把这类线索称作“实
验的要求特征’……它包括实验的有关传闻、背景、内隐或外显
的指令、主试A其提供的细微线索以厦尤为重要的实验程序
(p… 146),
如果一个实验的结果是由实验情境的要求特征所造成的,那就
不能推广到其他情境中去。众所周知,对自己被试身份的觉察,会对
实验参与者的行为发生很大影响。本章的课后作业中有一个练习,408
可用来演示这一点。
在所有的实验室实验中,被试部意识到自己在被观察着,自己的
行为在被仔细监控着。被试对自己“应有”行为的预期,很大程度上
决定了他在实验中的表现。医学研究中有一个现象形同此类,被称
作安慰剂效应。即给病人一种说是有助于健康的药,而实际上是没
有什么药性作用的东西,病人往往表现出病情的改善或疼痛的缓解。
所以,在医学研究中要想鉴定一种药的作用,单是把用药组和不用药
组进行对照是不够的,因为用药组的改善可能只是因为安慰剂效应
(见第6章)。所以,用药组还应该与安慰剂组进行对照,这样才能确
定相对于安慰剂效应的实际药效。这类研究常常被称作单盲实验,
因为实验被试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真药还是安慰剂。在医学研究
83097 qzone qq…
供试看 期待咨询 /477
1n1…‘
第十三章社会影响/
中·实验性保护措施往往还要进一步扩展,即也不让开发药物的医生
知道对病人的处理。这类双盲实验的优点在于,病人或是医生的改
善期望,都不会对结果发生影响。
在一项实验室研究中,奥恩(1962)试图找到一个会被正常被试
拒绝操作的、麻烦而又毫无意义的任务。他之所以对此感兴趣,是因
为他想知道,在催眠状态下,接受指令后,被试是否会执行操作。实
验之一是给被试两千张写满一行行随机数字的纸,让被试将每一张
每一行中一对对的数相加。显然,这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奥恩假
设,控制组的被试会很快意识到这一点并拒绝操作。而那些被脱去
手表的被试,会毫不懈劲地坚持做几个小时,直到实验结束。后期研
究(旨在使任务更加麻烦和无意义)中,要求被试每完成一页,就按照
上面所写的方向找出一张卡片。每张卡片至少需要被试翻32张纸,
然后继续做下一页。被试们还是坚持了数小时。当问及原因时+他
们说:既然是在参加一项实验,那么想必主试的要求自然有其道理
(进行诸如忍耐性之类的测试)。
研究者曾让被试在催眠状态下做各种事情,往往相当成功。一
个明显建构良好的发现是,被试在催眠扶态下,可以被诱导去做各种
反社会的和毁灭性的行为,比如把酸泼到别人脸上,或是抓握毒蛇
( Rowland,1939} Young,1952)。奥恩和埃文斯(1965)怀疑,这种
行为可能主要应归咎于情境要求特征的影响,而非催眠的作用。他409
们让被试执行一系列看上去十分危险的行为:抓一条毒蛇、从气味剌
鼻的酸中取环、将硝酸泼到主试脸上。(这些程序经过巧妙设计,看
上去具有威胁性,实际上对被试来说都是安全的。)有几种处理条件:
(l)被试被深度催眠}(2)告诉被试让他们模仿或伪装被催眠;(3)清
醒的受控被试,不要求伪装受催眠,但置于主试要求服从指示的压力
之下;(4)清醒、无服从压力的被试;(5)非实验条件下,要求完成这些
任务的人们。在研究中,为使主试不影响被试的行为,让主试对被试
所处条件保持“盲”状态。实验结果见表13…2。一如所料,非实验情
境中,人们拒绝执行反社会任务;但是和其他研究者的报告相一致,
被催眠的被试中有相当比例的人依命行事。然而,所有模拟控制的
他提
M,
∥润
雕圆
n质
h芷日
黠
吧文
船圉
。频
坞视
81
g程
几千
。主
班川
他业
M专
g理
式心
方学
系大
联范
久师
水京
频北
觏茕●
芸推
:㈣: 747883097 TL。 028 8194 2202日址:http: i1747883097 qzone qq
4裙筘翠嚣磊黩蓊黔
,理学专业20门主干课程DS视频图文并茂,音质圆润,提供试看 期待咨询
…———…。—————————…J: …
/实验心理学
被试也全部执行了任务}甚至那些擞模仿催眠的被试,如果有服从压
力,也有很大一部分执行了指令,这显示了实验情境的力量。
襄13…2应主试要求执行危险任务的艟试的比倒
(引自Ome和Evans,1965。)
由此可见,被试的反社会行为表现,并不一定是由催眠引起的。
而实验情境的要求特征——包括背景、指导语以及被试对催眠状态
下自己应有表现的揣测——足以制造反社会行为。也许,深度催眠
可以促使人们表现出反社会行为;但近期的研究并没能提供可靠证
据,证明催眠应对此类行为负责。
像奥恩和埃文斯所为,在实验中使用模拟控制被试,是解决要求
特征问题的一种方式。其逻辑本质与在医学研究中使用安慰荆条件
基本相同。假设情境的要求特征对实验条件或假控制条件中被试的
影响都一样。如果实验操作(如催眠)确有实效,那么实验被试和模
拟控制被试的行为应该有显著差异。当然+速一逻辑有个问题,即它
暗示着投有发现差异就不存在差异这样一个因果必然联系。这是接410
受虚无假设时所犯逻辑错误的一个例子(见附录B)。然而,没有发
现催眠组与假控制组被试间的差异,并不证明催眠对行为没有影响。
奥恩和埃文斯的实验只是证明,被试被催眠后服从命令做出危险举
动,或者可能另有一种解释;与其说单单显示了催眠的效应,不如说
可能是被试对情境的要求特征做出的反应。
要求特征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尤其如此。
正如奥恩(1969,p.156)所指出的,不涉及欺瞒并鼓励被试尽可能精
确地做出反应的实验中,这些担心就不太重要。但在另一些研究中,
由于种种原因,并不鼓励最佳表现,而且还常常对被试有所欺瞒,这
_、
·蒸
时,要求特征就会污染研究结果。在催眠研究中,尽管实验者假装得
惟妙惟肖,但所有实验条件中的被试都说,因为自己是在参加一项实
验,所以确信实验者必定采取了预防措施,自己或他人都不会受到伤
害(他们说对了),所以他们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有趣的是,奥思和霍
兰(1968)认为,米尔格拉姆服从研究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也是由类似
的实验情境的要求特征所造成的。被试可能已经看穿了米尔格拉姆
的诡计,无论如何,既然实验者本人从不担心,就可以假定实验中没
有人会真正受到伤害。米尔格拉姆(1972)予以回复,并以各种理由
批驳了他们的争议。他申辩道,如若他的被试单单是在做他们认为
主试想要他们做的事情,而并不真正关心他们施与电击的人的安全,
那么,他们就不应该表现出诸如冒汗、颤抖和不能自控地发笑等神经
质和内心挣扎的种种迹象。
13。3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主题现场研究
范倒旁观者干预
实验室背景下的要求特征问题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近年
来许多社会心理学家转向现场研究。研究者不再试图将一些现象引
入实验室,在有控制的背景中进行研究,而是试图在一种背景中导人
足够的控制,以推知自变量的变化怎样影响因变量。将这类案例的
结果推广到真实世界中不成问趣——因为实验从一开始就是在现实
世界中进行的。可是,就某些方面而言,社会心理学中,现场研究比
实验室研究更难构思和实施。在考察一项具体的现场研究之前,我
们将讨论某些有关问题。
实验室研究中,方法上最难解决的是如何从复杂的自然情境中411
抽取相关变量,然后再创设这些情境的某些部分,以便通过变化不同
因素,决定它们对于我们感兴趣行为的贡献大小。通过将现象引入
实验室,我们对情境得以控制。现场研究的主要问题与这一控制有
关。在现场背景下,我们如何能获得对自变量的控制和操纵?假使
他提
M,
∥润
雕圆
n质
h芷日
黠
吧文
船圉
。频
坞视
81
g程
几千
。主
班川
他业
M专
g理
式心
方学
系大
联范
久师
水京
撬●
芸推
:㈣: 747883097 TL: 02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