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013-本草纲目 >

第317部分

013-本草纲目-第317部分

小说: 013-本草纲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藏器曰∶捣汁亦吐人,有小毒。 
【主治】折伤,续筋骨,除风痒龋齿,可作浴汤(《唐本》)。 
根皮∶主痰饮,下水肿及痰疟,煮汁服之,当利下及吐出。不可多服(藏器)。打伤瘀 
血 
【附方】旧一,新一。 
折伤筋骨∶接骨木半两,乳香半钱,芍药、当归、芎 、自然铜各一两,为末。化黄蜡 
四两,投药搅匀,众手丸如芡子大。若止伤损,酒化一丸。若碎折筋骨,先用此敷贴,乃服。 
(《卫生易简》)。 
产后血晕,五心烦热,气力欲绝,及寒热不禁∶以接骨木(破如 子)一握,用水一升, 
煎取半升,分服。或小便频数,恶血不止,服之即瘥。此木煮之三次,其力一般。乃起死妙 
方。(《产书》)。 
x叶x 
【主治】痰疟,大人七叶,小儿三叶,生捣汁服,取吐(藏器)。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
灵寿木
内容:(《拾遗》) 
【释名】扶老杖(孟康)、椐。 
【集解】藏器曰∶生剑南山谷。圆长皮紫。《汉书》∶孔光年老,赐 
∶木似竹有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理。作杖,令人延年 
益寿。 
时珍曰∶陆氏《诗疏》云∶椐即 也。节中肿,似扶老,即今灵寿也。人以作杖及马鞭。 
弘农郡共北山有之。 
x根皮x 
【气味】苦,平。 
【主治】止水(藏器)。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

内容:(音葱。《拾遗》) 
【集解】藏器曰∶生江南山谷。高丈余,直上无枝,茎上有刺。山人折取头茹食,谓之 
吻头。 
时珍曰∶今山中亦有之。树顶丛生叶,山人采食,谓之鹊不踏,以其多刺而无枝故也。 
x白皮x 
【气味】辛,平,有小毒。 
【主治】水 ,煮汁服一盏,当下水。如病已困,取根捣碎,坐之取气,水自下。又能 
烂人牙齿,有虫者取片许内孔中,当自烂落(藏器)。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
木麻
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生江南山谷林泽。叶似胡麻相对,山人取以酿酒饮。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老血,妇人月闭,风气羸瘦症瘕。久服,令人有子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
大空
内容:(《唐本草》) 
【集解】恭曰∶大空生襄州,所在山谷中亦有之,秦陇人名独空。作小树,抽条高六、 
七尺。叶似楮,小圆浓。根皮赤色。 
时珍曰∶小树大叶,似桐叶而不尖,深绿而皱纹。根皮虚软,山人采杀虱极妙。捣叶筛 
蔬圃中,杀虫。 
x根皮x 
【气味】辛、苦,平,有小毒。 
【主治】杀三虫。作末和油涂发,虮虱皆死(藏器)。 

木部第三十七卷
木之四
内容:(寓木类一十二种)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四
茯苓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伏灵(《纲目》)、伏菟(《本经》)、松腴、不死面(《记事珠》),抱根者名 
伏神(《别录》)。 
宗 曰∶多年樵斫之松根之气味,抑郁未绝,精英未沦。其精气盛者,发泄于外,结为 
茯苓,故不抱根,离其本体,有零之义也。津气不盛,只能附结本根,既不离本,故曰伏神。 
时珍曰∶茯苓,《史记·龟策传》作伏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谓之伏灵、 
伏神也。《仙经》言∶伏灵大如拳者,佩之令百鬼消灭,则神灵之气,亦可征矣。俗作苓者, 
传 
下有伏灵,上有菟丝,故又名伏兔。或云“其形如兔,故名”,亦通。 
【集解】《别录》曰∶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 
弘景曰∶今出郁州。大者如三、四升器,外皮黑而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 
者良。 
虚赤者不佳。性无朽蛀,埋地中三十年,犹色理无异也。 
恭曰∶今泰山亦有茯苓,白实而块小,不复采用。第一出华山,形极粗大。雍州南山亦 
有,不如华山。 
保升曰∶所在大松处皆有,惟华山最多。生枯松树下,形块无定,以似龟、鸟形者为佳 
禹锡曰∶《范子计然》言∶茯苓出嵩山及三辅。《淮南子》言∶千年之松,下有茯苓, 
上有菟丝。《典术》言∶松脂入地千岁为茯苓,望松树赤者下有之。《广志》言∶茯神乃松汁 
所作,胜于茯 
颂曰∶今太、华、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而生,无苗、叶、花、实,作块如拳在 
土底,大者至数斤,有赤、白二种。或云松脂变成,或云假松气而生。今东人见山中古松久 
为人斩伐,其枯折槎 ,枝叶不复上生者,谓之茯苓拨。即于四面丈余地内,以铁头锥刺地。 
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乃掘取之。其拨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块,不附着根。其包根 
而轻虚者为茯神。则假气生者,其说胜矣。《龟策传》云∶茯苓在菟丝之下,状如飞鸟之形。 
新雨已霁,天静无风,以火夜烧菟丝去之,即篝烛此地罩之,火灭即记其处。明乃掘取,入 
地四尺或七尺得矣。此类今不闻有之。宗 曰∶上有菟丝之说,甚为轻信。时珍曰∶下有茯 
苓,则上有灵气如丝之状,山人亦时见之,非菟丝子之菟丝也。注《淮南子》者,以菟丝子 
及女萝为说,误矣。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尔。 
刘宋·王微《茯苓赞》云∶皓苓下居,彤丝上荟。中状鸡凫,其容龟蔡。神侔少司,保延幼 
艾。终志不移,柔红可佩。观此彤丝,即菟丝之证矣。寇氏未解此义。 
【修治】 曰∶凡用,去皮、心,捣细,于水盆中搅浊,浮者滤去之。此是茯苓赤筋, 
若误服饵,令人瞳子并黑睛点小,兼盲目。 
弘景曰∶作丸散者,先煮二、三沸乃切,曝干用。 
【气味】甘,平,无毒。 
元素曰∶性温,味甘而淡,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 
之才曰∶马间为之使。得甘草、防风、芍药、紫石英、麦门冬,共疗五脏。恶白蔹,畏 
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忌米醋及酸物。 
弘景曰∶药无马间,或者马茎也。 
恭曰∶李氏《本草》∶马刀为茯苓使。间字草书似刀字,传讹尔。 
志曰∶二注恐皆非也。当是马蔺字。 
【主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 
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本经》)。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 
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别 
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心腹胀满,小儿惊痫,女人热淋(甄权)。补五 
劳七伤,开心益志,止健忘,暖腰膝,安胎(大明)。止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 
利腰脐间血(元素)。逐水缓脾,生津导气,平火止泄,除虚热,开腠理(李杲)。泻膀胱, 
益脾胃,治肾积奔豚(好古)。 
x赤茯苓x 
【主治】破结气(甄权)。泻心、小肠、膀胱 
x茯苓皮x 
【主治】水肿肤胀,开水道,开腠理(时珍)。 
【发明】弘景曰∶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俗用甚多,仙方服食亦为至要。云其通神 
而致灵,和魂而炼魄,利窍而益肌,浓肠而开心,调营而理卫,上品仙药也。善能断谷不饥。 
宗曰∶茯苓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缺也。元素曰∶茯苓赤泻白补,上古无此说。气味俱 
薄,性浮而升。其用有五∶利小便也;开腠理也,生津液也,除虚热也,止泻也。如小便利 
或数者,多服则损人目。汗多人服之,亦损元气,夭人寿,为其淡而渗也。又云∶淡为天之 
阳,阳当上行,何以利水而泻下?气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泻下。不离阳之体,故入 
手太阳。杲曰∶白者入壬癸,赤者入丙丁。味甘而淡,降也,阳中阴也。其用有六∶利窍而 
除湿,益气而和中,治惊悸,生津液,小便多者能止,小便结者能通。又云∶湿淫所胜,小 
便不利。淡以利窍,甘以助阳。甘平能益脾逐水,乃除湿之圣药也。好古曰∶白者入手太阴、 
足太阳、少阳经气分,赤者入足太阴、手少阴、太阳气分。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 
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走气。酒浸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元。味甘而 
平,如何是利小便耶?震亨曰∶茯苓,得松之余气而成,属金,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暴新 
病之要药也。若阴虚者,恐未为宜。此物有行水之功,久服损人。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接 
引他药归就肾经,去胞中久陈积垢,为搬运之功尔。时珍曰∶茯苓本草又言利小便,伐肾邪。 
至李东垣、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涩者能通,同朱砂能秘真元。而朱丹溪又言阴虚者不 
宜用,义似相反,何哉?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 
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素问》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观此,则知淡渗之药, 
俱皆上行而后下降,非直下行也。小便多,其源亦异。《素问》云∶肺气盛则小便数而欠; 
虚则欠KT 、小便遗数。心虚则少气遗溺。下焦虚则遗溺。胞移热于膀胱则遗溺。膀胱不 
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厥阴病则遗溺闭癃。所谓肺气盛者,实热也。其人必气壮脉强,宜用 
茯苓甘淡以渗其热,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夫肺虚、心虚、胞热、厥阴病者,皆虚热也。 
其人必上热下寒,脉虚而弱。法当用升阳之药,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约、下焦虚者,乃火投 
于水,水泉不藏,脱阳之症。其人必肢冷脉迟。法当用温热之药,峻补其下,交济坎离。二 
症皆非茯苓辈淡渗之药所可治,故曰∶阴虚者不宜用也。仙家虽有服食之法,亦当因人而用 
焉。 
x茯神x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辟不祥,疗风眩风虚,五劳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安魂魄, 
养精神(《别录》)。 
补劳乏,主心下急痛坚满。人虚而小肠不利者,加而用之(甄权)。 
x神木x(即伏神心内木也。又名黄松节) 
【主治】偏 
痛,诸筋牵缩(时珍)。 
【发明】弘景曰∶仙方只云茯苓而无茯神,为疗既同,用应无嫌。 
时珍曰∶《神农本草》只言茯苓,《名医别录》始添茯神,而主治皆同。后人治心病必 
用茯神。故洁古张氏云∶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亦未尝不治心病也。陶弘景始言 
茯苓赤泻白补。 
李杲复分赤入丙丁、白入壬癸。此其发前人之秘者。时珍则谓茯苓、茯神,只当云赤入 
血 
分,则白茯神不能治心病,赤茯苓不能入膀胱矣。张元素不分赤白之说,于理欠通。《圣济 
录》 
松节散∶用茯神心中木一两,乳香一钱,石器炒,研为末。每服二钱,木瓜酒下。治风 
寒冷湿搏于筋骨,足筋挛痛,行步艰难,但是诸筋挛缩疼痛并主之。 
【附方】旧六,新二十。 
服茯苓法∶颂曰∶《集仙方》多单饵茯苓。其法∶取白茯苓五斤,去黑皮,捣筛,以熟 
绢囊盛,于二斗米下蒸之,米熟即止,曝干又蒸,如此三遍。乃取牛乳二斗和合,着铜器中, 
微火煮如膏,收之。每食,以竹刀割,随性饱食,辟谷不饥也 
如欲食谷,先煮葵汁饮之。又茯苓酥法∶白茯苓三十斤(山之阳者甘美,山之阴者味苦), 
去皮薄切,曝干蒸之。以汤淋去苦味,淋之不止,其汁当甜。乃曝干筛末,用酒三石、蜜三 
升相和,置大瓮中,搅之百匝,密封勿泄气。冬五十日,夏二十五日,酥自浮出酒上。掠取, 
其味极甘美。作掌大块,空室中阴干,色赤如枣。饥时食一枚,酒送之,终日不食,名神仙 
度世之法。又服食法∶以茯苓合白菊花(或合桂心,或合术)为散、丸自任。皆可常服,补 
益 
殊胜。《儒门事亲》方∶用茯苓四两,头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三两煎熟。饱食一顿 
,便绝食辟谷。至三日觉难受,以后气力渐生也。《经验后方》服法∶用华山挺子茯苓,削 
如枣大方块,安新瓮内,好酒浸之,纸封三重,百日乃开,其色当如饧糖。可日食一块,至 
百日肌体润泽,一年可夜视物,久久肠化为筋,延年耐老,面若童颜。《嵩高记》∶用茯苓、 
松脂各二斤,淳酒浸之,和以白蜜。日三服之,久久通灵。又法∶白茯苓去皮,酒浸十五日, 
漉出为散。每服三钱,水调下,日三服。孙真人《枕中记》云∶茯苓久服,百日病除,二百 
日昼夜不眠,二年役使鬼神,四年后玉女来侍。葛洪《抱朴子》云∶任子季服茯苓十八年, 
玉女从之,能隐能彰,不食谷,灸瘢灭,面体玉泽。又黄初起服茯苓五万日,能坐在立亡, 
日中无影。交感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