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本草纲目-第2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盖茱萸能暖膀胱,水道
脏寒泄泻,倦怠减食∶吴茱萸(汤泡过,炒),猪脏半条,去脂洗净,装满扎定,文火
煮熟,
滑痢不止∶方同上。
下痢水泄∶吴茱萸(泡,炒)、黄连(炒)各二钱,水煎服。未止再服。(《圣
赤白下痢∶《和剂局方》戊己丸∶治脾胃受湿,下痢腹痛,米谷不化。用吴茱萸、黄连、
白芍药各一两,同炒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下。《百一选方》变通
丸∶治赤白痢日夜无度,及肠风下血。用川黄连二两,吴茱萸二两(汤泡七次),同炒香,
拣
出各自为末,粟米饭丸梧桐子大,另收。每服三十丸。赤痢,甘草汤下黄连丸;白痢,干姜
汤下茱萸丸;赤白痢,各用十五丸,米汤下。此乃浙西河山纯老以传苏韬光者,救人甚效。
邓笔峰《杂兴方》二色丸∶治痢及水泄肠风。用吴茱萸二两,黄连二两,同炒香,各自为末。
以百草霜末二两,同黄连作丸;以白芍药末二两,同茱萸作丸。各用饭丸梧桐子大,各收。
每服五十丸∶赤痢,乌梅汤下连霜;白痢,米饮下茱芍丸;赤白痢,各半服之。
赤痢脐痛∶茱萸合黑豆汤吞之。(《千金方》)肠痔常血,下部痒痛如虫咬者∶掘地作坑
烧赤,以酒沃之,捣茱萸二升入坑,乘热坐有孔板熏之,冷乃下。不过三、四度愈。(《肘
后方》)
腹中症块∶茱萸三升捣,和酒煮熟,布裹熨症上。冷更炒热,更番熨之。症移走,逐熨
之
产后盗汗,啬啬恶寒∶茱萸一鸡子大。酒三升,渍半日,煮服。(《千金翼》)
口疮口疳∶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一夕愈。(《集简方》)
咽喉作痛∶方同上。
牙齿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孟诜《本草》)
小儿头疮∶吴茱萸,炒焦,为末,入汞粉少许,猪脂、醋调涂之。(《圣惠方》)
小儿瘭疮∶一名火灼疮,一名火烂疮。茱萸煎酒,拭之良。(《兵部手集》)
老小风疹∶方同上。(《千金》)
痈疽发背及发乳诸毒∶用吴茱萸一升,捣为末。用苦酒调涂帛上,贴之。(《外台秘
要》)
阴下湿痒∶吴茱萸煎汤,频洗取效。(同上)
骨在肉中不出者∶咀茱萸封之,骨当腐出。(孟诜《食疗》)
鱼骨入腹,刺痛不得出者∶吴茱萸水煮一盏,温服,其骨必软出。未出再服。(同上)
蛇咬毒疮∶用吴茱萸一两为末。冷水和,作三服,立安。(《胜金方》)
肩疽白秃∶并用吴茱萸盐淹过,炒研,醋和涂之。(《活幼口议》)
寒热怪病∶寒热不止,数日四肢坚如石,击之似钟磬声,日渐瘦恶。用茱萸、木香
等分,煎汤饮之愈。(夏子益方)
x叶x
【气味】辛、苦,热,无毒。
【主治】霍乱下气,止心腹痛冷气。内外肾钓痛,盐碾罨之,神验,干即易。转筋者同
艾捣,以醋和罨之(大明)。治大寒犯脑,头痛,以酒拌叶,袋盛蒸熟,更互枕熨之,痛止
为度(时珍)
x枝x
【主治】大小便卒关格不通,取南行枝,如手第二指中节,含之立下(苏颂。出姚僧坦
《集验方》)。
x根及白皮x
【气味】同叶。
【主治】杀三虫(《本经》)。蛲虫。治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女子经产余血,疗
白癣(《别录》)。杀牙齿虫,止痛(藏器)。治中恶
【附方】旧二,新二。
寸白虫∶茱萸东北阴细根(大如指者勿用,洗去土)四两,切,以水、酒各一升渍一宿,
平旦分再服,当取虫下。(《千金方》)
肝劳生虫,眼中赤脉∶吴茱萸根(为末)一两半,粳米半合,鸡子白三个,化蜡一两半。
和丸小豆大。每米汤下三十丸,当取虫下。
脾劳发热,有虫在脾中为病,令人好呕者∶取东行茱萸根(大者)一尺,大麻子八升,
橘
皮二两,三物 咀,以酒一斗,浸一宿,微火薄暖之,绞去滓,平旦空腹服一升,取虫下,
或死或半烂,或下黄汁。凡作药时,切忌言语。(《删繁方》)
肾热肢肿拘急∶茱萸根一合半,桑白皮三合,酒二升,煮一升,日二
果部第三十二卷果之四
食茱萸
内容:(《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并入《拾遗》 子。
【释名】KT (音杀)、 (音毅)、艾子
辣子。
弘景曰∶《礼记》名 ,而俗中呼为KT 子,当是不识 字也。
恭曰∶《尔雅》云∶椒KT 丑 。陆机《诗疏》云∶椒,KT 属也。并有KT 名,陶
说误矣。
时珍曰∶此即 子也。蜀人呼为艾子,楚人呼为辣子,古人谓之 及KT 子。因其辛
辣,蜇口惨腹,使人有杀毅党然之状,故有诸名。苏恭谓茱萸之开口者为食茱萸。孟诜谓茱
萸之闭口者为 子。马志谓粒大、色黄黑者为食茱萸,粒紧小、色青绿者为吴茱萸。陈藏器
谓吴、食二茱萸是一物,入药以吴地者为良,不当重出此条,只可言汉与吴,不可言食与不
食。时珍窃谓数说皆因茱萸二字相混致误耳。不知吴茱、食茱乃一类二种。茱萸取吴地者入
药,故名吴茱萸。 子则形味似茱萸,惟可食用,故名食茱萸也。陈藏器不知食茱萸即 子,
重出 子一条,正自误矣。按∶曹宪《博雅》云∶ 子、越椒,茱萸也。郑樵《通志》云∶
子,一名食
【集解】颂曰∶ 子出闽中、江东。其木高硕似樗,茎间有刺。其子辛辣如椒,南人淹
藏作果品,或以寄远。《吴越春秋》云
又曰∶食茱萸,南北皆有之。其木亦甚高硕,有长及百尺者。枝茎青黄,上有小白点。
叶类油麻,其花黄色。蜀人呼为艾子,《礼记》所谓 者是也。 、艾,声相近也。宜入食
羹中,能发辛香。
时珍曰∶食茱萸、 子、辣子,一物也。高木长叶,黄花绿子,丛簇枝上。
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锻石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始辛辣蜇口,
入
x实x
【气味】辛、苦,大热,无毒。时珍曰∶有小毒,动脾火,病目者忌之。
颖曰∶发疮痔、浮肿、虚恚。
之才曰∶畏紫石英。
【主治】功同吴茱萸,力稍劣尔。疗水气用之佳(苏恭)。
心腹冷气痛,中恶,除咳逆,去脏腑冷,温中,甚良(孟诜)。
疗蛊毒飞尸着喉口者,刺破,以子揩之,令血出,当下涎沫。煮汁服之,去暴冷腹痛,
食不消,杀腥物(藏器)。治冷痢带下,暖胃燥湿(时珍)。
【附方】新二。
赤白带下∶ 子、石菖蒲等分,为末。每旦盐、酒温服二钱。(《经验方》)
久泻虚痢腹痛者∶ 子丸治之。 子、肉豆蔻各一两,陈米一两半。以米一分同二味炒
黄为末;一分生碾为末,粟米粥丸梧桐子大。每陈米饮下五十丸,日三服。(《
果部第三十二卷果之四
盐麸子
内容:(《开宝》)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五 (音倍)、盐肤子(《纲目》)、盐梅子(同)、盐 子(同)、木盐(《通志》)、
天盐(《灵草篇》)、叛奴盐(
藏器曰∶蜀人谓之酸桶,亦曰酢桶。吴人谓之盐麸。戎人谓之木盐。
时珍曰∶其味酸、咸,故有诸名。《山海经》云∶橐山多 木。郭璞注云∶ 木出蜀中,
七、八月吐穗,成时如有盐粉,可以酢羹。即此也。后人
【集解】藏器曰∶盐麸子生吴、蜀山谷。树状如椿。七月子成穗,粒如小豆。上有盐似
雪,可为羹用。岭南人取子为末食之,酸咸止渴,将以防瘴。
时珍曰∶肤木即 木,东南山原甚多。
木状如椿。其叶两两对生,长而有齿,面青背白,有细毛,味酸。正叶之下,节节两边,
有直叶贴茎,如箭羽状。五、六月开花,青黄色成穗,一枝累累。七月结子,大如细豆而扁,
生青,熟微紫色。其核淡绿,状如肾形。核外薄皮上有薄盐,小儿食之,滇、蜀人采为木盐。
叶上有虫,结成五倍子,八月取之。详见虫部。《后魏书》云∶勿吉国,水气咸凝,盐生树
上。即此物也。别有咸平树、咸草、酸角,皆其类也。附见于下∶
【附录】咸平树 真腊国人,不能为酸,但用咸平树叶
x酸角x
云南、临安诸处有之。状如猪牙皂荚,浸水和羹,酸美如醋。
x咸草x
扶桑东有女国,产咸草。叶似邪蒿,而气香味咸,彼人食之。
x子x
【气味】酸、咸,微寒,无毒。盐霜制汞、硫。
【主治】除痰饮瘴疟,喉中热结喉痹,止渴,解酒毒黄胆,飞尸蛊毒,天行寒热,痰
嗽,变白,生毛发,去头上白屑,捣末服之(藏器)。生津,降火化痰,润肺滋肾,消毒止
痢收汗,治风湿眼病(时珍)。
【发明】时珍曰∶盐麸子气寒味酸而咸,阴中之阴也。咸能软而润,故降火化痰消毒;
酸能收而涩,故生津润肺止痢。肾主五液∶入肺为痰,入脾为涎,入心为汗,入肝为泪,自
入为唾,其本皆水也。盐麸、五倍先走肾、肝,有救水之功。所以痰涎、盗汗、风湿、下泪、
涕唾之证,皆宜用之。
x树白皮x
【主治】破血止血,蛊毒血痢,杀蛔虫,并煎服之(《开
x根白皮x
【主治】酒疸,捣碎,米泔浸一宿,平旦空腹温服一、二升(《开宝》)。诸骨鲠,以醋
煎浓汁,时呷之(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本草集议》云∶盐麸子根能软鸡骨。岑公云∶有人被鸡骨鲠,
项肿可畏。用此根煎醋,啜至三碗,便吐出也。又彭医官治骨鲠,以此根捣烂,入盐少许,
绵裹,以线系定吞之,牵引上下,亦钓出骨也。
果部第三十二卷果之四
醋林子
内容:(《图经》)
【校正】自外类移入此。
【释名】时珍曰∶以味得名。
【集解】颂曰∶醋林子,生四川邛州山野林箐中。木高丈余,枝叶繁茂。三月开白花,
四出。九月、十月子熟,累累数十枚成朵,生青熟赤,略类樱桃而蒂短。熟时采之阴干,连
核用。土人以盐、醋收藏,充果食。其叶味酸,夷獠人采得,入盐和鱼
x实x
【气味】酸,温,无毒。
【主治】久痢不瘥,及痔漏下血,蛔咬心痛,小儿疳蛔,心腹胀满黄瘦,下寸白虫
,单捣为末,酒调一钱匕服之甚效。盐、醋藏者,食之生津液,醒酒止渴。多食,令人口
舌粗拆也(苏颂)。
果部第三十二卷果之四
茗
内容:(《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苦KT (搽、
颂曰∶郭璞云∶早采为荼,晚采为茗,一名 ,蜀人谓之苦荼。
陆羽云∶其名有五∶一荼,二 ,三 ,四茗
时珍曰∶杨慎《丹铅录》云∶荼,即古茶字(音途)。《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是也。颜师古云∶汉时荼陵,始转途音为宅加切,或言六经无茶字,未深考耳。
【集解】《神农食经》曰∶荼茗生益州及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
恭曰∶茗生山南。汉中山谷。《尔雅》云∶ ,苦荼。郭璞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
可
颂曰∶今闽、浙、蜀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通谓之荼。春中始生嫩叶,蒸焙去苦
水,末之乃可饮。与古所食,殊不同也。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嘉木。自一尺、二尺
至数十尺,其巴川峡山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木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
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艺法如种瓜,三岁
可采。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者上,舒者次。在二月、三月、
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于烂石之间,长四五寸,若蕨之始抽,凌露采之。茶之芽者,发于
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于枝颠采之。采得蒸焙封干,有千类万状也。略而言之∶
如胡人靴者蹙缩然,如 牛臆者廉 然,浮云出山者轮 然,飙风拂水者涵澹然,皆茶之精
好者也。如竹箨,如霜荷,皆茶之瘠老者也。其别者,有石楠芽、枸杞芽、枇杷芽,皆治风
疾。又有皂荚芽、槐芽、柳芽,乃上春摘其芽和茶作之。故今南人输官茶,往往杂以众叶。
惟茅芦竹箬之类不可入,自余山中草木芽叶,皆可和合,椿、柿尤奇。真茶性冷,惟雅州蒙
山出者温而主疾。毛文锡《茶谱》云∶蒙山有五顶,上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人
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当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发声,并手采择,
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能固肌骨,四两
即为地仙矣。其僧如说,获一两余服之,未尽而疾瘳。其四顶茶园,采摘不废。惟中峰草木
繁密,云雾蔽亏,鸷兽时出,故人迹不到矣。近岁稍贵此品,制作亦精于他处。
陈承曰∶近世蔡襄述闽茶极备。惟建州北苑数处产者,性味与诸方略不同。今